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深度改革与经济结构重塑
2017-03-07樊雪梅
樊雪梅
(吉林大学 管理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供给侧深度改革与经济结构重塑
樊雪梅
(吉林大学 管理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供给侧改革新方向·
国家“十三五”规划时间已经近半,通过对“上半场”所做工作进行分析后发现,在经济社会的诸多层面顺利推进了“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达到了既定的效果。而在“十三五”的“下半场”,即从2017年直到2020年,还需要不断深化和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提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力度,在发展互联网经济的同时不断振兴实体经济,实现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以便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更多动力和更多内涵。实际上,对已经取得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绩来说,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根本途径在于实现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比如,在这一过程中,应处理好开放发展、绿色发展、共享发展、协调发展、创新发展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系,重点培育市场机制,使之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同时,还应通过调整结构与资源红利、改革与创新红利重构未来增长红利结构,通过转变投资重点、提高投资效率,重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资本结构,通过降低单位劳动力成本、构建经济结构调整的成本分担机制重构供给侧成本结构,通过实现长期增长与短期波动的统一、重塑对全球经济的影响、重构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的影响等。
一、供给侧改革的主要政策内容
历史的发展经验表明,中国经济若要长期保持可持续健康发展,单纯依靠对投资与出口的刺激是远远不够的,需求侧的政策支撑无法为经济社会的进步提供全部动力。为此,需要在扩大总需求的过程中,让供给侧同时发力,通过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科技、信息、网络、创新创意对传统产业(比如制造业)进行改造,借此提升要素利用效率。与此同时,还应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心,通过完善相关领域的体制和机制,让要素供给总量与质量同步得到加强,借助经济潜在增长率的提升改善供给侧。
(一)从生产端入手提高社会生产力
一段时间以来,国际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多变,外部形势和内部环境的压力不断加大,经济下滑的趋势明显,一些传统需求端在要素驱动方面显得十分匮乏,现有运行模式无以为继,唯有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更好地实现“十三五”规划的经济转型和发展目标。为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按照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情况,创造性地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策,并给出了改革的关键任务、着力点与基本目标,试图从生产端入手提升社会生产力。第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任务是消除产能过剩并对其进行有效化解,通过产业结构优化重组不断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借助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向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与服务,强化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之适应性与灵活性。按照这一任务要求,在2017年直到“十三五”末期,我国均要进一步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政策,重点开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借助互联网等平台提振实体经济,通过政策影响和供给约束,让房地产市场能够实现平稳健康发展,借此为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供给侧改革奠定基础。第二,供给侧改革的着力点在生产领域。按照我国和发达国家已有的经验,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需要以生产为着力点。当然,供给侧改革中的生产端改革不单纯着眼于生产领域,需要在优化要素配置与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供给体系质量与效率的同时,进一步在生产领域借助产权、企业劳动关系、内部治理关系和竞争关系,提升供给体系之质量与效率。第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目标在于提升劳动生产率,并极大满足社会公众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为此,在实际操作中,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要不断解放与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持续提升。唯有如此,才能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借助创新驱动战略提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率的关键任务。
(二)调整宏观经济结构的主攻方向
在短期层面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去一降一补”和深化工作一直被视为改革的关键任务,而为了进一步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问题,需要通过调整宏观经济结构之主攻方向以实现对经济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当然,为此要做出更大、更多的努力。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提升经济社会的供给质量,在减少无效供给的同时提高有效供给,重点要提升宏观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同时要强化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之适应性。此外,还应借助优化要素配置与调整产业结构的形式,不断激发市场活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在实际操作中,要通过以下两个层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一种是借助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提升供给体系质量与效率,另一种是借助更高的技术水平、更高级别的产业结构对供给结构进行优化。第一个层面应借助政府简政放权进行,以此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促进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和管理等要素的优化配置;第二个层面要借助自主创新完成,以此实现在优势领域和关键技术方面的突破,并借此开发能够带动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以此搭建新产业、新业态和新产品体系,实现产业结构与供给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三)深化企业发展模式提升供给侧改革效果
在实施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企业创新与行业变革是提升供给体系质量的关键所在,同时,深化企业改革也被视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途径。这是因为,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各类民营企业等)是绝对的微观主体。第一,应对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在内的企业群体推进制度创新,各类企业在深化改革的同时要特别注重构建能够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灵活高效的市场化运行机制。第二,应注重对混合所有制的改革,将国企改革视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口,依据完善治理和强化激励以及突出主业、提升效率的要求,重点针对能源、交通、通信、军工等领域进行实质性改革,全面推进资本投资和运营的改革试点工作。第三,要借助多种改革模式,不但解决过剩产能问题,而且各个行业和各类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已经通过有效措施的推进,提升资本配置与运行绩效,在技术改造与内部挖潜的过程中,降低亏损并扩大收益水平。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还能够提升企业活力、竞争力与抗风险水平。第四,应保证资产保值增值水平,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创新手段,让企业以技术创新主体的身份出现,重点发挥国有企业、大型民营企业、高科技企业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主导作用。
二、“十三五”期间我国供给侧深度改革的着力点
在“十三五”期间,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艰巨,尤其在改革攻坚阶段,更要针对特定领域进行深度改革。一方面要规范税收制度降低企业交易成本、优化社会保障制度减小贫富差距;另一方面,要优化房地产库存与土地户籍管理制度、完善监管制度控制金融市场风险等。
(一)优化房地产库存与人口管理制度
为了能够借助国有土地所有权的出让实现利益最大化,很多地方政府凭借在国有土地一级市场上的垄断性,以招、拍、挂等形式让越来越多的土地流向市场。而在长期哄抬土地价格的同时让土地本身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而国有土地的价格也随之持续上升,无论是普通住宅还是其他商业类房源,价格都保持了快速上升趋势,虽然近年政府出台了很多政策对这一现象加以遏制,但效果并不明显,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市场借助自由交换而形成的价格机制,导致商品价格与价值之间的距离无限放大,房价处于较高水平,使得房地产市场趋近于失灵的边缘。在房价虚高的影响下,我国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却受到了较大约束——房地产库存积压严重,较高库存的现象在短时间内难以得到解决。此外,长期以来形成的户籍制度也对房地产市场的走向造成了负面影响,因高库存而形成的极大障碍让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行进缓慢。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近年发展越来越快的城市化进程使得对农村人口流动的约束逐渐放开,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资源得以在城乡之间自由往来。但与之相关的就业、入学和社会保障等问题却没有形成配套,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劳动力的转移,这对房地产高库存的消化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二)完善监管制度控制金融市场风险
较长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获得较高的GDP,不惜通过多种手段粉饰经济治理成效,以便借此获得更多政治资本和经济利益。在这一过程中,地方政府会通过扶持当地重点企业与重点投资项目的形式,与银行达成一致,通过“协商贷款”的形式对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工作加以干预,让银行为地方政府服务,共同为“利益相关企业”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如此一来,不但让企业投资风险外部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还让银行业的系统化风险陡然增加,对风险防范与约束的效果越来越低。特别在经济紧缩的特殊时期,在行政层面上,银行需要执行中央命令,甚至会不考虑风险水平去发放贷款(其中包括大量不良贷款),这不但会提升金融杠杆率,还会让大量不良贷款对银行体系造成资金渠道拥堵。如果贷款企业出现了资不抵债的情况,银行要么清算亏损企业,要么继续追加贷款。对前者来说,要顾忌地方政府的要求,对后者来说,会增加银行的系统性风险。这是因为,已经产生的贷款均已发展成为沉没成本不可追回,为了规避不良资产及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银行需要进一步对其予以贷款以便维持企业的经营活动,而这会让银行清算不良企业和规避贷款风险的制度执行力不断下降,抬高金融杠杆率。
(三)规范税收制度降低企业交易成本
自税制改革之后,我国对货物与劳务交易同步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这就产生了“全程征税”和“全额征税”之弊端。2016年5月,我国开始进行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工作,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重复征税的领域,可是因为“营改增”中能够抵扣的项目不全面也不完善,一些行业内的企业虽然经过了“营改增”但其税负并没有下降。此外,在所得税层面上,现有所得税税制在企业和个人层面的设计并不配套——在企业层面上,对其利润予以征收所得税的过程中,会在个人层面上对分配给股东的净利润征收个人所得税,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对同一课税对象进行重复征税的事实,这对企业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更为重要的是,税种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征税范围也呈现出收窄的情况,也造成了重复征税的情况。由此可以看出,由于税收制度之不规范,不但提升了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较高的税负也让企业竞争力无法得到显著提升。
(四)优化社会保障制度减小贫富差距
1950年代以来,社会保障制度就一直受到户籍制度的影响,“二元分割”的状态长期存在。可以说,在社会保障方面,城市居民能够享受到的保障水平明显超过农民群体。但是,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突飞猛进征用了大量农村土地,对劳动力的需求也持续扩大。在这一过程中,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进入城镇,一个前所未有的“三元结构”就此出现。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国家出于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的目的构建与之相匹配的社会保障制度,可是由于流动人口的规模越来越大,流动的频率越来越高,现有的社会保障模式无法适应社会保险制度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人群的参保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无法享受到健全的社会保障资源,继而进入“贫困陷阱”之中。从这个角度讲,在“十三五”期间,需要不断优化社会保障制度,以便能够消除贫富之间不断拉大的差距,最终消灭贫困。
三、供给侧结构性深度改革的破解之道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重点做好改革目标和其他目标之间的关系问题,借助协同发展的理念实现共赢的目标。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向纵深方向发展,让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其中,并在未来经济发展中贯穿始终。
(一)创新理念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自近代以来,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希望借助武力形式让中国打开国门,将中国纳入世界市场体系之中。它们这样做的目的并非帮助中国发展经济、为中国人民提升福祉,而是要将中国演变成倾销之市场、原料之产地。自1949年之后,中国工业化发展十分迅速,但是由于发展时间相对较晚,工业化程度长期处于较低水平,生产能力也难以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需求。可以说,从1949年到改革开放之时,中国社会的经济状况可以用“短缺”来形容。虽然近年中国经济呈现出向好的趋势,但其中依旧存在大量亟待改革和升级的领域,不但消费能力处于较低水平,部分产品依旧无法满足社会公众的支付能力。为此,需要创新理念,提升我国产品的技术含量,使之能更好地满足现有市场之需求。比如,要对钢铁、能源等严重过剩的行业进行供给侧改革,同时要对特种钢严重依赖进口的情况加以改变。更为重要的是,要对现有消费品生产活动加以革新,使之能够满足国内更多消费群体的消费能力诉求。此外,还应转变思维,提升企业科学研究的力度和科研水平,以创新的视角和理念为经济增长提供更多动力。
(二)协调理念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依据马克思主义的“两大部类理论”,任何社会生产过程都分成生活资料的生产与生产资料的生产两个种类。而从社会再生产之“两大部类平衡理论”讲,社会再生产的进行需要让两大部类之间保持彼此协调。事实上,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说,创新发展理论的运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从供求的角度看,供给与需求之间要保持彼此协调,唯有如此,才能让商品供给与社会需求之间呈现出动态平衡。这是因为,按照微观经济学的视角,供求均衡或者市场出清能够让商品形成合理价格,商品价格会围绕商品价值做往复运动。而一旦供求之间的平衡被打破,出现了失衡的状态,尤其出现了生产相对过剩的情况,就会引发经济危机,让生产过程中出现浪费。更为重要的是,资本具有逐利的属性,如果某个产业产生超过行业平均水平的利润,就会有众多的生产者转向这一产业进行商品生产,继而让原有供不应求的局面得以缓解;而一旦发展至一定阶段产生供过于求局面之后,就会再次让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协调状态被打破。因此,在当前乃至以后,对中国经济而言,应将协调理念融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让供求之间的动态平衡能够长久保持。比如,对那些生产过剩的行业而言,要不断提升其产能利用率;对劳动力供求而言,要通过教育和培训,让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得到同步提升,使之能够在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不断填补高端人才的缺口,让人才短板得以弥补。
(三)绿色理念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工业化进程越来越快,对资源和能源的要求越来越高,而资源和能源的约束也越来越明显。从中国社会的整体发展状态看,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已经变得越来越紧张,自然环境被破坏的概率越来越大,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所以,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看,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其中已经刻不容缓,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而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本逻辑被视为导致生态危机的根源所在。而资本又具有增值之逻辑,为了达到增值的目的,就要求将剩余价值进行资本化,以此完成扩大再生产。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从现有的生产模式看,工业生产需要煤炭、石油等能源的参与,而这些能源在使用时势必产生废气、废水、废渣,这不但会污染地表植被、地下水,也会污染大气,让人类生存的环境受到污染。与此同时,在工业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人会向城市地区聚集,其他地区的城镇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而事实上,无论是城市地区还是被城镇化的地区,只能消费粮食而不生产粮食,越来越多的粮食等资源要依靠农村的粮食生产和运输才能满足城市中的消费。而城市地区经过消费或者消化的东西,都最终以垃圾的形式分布在城市周围,由此而造成的污染不但会影响人类的生活,还会影响到社会的进步。为此,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构成中,有必要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其中,防止生产无节制进行,防止出现更多的生产性过剩,避免造成更为严重且不可逆的污染。可以说,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不但可以解决当前生产过剩的问题,还能够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行提供新的思路——摆脱资源与能源约束。
(四)开放理念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将开放发展理念融入其中,不但可以更好地利用国内与国外两个市场,还能更好地开发国内与国外的不同资源,在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同时,让供给需求关系得以协调发展。第一,按照分工和市场化理论,分工协作和市场化之间的彼此促进能够为全球化提供更多帮助。这是因为,任何分工能否发展壮大,与市场规模有着直接关联。倘若市场规模较小,对产品的需求就同比缩小,生产规模也就无法继续扩大,与之相关的分工也会因此而消失;倘若市场规模较大,产品销售情况就相对乐观,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就更加有利可图。第二,按照交往理论,开放理念融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能够促进全球化的形成,并使之保持乐观趋势。这是因为,对任何物质文明成果来说,能否得以存续,与其交往范围有着直接关联。如果交往范围较为广泛,就较容易得以弘扬;倘若交往范围较小,就可能由于战争和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让文明成果无法得到延续,甚至会彻底消失。第三,从资本扩张逻辑的视角看,生产规模的持续扩大有利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行。这是因为,在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的今天,需要借助开放理念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进行指导。唯有如此,才会在更大的范围内达到更高水平的供求均衡。
(五)共享理念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历史进程中,无论对人类生存所需的资源还是在发展之后所取得的成果,唯有通过“共享”才能体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才能让更多的社会进程参与者为社会进步贡献更多力量。将共享理念融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不但可以让社会公众充分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提升人们工作的积极性、提高社会消费能力,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生产过剩带来的危机,这对我国社会的整体性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按照经济危机理论,资本积累具有明显的历史规律,使得在危机期间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无法销售出去。而借助共享理念的作用,就能够在全社会范围内对资源和成果进行公平而合理的分配,不但可以提升社会公众的收入,还能够提升全社会消费能力与消费水平,这不仅对提升人们生产积极性有利,还能在较深层次上消除经济危机产生的影响。此外,按照公平和效率之间的关系,总体上社会效率能够决定公平,与此同时,社会公平的提升有助于提高效率。历史的发展已经证明,公平和效率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因此,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既要防止出现吃“大锅饭”,减弱人们的积极性;又要防止收入差距过大,引发社会公众不满,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对当前时期,我国在经济整体水平提升的过程中,收入差距拉大,生产过剩问题也十分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借助共享理念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行,不但能够让收入分配更加合理,也能够在提升人们消费积极性的同时,更好地缓解供求之间的矛盾。
四、供给侧结构性深度改革中经济新结构的构建
通过前文的分析可知,当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除了要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等方面同时做出努力外,还应对现有的经济结构进行重构——重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资本结构、重构未来增长红利结构、重构供给侧成本结构、重构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以此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走向深入。
(一)重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资本结构
1.深化供给结构性改革,转变投资重点
在经济高速发展之后转为新常态下的平稳增长,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对投资行为进行调整和优化。在这一过程中,对于特殊领域的投资不足问题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无法再借助政府的力量、通过大量投资行为加以推动,而是要转变投资驱动方式和投资方向。为此,需要改善之前不合理的政府投资主导的局面,通过多种方式鼓励民间投资,优化投资主体结构,让更多的民间潜在资本活力得以释放。比如,要对房地产和低端制造业进行投资约束,改变过去过度投资的局面;同时,要把投资与消费结合在一起,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提升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引领作用,这就需要在“十三五”规划期间改善供给侧改革的宏观环境,不断提升社会公众的消费质量,优化消费结构。为此,需要通过需求侧改革不断提升国内消费水平和消费层次、消费品质。在这一过程中,还应进一步通过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作用,对就业、中小企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等进行重点投资,以此进一步扩大内需,在挖掘社会公众消费潜力的同时,优化投资方向。还应对投资与出口结构加以调整,重点关注污染性强、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和产业投资规模和投资方向,在对其加以控制和约束的同时,降低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规模,提升出口产品品质与经济附加值。
2.优化供给结构,提高投资效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创造更为合理的要素价格,无论是土地、资本还是劳动力,都要在资源与环境的约束下进行,并以此倒逼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这就需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对相关要素进行市场化有效配置。在要素投入角度,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要依靠劳动力和资本数量的提升以及技术创新,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依靠投资与资本的积累,让中国资本形成率保持在高位,同时要强化技术创新能力对经济社会的贡献度,改变旧有粗放型的投资驱动模式。也就是说,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要保持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协同发展,防止生态环境恶化。为此,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适当降低投资率对我国经济保持持续高速的推动力,适当降低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升劳动力和技术进步等因素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在经济新常态下,对高投资和高资本积累的模式进行优化,对由此而带来的大量结构性问题进行调整,以此维持区域发展的平衡、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以及供需之间的均衡,以此逐渐缩小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等。第三,依据全要素生产率分析法对影响经济发展的投入因素加以分析。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改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需要在提升资本积累率的同时提升劳动力投入的力度。更为重要的是,要提高技术进步与管理水平等全要素生产率,以此提高生产率对经济的贡献率。
(二)重构未来增长红利结构
1.调整结构与资源红利
在要素层面上,经济结构调整红利的获得需要借助生产要素在部门内部的重新配置完成,让生产要素自效率低的部门朝着效率较高部门进行流动,以提升生产率和产出水平。这是因为,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都与经济结构的优化存在紧密关联,唯有当供给与需求之间、不同产业之间、城市和乡村之间、不同区域之间均可以实现协调发展,结构红利才可以得到真正释放,经济发展质量才会获得提升。依据凯恩斯主义的相关理论,一旦收入分配之间出现了不平等状况时,富裕阶层需求高端消费品但其他阶层的购买力受限,会让国内工业品的消费需求呈现出短缺的情况,继而会限制国内工业化的进程与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就需要对收入分配制度加以优化和调整,以此提升国内消费能力和消费层次,并借此创造出全新的红利空间。而从我国当前时期消费需求受限与收入差距拉大的状况,调整结构与资源红利需要从以下层面进行:第一,在全社会范围内关注收入分配失衡问题,无论是在一次收入分配还是在二次分配过程中,都要关注收入分配的公平问题,借助缩小收入差距的形式不断提升有效需求,让中国经济保持健康增长态势。第二,通过提高社会公众的收入水平,提升其在国民收入分配内的比例,让公众愿意消费、敢于消费。第三,通过构建更适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让社会公众能够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形成理性且良好的预期。第四,通过提高财政中的公共性民生支出,让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能够实现均等化,并以此促进社会公众的消费倾向。比如,可以在基本医疗和基本教育等准公共产品的提供方面获得更多的财政支持。
2.改革与创新红利
自1978年以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在阶段性改革的过程中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了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即“市场化改革红利”。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布局的逐渐深入,这种因经济体制转轨而释放出来的红利正逐渐减弱。在这种情况下,应该通过全面深化体制改革和综合配套改革,让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类体制因素得以消除,其中包括持续不断地进行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开放经济结构,让教育、文化和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得到同步发展,破除其中的体制机制和制度障碍,让新的改革红利演变为长期内经济增长与结构升级的强大动力。同时,我们需要意识到,当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刘易斯拐点”正在出现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约束变得越来越强。此时,中国经济的增长需要在传统意义要素红利的基础上寻求更新、更具持续性的增长点和红利范畴,从单纯依靠资本与劳动的投入转向重点依靠技术进步意义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达到集约化发展的目标,在全社会范围内推广和实践创新型经济。尤其在创新型经济的实践过程中,要将创新发展视为前行的基本动力,将人才与知识视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所在,通过强化新技术与新产品这两个创新点,不断推动产业创新与升级,并以此形成和稳固新的经济形态。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要从要素驱动转为创新驱动,借助知识、技术创新改变传统社会中阻碍经济发展的组织制度与商业模式,提升社会发展的质量与效率。
(三)重构供给侧成本结构
1.降低单位劳动力成本
已有的经验表明,倘若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劳动力成本的增长速度,一国经济就具有潜在且强大的劳动力后发优势。在我国,单位劳动生产率自2007年之后出现了一个显著上升进程,但是在2012年之后又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而从综合单位劳动力成本的变动趋势讲,我国单位劳动力成本在相对较长时期内一直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从2014年到2016年表现得更加显著。在单位劳动力成本中涉及劳动成本和劳动者生产效率及其相关变化,倘若劳动力成本增长超过劳动生产率,单位劳动力成本就呈现上升趋势,全要素生产率就会下降。通过对我国近年劳动力成本变化的趋势可以看出,人均劳动力成本增长保持了良好态势,但因其超过了单位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使得中国经济表现出后继乏力的状况。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适时转变劳动力市场发展范式,重点提升单位劳动生产率,在资本推动型增长的基础上,重点提升劳动素质,提高技术进步效率,实现创新型经济增长。尤其在“十三五”的“下半场”,中国经济更要及时转变发展方式,以“提质增效”为抓手,重点降低单位劳动力成本,提升单位劳动生产率,并借此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紧握关键性问题——破除体制性障碍,消除要素价格扭曲,让资本、人力和技术的配置效率更高,使之能够适应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发展状态。
2.构建经济结构调整的成本分担机制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中国经济和世界上其他国家借助市场去产能的形式不同,我们需要以“渐进式改革”的模板为参照,通过逐步去产能和逐步清理资产泡沫以及地方政府债务的形式让经济实现“软着陆”,从传统经济增长范式向全新经济增长范式平稳过渡。这样做的优势在于能够短期内让经济健康运行。但是与此同时,还应多方共同发力,以便让那些“僵尸企业”可以得到及时而根本的清理,避免为此消耗大量资源,造成更多的浪费。同时,需要意识到的是,借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需要对资源进行再配置,对社会福利进行创新分配。而为了实现这一点,就应构建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在当前一直到“十三五”规划收官之时,我国经济都要不断突破工资、债务兑付和财政支出等三种主要的刚性约束,构建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以此为清理僵尸企业和调整经济结构提供保障,也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长期性与复杂性提供更多的解决思路。接下来,应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在失业、养老、医疗保险方面不断提升覆盖范围与支付水平,要求中央银行、财政部和地方政府以及商业银行和企业等共同参与其中,通过彼此配合和分类管理,提高债务重组与地方政府债务置换水平,借此降低债务付息成本和财政发债的挤出效应等。
(四)重构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1.实现长期增长与短期波动的统一
为了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够对经济社会的长期增长形成强大支撑,对投资、消费与外需形成强有力的拉动作用,避免出现短期巨大的经济波动,需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让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同时发力,借助调控短期和长期经济波动,对产品和服务需求产生积极的提振作用。在需求侧,要通过政策的制定对短期经济波动起到稳定作用,为供给侧改革和经济增长提供必要保障。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进一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规范企业投融资,防止形成“补短板”的有效供给。而为了实现当前经济的稳定增长,需要借助短期需求政策之调整,辅以松紧适度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更多保障。按照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我国目标赤字率已经从2015年的2.3%上调到了2016年的3.0%,M2增速目标从2015年的12.0%上升到了2016年的13.0%。所有这些决策都表现出中央政府在重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对需求侧改革给予了同样的重视。比如,在需求侧结构性改革方面,财政政策之减税降费与货币政策之松紧适度都和供给侧改革目标保持一致。这样一来,在稳增长的过程中不但可以激发市场活力,还能够规避由于过度刺激而挤出私人投资,当然也能够借此防范金融风险。此外,需要注意的是,金融发展与全球化能够对中国政策组合和调整提出更严格的要求,特别是在管理预期方面要做出更多努力。具体做法涉及不断深化我国金融市场结构和调整金融模式,让股市、汇市与债券市场产生显著的联动效应,防止出现剧烈的市场波动。同时,要在汇率政策、货币政策与跨境资本流动管理政策方面做出更多努力,防止由此可能引发的全球市场中的过度反应等。
2.重塑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从全球产业链布局的角度看,中间品贸易具有较之于加工组装要求更高的要素配置率,这有助于投资效率的提升、人力资本积累与技术创新实践工作的开展。为此,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构成中,需要依托我国要素资源配置效率,借此形成自己的跨国企业,并在和发达经济体之跨国公司进行竞争的过程中,能够变参与为主导,提升全球要素资源的配置效果。第一,将全球要素配置视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中国治理结构的关键任务和目标,借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中国经济能够在全球要素资源配置中发挥关键作用。例如,中国应借助构建“亚投行”等新兴国际组织和“一带一路”,让中国经济在全球治理中实现新的突破,更好满足新兴市场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的关键需要。第二,让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国际规则发展趋势保持一致,变被动接受为全球治理的主动参与,通过调整我国政策结构和资源配置模式,让更多国家和地区能够融入中国发展轨道中,中国本身也能够借此实现共赢和多赢。第三,为了让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保持协调一致,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更大作用,就需要不断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信心,借助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优化我国的投资驱动模式,降低对铁矿石、铜、铝等投资类大宗商品的需求,加大对原油、粮食等消费类大宗商品的需求。尤其对大宗商品的出口地——澳大利亚、巴西、非洲地区等——要防止出现资源出口下滑,提升相关产业的发展空间。第四,优化消费品需求结构,让更多跨国公司能够注意到中国经济的产品市场价值,尤其要让更多中国企业进入中高端消费市场,促使中国经济巨大的消费市场能够提升全球产业链中的本地化倾向,特别要促使有一定竞争力的跨国公司从传统的生产组装朝研发、设计、产品服务等方面转化,在为我国经济在高端生产服务业领域提供更好竞争环境的同时,能够为中国的生产服务业创造更多全球合作机会。
五、结语
自2010年以来,我国经济就呈现出下行趋势,至2017年这种市场疲软的趋势依旧表现明显,这种经济新常态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还将持续。而在结束了一段时间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中国经济需要转变之前的发展方式,以危机过后的新常态应对。同时,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以往不合理、不平衡和不协调的增长模式终将改变,需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形式对经济发展方式进行转变和调整。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中国经济增速仍存在下行压力,直到“十三五”末,我国经济都要通过多方发力对其进行调整和优化,以便在资源重置和深度改革中保持经济平稳增长。
[1]周强,朱兰.供给侧改革、经济发展方式与投资驱动模式转变[J].现代经济探讨,2017,(3):19—23.
[2]张峰.新发展理念与供给侧改革内在契合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17,(2):8—12.
[3]水丽淑.经济学中的隐性价值判断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73—77.
[4]刘明宇,芮明杰.价值网络重构、分工演进与产业结构优化[J].中国工业经济,2012,(5):148—160.
[5]贾康,苏京春.探析“供给侧”经济学派所经历的两轮“否定之否定”——对“供给侧”学派的评价、学理启示及立足于中国的研讨展望[J].财经研究,2014,(8):43—48.
[6]罗良文,梁圣蓉.论新常态下中国供给侧结构性动力机制的优化——基于1994—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28—36.
[7]卫玲.中国经济增长红利的变化及其新红利空间的创造[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63—68.
[8]Veld,Varga.Supply-Side Management in the Reagan Administration[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2014,(9):119—135.
[9]Gordon,R.J.Is US economic growth over?Faltering innovation confronts the six headwinds[R].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No.w18315,2012;Summers,L.H.Demand side secular stagnation[A].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5,(5):60—65.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New Breakthrough and Research on New Development
Since the central deployment of the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strategy in November 2015,through nearly two years of reform and practice,supply-side reform has entered a new breakthrough,deepening and development stage.The economic deceleration is not a temporary and accidental phenomenon in the world,according to the article on the development of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The economic slowdown in China lags main reason lies in the economic structure,the development of power attenuation,how to adapt to this kind of speed change gear,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quality change speed behind,is the focus problem supply side structural reforms.Reform of the supply side and demand side management synergy research article believes that the current at the same time facing the dual problem of insufficient consumer demand and supply are relatively surplus,coupled with innovative and serious lack of supply,demand supply and demand of the new problems of our country’s economy to a new way to solve it.A new strategy combining demand management and supply management.Structural and cyclical supply side problems associated research is put forward,in order to realize our country’s economy in the long-term fluctuations in the relative stabilization of the need for timely adjustment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reduce the bring down the economic fluctuations depend on external intervention,to realize the change of economic growth pattern.At the same time,in the way of regulation,we should shift from the target of aggregate growth to the target of structural adjustment,laying the foundation for steady growth of the economic cycle.Supply side deep reform and reshape the economic structure is that after two year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upply side of structure performance after the reform,the economy is to achieve long-term healthy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as the main line,is committed to economic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adjustment,develop and implement the related policy to achieve the balance of demand and supply.All in all,supply side structural reform has entered into deep waters,we expect through discussion of this project,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the accomplishments provides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future reform direction,celebrate the party’s 19.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Development Context;Demand Side;Structural;Periodic
2017-06-2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U1204401)
樊雪梅,女,博士,吉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企业运营研究。
编辑 凌 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