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互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论坛综述
2017-03-07闫立超
闫立超
(河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新乡453007)
良性互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论坛综述
闫立超
(河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新乡453007)
4月22日,由河南师范大学、《教学与研究》编辑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编辑部、《思想教育研究》编辑部、《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编辑部、《湖北社会科学》杂志社、《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编辑部联合举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论坛”在河南新乡召开。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冯刚,长江学者、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建军,长江学者、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金龙,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卢黎歌,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金民卿,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孙其昂,河南省教育厅思想政治工作处处长李培俊以及来自浙江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湖南大学、西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为主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研讨。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是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要求和举措
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是本次论文发言最为集中的一个主题。与会学者一致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是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举措。《意见》指出,要进一步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加强对课堂教学和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管理;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冯刚教授认为《意见》采用“思想政治工作”的概念,并将“立德树人为根本”写入文件,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认识的不断深化,表达的层次更高、涉及面更广,不仅包含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涵盖了包括高校基层党建工作,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建设等在内的整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效应是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以及《意见》的一项举措,这个协同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内部之间的协同联合,高校其他课程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协同联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工作的协同联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同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社团活动的协同联合等。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彦则从坚定“三个坚持”,加强“三个认同”的角度来探讨如何推进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的整体队伍建设;所谓“三个坚持”是指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四个服务的目标;所谓“三个认同”是指“政治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等。北京体育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庚全教授从习近平党建思想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角度谈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首先要研究习近平党建思想是什么,其次要把握好习近平党建思想进课堂的课时和具体路径;第三是抓好实践教学,结合实践教学落实习近平党建思想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
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于向东教授就自己学习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体会探讨了“大思政工作格局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责任”。大思政的工作格局包括:树立系统化、协调协同的观念;将高校各部门、各单位、各个环节都纳入到思政工作中,形成合理共同承担育人的职责;充分调动高校各教学及管理队伍的育人积极性,各支队伍同向、同行、齐心协力;适应形势的发展需要,贴近学生的思想,不断探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高校党委要肩负起全面的领导责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勇担三个方面的责任:一是要做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懈的传播者,坚持“讲马”、“懂马”、“爱马”、“信马”,不断提升自己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二是做中国共产党执政坚定的支持者,要树立为党治国理政服务的意识;三是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的传播者、模范的践行者;四是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针对上述思想政治理论课责任担当和作用发挥这一命题,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振江教授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是认清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势;二要提高对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三是要树立思想政治工作意识,包括思想政治工作知识、方法和思维;四是要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定位;五是要坚持思想政治工作原则,包括政治性原则、正面性原则、正确性原则等;六是要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时效性。
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蒋占峰则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角度探讨并分享了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面形成的立体化教学实践模式,包括课堂叙事教学、基地体验式教学、平台情景式教学三者相互渗透,功能互补的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左鹏从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来的“四个正确认识”的角度探讨了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创新,“四个正确认识”对于下一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引性的意义,也明确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标、任务、途径和方法。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赵庆寺则从“互联网+”时代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的挑战出发探讨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哈尔滨师范大学郝文斌教授则从“四进四信”的角度发表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看法和观点。
南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袁雅莎从深化课程改革的角度探讨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的时效性,包括教学内容的整合、课程资源的优化,建设共享的辅助教学资源库,以科研项目带动、孵化教学等。针对以科研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问题,信阳师范学院门献敏教授则专门以此为主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要实现教学和科研的良性互动,真正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目标,需要首先在教学中寻找科研方向,推动科研水平不断提升;其次以科研反哺教学,促进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第三是教学和科研要实现良性互动,助推思政课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学利立足新疆高职院校的定位探讨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做好新疆高职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问题:坚持不懈地推进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化教学改革;坚持不懈地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提升工程,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细落小落实;坚持不懈地服务“党在我心中、永远跟党走”专题教育活动,培养大学生“四个自信”,传承红色基因;坚持不懈地推进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协同创新,构建大思政格局;坚持不懈地推进自治区思想政治理论课移动学习平台建设,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活起来。
华中师范大学学刘宏达教授则从高校学生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发展的角度探讨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与发展。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润枝提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坚持学生指向;并需要做到教学过程系统化,学习内容的精细化,教学对象的个性化等。长江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建军则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的“理想信念”教学内容出发了探讨了共产主义的信仰根源,为怎样上本章节内容提出了自己的具体建议。
二、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意见》指出,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置党的建设二级学科等。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问题也是本次论坛的重要议题。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冯刚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直接服务对象,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二级学科设立的基本出发点就是为了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本身又不仅仅局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而应该以更广阔的视野来进行建设,这也是习总书记提出的“四个正确认识”的新要求。
长江学者、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金龙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分支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史的角度发表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看法:只关注当下的现实问题,忽略历史方面的研究,对发展史研究视而不见,对于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从历史线索来讲,思想政治教育史的研究可以分为革命、建设和改革三个历史时期;按照对象也可以做比较大的拓展,可以从群体或者阶级等维度,划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进行发展史的研究;可以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界,对农村和城市进行不同地域的发展史研究;可以按照不同的党派进行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国民党思想政治教育史、民主党派思想政治教育史等进行不同的发展史的比较研究等;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史的发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发展史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实现国家认同、民族凝聚、政治动员、主流意识形态社会化、传播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提高国民素养等经验教训方面的历史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秦在东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功能及其边界等角度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问题: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逻辑起点定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是不够的,存在“线性缺陷”;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必须从学科的概念、学科的功能等基本问题出发来进行自身建设,如以高水平科学研究为目标、以高素质人才培养为根本、以高效率社会服务为宗旨、以高境界的文化传承为使命等;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功能定位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培养政治素质好,思想品质优良的具有较好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的大学生;二是培养专业,政治理论过硬,坚定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以提高马克思主义思想队伍的整体质量;三是培养政治素质高,理论方向正确,具有比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素养和理论功底,并能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现当代问题的教师;四是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坚持基础理论过硬,具有创新思维的能力,实践视野和时间视野开阔,信仰坚定地政治工作领导者;五是培养具有坚定的理论素养,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宽阔的理论视野,对时代及人类历史发展倾向具有高度敏锐性,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家。
另外,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孙其昂教授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组织维度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构问题。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彭绪琴教授则从社会认可度、就业前景和形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当前的发展态势等方面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设置的理论问题。
三、以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为契机做好学科建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
《意见》指出,要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的坚强阵地,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是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要举措之一。中宣部、教育部于2015年10月联合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提出重点建设一批教学科研皆强的马克思主义学院。随后,中宣部、教育部依据《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以及《关于建设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实施方案》,组织两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评选工作。2016年首批通过评审的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兰州大学9所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年确定了北京师范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福建师范大学、郑州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西安交大、新疆师范大学12所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为第二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成为从事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本次论坛的重要主题之一。
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卢黎歌教授认为,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是中央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决策;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有利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有利于改进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促进马克思主义学科的理论创新。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在多个方面和领域做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包括:做大做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做好引领示范作用,比如说确立研究方向的示范,凝练研究成果的示范等;人才培养方案的引领示范作用;在关注社会思潮和热点问题,引领社会舆论的主动权和话语权方面做好引领示范作用;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理论支撑方面做好引领示范作用;在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做好引领示范作用;在加强智库建设方面做好引领示范作用;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做好对本地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辐射作用,支持所在地的其他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等。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文余认为,建设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应着力打造“四个同心圆”:一是搞好最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二是研究好教育对象——学生,搞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建设;三是搞好文化传承与社会服务;四是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四个同心圆的圆心就是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这是高校建设高水平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着力点。新疆师范大学教授孙秀玲在谈到“新疆高校的意识形态建设”这一主题时也提到要以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为契机,发挥好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认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尤其是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它的主业依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性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初心还是围绕着我们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培养人这一核心问题,这是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者最重要的使命,要做事业上的马克思主义者,而不是职业上的马克思主义者;发挥好我们的主观能动作用,加强对重大社会热点问题的研究,联系新疆的意识形态建设实际问题,回应学生关切的焦点问题,增强学生的获得感,这是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想理论课教学中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同时也是建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环节。
责任编辑 张 豫
闫立超(1979—),男,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