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地方高校本科教育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以东北振兴为侧重点的分析

2017-03-07

关键词:生源东北想象力

孙 记

(黑龙江大学,哈尔滨 150080)

论地方高校本科教育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以东北振兴为侧重点的分析

孙 记

(黑龙江大学,哈尔滨 150080)

东北地方高校要在东北振兴中承担输送人才的时代使命。高校要在本科教育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以使他们在就业后具备创造能力。学生想象力的激发,要有针对性地通过外力克服学生身上固有的惰性,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教学管理,促使授课教师将东北发展的忧患意识、创新意识融于课堂专业课的学习之中,授课中要注意开拓学生视野,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一线教师既要在交流与合作中、师生互动中不断进步,更要掌握本学科的最前沿动态,提高深入浅出的讲述能力。

东北振兴;本科教育;本科学生想象力;人才创造力

东北振兴是当下一个热点话题,从中央到地方,从官方到民间的建言献策可谓众说纷纭,触及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方面面,教育乃至高等教育本该裹挟其中,但相关的探讨并不多。相应地,就东北地方高校教育而言,对东北问题的关注并不多,在东北振兴的讨论中基本上集体失语。其实,在东北振兴中,东北地方高校不能无动于衷,要立足于传授普遍知识的前提下立足于东北问题激发本科学生的想象力,为今后东北持续发展储备和输送有用人才,为今后东北的发展不断注入活力。

一、东北地方高校要为东北振兴输送人才

就我国高校布局而言,地方高校必然要为本地区的建设与发展源源不断地输入人才,这必然要求在传授学生普遍知识的同时聚焦当地问题。东北地区在市场经济大潮下,经济发展逐渐呈现颓势,经济增长幅度出现连续下滑。这样,“东北问题”日益浮出水面,东北振兴逐渐成为热门话题。

尽管人们对东北振兴途径有种种期许,但是人才始终在东北振兴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既然东北发展动力不足,经济增长缓慢,漫长的冬季对于从全国其他各地引进人才相比其他地区存在着劣势,那么立足于本地区内高校培养的人才就近、就地就业便在情理之中。地方高校便承担着为东北振兴输送人才的重任。东北地方高校尽管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开始面向中国招生,但生源还是以东北为主,大部分学生生于东北,长于东北,对东北有着深深的家乡情感,特别是其父母及亲属也在东北,这就使这些学生留在东北就业有了独有的理由——扎根故土。再加上类似东北地方高校的高校全国各地均有分布,生源录取率上均不约而同地向本地区倾斜,并且各自相互间比例差别不大,最终使东北地方高校的毕业生经过竞争去外地就业面临诸多障碍与选择成本,这也使他们在东北就业顺理成章。与此同时,东北振兴和发展也必然需要源源不断地注入人才,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这就决定了东北地方高校为东北振兴中输送人才责无旁贷。

二、高校服务东北振兴要立足于本科教育

既然东北振兴的人才来源主要依托本地高校,那么东北高校的教育必然在立足于传播一般性知识的同时,针对东北振兴问题培养今后所需人才的创造能力,要立足本科教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因为本科阶段的想象力是后续研究生学习中的创新能力和毕业后的创造能力的前提与基础,本科教育质量的高低则决定后续研究生教育生源的优劣和所输送人才发展潜力的高低。就东北地方高校而言,生源大部分立足本地,在基础教育阶段因普遍存在的课外补课,开学前先把教材囫囵吞枣学一遍,开学后的课堂上老师对公式、定理、例题、英语和语文的课文等的讲解寥寥数语便进入习题演示,造成学生对定理、公式的理解一知半解,对字、词、句、段文的掌握似懂非懂,做题时时对时错,因而课后补课便将做题作为主攻目标,没完没了的题海战术,挤占了学生消化理解所学知识的时间,年复一年,最终使大部分学生灵性的泯灭[1],主动思考的习惯缺失,再加上地方高校生源相较985高校和部署211高校较差,具有灵性、主动性、好奇心的学生会少得可怜,如果说前述现象在其他地区地方高校生源也存在同样问题的话,东北地方高校生源还受地缘因素的深深影响,后来东北企业也主要以国企为主,民营企业一直脆弱,最终使整个东北的市场经济极为不发达,这样大多数东北学生的父母或为衣食无忧的国企人员,或在肥得流油且面积广大的黑土地上从事粗犷耕作的农民,日复一日的耕作中既不需要精打细算,也不需要成本核算、市场考察,造就这些家长的非经济性思维方式。不仅如此,开发北大荒是一种兵团作战,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值得肯定的是他们与油田工人(包括早期的其他国企职工)一样,有着不怕苦的拓荒精神,但同时他们身上还有着服从惯性,随着企业、农业生成条件的改进,国家政策的扶持与鼓励,一代代的东北人身上没有了吃苦耐劳或拓荒精神,剩下了保守听命服从的习惯,工作和生产方式的墨守成规,进而使整个东北人开拓意识、奋取精神、商业头脑缺失,最终使东北文化更加具有女性化色彩:服从、保守、安于现状、甘于命运。再加上计划生育影响下家庭两代人(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对孩子关爱有加,励志教育乏术,深谋远虑不足,导致孩子生活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样的家庭环境在孩子身上的体现便是惰性不动脑,开拓进取精神缺乏,这样的学生进入本科学习要在接受高等教育后服务于东北的振兴与发展,要想其就业后具有创造力,理所当然要在本科教育中激发起他们的想象力。

三、本科教育要聚焦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就高等教育而言,我国所有的高校在本科教育中都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但因东北高校要承担为东北振兴输送人才的任务,而东北地方高校本科生源又有自身特性,因而这一想象力培养要在很大程度上独具特色。

首先,要在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上加大力度。本来地方高校为当地输入人才并不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但东北不同,因为东北振兴要通过激活东北的市场经济因素,来促进东北经济发展,并且打造适合东北特色的经济增长点。这就需要通过外力来克服学生身上的惰性,将吃苦守时、遵纪守法、迎难而上作为日常行为习惯来培养,最终促使学生能在本科后的学习工作中面对困难的时候,能做到“本着个人的知识、学问,就不知不觉地提出假设,假定有某几种可以解决的方案”[2],并能在深思熟虑之后,立足于现实条件之下选择最佳的解决对策。张维迎教授强调:“在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就像孩子,我们不能让他们由着自己的性子,那样做是对他们不负责任。”[3]这就要求学校要奖勤罚懒,将学生上课的出勤率作为评奖评优重要的参考指标,并且进行量化,针对学生出勤率的考核,专业课要由辅导员亲自进行,共同课要由任课教师进行,并且要有书面记录,最终要全部汇总到学年辅导员手中,定期公布考勤结果。同时,学校要加强本科教学的管理,特别要强化对教师日常教学的管理,由专家随时随机地进行听课,将教师课堂组织教学中的启发诱导,将教师对东北振兴的使命感,对所教学科与东北振兴结合的紧密程度,在授课中调动学生思考东北振兴的积极性等作为一个重要指标。

其次,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对今后东北振兴的使命感。东北地方高校教师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需要学校在各学科专业课一般课时的基础上,适当增加辅助性的课时,但不能太多,以此将当下对东北经济发展的忧患意识、创新意识融于课堂专业课的学习之中。在专业课的讲授中,如法学专业,便要设身处地的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法律活动促进东北振兴,如何培养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在今后的司法实践中为东北振兴保驾护航,如何针对东北问题进行能动性司法。在一般通识课中,要紧扣时代主题,站在知识、时代发展的最前沿,如在西方论者探讨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可再生能源技术融合”为表征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时,其构想便非常有启发:“将楼房转变为微型发电厂,会创造大量商业机会和数百万的就业机会。”同时,还要强调学生要有一种平衡思维:“可再生能源多半是间歇式供应的,而传统能源虽然有限且造成污染,却能够提供稳定的供给。”[4]尽管这一内容或者类似内容看似简单,但可能就是在这种通识性知识的学习中便会与东北振兴进行印证,最终紧扣东北问题寻求解决对策。这样的专业课和通识课会开拓学生视野,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会促使他们学以致用,使先进技术通过就业后的创造性发挥尽快转化成生产力、转化为创新能力。

最后,促成校间、院系间、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通常情况下:“学生所接受的教育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判断力、价值观与态度。”[5]东北振兴需要的本科人才培养也需要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这便需要在地方高校间、同类教师间凝聚共识,进而加强互动,通力合作,共同攻坚克难,寻找共同的问题,探讨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这就需要人为地促成研究方阵,需要人为地形成隐形讲师团,使同类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和科研中,主动思考“东北问题”,并且贯穿到课堂讲课之中,激发学生对东北的家乡情怀,思索今后的振兴使命,并且促进师生互动、教学相长。要使一线教师在激发本科学生的想象力过程中,要激流勇进,站在所教学科的最前沿,尽心尽力地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并且不断提升深入浅出的讲述能力,始终要乐于奉献,勇于担当,最终使自己成为东北振兴的推动者、智慧贡献者、人才培养者。

[1]孙记.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实施中的内在隐忧[J].黑龙江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3).

[2]胡适.宽忍与自由[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160.

[3]张维迎.大学的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5.

[4][美]里夫金.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M].张体伟,孙豫宁,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42-44.

[5][美]博克.回归大学之道[M].侯定凯,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4.

[责任编辑:曲占峰]

G642.1

A

1008-7966(2017)06-0154-02

2017-05-11

黑龙江省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黑龙江大学专项资金项目“刑事司法场域中‘错判’的防范机制研究”(HDRC201601)

孙记(1972-),男,辽宁建昌人,副教授,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法学理论与法治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法学博士,从事诉讼法学、法理学研究。

猜你喜欢

生源东北想象力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看见你的想象力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打开新的想象力
大东北的春节
图表
陕北红色学校与国民党在西安的生源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