数字化时代青年院校学报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应对策略
2017-03-07赵雷鹰
赵雷鹰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31)
数字化时代青年院校学报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应对策略
赵雷鹰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31)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使学报行业发展面临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从全国学报行业来看,核心期刊评价机构控制了期刊命脉,左右了期刊发展方向;学术期刊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数字化潮流势不可挡;学报稿源竞争空前激烈,青年院校学报、专科院校学报在竞争中处于劣势。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和艰难的生存环境,我们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跟上形势是非常重要的,但最重要的还是找准学报定位,提高学报质量,办出自己的特色。
数字化时代; 青年院校学报; 定位; 质量; 特色
一、学报行业面临的问题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使学报行业发展面临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全国学报行业来看,核心期刊评价机构控制了期刊命脉,左右了期刊发展方向
自1992年北京大学图书馆推出首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此后20年来,形成了三大核心(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四大二次文献机构(《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高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等权威期刊或论文评价机构,这些机构依据不同的指标体系,定期发布针对期刊的研究报告。
评价机构发布的报告是风向标,迫使期刊有所改变,否则就要出局。科技期刊如此,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也是如此。我们怎么评价评价机构的作用呢?笔者认为,期刊评价机构是一把双刃剑,它的存在,一方面优胜劣汰,促进了期刊行业的整合优化。核心期刊就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有力调控期刊市场,当然也包括学报行业。一家学报如果争取进入或者保持在“核心”中的地位,就必须放弃一些传统的理念和做法,可能会比较痛苦,但是别无他途。另一方面,现在核心期刊存在被过度消费的现象。比如说,期刊评价几乎成了排行榜,就像梁山好汉排座次一样,而实际上各家期刊办刊宗旨各异、涉及学科不同,实在是难以精准地“排座次”。还有,学术期刊不得不对“核心”投其所好,很少去关心作者的需求,“核心”几乎成了唯一的指挥棒。
(二)大型期刊数据库网络平台渗透到学报行业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催生了大型期刊数据库网络平台,从而带来了学术传播的革命性变化。上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产生三大全文数据库(同方、万方、维普)等,今天正是借助于网络平台,学报行业实现了高效率的学术传播。最近,管理层和期刊界不约而同地提出“大数据时代”的概念,“内容提供方”“信息服务商”等概念也浮出水面,可能要不了多久,学报会有信息化时代新的名称。数据库网络平台已经和学报行业融合在一起,谁也离不开谁了,这在10年前是不可想象的。我国学术期刊要参与国际竞争,更好地促进学术交流和传播,就必须尽快实现数字化,这是必然趋势。
(三)学术期刊专刊化越来越多
或许是受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的影响,学术期刊专刊化趋势愈演愈烈。核心期刊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对于期刊市场起着潜移默化地引导功能,专刊化就是目前期刊领域发生变革的一个突出特征。按照“布拉德福文献分散定律”,刊载某一学科大量论文的期刊,就是该学科载文量聚散分布中心的核心期刊。按照这个定律,《文学评论》《历史研究》和《哲学研究》等一批名牌专业期刊或许永远是核心期刊。
长期以来,学报同仁受制于学报办刊综合性(学科拼盘式)、用稿内向化模式,绝大多数学报都是文综、理综或文理综合形式,封闭式办刊,自说自话。这在过去倒也无妨,但是“核心期刊”横空出世以来,这种模式似乎出现了问题。2004年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袁贵仁就提出期刊专业化的主张。有的期刊较早发现这一苗头,迅速实现转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果。转型最为成功的是广西民族学院学报,从2006年起由原来社科综合型改为专注于民族学、人类学研究,几年下来,数据表明,民族学、人类学研究领域的95%的转载都是这家学报的,该学报对于学科发展贡献巨大,顺利进入了教育部名刊工程,几乎是个传奇。可以想象,如果还是综合期刊,根本无法达到这个高度,会继续湮没在众多综合学报里面。
(四)数字化潮流势不可挡
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对于传统纸质期刊冲击巨大,人们习惯了开放获取资源,转向了电子化阅读。有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的国民阅读调查项目显示,截止到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普及率达到38.3%。各类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较上年增幅均超过30%,而其中网络在线阅读的接触率增幅最大,增幅达65.2%。数字化传播的优势在于快速和高效、点对点的个性化服务、信息的聚合,期刊人必须深刻认识到纸质版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才有前途,甚至有人预测10年内纸质期刊将要消失。国外《大英百科全书》《读者文摘》已经停止出版纸质版,国内数字化出版也是方兴未艾。互联网已经颠覆了很多行业,比如说金融业和其他服务业等,它也正在颠覆我们出版业。我们期刊人能感受到这种深刻变化,我们也有深刻体会,比如说,三年以前,经常有人跑来借纸质版学报,要看某年某期某篇文章,现在几乎没有了,因为通过网络平台可以轻松看到想看的东西。学报已经从铅字排版时代发展到数字出版时代,这是革命性的变革。
面对汹涌而来的数字化浪潮, 2010年8月16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就印发了《关于加快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快推动传统出版单位数字化转型,到“十二五”末,我国数字出版总产值力争达到新闻出版产业总产值的25%。在全国形成8~10家各具特色、年产值超百亿的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或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园区,形成20家左右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出版骨干企业。到2020年,传统出版单位基本完成数字化转型。2011年4月20日,新闻出版总署又印发了《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再次指出,加强新闻出版公共服务项目的数字化建设,加快国家数字出版重大工程建设和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建设[1]。在学术期刊数字化过程中,国家重点大学的期刊走得比较快,我们青年院校学报必须重视数字化建设,跟上时代的发展,不然会被数字化的大浪打倒。
(五)学报稿源竞争空前激烈,青年院校学报,专科院校学报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现阶段我国现有人文社科期刊、报纸数量庞大,据不完全统计有四千之众,其中高校文理科学报约有1150种,而现实情况是原创价值大的优质稿源是有限的。为了办好期刊,许多编辑部采用了加大约稿力度、提高稿酬标准等方法,甚至有的期刊不计成本,全力争取优质稿源。争夺优质稿源主要集中在综合刊上,而专刊、专辑的稿源竞争就稍好一点。我们青年院校学报在这场竞争中处于劣势,一是我们各家学报的主打栏目都是青少年研究;二是我们与本科院校相比学科优势差,学术研究力量弱,期刊级别和影响力都比较低。所以,在未来随着高水平专业期刊的大量涌现,我们会面临更为严峻的生存问题。
二、应对策略
当前,学报行业正处于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时期,无论是办刊理念、技术手段都处于调整之中。官方的、民间的、看得见的、看不见的各种力量汇聚于此,风云际会,波澜壮阔。在洗牌过程中,我们青年院校学报的路在何方?我认为主要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找准学报定位,办出特色
学报涉及众多学科,有不同的办刊考量,办刊的模式与追求各有不同。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就是有什么样的定位,就有什么样的学报。我们青年院校学报从数量上说也是一支队伍,但从影响力和竞争力上说还不强。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和艰难的生存环境,我们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跟上形势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一个无需多说的话题。但最重要的还是找准学报定位。
刊物定位是根本。首先应当找准。如果学报只是为了满足学校的专业建设、学科建设需要,照旧可以办综合版;如果想提高影响力,就必须认真研究期刊影响因子的评价指标和规律,办专业刊,办专业栏目。不管是办专刊还是办专栏,都要较大的人力财力支撑,用高稿酬去约名人、专家的稿子,把刊物或者栏目培育到有一定知名度了,就能独立生存了。当然还要用心去运作,不是光投钱就行的。就像做生意,有的人投了钱能赚大钱,有的人投了钱血本无归。找准目标很重要,经营也很重要,二者缺一不可。对办刊来讲,盲目照搬它刊是办刊大忌,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就有存在的价值。就我们青年院校学报而言,大都是把青少年研究作为主打栏目,中青院学报我们不能比,其他院校有的搞得细一些,如广东广州市团校学报办的不错,其余的都大同小异。每家学报只有找准自己的目标定位,办出特色,才能提升价值和影响力。目前在特色栏目上下功夫是当务之急。
(二)提高学报质量
质量是学报的生命,抓质量是学报的永恒主题。一些大牌核心期刊在这方面都不能有丝毫放松,我们青年院校学报更应该下大功夫。首先,要选到学术价值高的稿子。编辑的第一项工作选稿很重要,在很多的稿子中选哪些不选哪些,就看你的学术水平了,学术水平的高低来自于平时的学术修养,如果不辨黄铜真金,那就选不到好稿子,时间长了刊物的影响力就下来了,也就吸引不到好稿子。其次,策划一些专题专栏,约名人稿件,为办专栏打基础。策划这项工作很重要,需要花费心思。学报要搞出点特色和成绩,非苦心经营不可,总是满足于现状势必倒退。
(三)重视传播环节,加快数字化建设
长期以来,我们过多地偏重和习惯于对于稿件的编辑、加工、校对,忽略了传播环节。南斯拉夫电影《桥》中大桥的设计者说:“工程师建好桥后就不再去看它了。”我们可能也是一样。要知道今天学报的传播多么重要!传播做的不好,就少有人关注,下载、点击、引用等更无从谈起,数据也就很糟糕,学报的评价也好不了。
做好传播,目前主要是两条路,一是交互联网平台发布电子版,一是交专业化企业发行纸质版,这就是清华大学学报仲伟民老师提出的“将纸本学报与数字化学报分开、学报编辑和出版发行分开”的“两分开”办法。总之学报出版后,一定要越快越好地把内容传播出去,特别是电子版,免费发出去,任由作者自由获取。那种考虑版权,一定要读者购买学报的做法已经过时了。编辑的主动传播意识对学术期刊的数字化来说很重要,有了这种意识,才能主动改革、创新,才能为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建设打开思路,为学术期刊的发展打开空间。当然,任何破旧立新的工作都是需要辛勤和努力的,懒惰的人永远当不了开拓者。
(四)学术期刊组成数字化、专业化和集约化共同体
我们或许已经进入了“大数据时代”的前期阶段,如果说这个提法还有些模糊的话,学报行业进入了数字化、专业化和集约化时代则是确定无疑的。 数字化和专业化我们已经谈了不少了,集约化和学报又有什么关系呢?集约化原是经济领域中的术语,本意是指在最充分利用一切资源的基础上,更集中合理地运用现代管理与技术,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积极效应,以提高工作效益和效率的一种形式。集约化管理是现代企业提高效率与效益的基本取向。集约化的“集”就是指,集合人力、物力、财力、管理等生产要素,进行统一配置;集约化的“约”是指,在集中、统一配置生产要素的过程中,以节俭、约束、高效为价值取向,从而达到降低成本、高效管理,进而使企业集中核心力量,获得可持续竞争的优势。我个人认为,学术期刊在数字化、专业化和集约化三位一体的基础上组成共同体的设想似乎照亮了行业发展的方向。前一段搞得热热闹闹的转企改制现在看来还有很多问题,又搁置起来了。纸质版学报出版逐渐被电子版取代,唯一保证我们运行的是目前的体制,而我们能永远躺在体制上睡懒觉吗?国家能够任由小、散、弱现象永远持续下去吗?显然我们应该做点什么。
国内学报行业已经有思想先驱者在贡献出他们思考之后的结论。比如说朱剑老师呼吁建立行业自己的平台,集体进行数字化转型、集体进行信息聚合,因为内容为王,内容越丰富影响力越大,这就要靠集体。北京联合大学学报的周小华老师提出了“共建中国高校学术期刊航母——关于组建全国高校学术集团传媒帝国”的设想,提出引入职业经理人,扩展渠道商的想法。
目前顺应“三化”潮流最显性的新生事物就是“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网刊) ”的出现和运营。“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创刊于2011年2月,最初由《复旦学报》《南京大学学报》《清华大学学报》等17家高校学术期刊联合创办。今年年初进行第二次扩容,现有70家高校学报组成。它的办刊宗旨是:从突破传统的期刊包装方式入手,变一校一刊、各自为政的综合性期刊为打破校域界限、集中名校科研优势的系列专业期刊,通过网络和推送等新型手段,强化传播效果,从而实现构建高校权威专业期刊的目标。具体做法是,在继续做好纸本刊物的同时,对各加盟期刊拟发表的文章同步进行专业化编排,以专业网刊的形式通过中国知网整体传播,目前已创办了《马克思主义学报》《文学学报》《哲学学报》《历史学报》《政治学报》《经济学报》《法学学报》《社会学报》《教育学报》《传播学报》等10个一级学科专业网刊。
专业网刊这一新生事物,是高校学术期刊专业化、数字化和集约化发展的产物。新闻出版总署和教育部都给予了高度评价。在期刊改革的大背景下,专业网刊“分散编辑、集中出版”的数字化出版模式,在“转企改制”之外探索出了一种“两分开”的改革新思路(即将纸本期刊与数字化期刊分开,将期刊编辑与出版发行分开),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和作为改革途径的价值。
(五)积极发挥学报研究会的作用
十几年来我们眼看着核心期刊评价机构在学报这个领域“攻城拔寨”,眼看着数据库网络平台在这个领域“切瓜斩菜”,我们作为零散的个体茫然无所适从。我们大家都在忙自己的办刊,而没有从整个行业整体考虑扭转被动局面。十几年来我们各自为政,被各个击破,没有协调一致,我们在接受各种变革带给我们的好处时,却也丢掉了许多。十几年来我们没有想到我们是个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应对激荡变化的整体能力,也缺乏维护我们自身利益的合法手段。
不错,我们有时是竞争关系,但不要忘了我们更是兄弟、是伙伴、是共同体,而这正是我们应对变革时代最重要的基石。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发挥好学报研究会的作用。与普通高校学报相比,我们的核心期刊太少,同仁们应当奋起直追,努力提高办刊质量和办刊水平,努力使更多的期刊成为核心期刊。
六、结语
总之,在数字化时代,在学术刊物激烈竞争的今天,刊物必须有个性特色,否则,不能生存,更谈不上发展。编辑家邹韬奋说:“刊物的内容如果只是‘人云亦云’,格式如果只是‘亦步亦趋’,那是刊物的尾巴主义。这种尾巴主义的刊物便无所谓个性或特色;没有个性或特色的刊物,生存已成问题,发展更没有希望了。要造成刊物的个性或特色,非有创造的精神不可。”[2]304面对汹涌而来的数字化浪潮,我们青年院校学报必须重视数字化建设,跟上时代的发展,不然会被数字化的大浪打倒。
[1] 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DB/OL].中国政府网 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1/content_1778072.htm.
[2] 邹韬奋.韬奋文集:第3卷[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
编辑:王玮
2017-04-17
赵雷鹰(1975—),女,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院长,学报编委会主任。研究方向:编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