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人类共同价值观是对冷战价值观的摒弃与超越
2017-03-07郭明俊
郭明俊
(西北政法大学,陕西 西安 10063)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
习近平人类共同价值观是对冷战价值观的摒弃与超越
郭明俊
(西北政法大学,陕西 西安 10063)
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类共同价值观,以“同舟共济,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价值基础,超越了冷战价值观“势不两立,你存我亡”的敌对阵营划分;以“多元文明和平共处”为价值理想,摒弃了冷战价值观之“称霸全球”的图谋;以维护和实现“全人类共同利益”为价值追求,超越了冷战价值观之单边利益的限囿;以“同心协力、合作共赢”为价值实现方式,超越了冷战价值观的“遏制”、对抗、冲突、“零和博弈”。因此,人类共同价值观的提出和确立无疑具有一种思想创新和价值理念革新的意义。
习近平;人类共同价值观;人类命运共同体;冷战价值观
“人类共同价值”观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5年9月28日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中首次提出来的,他说:“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目标远未完成,我们仍须努力。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1]由此可见,“共同价值”是习近平总书记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出发势所必然地提出的价值理念,也是其外交观在价值维度的凝炼与表达。它蕴涵着世界各国政府与人民基于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和人类存续的共同命运,需要互助、合作和全球共治的理念;它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代表了超越差异和冲突的人类共同利益;它的目的是为“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坚强有力的价值观支撑。因此,这一价值观的提出和确立无疑是对盛行于当今国际社会的冷战价值观的摒弃和超越,是一种伟大的思想创新和文化价值理念革新。本文拟从价值哲学的视角,具体分析和梳理人类共同价值观对冷战价值观的摒弃和超越,以此来深化人们对人类共同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并最终使这一价值观的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得到更好更全面的彰显和弘扬。
一、在价值基础上,人类共同价值观以人类共同体意识超越了冷战价值观敌对阵营的划分
价值基础即一定价值观得以形成和确立的前提、根据或假设。人类共同价值观和冷战价值观在价值基础上的对立,主要表现为在民族国家间关系状态上不同判断的对立。
冷战价值观根据不同国家在意识形态上的分野,认为世界上多数国家要么属于资本主义阵营,要么属于社会主义阵营;凡属后者的国家无疑是前者的“敌人”,反之亦然;二者不是共存共荣的关系,而是“你存我亡”的敌对关系。毫无疑问,这种对民族国家之间关系的判断完全是在冷战思维规导下形成的一种简单化的两极性价值判断。所谓冷战思维,是指冷战时期一些西方国家观察和分析国际形势及国际问题,处理国家间关系,解决国际争端时所采用的一种思维模式,其核心是“对手思维”或“制造敌人”,用“挑战史”和“谋霸史”来牵强附会当今和未来[2]。在整个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就是以此来认知并处理国家间关系和国际问题的。早在二战行将结束之际,英国首相丘吉尔就断称,“苏俄已成为自由世界的致命威胁”,西方世界“必须立即组成一条新的战线来对付它的迅猛挺进”[3]13。之后不久丘吉尔又断言,“在远离苏联遍布全球各地的许多国家,共产主义的第五纵队已经建立并开始工作”,它们“对基督教文明构成一个日渐增长的挑战和危险,”[4]135因此“西方自由世界”必须采取“铁幕”和“结盟”来“对付敌人”。显然,这种思维不仅把世界上很多国家划分为两个敌对的阵营,更重要的是其一经形成就成为国际社会认知和处理民族国家间关系的一个主导,即便是在苏联解体后的今天,这种思维依然被美国等奉为至上圭臬。无论是西方国家对原东欧国家的收编,还是美国正在实施的“重返亚洲战略”,都仍然以“盟友的敌人就是我的敌人”为主导,都企求强化盟友关系,以更好地遏制中国等“敌人”。可见,冷战价值观把世界各国关系看成是“你存我亡”的“敌我两个阵营”的关系。
相对而言,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类共同价值观则从全球化的时代特征和深刻影响出发,认为当今世界各国的关系是“同舟共济,休戚与共”的关系,这种关系已经使各国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种思维反对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差异”[5]来认知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旨在强调“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习总书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主要根据,一是“全球殖民体系土崩瓦解,冷战对峙不复存在”,二是随着资金、信息、人才的世界性流动,“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日益加深”[5]。由此,习总书记认为,“冷战思维、阵营对抗已不符合时代要求”,“零和游戏、你输我赢的旧思维”应当被摒弃;换言之,当今人们虽然生活在“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但是“无论近邻还是远交,无论大国还是小国,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正日益形成利益交融、安危与共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因此,世界各国应当树立全球思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习总书记又以中国传统文化中诸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四海之内皆兄弟”“计利当计天下利”“协和万邦”等优秀传统理念,不断地向世人阐释这种全球意识和“天下一体”观念。
总之,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不仅超越了冷战价值观的两极性思维,也成为其共同价值观得以科学建构的价值基础。
二、在价值理想上,人类共同价值观以“多元文明和平共处”摒弃了冷战价值观“称霸全球”的图谋
价值理想是价值意识的最高形式,也是衡量其他价值意识形式及人的价值活动的正当性和合理性的一种尺度。它是指一定个人、群体或社会所期望的价值目标或在某种价值追求上的境界。
冷战价值观的价值理想不是别的,就是“称霸全球”,即霸权主义国家凭借自身之强势的经济和军事力量,谋求领导或支配其他国家,并操纵国际体系的运作。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就持有这样的价值理想。美国自认为自己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尤其是自己的文明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优秀的文明,自己的社会制度是世界上最优越的制度,自己的价值观念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价值”,因此美国自认为自己有责任“领导世界”,向世界各国宣传和推广美国的制度、价值观,并按照美国的面貌来改造世界。早在19世纪中期,美国就提出“建立世界性帝国”的目标。第一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之际,美国为取代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提出了控制战后世界秩序的“十四点纲领”。在整个冷战时期,美国总是把苏联作为主要作战对象,以铲除其称霸世界的主要障碍。冷战结束后,1991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称,美国依然强调要“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念和理想建立一个新的国际体系”。我们可以看到,近年来美国已着手开始实施新的全球战略,以期建立一个统一全球的“美利坚世界联邦帝国”。可见,尽管时至今日冷战已经结束,但是美国依然在冷战思维的主导下,企图以美国文明为模本来统辖世界。
习近平人类共同价值观的价值理想,却以“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及其和平相处”为愿景。他提出的“人类共同价值”理念旨在反对和遏止西方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对当今世界多样性文明和谐相处的危害。他说:“弱肉强食、丛林法则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强权独霸不是人类和平之策。”[6]“只有在多样性中相互尊重、彼此借鉴、和谐共存,这个世界才能丰富多彩、欣欣向荣。”他形象地比喻道:“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阳光有七种颜色,世界也是多彩的”,“‘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7]他还引用孟子的话说:“‘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不同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5]所以“我们要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平共处、和谐共生,不能唯我独尊、贬低其他文明和民族。人类历史告诉我们,企图建立单一文明的一统天下,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8]他反复告诫世人:“世界的命运必须由各国人民共同掌握,世界上的事情应该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商量来办。垄断国际事务的想法是落后于时代的,垄断国际事务的行动也肯定是不能成功的”[8]。他特别反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为一己之私干涉别国内政,搞乱地区形势,造成了世界上许多地方的动荡不安。在笔者看来,习近平同志之所以把“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界定为“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正是针对国际上的霸权、垄断、强权而提出来的,因为各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以及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时,只有坚持和遵循公平、正义、民主等价值理念,才能抵制和消除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影响和危害,才能最终实现整个世界多样性文明之和谐相处、共存共荣。
三、在价值追求上,人类共同价值观以维护和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利益”超越了冷战价值观“单边利益至上”的限囿
价值追求是对价值理想的执着向往并力图实现之的强烈驱动倾向,它推动着人们为实现自己的价值理想而竭尽奋斗。
冷战价值观在价值追求上以单边主义为基础,追求的是极端利己主义或单边利益。单边主义是相对于多边主义而言的,主要指霸权国家在对外活动中不受国际机制制约,以一味追求本国利益而不顾及其他国家利益为目的。美国是单边主义的典型代表。毋庸赘言,其单边主义早在冷战之前就以孤立主义形式存在,即便是二战结束后其针对苏联、东欧和中国等展开的反共战略更是难脱单边主义之窠臼。杜鲁门时期,美国针对苏东国家实施了“遏制战略”或“铁幕战略”;艾森豪威尔时期,美国又依靠自身的核优势推出了对付社会主义国家“大规模报复战略”;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时期则希望通过“一手拿橄榄,一首拿箭”的“和平战略”,使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和平演变;而尼克松时期,美国鉴于自身地位的相对衰落,开始强化与盟国之间的伙伴关系,以共同对付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及至卡特政府和里根政府时期,美国又开始实施了“世界秩序战略”和“星球大战计划”,以拖垮苏联,进而谋求对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战略优势。凡此种种,无一不是以维护和扩展美国的单一利益为价值追求。乃至冷战结束后,美国所实行的“人权外交战略”“参与和扩展战略”“重返亚太战略”等,也都是在冷战思维主导下,通过遏制所谓的“敌对”国家来维持其“一超独霸”的世界地位,以谋求在全球范围内最终构筑成以美国利益为核心的霸权体系。在此需要提及的是,虽然冷战时期,美国也主导设计了很多国际制度,似乎是一个多边主义国家,但其主导设计的国际制度或多边行动,实际上不过是维持其霸权利益的重要工具。可见,冷战价值观的价值追求不过是追求霸权国家的单边利益而已。
比较而言,习近平人类共同价值观之价值追求则是站在人类“共同利益”的立场上来思考问题,从而形成了立足中国、谋篇全球发展的战略思维。这一价值追求是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代人类社会发展趋势和时代发展潮流的敏锐把握,对国际形势的准确判断。正如习总书记于2013年3月23日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时所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老框框内。”当今“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因此,“面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的客观要求,各国应该共同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各国人民应该一起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9]凡此种种表明,习总书记提出“共同价值”理念是基于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程度空前加深,各国之间的利益相关性日益加强,真正成为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共同体,尤其是粮食安全、资源短缺、气候变暖、人口爆炸、环境污染、恐怖主义肆虐等全球性问题层出不穷,把整个人类置于生死存亡的危险境地。为了挽救人类共同面临的生存危机,就需要全世界人民抛弃一切的对立、隔阂、各自为战的做法,联合起来,共同努力,同舟共济。而要真正使全世界人民同心协力、共同行动起来,就需要有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引导,即要有一种以应对人类共同挑战为目的的全球价值观的出现,这就是习近平同志提出“人类共同价值”的深层原因,它反映出“人类共同价值”与“人类共同利益”是“一体两面”的关系。人类共同价值是全人类价值取向的最大公约数,维护的是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完全超越了冷战时期那种以民族国家利益至上为原则的狭隘价值立场,为当今全人类走出生存困境提供了共同的精神支撑和观念指导。
当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维护和实现人类共同利益并不是意味着一味地否定民族国家利益,乃至损害民族国家利益。实际上,“人类共同利益”绝不是一种脱离了每一个民族国家具体利益的独立存在,绝不是在民族国家利益之外或之上的一种特殊利益,它就寓于每一个民族国家具体利益之中。当然,它不是所有民族国家利益的总和,而是各个民族国家利益中的共性的、普遍性的东西,是所有民族国家中共同存在或遭遇到的既关涉到自身生存又影响到整个人类生存的那些利益。质言之,人类共同利益是各民族国家特殊利益得以实现的前提或最低限度的保障,它实际上就是使当代全球社会中一切人能够继续生存下去的条件。正因为如此,习总书记一再强调国际社会应该“把本国利益同各国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努力扩大各方共同利益的汇合点……积极树立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尤其是当今世界“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阴魂不散”,霸权主义行径依然存在,因此,各民族国家有权利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特别是不能牺牲自己国家的核心利益,所以,当前在维护和实现共同利益时,应当在尊重和关切每一个民族国家核心利益的前提下,寻求和扩大共同利益的汇合点。这表明,人类共同价值观无疑以人类共同利益为最高价值追求。
四、在价值实现上,人类共同价值观以“同心协力、合作共赢”超越了冷战价值观的“遏制”、对抗、冲突或“零和博弈”
价值实现就是价值理想、价值追求由潜在变为现实的过程和方式。换言之,当人们有了价值理想、价值追求后,更重要的还要看用什么方式、什么手段或什么途径加以实现。
无数事实证明,“遏制”、对抗、冲突或“零和博弈”是冷战价值观的价值实现方式。冷战时期,以美苏为代表的两大阵营把他们之间的对立看成是“势不两立”“你存我亡”的绝对对立!认为我方的生存与发展有赖于对敌方的打击和遏制为前提。因此,冷战时期,美苏两个霸权国家之间乃至于整个东西方国家之间,在处理双边关系时采取的最主要的手段就是“遏制”。尤其是美国把对外战略的制定完全建立在如何“遏制”敌人这样一种考虑之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遏制理论”是冷战时期美国制定对外战略的“圣经”,它曾经制定和实施了诸如“遏制战略”“大规模报复战略”“人权外交战略”等一系列遏制策略同社会主义国家展开了对抗,希求通过遏制“敌手”的发展来实现独霸全球的迷梦。直至今日,美国及其盟友仍将“遏制”作为其对外战略的“法宝”。近年来的“北约”东扩和美国“重返亚太战略”也无不昭示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对俄罗斯和中国进行遏制和围攻的野心。然而,这种遏制和围攻势必会激起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反弹,最终导致地区局势的紧张和整个世界的不太平。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人类命运休戚相关,损坏别人的利益,实际上是最终损害了自己的利益,因此“合作共赢”才是人间正道。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近年来在处理国际事务和制定对外战略上,极力倡导和践行“合作共赢”的思想理念,主张用“合作”代替“遏制”“对抗”,用“双赢”“多赢”“共赢”“共享”代替“独占”“独享”和“零和博弈”,希望由此实现维护和发展人类共同利益的价值追求,以及人类多元文明共生共荣的价值理想。梳理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在不同场合的讲话,可以发现,“共享”“合作”“共赢”“双赢”等词语是他使用频率很高的字眼。比如他说:“我们主张,各国和各国人民应该共同享受发展成果。每个国家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要积极促进其他各国共同发展。……只有各国共同发展了,世界才能更好发展。那种以邻为壑、转嫁危机、损人利己的做法既不道德,也难以持久。”[9]“我们要坚持多边主义,不搞单边主义;要奉行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扔掉我赢你输、赢者通吃的旧思维。……大国之间相处,要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大国与小国相处,要平等相待,践行正确义利观,义利相兼,义重于利。”[1]“赢者通吃、零和博弈不是人类发展之路。和平而不是战争,合作而不是对抗,共赢而不是零和,才是人类社会和平、进步、发展的永恒主题。”“‘合则强,孤则弱。’合作共赢应该成为各国处理国际事务的基本政策取向。”[6]凡此种种充分表明,习近平总书记一直以来大力倡扬和积极践行“合作共赢”新理念,坚决反对那种以对抗、遏制为主的“赢者通吃、零和博弈”的旧思维和旧做法。倘若各国真正能把“合作共赢”作为处理国际事务的基本政策取向,人类社会就能实现和平、进步、发展的美好愿望。
综上所述,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人类共同价值”思想,是有见于当代人类真正处于“生死与共、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为了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就需要世界各国坚决摈弃冷战思维和冷战价值观,树立和践行人类“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人类共同价值观。惟有坚守这一价值观,方能化解当今世界各民族国家之间的对抗、冲突和零和博弈,实现民族国家间的同心协力、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景;才能抵制和消除以美国为首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危害,使世界多元文明和平相处,最终实现全人类的和平、发展、自由的远大理想。可见,人类共同价值观是顺应时代潮流和发展趋势的新的文化价值理念,它的提出和确立是一种伟大的思想创新,彰显了习近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
[1]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5-09-29(02).
[2]时殷弘,陈然然.论冷战思维[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6):4.
[3]陈思,杜正艾.两霸争雄——美苏冷战及后冷战时代[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7:13.
[4][英]W.L.S.丘吉尔.为未竟的事业奋战到底——丘吉尔演说精选[M].绍民,茂云选,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165.
[5]习近平.迈向命运共同体开创亚洲新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N].光明日报,2015-03-29(03).
[6]习近平.铭记历史开创未来[N].人民日报,2015-05-08(01).
[7]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N].光明日报,2014-03-28(02).
[8]习近平.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设合作共赢美好世界——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6-29(02).
[9]习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N].光明日报,2013-03-24(02).
责任编辑:王习贤
A8
A
1004-3160(2017)05-0005-05
2017-05-2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儒家价值观及其当代意义研究”(项目编号:15xzx007)。
郭明俊,男,陕西延安人,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价值哲学、儒家哲学、哲学元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