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基于领导力五力模型
2017-03-07张志强
张志强,党 晶
〔1.河南社会科学杂志社,河南 郑州 450000〕 〔2.河南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基于领导力五力模型
张志强1,党 晶2
〔1.河南社会科学杂志社,河南 郑州 450000〕 〔2.河南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以中国科学院“科技领导力研究课题组”的领导力五力模型为基础,从感召力、影响力、前瞻力、决断力和控制力的显性和隐性作用为出发点,挖掘领导感召力和影响力中的价值认同、领导前瞻力中的价值追求、领导决断力和控制力中的价值选择。通过领导力五力模型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策略是以领导感召力和影响力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大学生中的地位,以领导前瞻力引导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相关理论,以领导决断力和控制力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和行为。
领导力教育;大学生;五力模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3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全民教育之中,努力创新学校价值观教育途径。高校作为优秀人才培养的摇篮,必须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作为重点,基于领导力五力模型,以感召力、前瞻力、影响力、决断力和控制力为依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与领导力五力模型
关于领导力的内涵,学界至今没有统一的认知,但国内外对领导力的相关研究不断深入。“詹姆斯·库泽斯、巴里·波斯纳在《领导力》中指出:领导力就是带领其他人走到他们从未到过的地方的能力。艾森豪威尔说:‘领导力是决定要做什么并且让别人愿意做的能力。’G.V.Cleeton和C.W.Mason认为,‘领导力不是行使职权,而是用情感来打动别人并取得结果的能力。’”[1]徐匡迪认为,“领导力是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体现。说到底,领导力就是激励他人自愿地在组织中作出贡献,就是创造一种氛围,推动人们努力取得成功。”[2]可见,领导力的概念虽未达成统一,但对其规定性已达到共识。领导力是一个过程,一种行为,而非一种职位。领导力不是生来就有的,是通过后天不断训练人人都能习得和发展的能力,所以领导力教育备受人们重视,尤其是大学生领导力的养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正处于发展阶段,“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于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悄然兴起,美国高校随即开始制定并实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计划。随着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成效的逐步显现,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高校也纷纷借鉴美国经验。”[3]。随着领导力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发现领导力与价值观之间有着密切联系。领导力教育受到教育者和研究者的关注,促使高校的领导力教育获得发展。领导力教育理念不仅强调个体的发展和能力的提升,还强调人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实现社会价值,实现社会与人共同进步。“将领导力教育作为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一种途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领导力教育的核心与关键是价值观教育。价值观教育作为领导力教育的核心是当前领导理论发展的结果。”[4]基于这种相关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领导力教育过程之中,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领导力五力模型是由中国科学院“科技领导力研究”课题组设计,根据领导力的概念谱系和领导过程提出,五力包括:感召力、影响力、前瞻力、决断力和控制力。领导力五力模型用于分析和指导各类领导者的领导行为,提升领导者的整体领导力,获得高素质。[5]将领导力五力模型应用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使价值观践行和培育有章可循,科学合理,逐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以领导力五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可能
大学生领导力培养和检视可通过领导力五力模型,发挥五力的显性和隐性引导作用,让大学生通过领导力教育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可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领导力培养过程是一个价值渗透的过程,反映大学生价值取向,因此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确保领导力教育朝着积极健康的方面发展。
1.领导感召力和影响力中大学生的价值认同
领导感召力和影响力有利于大学生开发自身潜能,产生感化他人和影响他人的能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领导力教育,通过感召力和影响力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以共同理想为目标,通过感化和影响他人,使得大学生群体为共同理想而不断努力。
基于领导感召力和影响力对价值认同的影响,通过二力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可以提升核心价值认同感。大学生感召力和影响力的培养和检视过程中需要彼此交流,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交往的过程中不仅要明确自身的价值取向,还要了解交往对象的价值观,并运用自身价值观去感召和影响他人,使自身价值得到他人认同。当自身价值观与他人价值观发生冲突时,在感召力和影响力的作用下,个人价值观发生偏转,同辈群体观念变得趋同,生成共同价值观。可见,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能提高彼此之间的感召力和影响力,进而提升共同价值观在心中的地位。与此同时,大学生感召力和影响力的培养和检视过程需要合作,在合作过程中提升共同价值的比例,群体之间作用力一致,促使大学生彼此之间相互信任和相互支持。相互信任和相互支持来源于大学生彼此之间的价值认同,这种高度的价值认同都是源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领导前瞻力中大学生的价值追求
大学生领导前瞻力培养的作用是引导大学生关注自身发展,有把握未来发展的能力。这一培养以大学生未来发展前景为目标,通过前瞻力影响大学生对待人或事的态度,追求更加高远的价值目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前瞻力的培养和检视过程之中,有助于大学生群体不断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追求主要表现在大学生自省和创新过程中。大学生前瞻力的培养和检视的必要过程也是自省,他们希望在自省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格言,反省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条件,大学生通过自省的方式从言语行动、情感态度和思想意识进行自我剖析、自我认识。在不断地自我提升过程中,运用前瞻力把握事物发展脉络,剔除狭隘的思想观念,打破只关注自身发展,忽视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错误思想,引导大学生关注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关注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前瞻力有助于大学生运用动态的眼光去思考和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理论,用超前的眼光发展自身能力,并带动群体发展。群体和个人发展过程就是不断创新的过程,在创新中不被眼前的蝇头小利所迷惑,关心国家发展,热爱人民,自身利益要与国家、社会和人民的利益保持一致。此外,大学生领导前瞻力是科学精神的重要体现,引导大学生关注价值发展规律和基本的伦理道德,确保高校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在前瞻力的培养过程中,大学生不断提升自我价值追求,价值观念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都有所提高。
3.领导决断力和控制力中大学生的价值选择
决断力要求大学生要做正确的事情,当面对价值困惑时,促使大学生做出正确的决定。控制力要求大学生有坚守做正确事情的勇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决断力和控制力的培养过程之中,有助于大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价值选择主要表现在大学生解决问题与自我约束的过程中。
大学生决断力和控制力培养和检视的必要过程是解决问题。解决问题不是单纯个人能力的表征,而是从侧面反映大学生的价值选择。生活在多元的价值社会里,大学生每次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一次价值选择的过程。当大学生面对学习难题时,在决断力和控制力的作用下,产生克服困难再前进的勇气永不言弃;当大学生面对生活难题时,在决断力和控制力的作用下,能够相互帮助,团结友善,富有责任心,办事不拖沓。大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细化“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观,通过自我约束力来培养大学生的决断力和控制力,不因自身利益而损害他人、社会和集体的利益。通过控制力和决断力深化践行“三个倡导”的勇气,最终使大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以领导力五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策略
领导力大师约翰·麦克斯韦尔指出,“组织中领导者的素质、学习状态深深决定着组织的未来发展”[6]。大学生领导力既有助于大学生未来发展,又关乎社会的进步。高校要关注领导力教育,将领导力五力模型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领导力五力中蕴含的价值为出发点,将五力分成三个维度,从这三个维度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培育。
1.基于领导感召力和影响力维度
领导感召力和影响力能引导大学生群体关注主流价值,促使群体之间相互影响,使领导力教育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途径,以领导感召力、影响力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大学生中的地位。
“领导感召力,是指一个组织的领导人,凭借其领导魅力和才华等个人内在与外在素质的综合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对特定个人或群体而定向产生的感化和召唤的能力。”[7]感召力就是要注重个人的内在修养,旨在关心个人发展,慢慢地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融为一体。从个人内在修养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观念的养成应从关注身边小事开始。如“爱国”首先要爱自己、爱家人、爱同学朋友,用自己的“爱”感化周围的人,提升自身的感召力,在提升感召力的过程中,把爱自己拓展为爱国家。“敬业”对于大学生来说,第一步是乐学,学习专业知识和价值理念。其次,引导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职业不仅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更是个人价值的社会体现,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增加对所从事职业的热爱。“诚信”是个体与他人交往的根基,是国家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大学生诚信地对待他人,有助于提升自身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友善”是善良的外化,以宽容之心对待他人,保障自我权利的同时关注他人的权利。领导感召力促使大学生关注身边的小事情,从点滴中影响自我价值观念,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地位。
感召力与影响力都是由个人意识影响大学生群体意识。感召力是以情感召唤大学生的内心情愫,影响力是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对彼此造成的心理和生理的影响。影响力具体表现为“领导者平衡各种利益相关者特别是被领导者利益的行为与结果”,影响力产生效果的重要因素是均衡利益关系。以影响力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位,就是将学生个人利益与国家、社会的利益相融合,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拥护者。价值观的拥护者能不断地影响周围的同学和朋友,使群体成员之间价值信仰和行为准则发生变化,从而改变群体价值信仰,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心中的地位。
2.基于领导前瞻力维度
随着全球化不断推进,世界各国竞争不仅是武器装备的比拼,更是文化软实力的比拼。各国都在构建各自的价值观,推行自己的文化和思想,以求国家富强、民族独立。为提高我国在世界范围的竞争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关键。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就要深入学习相关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理论不仅包括“三个倡导”,还涉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等。领导前瞻力是掌控未来、把握未知的能力,有助于学习价值观的相关理论。前瞻力带来的是一种变革、科学、前卫的思想,以领导前瞻力引导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照大学生的未来生活,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大学生以前瞻性的视角,学习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理论知识,有助于与时俱进。只有这样,当大学生面对新的问题时,才能从厚重的理论中找到依据,从而激发自身克服困难的勇气。
领导前瞻力具体表现为“领导者和领导团队的领导理念”“组织所在行业的发展规律”“组织所处的宏观环境的发展趋势”[8]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领导前瞻力,主要表现如下:首先,利用领导前瞻力,促使大学生之间相互影响,将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的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的思想,使其成为引导大学生自身发展的主动力。其次,在领导前瞻力能促使大学生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中蕴含的规律,引导大学生更好地用规律指导实践。再次,领导前瞻力引导大学生关心周围的环境。良好的环境是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条件,环境影响人的发展,同时环境也孕育着价值观相关理论,如社会政治制度、伦理知识和法律知识等。大学生关注价值观实施的环境,有助于成为知法、守礼的好公民。
3.基于领导决断力和控制力维度
以领导决断力、控制力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和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地被感知与领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9]领导决断力不是表面上显现出的果断,是正确的时间做出正确的决定,避免错误的行动。领导决断力具体表现有“具有实现目标所需要的必不可少的资源、具备把握和利用最佳决策及其实施时机的能力”[10]等。首先,在大学生领导决断力生成中,“实现目标所需要的必不可少的资源”是实践中践行价值观理论,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在“润物无声”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其次,领导力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关注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引导大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前进的方向,解决实践活动中的困难。在解决困难的过程中,大学生逐渐形成领导决断力,不断完善自身的价值体系。
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不仅需要决断力,还需要有控制力。决断力能使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做出正确选择,而控制力能防止大学生行为失范,提高对正确价值观念的认可。领导控制力主要表现为“确立组织的价值观并使组织的所有成员接受这些价值观、制定规章制度等规范并通过法定力量保证组织成员遵守这些规范”[11]等。大学生领导控制力来源于价值观念的认同和坚守,坚持引导大学生拥护“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建设目标,始终坚持“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道德规范,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美好社会。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在生成领导控制力过程中,生成正确的价值观。若大学生做出违背价值观的事情,教育者应对违反者进行制裁,以确保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拥有重要地位。
[1] 胡礼祥.大学生领导力拓展与训练[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19-20.
[2] 徐匡迪.领导力与成功[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12-114.
[3] 张恒龙,张书磊.发展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瓶颈及对策[J].当代青年研究,2012(5):47-52.
[4] 孙杰.领导力教育:培育和践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新途径[J].领导科学,2015(10):37-38.
[5] 中国科学院“科技领导力研究”课题组.领导力五力模型研究[J].领导科学,2009(6):20-23.
[6] 路大虎.打破本领恐慌[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105.
[7] 蒋文莉.领导力提升与开发[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4:35.
[8] 罗倩文.组织行为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54.
[9] 侯远长,王增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探[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4:69.
[10] 韩朝.企业领导力研究及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53.
[11] 阮晓波,程旭辉.领导情商[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1:58.
(责任编辑:孔素真)
G642.0
A
2096-2452(2017)05-0068-04
高等教育与教学
2017-07-22
张志强(1963-),男,河南长葛人,河南社会科学杂志社副编审;
河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2017JC43)。
10.3969/j.issn.2096-2452.2017.05.013
党晶(1987-),女,黑龙江黑河人,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德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