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的前沿视域
2017-03-07张耀平
张耀平
〔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
一、问题的提出
在职业院校建立、推行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以下简称诊改),已成为职业教育领域宏观和微观层面的热门话题。在管办评分离的教改形势下,诊改属于新生事物,学术界正在深入研究,相关专家提出了多角度的观点。杨应菘教授认为,诊改区别于传统评估,指出远景目标、运作动力、标准设置等八个方面与传统评估不同。[1]徐国庆教授提出职业院校要摆脱评估模式的习惯思维,建立针对每个问题的诊断思维路径和改进策略。[2]认识这些区别或更多的不同,不仅在宏观文件中能够找到许多佐证,而且对试点职业院校微观诊改起到了“预定”的作用。试点院校一直在探索,尤其是经过多次培训和研讨,职业教育工作者已认识到诊改是国家的制度性安排,对诊改文件要义、诊改工作分析框架及模式进行了学习、探讨,提出了各自的观点。然而,鲜有学者基于管理学视角对诊改进行探讨,更谈不上教学整改理论,国外也没有基于管理视角诊改概念的表述。缺乏现代管理理念及运行方法、技术和人才支撑,自主诊断将难以持续实施,难以取得成效。如果诊改只是从教学工作这一个角度来构建质量管理保障体系,而不是将诊改作为职业院校生存和发展契机,多角度、全方位地提升管理水平,那么诊改不仅不能使职业院校实现能力提升,而且也难以使职业院校从根本上找到生存和发展的“处方”。因此,基于管理学视角来探讨、研究“诊改”,认清管理学语境下“诊改”的内涵、范畴,以达成理念和操作方法等方面的共识,是十分必要的,这将有助于试点院校把握诊改活动的切入点,有助于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
二、不同文件的“诊改”语境与整合
2015年,教育部先后发布三个文件,对“诊改”语境作出了不同的描述。一是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3]在第二部分“内涵与任务”指出,诊改是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聚焦专业设置与条件、教师队伍与建设、课程体系与改革、课堂教学与实践、学校管理与制度、校企合作与创新、质量监控与成效等人才培养工作要素,查找不足与完善提高的工作过程。二是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4]诊改作为“六大行动”之一,是建立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完善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诊改过程要突显全员参与、全程控制等要义。三是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5]诊改是“建立诊断改进机制”,以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为基础,开展教学诊断和改进工作。
可见,国家相关文件的“诊改”有其清晰的目标、内容和意义,具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不仅表明国家对职业教育领域改革的高度重视,而且体现出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独特个性。一些专家对“诊改”从目标和任务、基本规范、诊断标准、开展诊断与改进工作的路径、试点职业院校如何准备及管控“大数据”平台等方面进行了解读。
研究、分析国家“诊改”的相关文件,我们认为,“诊改”有三个层次的语境。最基本层面的要求是职业教育系统各个组成单元必须响应管办评改革,拥护国家有关“诊改”的制度、规定,依照有关“诊改”文件和制度开展一致的行动;第二个层面,要求职业院校在落实“诊改”各项任务中,不仅围绕质量改进开展“诊改”活动,而且应围绕管理水平提升开展管理理念更新、管理标准体系建立、管理运行机制创新、管理方式方法改进等系列活动;第三个层面,要求职业院校把“诊改”工作区分为管理活动和作业活动,把管理活动作为为作业活动有效进行提供服务的活动,通过强化各级管理者角色的认识,深化管理学科知识的学习,以达到通过他人并同他人一道完成诊改任务,实现诊改目标。
从“诊改”三个层次的语境来审视现实,一些省市或职业院校同步的“诊改”文件和活动,大多停留在“教学”“诊改”的描述性口号上,而不是着重于“管理”“诊改”的操作性落实上。从系统管理理论来整合“诊改”的不同语境,则是职业教育领域诊改的着力点:即宏观管理视角下的教学诊断与改进和微观管理视角下的教学诊断与改进。
宏观管理视角下的诊改,是基于各省市高职院校现有优质资源的试点诊改,以使职业教育优质资源流向最需要、最适宜的职业院校,运用国家“大数据平台”和政府支持,推动学校落实人才培养质量主体责任,加强教育行政部门事中事后监管的制度设计,推进建立诊改制度。
微观管理视角下的诊改,是各职业院校基于内部可控资源的自我诊改或自主诊改,以使学院构建教科研资源、师资资源、学训资源、校企合作资源的动态匹配,在职业院校层面自我建立和完善质量保证体系,核心在于职业院校依据自身战略发展、专业发展和人才质量保障的管理设计,推进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改进和自主发展。
三、职业院校自主“诊改”的意蕴
有专家指出,“诊改”的基础和前提在于“诊断”,重点在于“改进”。对职业院校而言,各级管理者能否把握“诊断”概念及其原理,是当务之急。“诊断”在职业教育教学领域甚至整个教育系统缺少研究,而在企业管理领域早已取得企业诊断或企业管理诊断的丰硕成果,虽然企业管理领域至今尚未形成关于“诊断”的一套完整的理论和方法,却有不少著作值得借鉴,可作为职业院校自主“诊改”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1.“诊断”是综合性、系统性学问
“诊断”本是医学术语,来源于希腊文diagnosis一词,有发现、识别、鉴定、检验及判别之意,最早表示从医学角度对人的精神和体质状态作出判断。诊断学则是正确地认识疾病和诊断疾病的一门学科,在诊断中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用器械检查,望、闻、问、切,归纳“循证”的医治思路和临床技能,在医学领域形成循证医学或循证管理。
自咨询业诞生伊始,就有人试图用“诊断”、诊断学的思路和方法解决管理基础理论和企业管理日益复杂化的衔接问题。20世纪初泰罗以“企业诊断师”身份开展对企业的诊断活动,甘特也对企业诊断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系统研究,成为企业诊断学理论的早期实践家和奠基者。20世纪40年代,英国管理学家厄威克认为,医学和管理学都是实践的艺术,他针对管理理论研究与企业经营实践的脱节现象进行调查,提出以医学为样板开展管理学研究的设想,试图在实证研究上取得突破,但是这种设想并没有使管理学研究改变脱离实践的趋向。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菲佛和萨顿追问管理中的常见问题,提出“循证管理”,进而使管理学参照、借鉴医学成为一种新的思考模式,即证据式管理。菲佛和萨顿在《管理的真相》中指出,循证管理从证据出发、尊重事实、力破理论迷信和盲目信仰,运用科学方法归纳提炼经验,把经验转化为管理理论的验证,这既体现了管理学发展的轨迹,又加速了管理学的分化。菲佛和萨顿的观点,促使管理理念参照医学领域的辩证思路,促使管理活动采取科学方法开展证据的统计、归纳和分析,甚至建立证据中心。正是菲佛和萨顿的深入思考和持续研究,引起企业界大量开展“诊断”活动,不同专家学者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不同的观点,在企业管理标准基础上构建企业诊断的方法、技术,使企业诊断在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6]
在西方国家,“诊断”应用从悄然兴起,到20世纪80年代发展成为多个成熟的学科,如企业诊断学、企业管理诊断学、管理咨询学等,它们虽属于不同的学科,形成了不同的表述和提法,却有着相同或相近的知识,其核心概念就是“诊断”,其相近相关的知识就是“诊断学问”,都是以企业规范化管理体系为基本标准,检验管理工作是否达标,通过对比继而判断企业发展是否“健康”。在企业诊断学基础上形成的“质量诊断”“质量认证”及相关系统化的学问或科学化的管理工具,在严格意义上仍属于管理学科知识应用的范畴。
“诊断”在企业管理领域的实践应用,其核心要义在于:一是由若干名管理专家组成诊断专家组,专家兼具丰富的经营管理理论知识和厚实的企业实践经验;二是诊断专家组与企业有关人员密切配合;三是诊断中应用科学的方法找出企业经营和管理上存在的问题,集体、双向互动式地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共同商议,提出改进方案、建议;四是受诊企业接受改进方案、建议后,诊断专家组则负责培训人员,实地帮助、指导企业实施改进方案。其主要作用,是通过诊断找到制约企业经营管理提升的主要因素,找到制约企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关键点,有针对性地解决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问题,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决策依据。通过诊断,找到企业经营中潜在的风险,为企业规避风险提供依据;通过诊断,与企业高层深入沟通,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增强企业员工的危机感和急迫感。依据《企业诊断报告》,发现存在的“真正问题”,引发或推动企业实施重大变革,快速提升企业中高层管理团队的管理能力,使企业高层管理者形成先进的管理理念,达成“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的管理模式。
2.“诊断”在职业院校管理上的意蕴
企业诊断、企业管理诊断、管理咨询、质量诊断和质量认证是企业自主性、目的性很强的活动,基本原理就是发现管理弊病,揭示、实现诊断目标,应用系统理论、多种技术和多样方法,依靠诊断专家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改进管理弊病,提升管理水平。因此,在职业院校“诊断”又称为 “诊改”,与企业诊断、企业管理诊断形成密切关联;在职业院校推进的“诊改”,应注重管理上的“诊改”,区分管理活动的改进和作业活动的改进;在管理活动的“诊改”中,要根据目前管理的科学证据,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组织结构、资源分配、运作流程、质量体系和秩序运行等做出决策,通过实践,产生新的证据,总结经验,修正管理方式,再实践,不断提高管理效率。这就要求职业院校的各级管理者必须认识到“诊改”是管理应用的学问,应学习管理学、领导学、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多学科知识,为“诊改”搭建桥梁,做好服务。这既是职业院校自身管理的重大课题,也是职业院校教学工作的逻辑要求。如果换个维度,我们认为“诊改”应具有如下几方面的含义。
第一,“诊改”是一种高层次的管理方式。诊改与常规性教学工作、日常管理工作不同,诊改工作难度大,要求高,因而职业院校高层管理者必须亲自参与“诊改”,起到领导作用;必须成立“诊改”专家组,发挥咨询、培训作用。
第二,“诊改”是一系列技术的有机组合。诊改不仅需要各种规范化管理体系标准和指标,更需要掌握各种管理分析方法,如观察、问询、检查、验证、预测、推理、判断、听证、统计调查、现场勘查等技术方法。只有技术方法的科学选择和协调运用,才能形成正确的判断和评价。
第三,“诊改”是以系统理论和方法为指导的全方位改进。不但要从总体上改进,而且要分类改进;不但要发现各种问题和主要问题,而且要建立系统化的问题台账,开展系统分析,制定总体改进方案和专项改进方案,提出过程和环节点的有效措施、制度,并视“病情”进行必要的“手术”,包括整顿领导班子、调整组织结构、更新设备等,换言之,“诊改”是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的的动态控制和管理突破。
第四,“诊改”是以自愿和协商为基础的综合学问。“诊改”专家与受诊单位、人员的想法往往不同,专家的想法如何转化为受诊人员的改进行动,需要受诊人员发自内心、并产生足够强烈的能动意念,只有强化的自愿才能真正发现问题,取得良好的改进效果。“诊改”既不可强加于人,又不可一手包办,只有依靠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通过协商并达成一致,才能形成改进的合理方案。以自愿和协商为基础,蕴含丰富的管理、领导、心理、组织行为等学问,其中的重要工作就是教育和训练,促使各类人员养成诊改的能动意识、配合意识,掌握诊改的技术和方法,这是诊改活动开展前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
四、结语
“诊断”是一门对改善管理极有实用价值的学问,已成为当今世界管理中不可缺少的新兴的高层次的应用管理科学的分支。对职业院校而言,“诊改”有极大的探讨空间,“诊改”活动不仅是作业活动的改进和管理活动的改进,而且是一种高级管理方式,一种生存和发展的加速器。大力推进职业教育领域开展教学诊断和改进制度建设,把“诊改”当成一个内容丰富、结构复杂的理论体系来研究,这既是对职业院校遵循管理规律的极大促进,也是对职业院校运用“企业诊断”“企业管理诊断”等知识的实践考量。注重应用“诊断”学问,强化各级管理者学习,并作为“诊改”的重要手段,对管理水平提升和管理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1] 杨应崧.教学质量要“医院体检”,更要“自我保健”[N].中国教育报,2015-10-29.
[2] 徐国庆.诊改与评估的区别[J].职教论坛,2017(6).
[3] 教育部.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2015]2号).
[4] 教育部.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教职成[2015]7号).
[5] 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教职成[2015]9号).
[6] 菲佛,萨顿.管理的真相[M].闾佳,邓瑞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7] 尹隆森,孙宗虎.企业诊断操作实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