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安全视阈下的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2017-03-07杨洋
杨 洋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 400715)
文化安全视阈下的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杨 洋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 400715)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文化安全面临着外源性冲击与内生性困境双重挑战。要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根本要求是通过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并有效应对文化的外源性冲击。要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要坚持立足传统,固牢传统文化的根基;把握文化之核,获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质认同;坚持与时俱进,实现内容与形式的不断创新发展。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文化安全; 建设
国家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要义是指“一国的文化生存系统运行和持续发展状态及文化利益处于不受威胁的状态”[1]45。随着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我国的文化安全面临着双重困境,西方文化的外源性冲击通过我国文化的内生性困境不断地对我国进行着文化渗透与影响。要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就必须要坚持文化自信与文化创新,其中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与我国传统文化的产物,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先进性,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要素,也是文化自信的本质要求。所以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根本要求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一、我国文化安全所面临的挑战
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丰富了我国文化的内容,创新了文化发展与传播的形式,也为我国的文化安全带来了挑战,其中,不仅有西方文化通过其话语权的优势对我国文化进行渗透的危机,也有我国自身文化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造成了我国文化安全的内外双重困境。
(一)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的外源性冲击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国家为了巩固其经济霸权地位以及国际政治主导地位,不断地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文化推行。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更是抓紧推行“文化霸权主义”。所谓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就是西方国家把其物质生活方式、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一种普世的行为准则加以推行,赋予自己在文化上的支配地位。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意识形态领域,不断地输送西方意识形态,强调“人权高于主权”的资产阶级自由思想;另一方面,则是在大众文化领域,利用话语优势以及信息优势,通过发达的文化产业,不断地进行价值观的输送。
首先,在意识形态领域,西方国家总是打着“捍卫自由、追求民主、保障人权”的旗号,粉饰西方价值观,并冠以“普世价值”的称号,旨在全世界推行。并将普世价值推崇为超越阶级、超越国家、超越民族和地区的适用于全世界范围内的价值共识,从而推行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以及经济制度,并不断地抨击非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以及经济制度,并试图削弱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指导地位。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利用各种思潮,经由各种渠道,不断地对人们产生影响,这种异质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维持社会向心力的凝聚因素,改变着人们的基本政治观念,削弱主流意识形态在我国的主导地位。其次,在大众文化领域,西方利用信息优势以及技术优势,不断地向全世界输出文化产品。并利用大众文化产品所承载的娱乐化、形象化、消费性等特点,潜移默化地向我国输出西方优势文化、输送西方价值观。例如,充斥在世界市场的好莱坞大片、风靡全球的网络游戏以及西方流行音乐等,其中无不渗透着西方式的民主、自由以及美国所奉行的个人主义和人人平等的价值观。而在对我国文化产品排挤打压的背后是旨在消解我国青年学生以及人民大众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并试图瓦解我国的道德伦理基础,从而实现西方价值观的渗透,最终达到削弱大众对我国主流文化的认同。
(二)我国文化安全所面临的内生性困境
文化安全强调的是维护国家文化发展的主权,保证文化的生存和发展不受威胁。除了要排除外界不良因素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外,文化本身的生命力、创造力以及凝聚力在文化发展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即文化本身的内生动力。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我国文化不断地受到外源性冲击,且文化发展内生性困境也不断显现出来。不仅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表现出文化自信不足的问题,而且在文化产品的生成上也表现出价值内涵欠缺。
首先,是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所表现出的文化自信心不足问题。国家文化安全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文化的内外关系问题,即人民如何看待外来文化与自身民族文化的问题。对内则表现为,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对本国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所表现出来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即“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以此“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2]195。数千年来,任何一个外源性的文化冲击,最终都被拥有强大改造力和同化力的内生文化所收编,这就是自身文化的生命力之所在。但随着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文化的交流日益增加、频繁,人们在文化的传承与创造中,出现了厚人薄己的现象,简单的认为经济的发展、制度的先进就是文化的优越,对于本国的传统文化与独特的先进文化出现了某种程度的认同弱化,表现出文化自信不足的问题,同时也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合理地开发与利用的问题。如此则会削弱本民族文化的生命力,而弱化民族的包容力以及转化力。其次,就是在文化产品的生成上所表现出的文化价值内涵欠缺问题。随着西方大众文化在我国文化市场上的兴起与流行,我国的文化产品生产受市场因素影响,多注重追求市场效应而忽视文化本身所应当负载的文化价值内涵,尤其是众多的文化产品所表现出来的淡化意识形态性特征,以及文化产品本身的消费性质及其载体大众媒介所追求的商业化与娱乐化功能,使得其抛弃了对于文化核心价值观层面内涵的承载,更容易使本民族文化日显空洞性,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丧失其独特性与生命力。同时,文化产品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内涵缺失问题也是文化创造力减弱的一种表现,而往往符号化或者空洞化的文化也容易给外来文化的侵蚀和渗透带来可乘之机。
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根本要求
要突破我国文化安全所面临的困境,最根本的就是坚持我国自身文化的自信与创新,正确处理文化的内外关系问题、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问题以及文化的同一关系问题。要坚持我国的文化自信与创新就是要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是保证我国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集中体现,又是文化自信的最本质要求。
(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国文化特质的重要体现
国家文化不安全的因素表现为在差异与冲突当中丧失了文化的主权,而要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首要解决的就是文化的主权发展问题。其中最为核心的是坚持文化的先进性与民族性。只有这样,国家文化的发展才能够得以维持和继续。
首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文化相结合而产生的新的文化。其基本的理论来源既包括马克思主义又包括中国的传统优秀文化。其中民族性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个典型特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中国的民族精神为依托的,根源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一方面,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民族基因,其既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又表达着中华民族的理想基因,同时也映射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形象。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供文化养分,输送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良基因与养分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指导中国的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在彰显其科学性的同时与中国的文化特性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民族特性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其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所体现出的民族特性是对中华文化特质的保持与延续,也就体现了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继承。同时,由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本身的民族性以及内容的科学性进一步激发了中华民族对于文化的自信心,对于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自然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国文化生命力的重要彰显
国家要维护民族安全,不仅需要彰显文化的民族性,也需要通过文化的不断创新彰显文化的先进性与生命力。因为如果“没有文化的先进性,我们就无法占据文化发展的制高点,无法涵化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无力应对各种形态的文化殖民和各种敌意思想侵蚀”[3]110。我国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我国革命、改革与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形成与发展的,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时代性、开放性与包容性。首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具有科学性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且是在中国革命、改革与建设中不断完善与发展的,指导我国获得了民族独立,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取得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实践证明其是科学的理论。其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论是具有开放性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其本身就是中国人民对于人类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创造性的转化。且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过程当中是既注重对于中国实践的总结,又注重对于世界的先进文化的吸收,不断地丰富、完善其理论成果,既具有先进性又具有包容性。再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具有时代性的,“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然是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的反映。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矛盾也在不断变化,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政治与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在不断地与时俱进,反映出了鲜明的时代性。
三、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实践路径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民族性和先进性决定了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根本要求。要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必须要把握这一选择,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文化民族性与先进性的关系。必须要做到立足传统,固牢传统文化的根基,同时把握文化之核,获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质认同;再就是要坚持与时俱进,实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不断创新发展。
(一)立足传统,固牢传统文化的根基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民族性要求在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必须要正确处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关系。要求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必须要立足传统,把握传统文化的根基。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创造出了丰富深厚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土壤,不断地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提供着精神养料。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时,必须要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基础性作用;必须要增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自觉与自信,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推动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开发与转化,推动传统文化的综合创新,促进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相结合,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融合。
(二)把握文化之核,获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质认同
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价值观建设,文化自信的核心是价值观自信。要维护中国的文化安全,根本的就是坚持对于文化的自信,对于价值观的自信。要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获得人民大众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最根本的就是要把握文化之核,获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质认同。要获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就必须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下功夫。首先,传播好国家的主流价值观,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融入到国民教育全过程,又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文化产品的创造与开发当中。其中不仅包括观念上的文化产品还包括物质文化产品,提高文化产品的价值承载。其次,要营造好和谐的社会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获得实质性认同,不仅要有理论上的宣传,还要有全社会对其的践行,其中较重要的就是从制度层面规范社会行为,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与时俱进,实现内容与形式的不断创新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实现对国家文化的安全维护,就必须要通过其先进性维持其不断发展的生命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其基本原理内容的科学性和与时俱进,理论的不断发展与创新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论品格,也是其生命力的基本诉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4]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5]这就要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必须要依据中国现实的发展,不断地发现问题,产生能够指导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理论,并坚持面向大众,面向世界的原则,不断地创新其话语体系以及表达形式,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造力与活力。
[1] 胡惠林.国家文化安全研究导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2] 费孝通.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
[3] 沈壮海.文化软实力及其价值之轴[M].北京:中华书局,2013.
[4]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
[5]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编辑:王玮
2017-04-19
杨 洋(1993—),女,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思潮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