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逻辑理路
2017-03-07王学荣
□ 王学荣
(1.南京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2.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江苏 南京 210023)
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逻辑理路
□ 王学荣1,2
(1.南京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2.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江苏 南京 210023)
“历史的维度”和“现实的维度”是研究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两个基本向度。从历史的向度看,“城乡二元对立”的状况在我国由来已久,有着根深蒂固的历史性原因。而从现实的向度看,当代中国城乡之间呈现出“多重二元性”的特征,这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具体显现。从历史向度、现实关照、破解路径的线索着眼,探究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逻辑理路,分析破解当代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的背景与路径,这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代中国;城乡二元结构;逻辑理路;历史向度;现实关照;破解路径
研究现实问题,不能够游离在历史之外,而应当植根于历史之中。同样,研究中国城乡关系(如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既要有“现实”的关照,同时也离不开“历史”的向度。我们认为,“历史的维度”和“现实的维度”是研究中国城乡二元性(或者说城乡二元结构)的两个基本向度。若将城乡关系置于“历史间距”中加以剖析和考察的话,便不难发现,“城乡二元对立”的状况在我国由来已久,有着根深蒂固的历史性原因。而从现实关照的视角来考量的话,亦不难发现,当代中国城乡之间呈现出“多重二元性”的特征,这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具体显现。本文从历史—现实的双重向度入手,探究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逻辑理路,进而分析破解当代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的背景与路径,企望对中国城乡关系的认识以及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有所助益。
1 相关概念的厘定
“城乡二元结构”是城乡关系的“核心问题”,“这种二元结构在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存在,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的城乡差异。”[1]那么,究竟什么是“二元经济结构”呢?“经济的二元性主要是指传统部门(农业部门)和现代部门(非农业部门)的对立”[2],约言之,“二元经济结构”就是“采用现代技术的现代部门与采用传统技术的传统部门并存”[3]。当然,这种“并存”主要存在于发展中国家。因此,“二元经济是指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中现代部门和传统部门并存的状况。……一国经济中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并存的状况,被称为二元经济结构。”[4]可见,“二元”经济结构最基本的标志就是发展中国家当中“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的“分立”,或者说“传统部门”与“现代部门”的“并存”。综观世界上各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史,有一个共同特点体现得非常明显,即各发展中国家的传统部门主要集中在广大农村,以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为主。而现代部门则主要集中在城市,以现代化的工业为主(当然也包括日益发达的第三产业)。这样一来,城市与农村便形成鲜明的对比,尤其是二者的经济状况形成剧烈的反差。可见,“二元”之为“二元”,乃在于传统农业部门与现代工业部门的“并立”,在于广大落后农村与现代化城市之间的“分野”。说到底,这是“工农业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的表现”[5]。
需要指出的是,学界通常将“城乡二元结构”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这两个概念混用。严格说来,这两个概念并非一码事。实际上,“城乡二元结构”内在地包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只是“城乡二元结构”的一种。因为城乡关系是一个集合的范畴,囊括城乡经济关系、城乡政治关系、城乡文化关系、城乡社会关系、城乡教育关系等诸多方面和领域。因此,“城乡二元结构”也是一个宏阔的谱系,“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只是这个谱系中的“一员”。
2 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历史向度
研究中国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既要有“现实”的关照,同时也离不开“历史”的向度。可以说,“历史的维度”和“现实的维度”是研究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两个基本向度。以史为鉴,可以知当下。研究现实问题,固然不能够游离在历史之外,而应当植根于历史之中。从历史的向度看,“城乡二元对立”的状况在我国由来已久,有着根深蒂固的历史性原因。
综观世界上各个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二元经济结构”可以说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呈现出的“共同特征”。“城乡二元结构是工业化进程中经济结构普遍存在的突出矛盾,是与工业化相伴而生的经济社会现象。”[6]而就中国的情况而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际上在近代就已经“初露端倪”了。那时候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情形就是传统部门与现代部门的“同时存在”,不仅“微弱的资本主义经济和严重的半封建经济同时存在”,而且“近代式的若干工商业都市和停滞着的广大农村同时存在”,不仅“几百万产业工人和几万万旧制度统治下的农民和手工业工人同时存在”,甚至还有“若干的铁路航路汽车路和普通的独轮车路,只能用脚走的路和用脚还不好走的路同时存在。”[7]这其实反映的就是近代以来“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状况。而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或二重性”也正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初步体现。
3 “多重二元性”:中国“城乡二元分立”的当代显现
当代中国亦呈现出一种鲜明的“城乡二元分立”的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根本改变”[8]。当前,城乡二元结构已经成为 “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9]。有学者亦这样谈到,“新世纪以来虽然农村发展加快,但‘城市优先发展的战略仍未得以改变,其结果是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城乡之间‘二元型’的特征依然明显。”[10]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国现阶段“城乡二元分立”的特征,我们不妨再来看一组统计数字,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权威统计数字,2015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 195元,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11 42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29 129元,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10 291元。2015年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0 772元。全国农民工人均月收入3072元。从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来看,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 392元,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只有9223元。如果按照每人每年2300元的农村扶贫标准计算的话,2015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还有5575万人之多[11]。可见,我们现实当中的中国社会并没有达到消除城乡差别的程度,城乡“二元分立”的情形依然十分明显。
笔者曾经将当代中国城乡之间这种“二元型”的特征概括为“多重二元性”,并且指认“多重二元性”乃是二元经济结构在当代中国的新形态[12]。换言之,这是中国“城乡二元分立”的当代显现。
实际上,这种“多重二元性”体现在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例如:一部分比较发达的现代工业与大量的传统农业并存;一部分现代化城市与广阔的传统农村并存;一部分现代工业与大量的落后手工劳动或半机械化的企业并存;一部分经济比较发达地区与广大欠发达地区甚至贫困地区并存;等等。不仅如此,即便是在城市内部或者农村内部也还存在种种不平衡的状况。这就是笔者所谓的“多重二元性”。现代工业与传统农业的“并存”,现代城市与广大农村的“分立”,机械化大生产与手工劳动的鲜明对比,均为“多重二元”状况的“写照”。
那么,当代中国为什么会呈现出“多重二元性”的特点呢?这与近代以来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密切关联。有论者指出,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或“二重性”给中国经济社会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并且决定着“中国现代化的整个进程”,从而使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造成了地区之间利益差异”,二是“造成了现代中国生产力的多层次性”,三是“造成了现代中国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多样性”[13]。 就此而论,当代中国“多重二元性”的特点可以追溯到近代以来 “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或二重性”。
4 破解当代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与路径
破解当代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是在“三个进入”的现实背景和图式中展开的,应紧密结合当代中国的具体实践,努力寻求破解当代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路径。我们认为,统筹城乡发展、构建生态城市、发展生态农业等均是破解当代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路径选择。
4.1 走出“二元经济结构”的现实背景与图式
由“传统农业社会”到“二元结构”,再到“工业化信息化社会”,这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同路径。从一定意义上讲,“二元经济结构”是连接传统农业社会和现代社会的“桥梁”和“纽带”,是经济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14]。然而,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城乡的分离、分立及差异悬殊,则又会成为制约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此,从二元经济中走出来,向工业化信息化的现代社会转变便成为当前许多发展中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探讨走出二元经济结构的有效路径刻不容缓。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将走出当代中国 “二元经济结构”的现实背景简明扼要地概括为“三个进入”。首先,从总体上讲,我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 “发展阶段”,这个新“发展阶段”的特征将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其次,我国已经进入了一个“关键时刻”,这一“关键时刻”的主要任务是要“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第三,我国已经进入了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一“重要时期”内,我们的重要使命是要“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15]。应该说,破解当代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就是在这样的现实背景和图式中展开的。
4.2 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通常被认为是克服城乡分割局面、走出二元经济结构的基本思路。这也是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所谓“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简言之,就是要努力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状况,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以形成“城乡联动、协调发展”的生动局面。党的十七大特别强调“统筹城乡发展”这一问题,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16]党的十八大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提上了议事日程,强调“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17]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18]十八届三中全会则特别强调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其主要目标就是要“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19]。不过,这里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人们通常所讲的“城镇化”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物的城镇化”这一层面上,更为重要是要积极推进“人的城镇化”,因为城镇化(尤其是新型城镇化)的目的乃是“为了让更多人进入到一种新的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之中,缔造崭新的生活理念”[20]。 因此,“见物不见人”的城镇化倾向亟需得到根本性扭转。
当然,统筹城乡发展还有一系列具体的工作需要落实,例如,统筹城乡规划建设、统筹城乡基础设施、统筹城乡公共服务、统筹城乡要素平等交换、统筹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城乡管理制度、统筹城乡收入分配等等,只有把这些具体的统筹工作落实、落到位,“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目标方能真正实现。“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要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促进城乡在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21]。
此外,统筹城乡发展,还应当着力建设新型乡镇。改革开放以后,乡镇企业在中国大地上蓬勃发展起来。而以乡镇企业为依托,一大批交通便利、布局合理,且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新型乡镇也随之应运而生。当前,我国的乡镇布局已经呈现出“星罗棋布”甚至“遍地开花”的基本态势。众所周知,新型乡镇能够就近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地把农业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从一定意义上说,新型乡镇已经成为工农结合、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纽带”。
4.3 构建生态城市
“今天的城市绝不再是统一均匀的空间,而是质地明显不同的多种区域的集合”[22]。并且,“在这个空间里,积累的摇篮、富裕的地方、历史的主体、历史性空间的中心——换句话说,就是城市——急速地扩张了。”[23]然而,随着现代城市的“急速扩张”,环境污染却成为了广大城市(尤其是现代化大都市)的一大弊病。例如,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等成为城市环境治理的“顽瘴痼疾”,这主要是由于城市里的交通、工商业活动以及人类聚居地的过分密集,从而造成污染物的集中所导致的。例如,城市中的“工业三废”(即废气、废水、废渣)未经过严格的处理便排放到大气、河流及土壤中,造成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又如,城市里密集的人口每天都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垃圾 (既包括生产垃圾,也包括生活垃圾),这些垃圾堆积在城市中或郊区,造成严重的固体废弃物污染。再例如,城市交通和工厂等造成的噪声污染亦成为城市环境问题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正如汤因比和池田大作在《展望二十一世纪》一书中所揭示的那样,“现在,在世界范围内,大城市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严重。”“道路、住宅、上下水道、垃圾处理、绿地不足、交通拥挤、物价高涨、环境污染等等,大凡人类要维持像样的生活所必需的各种条件都被极度轻视了。”[24]“在急速发展着的世界各个城市中”“那些现代的病根,已达到了极限状态。 ”[25]在这里,汤因比和池田大作深刻地揭示了城市(尤其是现代城市)存在的种种弊病,为我们敲响了“生态警钟”。更有甚者,近些年来,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有向周边蔓延的趋势。依目前的情形来看,建设生态城市势在必行。
“生态城市”概念的提出最早见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与生物圈”计划中。“生态城市”是相对于普通意义上的现代城市而言的。与普通意义上的现代城市相比,生态城市呈现出一些鲜明的特征。简言之,生态城市是对传统以工业文明为核心的城市发展的积极反思,它强调在城市发展中在经济发展、社会繁荣、人民幸福、生态良好等方面保持高度和谐。生态城市,涵盖社会、经济、自然等方方面面,强调生态产业、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协同发展。
建设生态城市,不仅要有生态的“面子”,更要有生态的“里子”;不仅要不断提升城市的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水平,而且还需要全面提升城市的生活环境质量和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让现代都市成为环境美、居民幸福指数高的生态型、宜居型城市。择其要而言之,也就是要“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家园。”[26]“应将绿色发展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以绿色富国、绿色惠民,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27]那么,怎么样才能将城市建设成“美丽家园”呢?首先,要树立生态化的理念,即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28]。 其次,要让城市与大自然实现深度融合,其融合的标志就是让城市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29]。 再次,要“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即生产空间要“集约高效”,生活空间要“宜居适度”,生态空间要“山清水秀”[30]。笔者深信,在如此这般的生态城市里生活,人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将会大大提升。
4.4 发展生态农业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并广泛运用于农业领域,农业生产亦获得了飞速发展,但这却是以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为代价的,通常被称为“能量密集型农业”,甚至还有人将其形象地称为“石油农业”。长期以来,人们对农业发展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缺乏经验和认识,加上人口剧增以及利用自然的方式不合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此外,大量化肥、农药、除草剂的投施,使土壤、大气、水源等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当前,人们已经对传统的“能量密集型农业”“石油农业”进行反思。很多地区都在积极探索建设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就是“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技术,结合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先进技术而建立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具有良好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 ”[31]与“能量密集型农业”“石油农业”相比较而言,生态农业具有明显的优势,一方面,它能够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力;另一方面,又可以有效地规避掉“能量密集型农业”“石油农业”的诸多弊病,维持自然界良好的生态环境。约言之,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的一种重要形式。党的十八大提出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32]的战略任务。从一定意义上说,建设生态农业亦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重要举措。
5 结语
“历史的维度”和“现实的维度”是研究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两个基本向度。本文从历史现实的双重向度入手,探究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逻辑理路,一方面,将城乡关系置于“历史间距”中加以剖析和考察,认为“城乡二元对立”的状况在我国由来已久,有着根深蒂固的历史性原因。另一方面,则从现实关照的视角来考量,当代中国城乡之间呈现出“多重二元性”的特征,这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具体显现。在此基础上,本文还着重探讨了破解当代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的背景与路径,认为破解当代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是在“三个进入”的现实背景和图式中展开的,统筹城乡发展、构建生态城市、发展生态农业等均是破解当代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路径。当然,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逻辑理路是一个复杂的学理性问题,本文只是作了初步的思考,对破解当代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的路径选择,本文也只是作了一些尝试性的探讨,有待学界同仁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
[1]林辉煌,贺雪峰.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从“剥削型”到“保护型”[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45.
[2]李勋来,王晓燕.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变化特征与消解对策[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28.
[3]逄锦聚,洪银兴,林岗,等.政治经济学: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17.
[4]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40.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23.
[6]杜伟杰.再议破解城乡二元结构[J].浙江经济,2017(5):45.
[7]毛泽东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88.
[8]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3-11-16(04).
[9][19]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02).
[10]张学浪,戎向东,王子华.农村留守儿童的产生及其范畴解析[J].农村经济,2013(12):18.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人民日报,2016-03-01(010).
[12]王学荣.多重二元性经济结构在当代中国的新形态:兼及《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的文本源流[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4(4):15-18.
[13]杨家志.《新民主主义论》与毛泽东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5(2):12-13.
[14]王学荣.当代中国“二元结构”研究三题:理论、特征和出路[J].农村经济,2013(12):89-90.
[15]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G]//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7.
[1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01).
[17][18][3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03).
[20]刘宝福,庞桂美,季秋轩.价值论视域中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反思[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31.
[21][26][28][29][30]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160,162,162,162,162.
[22]齐格蒙特·鲍曼.个体化社会[M].范祥涛,译.冯庆华,审校.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104.
[23]亨利·列斐伏尔.空间:社会产物与使用价值[G]//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49.
[24][25]池田大作,汤因比.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M].荀春生,朱继征,陈国梁,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39,39.
[27]孙杰.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内容探析[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63.
[31]伍光和,王乃昂,胡双熙,等.自然地理学: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441.
10.14180/j.cnki.1004-0544.2017.11.023
F061.5
A
1004-0544(2017)11-0137-05
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16JDSZK011)。
王学荣(1984-),男,湖南炎陵人,法学博士,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研究员,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研究员。
责任编辑 李利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