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慕课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探究

2017-03-07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课堂

赵 蕾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思政部,河南 郑州 450011〕

高等教育与教学

慕课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探究

赵 蕾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思政部,河南 郑州 450011〕

高校思政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迎来了慕课背景下提升自身教学实效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慕课的冲击,教师应当积极探索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改革,拓展教育路径,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慕课;思政课;教学;改革

慕课(MOOC)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在线教育模式,使人们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梦想变成现实。慕课是任何人都可以注册使用的在线教育新模式,被称之为人类印刷术以来关于教育的重要发明。这种以数字化、网络化为特征的全新教学模式,在中国发展势头迅猛。2014 年,“慕课”在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领域迅速兴起。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把本科必修的四门思政课程发布于“学堂在线”慕课平台,向全社会开放,短短两年多时间里,累计选课人数已超过15万人。北大、复旦、武大、浙大等高校也都陆续推出思政课程慕课授课平台,实现了思政教学的移动终端化。

2016年12月,习近平主席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

在信息化、网络化的大背景下,开展信息化教学是大势所趋。对于高校思政课而言,信息化是机遇也是挑战。网络环境下的思政课程是通过更广阔的互联网渠道向网民介绍真实的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一种崇高的理想信仰,更是一个严谨的理论体系。如何把习主席的讲话精神落实到思政课教学改革中,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作用;如何主动出击,在慕课快速发展的当下占据网络主阵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真理,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我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要深入思考的紧迫课题。

一、“慕课”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网络时代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已经改变

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数量已达7.31亿,手机网民数量达6.95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2]

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是与网络共生的数字原住民,网络是他们获取信息与知识的主要平台。他们习惯于通过网络获取信息,习惯通过QQ、微信等社交平台交流,有着鲜明的“个人标签”和对世界的独到见解。在他们眼里,不能上网是一种让人无法接受的限制。教室俨然成为需要老师奋力才能把学生的注意力从手机上拉回来的“战场”。他们不接受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不满足于仅仅“以教为主”的课堂讲授。这就需要教师高度重视网络时代给大学生学习方式带来的深刻影响,掌握他们熟悉而乐见的便捷的互联网传播渠道,满足其个性需求。

2. 慕课教学对传统课堂形成了强大的冲击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黄震认为,在线课程不可能取代传统课堂,但会倒逼大学加快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否则,我们的大学容易沦为一流大学的教学实验室和辅导教室。[3]

慕课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符合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前进趋势。互联网的普及和手机功能日新月异的提升,使得慕课发展的势头更加强劲。

慕课与视频公开课不同,两者相同之处在于都是教师的讲授视频,但慕课是以5-15 分钟的短视频出现,上下两段视频之间设计有测试题。设计问题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注意力,测验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教师批改试卷的工作可以由电脑完成。分析软件可以自动检测学生的课堂行为,后台数据处理工程师可以根据数据中的模式,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帮助教师改进教学策略。这些措施都会不断提高慕课的课程质量。

慕课不仅具有资源共享的优势,还具有教学方式上的灵活性和教学内容上的趣味性。慕课学习的时间和地点任意支配,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时间来预习课程、在线讨论、互动答疑、完成测试。这种模式使传统课堂授课面临严峻的挑战。我们对此需要考虑两个问题:一个是传统课堂教学对于学生的意义何在?另一个是未来还有没有学生愿意坐在教室里听讲?

美国《国家利益》杂志曾大胆预言:未来50年内,美国4500所大学将会消失一半。[4]这一观点不管能否变为现实,都预示了慕课对传统课堂强大的冲击力量。

3.信息化教学是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必然选择

在“互联网+”的时代,网络作为一个工具,已经改变、颠覆了很多原有的传统模式,已经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改革,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获得大学生的认同。

一方面,网络信息技术为创新思政课教学形式、扩展思政课教学渠道提供了可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心已逐渐向网络转移,这使得“信息化”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我们也清醒的看到:大数据时代,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争夺日趋激烈。大学生在教学环节接受教师传递正能量的同时,也会受到其他途径种种非马克思主义乃至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影响。如何在各种复杂的社会思潮背景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精准解读现实问题,在思想多元化中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是思政课教师面临的现实难题。[5]

二、慕课背景下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应对措施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积极应用现代教学技术,在实际教学中探索网络课程与传统课堂的有机结合,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创新课堂教学方式,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课堂互动交流,让学生兴奋起来、课堂活跃起来,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

1.探索“线上”与“线下”有机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以问题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加大思政课微课建设,把网上的舆论引导和网下的思政教学工作结合起来,把思政课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增强思政教学的吸引力。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服务的,对于高校思政课而言,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教学目的的根本所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目标是要结合学科本身内涵和网络资源共享这两大特点,实施“线上”与“线下”有机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混合式教学模式不是简单的课程研讨,是这两种方式的有机结合。在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开展小班化的学生研讨,达到“传马克思主义真谛、解理论现实之惑”的教学目的。[6]

(1) 制作短小精悍的微课视频。慕课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大都短小精悍,教师应借鉴慕课的教学设计,把教材内容按照不同知识点重新编辑整理,尽量使内容贴近时代、贴近生活,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理论的吸引力。

充分利用校园课程网络学习平台,发布微视频及教学相关资料,让学生提前预习。根据知识点设计微视频,时长一般在5-15分钟,符合学生的记忆曲线。教师首先进行教学设计,把原有知识点打散,重新进行串联,在其中穿插练习和讨论。按照课程内容设计出一个个短小精悍的“微课程”,每一节“微课”像一粒粒珍珠,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串联起来,形成一串串光彩夺目的“项链”。“微课”设计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不能只是简单的录制视频。可以模仿网络游戏里的通关设计模式,用几个小问题连贯而成,每隔几分钟视频会暂停,弹出问题。学生如果回答错误,就无法继续新知识点的学习。这种设计模式,能检测出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所学内容。

(2)搭建内容丰富的校园网络课程平台。开辟网络专栏,建立红色经典著作、学生优秀论文等网络资源库。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大学生各抒己见,使网络课程平台成为引导学生向善的有效通道。高校思政课教师通过校园网络学习平台,开展党史网络知识竞赛活动,调动了学生学习理论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3)开展“翻转课堂”。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具有先学后教特征的“翻转课堂”真正实现。采取翻转课堂模式,把辩论赛搬进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认真倾听,肯定成绩,指出不足。这样做,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还加强了学生的课程参与度,实现了知识内化。

2. 教师改革教学理念,厚积理论功底

大数据时代,思政课教学不仅要解决教师“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还要解决学生“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大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已经不满足于仅仅“以教为主”的课堂讲授。教师要以鲜活的教学内容来应对信息时代对思政课的挑战,以“互动的教学方式”改变“填鸭式的灌输”。“以学为主”教学理念的贯彻,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高超的信息梳理能力(包括网络信息辨识能力、选择能力与回应能力等)。

目前,高校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教育等课程。这些课程涉及众多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思政课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往往要扮演“万事通”的角色,这就使得教师只有具备这些“复合”技能,才能更好得引导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里明辨是非、去伪存真。在教学内容里加入当前最新的时事政治,从学生最关心的热点话题出发去展开教学,以鲜活的教学内容来提升思政课的魅力。

3.打造精品慕课需要“团队力量”

慕课的制作耗时耗力,需要教育部门、学校的政策扶持和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绝不是靠一个教师“单打独斗”就可以完成的。以上海高校共享课程建设为例。从2013年3月至今,上海30多所高校在市教委的指导下,成立了上海高校课程资源共享管理委员会,建设校际间的优质慕课课程资源共享。三年多的探索实践表明,慕课的建设绝不是高校的名师大牛们“一个人在战斗”。共享课程教师们采取团队作战的形式,教学团队由主讲教师、教学点负责教师和助教组成。主讲教师的职能是指导团队建设,在网络上集中回答学生提问,适时开展面授。教学点教师负责常规班级教学,指导助教工作。助教负责组织班级讨论。[7]由此可见,想要打造精品思政网络课绝非易事,除了教师自身的努力外,还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技术支撑和团队协作才能真正实现。

4.师生加强互动,做“全天候朋友”

随着高校WiFi覆盖率的提升,思政课教师工作场所不再囿于课堂,只要有网络,宿舍、食堂也可以成为思政课意识形态的战场。高校思政课教师在第一次与同学们见面时,通常会把自己的手机号、微信号、QQ号及微博告知给学生,也会利用微信的“面对面”建群来成立课程班级群。QQ上的有感而发、微博空间的感慨,成为一次次正能量的传递。师生亲密互动,做“全天候的朋友”。通过这种方式,老师和学生拉近了距离。学生通过情感的交流和个性的表达,消除对思政教育的抵触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追寻,从而达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教学目的。

慕课平台上,学生们喜欢采用化名,这样可以使他们没有压力的提出一些尖锐问题。网络后台教师团队可以在综合大家意见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答疑解惑。开展网络学习空间互动积分奖励机制,加大平时考核的力度。引导学生积极关注热点民生问题,用手机拍摄一些微视频,分享社会的正能量、城市的新变化、同学身边的“榜样”等等,以事实说话,使理论能够更加“接地气”。鼓励他们在慕课社区平台解答同学的疑问,也当一当“小老师”。在慕课的“自媒体”上,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交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一起打造热烈互动的网络学习平台。[8]

三、结语

在慕课大潮中,如何迎接挑战、抓住机遇,为思政课教学改革注入新的活力,是值得我们思政课教师深入思考的紧迫课题。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过程是复杂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需要在摸索中前行。只有科学合理地利用慕课资源,变被动为主动,化消极为积极,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在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中的积极作用。

[1] 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DB/OL].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6/1209/c117092-28936962.html.2016-12-09.

[2] 张洋.我国网民达7.3亿[DB/OL]. 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7/0123/c40606-29042485.html.2017-01-23.

[3] 陈偲.互联网企业“杀入”在线教育[DB/OL]http://paper.people.com.cn/gjjrb/html/2013-07/17/content_1269684.html.2013-07-17.

[4] 黄震.“互联网+”新时代的高等教育变革[DB/OL]http://www.qstheory.cn/zhuanqu/bkjx/2016-03/19/c_1118380505.html.2016-03-19.

[5] 郑运旺.“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微思政”模式 [DB/OL].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0216/c143844-29084285.html. 2017-02-16.

[6] 郭芸,白琳.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研究——慕课对教学模式改革的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14(06):61-64.

[7] 缪晨霞,孔悦.探索“中国式慕课”[EB/OL].http://tech.163.com/13/1009/21/9APCJG8N00094O5B.html.2013-10-09.

[8] 王彦威.慕课模式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J].思想理论教育,2015(12):107-109.

(责任编辑:李瑞兰)

2016-10-25

赵 蕾(1974-),女,河南夏邑人,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思政部讲师,硕士。

2016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普及规划项目(编号:SKL-2016-074)。

10.3969/j.issn.2096-2452.2017.01.017

G641

A

2096-2452(2017)01-0077-04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美在课堂花开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