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义后清政府起用袁世凯问题考述
2017-03-07□丁健
□丁 健
(西安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
武昌起义后清政府起用袁世凯问题考述
□丁 健
(西安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
武昌起义后,清政府仓促应对,为了化除日益紧迫的危机,多种举措并用。特别是在起用袁世凯一事上,备受瞩目。因出于袁世凯可能不愿复出的担忧,清廷做了一定的功课,进行多次筹商,无论是诏旨的拟定,还是人员选派布达,都颇费心思,但对袁世凯的信任有一个发展过程。袁世凯并非如传统观点认为的那样,与清廷讨价还价,甚至要挟清廷,不愿出山。而是应诏即起,此具见其公忠体国,敢于担当,但却在恪遵谕旨、迅赴事机上有所保留。
武昌起义;清政府;袁世凯
目前,辛亥革命史研究已进入一个稳步发展的阶段。前期学术积累相当深厚,无论是宏观叙述还是微观建构,都有甚多可圈可点之处,但亦并非十全十美。究其原因,一是理论视角偏向,重视“革命性”以及具有革命性的历史人物研究,忽视对革命对立面,特别是对对立面当权者的探讨;二是突破既往研究形成之学术瓶颈的动力不足,主要表现是从事辛亥革命史研究的团队与个人不是日见增多,反而是原来从事这一研究的也逐渐转向其他研究。在辛亥革命史研究已经有百年学术积累的今天,如何继续深入推进其研究,是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有鉴于此,笔者拟以武昌起义后清政府决策起用袁世凯一事为研究对象,以图对辛亥革命史研究存在不足的第一个方面略述己见。众所周知,清廷起用袁世凯是内部决策,可此决策是如何形成的?哪些人起了关键作用?袁世凯对之有何反应?其中有何波折?以往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虽有所述及,但大都泛泛而谈,或者臆猜之,并未就问题的实质及因缘关系一探究竟①比较客观且具有代表性的研究主要有:刘路生《袁世凯辛亥复出条件考》,(《广东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侯宜杰《辛亥革命爆发后徐世昌是否密赴彰德会见袁世凯》,(《近代史研究》2011年第3期);丁健《武昌起义爆发后民众视野里的袁世凯》,(《史学月刊》2012 年第 4 期)等。。因此,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才能补既往研究之不足。
1 武昌起义后清政府张皇但并未失措
传统观点认为武昌起义后,清廷重新起用袁世凯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并大肆渲染非袁不可收拾政局。事情果真如此吗?通过对现有的史料爬梳、考证,我们发现这种认识是典型的后见之明。其实,清政府内部并非一开始就主张起用袁世凯,而最终起用袁世凯是多种因素发酵的结果。在决策起用袁世凯的过程中,有很多值得一提的内幕,而这些恰恰是对此问题的研究中未过多涉及的。
武昌起义前夕,尽管国内四川保路运动轰轰烈烈,但清政府并未有感到空前危机,亦深信敉平指日可待。而湖广总督瑞澂同日(1911年10月10日)两封内容迥异的加急电报,却让清廷措手不及。前一封还大报平安:“现在武昌、汉口地方一律安谧,商民并无惊扰,租界、教堂均已严饬保护,堪以上慰宸廑。”[1]时不过半日却躲在汉口“楚豫”兵轮上仓猝发电告急:革党抅乱,督署被攻占,而且“匪首何姓名,事出仓卒,无从办悉”。并请求清廷“饬派知兵大员率带北洋第一镇劲旅,多带枪炮,配足子弹,刻日乘坐专车来鄂剿办”[2]。不仅如此,瑞澂还与河南巡抚宝棻、湖南巡抚余诚恪联络,要求派营速往。之后各地惊恐电报不断汇聚京师,清政府尤其感到事态重大,连夜商讨对策。当时颇得内廷消息的《大公报》有如是报道:“内阁、军谘府、陆军部二十日下午四点余钟接到鄂督第二次电报,省城失陷,当由庆邸亲持原电赴监国府第面奏,随电召那徐两协理前往侍议,时已六钟,至夜半始行散议。次早五钟,监国升勤政殿召见庆邸等三阁臣,并洵朗两贝勒侍议办法。”[3]由此可见,清廷已深知事态的严重,尽管略显张皇,但并未失措,12日的谕旨即是明证:将湖广总督瑞澂革职,准其带罪图功,限期将武昌收复。同时进行军事部署,命军谘府、陆军部迅派陆军两镇陆续开拔,赴鄂剿办。一面由海军部加派兵轮,饬萨镇冰督率前进,并饬程允和率长江水师即日赴援。一面由陆军大臣荫昌督兵迅速前往,所有湖北各军及赴援军队,均归节制调遣[4]。从此谕旨可以看出清政府部署有力得体,水陆并进。而从荫昌出京南下的场面亦难看出北洋军队不服从管理的举动,当时的一篇报道说明了这一问题:“荫午帅于二十四日下午五钟三十余分专车出京,同行者为丁士源等军界上重要人物,送行者为涛贝勒,那协理、肃邸、桂大臣、乌金吾及寿副大臣等,荫帅与涛贝勒密谈良久,濒登车时盛宣怀赶到,又与密谈,荫帅对之颇有鄙薄之意,旁人只闻两语:好办,好办,请万安。余则未能尽悉。比荫帅登车,随行兵士及送行各大员兵警等三呼‘中国陆军万岁’,始鸣汽笛开车南下。观之荫帅之举动言谈,极为安详,毫无张皇失措之态。”[5]
袁世凯在致冯国璋、张镇芳信函中也提到:“前夕荫帅过彰,接谈片时。 识议明超,踊跃前进”[6],“前夕午楼过彰晤谈,兴致颇为踊跃”[7]。由此可见,清廷起初似并未有非袁不可收拾局面的打算。
2 清政府决策起用袁世凯的酝酿
武昌起义后,清政府虽说应付尚称得力,但毕竟事关重大,且因武汉无论从经济上,还是地理位置上都十分重要,所以清廷实际掌权者载沣每日召集内阁、军谘府会商对策。而最后决策起用袁世凯却是清廷权力中枢的共识,在此过程之中载沣、奕劻、载泽等态度尤为重要。以往学界对奕劻在起用袁世凯一事上的努力着墨较多,可是对奕劻是如何说服载沣接受起用袁世凯的主张涉及不多;对载沣的描述,多是从无奈被迫说起;对载泽的作用,更是较少提及。为了弄清清政府起用袁世凯决策过程中的诸多细节,我们尝试建构武昌起义后清政府因应的内部机制,以使能够更清楚更深入地认识辛亥革命的丰厚内涵。
2.1 载沣在起用袁世凯一事上的态度
作为摄政王的载沣,给人的总体印象是墨守成规、遇事无主见。在其弟载涛看来“他做一个承平时代的王爵尚可,若仰仗他来主持国政,应付事变,则决难胜任。”[8]尽管如此,但其在决策起用袁世凯过程中无疑是一位重要的关键人物。实际上,载沣的态度变化亦有一个过程,起初,他并不同意起用袁世凯。深知清廷内情的刘体仁有过这样的记述:“辛亥八月庚子朔,越十八日丁巳,武汉之乱作,翌日闻于朝。己未,政府及各部大臣入见,环求起用袁世凯,王不许。庚申辛酉,宫门抄言官有三数封奏留中不发,意亦为是请也。”[9]参与决策其事的载涛也认为:“载沣本不愿将这个大对头请出,以威胁自己的政治生命”[10]。最后载沣之所以同意起用袁世凯,有的认为是:那徐协谋,推动奕劻,趁着载沣仓皇无助之际,极力主张起用袁世凯,而载沣素性懦弱,没有独作主张的能力,亦没有对抗他们的勇气,只有听任摆布,忍泪屈从。其实这种说法颇值得商榷,载沣起用袁世凯仅仅是被迫、是无奈吗?恐怕不能简单给以这样的定论。载沣之所以同意起用袁世凯,一方面确是深深感到“国中无人,朝中无将”的局面,此将会更加加剧清廷危险的趋势。另一方面,清廷内部的统军人物载涛、载洵、毓朗等大都才不堪任,不仅如此,而他们紧张莽撞不理智地举动进一步增长了载沣的不安。
本来,武昌起义瑞澂的玩忽职守,加之载泽的袒护,就已经令载沣头疼了,可武昌前线军事部署中载涛、毓朗的主动请战,看似为国效力,实则更刺痛了载沣无奈的内心。关于此,当时的报刊进行过详细记述:“闻朗月华贝勒日前召见时,曾奏请监国拟赴前敌,以期迅即敉平,监国未允。略谓此次鄂乱,系属兵匪勾结,且省城已陷,势甚猖狂,非跳梁小丑可比,汝须在京筹划一切,荫昌此去必能胜任等语。贝勒闻驯遂唯唯称是。”[11]“日来鄂军风声愈紧,二十二日监国召见阁部王大臣侍议政策时,军谘大臣涛贝勒曾请亲统禁卫军,赴鄂助剿,以壮声威,监国谕以暂从缓议。二十三日政府连接川鄂急电,特开御前会议,贝勒又毅然陈请,当由庆邸劝以事虽紧急,尚非十分危迫,且已派有各军,足敷剿办;若一朝由贵郡王统军前往御敌,居民必致益生疑虑,转恐有碍治安。监国亦以为然,已谕止涛贝勒,毋再陈请。”[12]其实,毓朗、载涛的主动请缨,不仅未能有益社会形势发展,反而加剧了载沣对时局认识愈益严重的心态,处此境遇之下,再加之内阁奕劻、载泽、那桐等中枢要人以及御史的推动,载沣决定起用袁世凯谕诏便呼之欲出了。
2.2 主张起用袁世凯的其他关键人物推波助澜
首先,袁世凯起用一事上,奕劻的作用非同一般,以往的研究对此有过陈述,因受史料限制,大都十分简略,难以对其进行深入了解。本文则根据新刊史料,认为奕劻在起用袁世凯上先抑后扬,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武昌起义前夕,奕劻的政治处境十分窘迫,在权力漩涡之中与载泽、盛宣怀的矛盾时隐时现,但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奕劻的意见仍不可轻视,虽说老矣,可仍为载沣十分倚信的为数不多的要人。这在很多问题上可以找到根据,比如在武昌起义后针对时局应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时,以往高调做事的年轻诸亲贵不知如何适从,还是政治老道的奕劻力主剿办,载沣默然。信息灵通的大公报对此有过这样的记述:“平定武昌党乱之方略,已於二十一日明谕颁布,兹闻各事之规定,政府先于二十日研究终夜,据某协理大臣意见,拟主张仍以镇定从事。总理大臣颇不赞成,以此次党乱突起,利在速平,否则沿江各省恐被牵动,川事将更难办理;且现今外人窥伺无隙可乘,若再酿成交涉,益致不可收拾,是宜大举剿办,以期迅即敉平。监国亦极以为然。”[13]袁世凯的表弟张镇芳在致袁世凯信函中亦提及:“所可恨者,一班小爷,以社稷为儿戏,尽收兵权、财权,一旦变出非常,即人人束手,必至此时,始让七十余岁庆邸代为筹谋。迭次谒庆,极其可怜。”[14]由此可见,非常时刻只知弄权的年轻亲贵还得依靠奕劻。正因如此,在起用袁世凯问题上,奕劻的态度与作用十分重要。
但是,在起用袁世凯一事上,奕劻深知年轻亲贵们的心理,特别是载沣的想法,三年前无故开缺袁世凯是他们心中最大的障碍,当然亦担心袁世凯复出会对其权力造成威胁。所以,在清廷会商应对武昌起义之策时,奕劻先是克制自己,静观事变。有人曾对此做过分析:“二十一日早朝,摄政非常惊慌,那、徐请召宫太保,而庆不开口,欲试摄之伎俩也。”其实,奕劻何尝不想立即起用袁世凯!而关于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原因,他曾亲口告诉过张镇芳,后张镇芳在致袁世凯函电中又提及之:“是日两钟,芳谒见,庆谓此乱若不及早扑灭,深恐蔓延,非宫太保出山,则长江一带不堪设想。并自叙交情与姑忍而避嫌之意,亦逆料童蒙不能不求我 (指奕劻)也。昨闻招斗瞻至内室,面交亲笔信,令其赴邺。想系言摄政惭愧,恐不应命,与诸小爷恳求之诚;且自言至好,祈出而拯济时艰,不可坚辞等语。芳虽未见其信,可想而知,亦实情也。 ”[15]
其次,度支大臣载泽在袁世凯起用一事上,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武昌起义后,奕劻与载泽都十分着急,希望载沣能够立起袁世凯,对此,刘体仁曾有过精到的记述:“镇国公载泽与庆邸过于寿皇殿之院下,泽曰:‘侄意,须项城一出。’庆曰:‘屡言之,而王不听,奈何?’泽曰:‘侄请独对。’力争之出,曰:‘王许我矣,命勿告政府,殆欲出自己意,以示惠也。’未几,王果召庆入,下诏起用袁世凯。庆出复召泽入,庆辈不知所以,坐于直庐以待。泽出,宣王之后命,曰:‘使朝臣中与项城习者赍诏前往,促之速来,善为我辞焉,勿介意于旧事也。’遂令阮忠枢往彰德。及归,要约多端,王悉曲从,朝廷之情见势绌,于是毕现。”[16]实际上,载泽之所以急于袁世凯再起,一方面缘于其在四川保路运动上的失策,因与盛宣怀联合抵制徐世昌、奕劻等之安抚策略,主张严剿,导致四川人声鼎沸,造成激烈的反对政府行为,潜在地加剧了全国形势动荡不稳;另一方面在于盛宣怀等人的游说,“盖袁岑之起,此次乃系庆泽合力而成之,原有人(指盛宣怀)力言与泽言谓北洋恐有变,非袁世凯不足以镇之”[17]。当然,载泽强烈地预感到北洋军非袁世凯统率不可奏效,是其主张起用袁世凯的重要原因。
复次,海军大臣载洵也积极促成袁世凯再起。目前虽未见到最直接的史料,但从一些间接信函可以窥见一斑。当时京师外城巡警总厅厅丞吴篯孙在致袁世凯信函中提到:“海军部参事冯公度来云,吾师此次出山,多系伊之主动,一面求洵向三耳陈说,此次大局,非吾师不能收拾,一面托史履晋陈奏,请吾师出山。……又云洵邸嘱转致,请速出山,所有一切事宜,伊必竭力相助,即嘱冯公度转达,必能达其目的。”[18]再对证当时监察御史史履晋奏折:“窃自武昌兵变,警告万急,现已派荫昌督带两镇前往,惟荫昌系陆军大臣,为全国耳目所系,傥少(稍)有疏虞,易损国家威重,查北洋所练第一二三四五六镇均系袁世凯旧部,拊循多年,将士用命,若派袁世凯署理湖广总督,责以督师各镇,克复已失城池,似觉略有把握。 ”[19]果然如此。
综合以上因素可知,起用袁世凯,应该说是清廷权力中枢的共识,并非出于无奈之举;是武昌起义后京师及各地局势不断发酵的结果,也是袁世凯的政治、军事地位与声望决定的。
当时就有论者指出:“袁宫保曾任北洋大臣,励精吏治,筹划新政,成绩宏著,先效洋式编练新军,嗣又编练近畿六镇,威望尤高,足以指挥北洋全军者,项城外,实无其人。且北洋在军机任内,应接外臣,颇得信赖,加太子少保衔,名誉尤著,深为中外人士所仰慕。……今者政府因鄂省革党逞威,特调第六镇及其他近畿各军,资格不及,恐致贻误,致误大局,……加以汉口毗连武昌,革党占据,酿起中外交涉事宜,必致纷杂。须有外交熟手,当以难此局也。”[20]揆诸史实,袁世凯的声望与能力的确是其再起诸因素中最为重要的一个。
3 清政府决策起用袁世凯的实施
清政府由商议起用袁世凯到正式下谕,其间经历了一番周折。一方面,清廷虽说起用袁世凯,但是将其立于如何位置还有疑忌;另一方面,清廷也担心袁世凯借口推辞不愿出山,导致威信扫地。在全国形势愈益紧张的情势下,如何把起用袁世凯这件事做好做踏实,清廷的确颇费心思。这体现在:
3.1 发布起用上谕
针对武昌起义的事实,经过反复筹商后,清廷紧急发布起用袁世凯诏书:“湖广总督著袁世凯补授,并督办剿抚事宜,四川总督著岑春煊补授,并督办剿抚事宜,均著迅速赴任,毋庸来京陛见。该督等世受国恩,当此事机紧迫自当力顾大局,勉任其难,毋得固辞以副委任,俟袁世凯、岑春煊到任后,瑞澂、赵尔丰再行交卸。”又谕:“袁世凯现简授湖广总督,所有该省军队暨各路援军均归该督节制调遣,荫昌、萨镇冰所带水陆各军,并著袁世凯会同调遣,迅赴事机,以期早日勘定。”[21]
但起用袁世凯的上谕是包含深意的。这其中也有不少插曲,为什么袁世凯再起要与岑春煊再起相提并论,为什么袁世凯只能会同调遣。溥伟与载沣的一段对话,说明了这一问题。
数日后,忽起用袁世凯督师。复谒醇邸,叩其因,醇邸以袁四有将才,且名望亦好,故命他去。余曰:“袁世凯鹰视狼顾,久蓄逆谋,故景月汀谓其为仲达(司马懿)第二。初被放逐,天下快之,奈何引虎自卫?”醇王默然良久,始懦懦言曰:“庆王、那桐再三力保,或者可用。”余曰:“纵难收回成命,可否用忠贞智勇之臣,以分其势。”醇王问为谁,余曰:“叔监国三年,群臣臧否,自在洞鉴,伟不在政界,何敢谋此!”醇王曰:“都是他的人,我何曾有爪牙心腹!”余曰:“叔代皇上行大政,中外诸臣廉能正直者,皆朝廷桢干,又何忧孤立乎?瞿子玖、岑春萱,袁所畏也;升吉甫,忠梗可恃。诚使瞿入内阁,岑督北洋,以升允为钦差大臣,握重兵扼上游,庶杜袁四之狡谋。 ”醇王曰:“客明日与他们商量。 ”[22]
由此可见,清廷起用袁世凯过程中并非一开始就意见统一,也是历经多次筹商、权衡,后来,清廷虽然决定起用袁世凯,但对袁世凯还明显存有戒心。
3.2 奕劻亲遣阮忠枢赴彰劝袁出山
尽管决策起用袁世凯历经了一些曲折,但促袁世凯尽快出山督师前线的目的却是一致的。由于清政府与袁世凯之间的旧怨,载沣、奕劻等人担心袁世凯不肯应命。为达到让袁世凯复出的目的,奕劻做了十分重要的谋划,特别是选时任内阁丞参的阮忠枢亲赴彰德劝驾就是明证。为何选择阮忠枢?这要从阮忠枢与袁世凯的关系说起。两人知交于袁世凯北洋小站练兵期间,本来阮是李鸿章淮军中非常需要之文案,在李鸿章的荐举下入袁世凯幕府,后跟随袁世凯在山东、直隶,深为袁世凯倚任,可谓“幕府所赖唯君一人而已”[23]。对此有人曾做如下评述:“阮内史长与袁氏为老友,而能承顺袁之意旨,而谨慎缜密,有口不言温室树之概。每有事,辄先延内史长入,密语良久,然后更及十三太保。虽以梁财神之倚重,杨杏城之尊信,不及内史长之昵如家人也。”[24]因阮袁关系非同一般,阮忠枢又为奕劻所信任,所以,很多不便公开说的事情,可以令阮忠枢直接带达。事实上,阮忠枢亲赴彰德带去的不仅是军情复杂非袁不可,而且还有庆亲王的问候。加之清季最后十年庆袁之交情,奕劻的手书必定对袁世凯决定是否出山发挥重要作用。事实也正是如此,当时袁世凯幕府内部就有两派不同意见,一主张劝行,一主张不应清廷之命。但最后袁世凯力排众议:“余不能为革命党,余子孙亦不愿其为革命党。”[25]并直接告诉奕劻要出山,一方面覆奕劻“一俟少可支撑,即立即就道。”一方面透出自己身体不适实情,而不能在信函中公开表露的部分,亦即“不能尽言”之处,则“属阮参议详达”。从袁世凯覆奕劻信函中“谢恩折已在赶缮,明日拜发”[26],可以看出袁世凯首先是把决定出山的消息告诉了奕劻,清廷其他权力中枢的重要人物则是至少晚奕劻一天才知道。
3.3 载涛谆嘱荫昌造访袁世凯请其出山
载涛是武昌起义后更为关注军事部署的重要人物之一,因其军谘府大臣的身份,要对武昌起义的军事谋划与部署负责。本来,军谘府大臣载涛当时主要着手做的事务是组织永平秋操,他把主要精力都投放到军事会操的准备上来,武昌起义爆发后,他其时并不在北京,而在秋操现场,得到消息后匆匆回京布置。为了达到尽快平息武昌起义的目的,先是自告奋勇陈请带禁卫军督师前线,被载沣、奕劻劝止;当清廷决定由荫昌督师后,又因所带北洋军队问题与荫昌数次筹划军事策略;而荫昌带兵出京之时,又与荫昌密谈,令其南下过彰德时,一定要劝袁世凯出山。《大公报》的记者就捕捉到了这样的消息:“闻荫午帅于出京时,涛贝勒送至前门车站,谆嘱道:出彰德时须亲造袁慰帅处,请其顾念时局,从速出山。”[27]不仅如此,后来在满足袁世凯所提军事事权统一问题上,载涛亦做了很大让步,“谕旨准予袁督种种特权,闻系因袁三上密电详陈:事权不一于军务大有妨碍。起初拟旨时只陆军部不为遥制,后经涛贝勒奏请,遂复添‘入军谘府’三字。 ”[28]由此可见,军谘府完全配合袁世凯的军事要求。
在袁世凯的行程问题上,载涛亦十分关注,其在致袁世凯、荫昌的电报中有:“慰廷何日启行,极念。 ”[29]一个“极”字,蕴含丰富,令人有诸多揣摩想象的空间,也透露出载涛对袁世凯出山启程的期待程度。
后来,清廷要人还多次共同敦促袁世凯出山,有报道称:“二十三日起用袁项城之明谕发表后,廷臣如内阁总协理及洵涛朗贝勒,并泽公伦贝子等均特致袁项城电一道,内容多系劝袁应诏出山,速定鄂乱,藉保大局,切勿执意辞却,以致有误事机。 ”[30]有的发电谓:“此次简用系出自朝廷特旨,请即从速赴任,戡定党乱,毋庸固辞”[31]。清廷怕袁世凯固辞不就任,“除派阮忠枢赍书敦请外,复饬荫午帅造庐劝驾,兹闻政府因欲宫保之迅赴事机,昨又特挽袁公子克定速发家电,劝其封翁迅即起程赴鄂,以便指日剿平乱事。”[32]总之,为了达到尽快促使袁世凯督师前线的目的,清廷可谓煞费苦心。
[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 1 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168.
[2]陈旭麓,顾廷龙,汪熙.辛亥革命前后: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183.
[3]要闻[N].大公报,1911-10-15,第一张第三版.
[4][21]清实录:第 60 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7:1096,1100.
[5]荫午帅出京之气象[N].盛京时报,宣统三年九月初一日(七).
[6][7][14][15][18]骆宝善,刘路生.袁世凯全集:第十九卷[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2:11-12,13,13-14,18.
[8][10]载涛.载沣与袁世凯的矛盾[G]//辛亥革命回忆录:第 6 册.北京:中华书局,1963:323,325.
[9][16]刘体仁.异辞录[M].上海书店,1984:457-458.
[11]朗贝勒请赴前敌[N].大公报,1911-10-16,第一张第三版.
[12]庆邸劝阻涛贝勒统军赴鄂[N].盛京时报,宣统三年八月二十九日(二).
[13]大举剿平鄂乱之原因[N].大公报,1911-10-16,第一张第三版.
[17]鄂事中之京师日记[N].时报,宣统三年九月初二日(三).亦见:辛亥革命前后: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一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215-217.
[19][2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宫辛亥革命档案汇编:第 64 册[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228,311.
[20]袁岑两宫保起用之原因[N].顺天时报,宣统三年八月二十三日,第七版.
[22]溥伟.逊国御前会议日记[J].社会科学战线,1982(3):171-173.
[23]阮忠枢先生传略[G]//“国史馆”现藏民国人物传记史料汇编:第 21 辑.台湾:“国史馆”,2000:145.
[24]许指严.新华秘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157.
[25]王锡彤.抑斋自述[M].郑永福,吕美颐,点注.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226.
[26]全国公共图书馆古籍文献编委会.袁世凯未刊书信稿[M].北京: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8:1559-1561.
[27]要闻[N].大公报,1911-10-18,第一张第三版.
[28]袁督特权之赞成者[N].大公报,1911-10-31,第一张第三版.
[30]盈廷电速袁项城[N].盛京时报,宣统三年八月二十九日(二).
[31]廷臣齐速袁项城之续闻[N].盛京时报,宣统三年八月三十日(七).
[32]是亦催袁速驾之一法[N].大公报,1911-10-21(2).
10.14180/j.cnki.1004-0544.2017.11.013
K251
A
1004-0544(2017)11-0073-05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18-ZDJH-005)。
丁健(1978-),男,河南太康人,历史学博士,西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 李利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