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钢琴教学中“听”的重要性

2017-03-07蔡云凌姜婷婷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7年11期
关键词:听音贝多芬听众

◆蔡云凌 姜婷婷

谈钢琴教学中“听”的重要性

◆蔡云凌 姜婷婷

“听”即为用耳朵接受声音,它本身是人对周围环境、事物用耳作直接了解的自然行为。人人有耳,人人会听,并且一天24小时耳在全天候地打开听,那“听”对于钢琴学习为什么这么重要呢?本文对其进行简要的分析。

钢琴;教学;“听”;重要性

一、“听“的丰富内容和多种接受方式

人们每时每刻用耳接受的声音是五花八门,形式繁杂,而随之采取的接受方式又是那样花样翻新,层出不穷。下面就一个"听"字,列举一下它所表现的丰富内容及与之相应的多种接受方式:

听:

广听(广听建议)细听(细听陈述)道听(道听途说)斜听(斜听歪理)聆听(聆听指示)随听(随听新闻)强听(强听噩耗)静听(静听要点)窃听(窃听机密)喜听(喜听捷报)背听(背听意见)偏听(偏听偏信)恭听(洗耳恭听)正听(以示正听)乐听(乐听幸事)

以上绝不是在做文学游戏,因为耳朵听音方式决定于听音内容,而听音内容犹如汪洋大海无从数起,那听音方式也就随之为无穷多了。用“听”字做文章这就绝不止上例所举的15种,这15种仅仅不过是我们经常所遇,经常所用罢了!

综上,听音的质量应该是听音的内容和听音的方式相统一。如果二者出现偏差,人自身就有一种天生的本能,通过所谓的“预感”在二者间进行调剂,这种预感也是人们在实践中的经验,加上头脑中对即将产生的音响的幻觉而形成的。德国20世纪上半叶钢琴教育家卡尔,马丁森把这种"预感"称之为“听觉愿望“,他认为“听觉愿望“是音乐家通过声音手段和材料,对非常固定和具体的音乐思想进行一定的和具体再现的追求。他要求教师:“应该从教学的第一步就把'听觉愿望'的形成作为基本的教学目的。”看来卡尔·马丁森是如此重视在听音过程中“听觉预感”即“听觉愿望”的作用。但有时听觉在一种极端心理和情绪干扰下,能使“听觉预感”即“听觉愿望”失去功能,如一个人在深陷痛苦中听小夜曲、圆舞曲;在沉眠安静中听狂想曲、无穷动;在高亢兴奋中听悲曲,悼歌,此时肯定会严重影响听音质量。而作为一个演员可以通过酝酿情绪,投入角色来融合听音内容和听音方式二者间的裂痕,而作为一名听众只能通过了解剧情,解读风格,熟悉个性来贴近二者的距离,磨合二者之间的矛盾。

二、钢琴教学中要保持“听”的专注

我国著名音乐学者辛丰年在他发表《音乐笔记》一书中提到俄国学者阿道尔诺研究并确认的八种类型的听众,又提及其他人如学者索哈尔在《音乐社会学》译本中主张划分的五种类型的听众。不管是八类听众还是五类听众,那种漫不经心对待音乐,甚至还有人一边看书、一边放唱片、写文章、喝咖啡、聊天,虽然这在生活上是允许的,但对其也只能称为“消遣的听众”和“娱乐的听众”。我们应当推荐和欣赏当一个对音乐听得进去、听得懂的“动感情的听众”,要名副其实地当上动感情的听众,我想首先就要摒弃杂念,专心倾听,深入意境才能求索到音乐的真谛。

德国钢琴家艾米·菲在他《音乐学习在德国》一书中叙述到:“炫技大师李斯特他认为音乐家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学会听,只有能把身体、手指和心灵配合起来的钢琴家,才可能被认为是真正的技巧大师。”而德国著名钢琴家舒曼对此观点,在他《书信》217页加重语气写到:“在你内心不能听到这首音乐作品前,不要弹!”“手指必须顺应大脑的意愿,而不能反其道而行之!”以上是一些钢琴的名家们,用他们自己学有所成的经验,谆谆告诫钢琴路上的后来者:倾听在音乐学习中的重要性是根本性的,是无法掂量的。要想当上“动感情的听众”,除了要能专注倾听音乐外还要不断加强、丰富自身的音乐修养:自身的音乐修养越高,接听音乐的能力越强;自身的音乐修养越深,接听音乐的收益就越大。在这儿,我要推荐一位85岁叫辛丰年的老人,他的音乐是自修成才的,1939年他忽然迷上了音乐,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成了他“开听”和“启蒙”的第一课,此后一发不可收拾,一听便听了半个多世纪。现在自喻:“人虽老但耳犹聪。”写的有关音乐的有感、杂谈、书评等文章享誉乐坛,在字里行间都充满了热情和睿智。这位老人在《音乐笔记》一书中,在“学会倾听”的标题下一连写了六篇短文,每篇上上下下、前前后后都是他为“倾听音乐”得出的心得体会;每篇处处事事、点点滴滴都是他为“倾听音乐“闪亮着他那丰厚的音乐底蕴。下面摘录辛丰年老人在五十多年“倾听音乐”中他自己总结的宝贵经验:

1.要博览与精读。他说,博览即泛读,它可以开拓眼界有比较,可以形成对不同风格的概念和乐史的概念……。有了博览的基本功才能做到如我国诗人徐志摩告诉大家那样"学会综合地听",进而进人如俄国文学评论家卢那察尔斯基说的那种水到渠成的境界,才能有一股力卷着你不由自主地向前,推你进入音幻之境的感受。他说的精读就正如老托尔斯泰说过,“艺术的微妙有时在分寸毫厘之间,”精读就是要我们捕捉那些无比美妙的瞬间,一种能引发我们与之共振又常常稍纵即逝的瞬间。

2.要借助形象以思维。他说每个人在倾听时心底都存着一个"形象库"。库中资料一是来源于人生的直接体验,如人的一生中度过了多少春夏秋冬而积累下的种种感受,一旦听到“春之歌”、“雪橇”、“秋”和热气腾腾的“西班牙随想曲”,那储存着的许多体验忽然间便“反刍”了!库中另一个资料来源于广大的间接体验天地,他得益于从历史、社会、文化艺术中多方面吸收共振的资料。

3..不必唯形象思维。他说,倾听有些纯音乐是需要用听其言(音乐语言)而不必见其形(象)的听法去鉴赏。如莫扎特的作品《C大调长笛、竖琴协奏曲》,倾听后洋洋盈耳令人陶醉的只是那音乐的本身,你得到极大的满足是因为你求乐而得乐。附加什么乐外的形象似乎都觉得多余,不但是画蛇添足,甚至是佛头着粪了。“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听此种音乐最好是忘言,忘形。

4.弦内之音弦外听。此意思就是让你眼光左顾右盼,注视那些同听赏有联系的知识,如读读乐史很有好处,一方面能搞清那些作者和作品大致的来龙去脉,另一方面还学会识别不同时代的不同风格。像贝多芬这样一手接古典之传统、一手开浪漫主义先河的人,先听听他的《第一首钢琴奏鸣曲》、《皇帝协奏曲》,再听那两部晚期之作op101、op106奏鸣曲,我们虽然不过是浅尝辄止的普通爱乐者,也多少可以从中领略到他乐风变动不居,从而也体验到一种令人赞叹的“心路历程”!另一方面翻翻乐人传记和乐人谈乐的书,这些是更具体生动的乐史。例如传记中柴可夫斯基对布拉姆斯的不感兴趣,强力集团对肖邦的贬低,老柴与柏辽兹对贝多芬九部交响乐的议论有同有异等,都是读了极有启示,也最能激发我们以新鲜的兴趣去倾听的。

以上仅仅是辛丰年老人倾听音乐半个世纪,用他那厚实感人的音乐修养写下的部分倾听音乐的心得与经验。无须多言,他的每一句忠言,每一个例举都验证了本文中心思想:即要想当一名“动感情的听众”,还要不断加强和丰富自己的音乐修养。

最近在中央电视台音乐台又推出了“倾听100年”的音乐介绍节目,在节目中我们又可再次用耳朵饱享100年来世界名师的杰作,他们那妙不可言的音乐套餐。值得在此一提的是:电视台还在此节目中邀请了一些中国资深的音乐家登台,亲自讲述自己在音乐聆听上的灵动与感受、激奋与陶醉。他们的点拨定会激发起节目的爱好者沿着他们的指点,踏上他们的心路,穿行在共鸣、共振的长短黑白键之间,听乐、寻乐和享乐。

为什么这个地球上成千上万的人群要如此聚精会神去倾听音乐?为什么有这么多乐迷在聆听音乐中如痴如狂,甚至不能自拔而且越陷越深、最后换颜成音乐新人?在回答前我们不妨看一篇来自英国《泰晤士报》的报道:

报道称人们争相去购小提琴名家帕格尼尼的演出门票,他的演出轰动效应世人早有耳闻。当年英国的报刊上耸人听闻的宣传标题为:“其非同一般的绝技足以令大部分小提琴手由于望尘莫及而绝望自杀。”对当时上演了一出以《C弦上的协奏曲》为名的闹剧,对帕格尼尼引起的轰动作了哈哈镜式的反映:三百人精神失常而入院治疗;四百位艺术家由于张口结舌时间过久,再也合不拢嘴,不得不去动手术!

又如我国春秋时期最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有次他到齐国听到“韶乐”,对它赞赏备至,竟然说出自己三个月来沉浸在听“韶乐”的享受之中,连吃肉的味儿也都品不出来了。

又如在公元前二〇二年的春秋战国时期,被刘邦的汉军击溃的项,败退在今安徽省灵壁县东南的垓下,此时项羽率领被围困的楚军巳^伤痕累累,粮草断绝,士兵所剩无几。一天夜里,忽然四面笳角悲鸣,一起一片楚歌(即楚地民歌〉,顿时楚营里被一种恸哭、哀嘹、绝望的气^所笼罩,士兵们完全丧失了战斗力。最后刘邦的汉军勿需刀光剑影地冲杀,只用四面楚歌之计,迫使项羽仅领二十八骑狼狈逃窜,在乌江浦自刎而死。死前他仰天长叹“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又如法国大作家罗曼,罗兰,他崇拜乐圣贝多芬,并聆听了贝多芬所有音乐作品后才在贝多芬精神及音乐的感召下产生了写一部音乐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欲望。这部完全以贝多芬为模特儿的音乐小说,整部作品都浸溢着音乐特有的芳香,它一经出版便成为享誉世界的精典之作。

又如我国北宋时期的大科学家沈括。相传他曾在自己的房中校正琵琶空弦时,忽然见挂在墙上的七弦琴琴弦也发出同样的回声而大为惊愕。后来他以科学家的钻研精神,在七弦琴上做实验,最后得出结论:原来琴瑟上的弦都有“应声”即共鸣现象。这是在我国最早阐明的关于声乐上的共振原理。

在倾听上要举的例子实在太多太多,但如何来回答这种音乐现象的奥秘呢?似乎答案就有一种难以表白的神奇感受。音乐的大辞典不是说“语言不能表达的才升华为音乐”吗?那歌唱在心扉的音乐又如何用文字来表述呢?答案是有的。也只能这样:音乐的一切都藏匿在倾听之中,藏匿在听觉的深处。

[1]陈芳.钢琴技巧与作品内涵——浅析《滇南山谣三首》的中国民族风格[J].大众商务,2009,(16).

[2]代百生.何谓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从文化的视角研究中国钢琴音乐[J].中国音乐学,2005,(03).

[3]郭定昌.中国钢琴音乐的民族风格——一个基于语言学的阐释[J].人民音乐,2008,(08).

齐齐哈尔大学)

猜你喜欢

听音贝多芬听众
听音识人
平远雨夜
亦远亦近贝多芬
让听众“秒睡”的有声书
交响乐之王——贝多芬
贝多芬
贝多芬·丁
由“听音为字”看“戏”“䏘”“丫麻”
好太太都是好听众
修订版PEP 六年级英语毕业检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