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拔低氧环境脑与卒中相关性研究进展
2017-03-07王兰桂
焦 猛,王兰桂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青海 西宁 810001)
高海拔低氧环境脑与卒中相关性研究进展
焦 猛,王兰桂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青海 西宁 810001)
高海拔;脑卒中;低氧;动脉粥样硬化
众所周知
脑卒中近年来已在我国众多疾病中成为排名首位的致死原因,其具有发病迅速、来势凶猛、病死率致残率高、预后差的特点。高海拔地区有其独特的低氧、低温等环境因素,但由于地域的限制性关于二者之间相关性的研究不多,低氧这一关键性的影响因素究竟在高海拔脑卒中发病前后扮演何种角色?传统观点一直认为缺氧会加快动脉粥样硬化(AS)的进程[1],但缺氧诱导因子的发现揭开了两者关系研究的新篇章,本文就近几年的研究成果对二者的关系做一综述。
1 低氧环境对脑卒中的不利影响
早在1895年就已经有学者提出卒中及卒中样发病可能与海拔的升高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其中的影响因素可能有随海拔升高相伴的缺氧环境、肺动脉高压、微小静脉血栓形成[2],另外还有人口学调查显示有20~30%的高海拔地区居民有无症状的卵圆孔未闭,以上这些都会成为卒中的发病基础[3]。
另外有国外文献[4]报导高海拔环境对习惯于生活在低海拔地区的人会造成不良的身体影响,这和气压的变化及低氧环境有关。持续暴露于低氧环境会影响人们的体重、肌肉结构及其运动能力、心理变化和睡眠质量。机体为适应低氧环境会运用外周化学感受器而促进机体实现过度换气。换气过度会导致动脉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严重影响睡眠和心输出量,这会导致细胞运输氧的能力下降。加快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曹翠莲等[7]通过对200例海拔在3000米以上地区的健康体检人群和200例海拔在2260米地区的健康体检人群分别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及血脂水平测定,结果显示高海拔地区的受检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明显高于低海拔地区,其血脂水平也明显高于低海拔地区,这可能与高海拔地区居民特殊的低氧寒冷环境及多喜食牛羊肉饮食习惯等有关[8]。
我们之前的研究结果[5]显示,高海拔地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过程与血清C反应蛋白(hs-CRP)介导的炎性反应有密切关系,CRP是人体血液中的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通常情况下,血清中CRP水平较低。当机体组织发生损伤或有炎症反应发生时,会加快肝脏合成和分解CRP的速度,使血清中CRP 大幅度提高,是敏感性极高的一种炎症因子[12]。各种致炎因子与CRP增高会损伤血管内皮,激活血小板,降低机体内白蛋白,加重血栓,诱发脑水肿高原缺氧环境下会导致患者体内hs-CRP水平升高,不利于脑梗死患者的预后。以上同样可以作为有脑卒中病史患者或者脑卒中高危人群暴露于高海拔地区的建议。
2 低氧环境对脑卒中及动脉粥样硬化有利的影响
喜马拉雅山谷里居住的夏尔巴人(HA),他们的肺部血管有独特的结构可以适应世代居住的低氧环境,这一点已经得到证实,但他们全身的血管功能很大程度上还未得到完全揭密。为此Bruno RM等[15]人随机选取了95个在尼泊尔生活的HA和64个在海平面生活的高加索人(C),分别测定他们的超声心动图、肱动脉和颈动脉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FMD)、动脉硬化程度、脉波传播速度(PWV)指标。结果显示HA的FMD指数较C较低(5.18 ± 3.10vs.6.44 ± 2.91%,P = 0.02),血流速度较C较快(0.61 ± 0.24 vs. 0.75 ± 0.28 m/s,P = 0.008),肺动脉压力较C高(29.4 ± 5.5 vs. 23.6 ±4.8 mmHg,P < 0.0001)。将HA数据进行多重回归分析,可以看到血流速度是影响FMD的独立因素,当肱动脉直径变异时,房间温度、脉压也会影响FMD;相反的,调整过混杂因素后肱动脉直径仍然是C影响FMD的唯一因素。HA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也低于C (0.509± 0.121 vs. 0.576 ± 0.122 mm,P<0.0001),肱动脉及颈动脉直径高于C (6.98±1.07 vs. 6.81±0.85 mm,P=0.004 随体表面积调整),更低的血管周壁压力(67.6 ±13.1 vs.56.4 ±16.0 kPa,P<0.0001),二者的PWV未见明显差异。得出的结论是HA的血管功能可以降低NO介导的血管扩张效应,而这种血管扩张效应被认为是引起微循环障碍的发病机制。
3 结语与展望
其实我国关于低氧适应性的研究早在1964 年就已经开始,那时研究的重点大多数是关于西藏、青海等高原地区急慢性高山病,是为我们诸如珠峰科考活动、部队入驻换防、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建设等一系列高原地区工作任务服务的,同时也开始逐步填补我国在高原医学研究上缺少实践经验这一空白。著名低氧生理学界专家周兆年教授指出,间歇性低氧、低压等医疗措施,可以有效治疗各种呼吸循环系统疾病,是一种独特的非药性提高心脏对低氧耐受的有效措施,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所以我们不应只看到高海拔地区对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机制的不利影响,应该多运用高原得天独厚的地域条件,进行诸如缺氧预处理、进一步探索高海拔原住民在进化中身体对于适应高原条件的奥秘,用来治疗急、慢性高原病,造福人类。
[1] 樊青俐,吴世政,侯 倩.高原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J].中国卒中杂志,2016,(05).
[2] 李正娥,曹成珠,李生花,et al.低氧环境下粘附因子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关系的研究[J].高原医学杂志,2014,(04).
[3] Kang JG,Sung HJ,Amar MJ,et al.Low ambient oxygen prevents atherosclerosis[J].(1432-1440 (Electronic)).
[4] 吴世政.缺氧预处理保护脑损伤的机制研究[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4,29(15).doi:
[5] 张彦圆.SAHA预处理提高初进高原致死性失血性休克大鼠早期生存率的研究[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4,23(8).
R743.3
A
ISSN.2095-8242.2017.068.13454.01
本文编辑:赵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