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江上游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影响因素分析
2017-03-07胡尧
胡 尧
(阿坝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四川汶川 623002)
岷江上游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影响因素分析
胡 尧
(阿坝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四川汶川 623002)
主要研究岷江上游的生态状况和经济状况,针对岷江上游的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基础,以及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具体要求,详细分析在岷江上游合适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影响因素,包括岷江上游地理环境、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生产的劳动主体因素等,并对建立农业生产组织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解决和优化措施,以提高岷江上游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推动岷江地区农业的发展,优化农民生产效率,促进农村农业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
岷江上游经济状态;农业生产组织;影响因素;优化措施
人口基数大,耕地资源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因此,人们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和研究越来越重视。对此,应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改进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本文主要通过阐述当前岷江上游农业经济现状,分析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对我国农业生产的意义。并针对岷江上游地区农业生产组织化过程中存在相关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促进当地农业生产科学良好的发展。
1 岷江上游自然和农业经济现状
1.1 岷江上游自然环境
岷江上游地区位于四川西北部和青藏高原东南部,位于高山峡谷区地带,同时也是长江的主要支流和重要水源地之一。岷江上游地区主要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境内镇江关开始,流经茂县凤仪镇再到汶川县绵虒镇,然后再往下经过都江堰市区,都江堰市区以上是岷江上游的干流,全长约334 km,流域面积22 564 km2。岷江上游地区山地垂直分异明显,海拔落差大,从800 m到6 250 m,主要降雨月份集中在6月、7月和8月份,降雨量 400 mm到 700 mm,年平均气温12.9℃。与平原地区不同,岷江上游地区拥有的农业资源主要是森林资源和草场资源,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但是各种灾害不断,生态平衡容易被破坏[1]。岷江上游是成都平原供水的主要源头,其大片的森林资源是天然的绿色生态屏障,对四川的农业有着重要影响,直接影响着四川省的农业发展状况。
1.2 岷江上游农业生产组织现状
岷江上游区域受到地质、气候等自然条件和人为砍伐、放牧的影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多个区域已经形成干旱、半荒漠的生态状况,土壤流失严重,土质极为贫瘠,当地农民受当地自然资源的限制,耕地面积与粮食产量长时间不断降低[2]。1999年耕地面积36 020 hm2,到2010年,耕地面积下降到26 109 hm2,粮食产量由1999年的131 623 t下降到2010年74 499 t。岷江上游区域耕地水土流失情况严重,农民耕地减少,在农村生存艰难,致使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转移,到城市寻找生存机会,直接使农村从业人员减少[3]。
2 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概念和意义
2.1 我国农业生产现状
在国家飞速发展的今天,由于社会工业、交通业等非农土地建设的增多,我国的可耕地面积日益减少,且在社会现代化建设中,工业的不断发展对自然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导致可耕地中出现水流污染,土壤流失的现象,改变了土地土壤结构,进一步致使耕地面积减少。
因此,必须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以弥补耕地减少带来的影响,加强农业生产组织化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2.2 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运用分工合作的方式对农业生产进行管理,使农业生产资源得到科学合理的分配。
目前,我国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仍是粗放式经营方式,层次与其他农业发达国家相比较,水平较低。农业生产主体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以分散式经营方式进行生产,这种生产模式生产的农产品技术含量低,品质得不到保证,几乎没有抵御农业风险的能力,一旦价格波动剧烈,农民无法通过其他渠道出售农产品[4]。生产效率低下的生产方式降低了农业产业化发展速度,生产能力得不到提升,对于农业方面的科技知识和生产技术应用进程缓慢。极大降低了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组织化势在必行。
目前,我国仍处在快速发展阶段,土地资源、环境和人口数量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可耕地是指能够种植农作物,生产粮食的土地,耕地面积越大,可耕地种植作物数量越多,人们收获的粮食越多,面临的生存问题越少。为了促进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完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改进,包括农业种植项目、农业劳动力分配、农业组织形式和农业技术水平,不断完善,以提高农业的发展水平,提高农民的收益。
3 岷江上游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影响因素
3.1 岷江上游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受到当地地理环境的限制
岷江上游区域处于四川省成都平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从地形地貌上讲,位于横断山峡谷地带,山高谷深,耕地狭小且分散,且土壤多为山地灰壤、棕壤,有机质含量相对少、肥力低,不适于耕作。从气候上讲,冬季较为寒冷,气温多在零下,且该地区降水量小,蒸发量大,并且季节不同,降水分布不均,严重影响该地区农作物的生长。
3.2 岷江上游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受农业工具发展的影响
岷江上游农业工具的发展对农业生产组织化产生影响。农具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岷江上游大多数仍以家庭生产为基本单位,使用的农具多为传统农具,只需单个劳动者就可进行简单劳作,这样的农具形式给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带来障碍,无法进行大规模地生产,只能在小面积耕地范围内进行劳作,农作物的产量难以提高,需要提高农具的技术含量,从而提高农民耕作效率。
3.3 岷江上游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受到农业技术的影响
农业中技术的进步是其发展核心。农业生产中,农作物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农作物在生产过程中会受到降雨、害虫、营养等方面的影响,如果只是单纯进行劳作,对于农作物缺乏的生长条件作简单的灌溉和施肥,将无法提高农作物的生长效率和产量,需要相关的农业技术对农作物的生长环境、条件进行优化,提高产量。
3.4 岷江上游农业组织生产形式受到劳动者组合分配形式的影响
农业生产中,以家庭承包方式进行生产,劳动力按照耕地分布进行分配,降低了劳动效率,只靠单个农民不利于农产品的产量的提高,不利于农作物产业化生产,对于现有的劳动形式,应该进行合理分配,进行分工合作,提高劳动效率,提高作物产量。
3.5 岷江上游农业组织生产形式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
市场是一个复杂的多结构体系,农业经济作为其组成部分,势必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市场中,农业经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一旦农作物加工发生波动,将会产生连锁反应,从农业市场到农业运输、农业生产都会受到其影响。农业运输收益降低,运作频次下降,对于农作物收购的重量随之下降,导致农民的农作物无法出售,只能腐坏,极大的影响了农业的生产。
因此,需要将农业经济进行市场化改进,对农业的生产进行分工合作,形成经济系统,打破传统自然经济的桎梏,使农业产业化。
4 岷江上游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优化措施
土地资源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在未来的发展中占据的地位将愈加重要,因此,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岷江上游地区农业生产的状况仍然处于农业技术不发达、生产效率不高的生产模式下,农民人均收入仅约4 052元/人。相对于浙江、广东、山东等地农民人均收入超过8 000元的情况,还有很大的差距。对此,要进一步提高岷江上游地区农业的发展,改变农业落后的状态,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形成规模化经营形式,使农民人均收入增加到全国农民人均收入水平,约7 095元,增加农民的实际利益[5]。
4.1 改进农业用地产权制度,加大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流转量
鼓励农民进行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流转,让农村土地合并利用起来,降低农村土地空置率,扩大可耕地面积。在此基础上,扩大农业生产的规模,使农业生产产业化。在产业化过程中,进行分工合作,对于培育良种、防治虫害、施肥、农具使用、农产品运输等等分配各个专业负责人员,将农业生产细化,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发挥市场在农业经济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
4.2 建立健全的农村金融体系,促进农村资金链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对于农业的发展,资金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应该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和完善,让更多的投资资金进入到农业经济中,激活农业生产活力,推动农村地区市场经济的发展[6]。
4.3 加大对农业人才的培养,给农业技术的研发提供资金和人才支持。
任何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因此在农业方面,应该加强对农业人才的教育与培训。对于农业学校的学生推出相关优惠政策,并重点培养农业高技术人才,提高农业人才技术水平,发挥农业技术的最大效用,促进农业的生产。
4.4 健全农村土地管理相关法律,为农村产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农村土地的管理和使用过程,没有相关法律依据。土地是农村生产组织化的基础,土地相关问题得不到解决,就会影响土地合并过程,进而影响农村生产产业化进程。对此,应该加快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健全现有的土地管理法律,使农村产业化过程中土地使用的相关问题得到解决。
4.5 发挥当地乡镇政府服务作用,推动农村产业组织形式的形成
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乡镇政府应该结合当地农业企业和农户,创造新型经营模式。引导农民运用合适的方式进行农业经营,积极推广农民生产项目,为农户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提供帮助。
5 小结
近年来,省、州各级政府尤其重视大力发展农业,不断推出新政策和措施解决农业问题,使农业的发展情况向良性循环方面行进。因此,提高农作物生产效率对于岷江上游流域地区农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该地区农业经济发展中,应该科学合理推进农业生产组织化进程,提高农民劳动效率,增加农作物产量,为切实解决好阿坝州的“三农”问题做出积极的努力。
[1] 伏耀龙,张兴昌,王金贵.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土壤粒径分布分形维数特征[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5):120~125.
[2] 朱俊霖.岷江上游地区阶地初步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4.
[3] 王金娟.西部贫困地区农业生产组织模式研究——基于定西市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生产组织的创新与实践[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0.
[4] 张嘉昕,谭华清.农业生产的特殊性与农业生产组织的选择[J].商业研究,2011(6):174~177.
[5] 罗怀良.岷江上游地区资源开发与产业发展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0(6):782~786.
[6] 隆定海.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影响因素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07,19(2):142~145.
F325
B
1002-1728(2017)06-0050-03
10.3969/j.issn.1002-1728.2017.06.010
2017-08-24
阿坝师范学院规划项目(ASB17-06); 四川省教育厅项目(16ZB0386)
胡尧(1982-),男,四川彭州人,阿坝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西南区域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