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国演义》看情志养生
2017-03-07高瑞芳尚晓玲
高瑞芳,尚晓玲*
(长春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吉林 长春 130117)
从《三国演义》看情志养生
高瑞芳,尚晓玲*
(长春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吉林 长春 130117)
情志养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现如今情志致病的普遍现象,结合《三国演义》当中的一些代表人物来论述情志养生之道。
情志;养生;三国演义
中医的养生之道,历史悠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说明人身体的康健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与自身情志的大变有很大关系。而中医情志养生所要达到的那种和谐的状态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体现为“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心藏神,在志为喜”“肝藏魂,在志为怒”“脾藏意,在志为思”“肺藏魄,在志为悲”“肾藏志,在志为恐”。喜、怒、思、悲、恐这五种最基本的情绪心理活动也就是五志,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有利有弊,本身七情六欲属于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保护性的反应,是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益的,但过犹不及,如大喜大怒,过悲过恐等都可导致脏腑精气阴阳的功能失常和气血运行的失调。《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喜怒不节......生乃不固”,《素问·举痛论》“百病生于气。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可见七情致病主要影响脏腑气机,使气血逆乱,导致各种病症的发生,直接伤及内脏,而且对已患的疾病也必然有所影响,或使病情加重,加速恶化,甚至导致死亡。情志养生主要是通过帮助人们调整心态,保持情志的相对稳定,情志和畅来维持人体的脏腑阴阳气血调和。“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调刚柔。”(《灵枢·本神》)“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也”(《灵枢·本藏》)。人们要保持身体的健康,就需要“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情志也应保持中和状态才不引起气血失常[1]。
情志医学起源于远古时期[2],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就有记载,如情志疾病最早的记录有失眠。《山海经》记载的疾病中也有精神类的疾病,如痴、狂等。老子主张“静,虚,无为”等重视人的心理健康,可见古人就已经重视人的情志活动的变化。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主要描述的是东汉末年,天下分崩离析,战争不断,曹操、刘备、孙权三方势力逐渐崛起。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势,人物形象刻画深刻,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威猛刚毅,义重如山”的关云长,“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的刘备和“宁我负人,休人负我”的枭雄曹操。纵观《三国演义》从情志养生角度来看,又不禁令人扼腕叹息,其中不乏一些豪杰丧身于“情志病”,倘若三国之人学会情志养生怕又该是另一番天下了。
怒则气上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素问·举痛论》则说:“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这是指过于愤怒可以使肝气失于调达,疏泄功能失常,导致肝气上逆,气机逆乱。怒则气上,还可导致肝阳上亢、肝火上炎。另外,怒伤肝还可以表现为肝失疏泄的肝气郁结,出现胸胁胀痛、善太息等症。《三国演义》里的周瑜生气吐血而亡便是代表,在一次夺城之战中,周瑜中了曹操的计,身中毒箭,虽然命是救回来了,却不能生气。但第一次是因为刘备不费吹灰之力连夺三城而生气,第二次是周瑜本想利用孙权的妹妹来报复刘备,却没想到计谋没有成功,还让孙权的妹妹真的嫁给了刘备,所以第二次生气。第三次是因为本想趁刘备在慰问士兵的时候攻入城内,却没想到再次中计。周瑜想到自己在这三次计谋中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所以怒火攻心,毒发身亡,死时说:“老天啊,老天!既生瑜,何生亮”,接着一连大叫几声就死了,死时年仅36岁。还有魏国司徒王朗王朗本想劝诸葛亮倒戈,被诸葛亮骂“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汝即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王朗听罢,气满胸膛,大叫一声,撞死于马下。
思则气结
思虑太过的人,会使气血运行不畅而出现“气结”,中医常说的气机郁滞,例如时常唉声叹气,胸腹胀满,胃胀嗳气等,这些都可以是气结的表现,要考虑自己是否思虑太过。因为思伤脾,胃帮助人腐熟水谷,产生精气,之后通过脾来散精,使人周身得到滋养,但假如一个人思虑过多使气结,那么脾气散精就会受到障碍,导致虚不受补,即使消化没问题,也吸收不了、浪费掉,吃多少也没用。杜甫《蜀相》诗云:“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存在,精通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医理、天文地理、科技等,但结果却正当事业如日中天时折寿早亡,这与他思虑过度有极大关系。《三国演义》第八十七回写道:“......诸葛丞相在成都,事无大小,皆亲自从公决断。”诸葛亮生前身体有恙,身边人劝他注意休息,诸葛亮道:“吾非不知,但受先帝托孤之重,唯恐他人不似我尽心也!”诸葛亮死前便开始日夜失眠,进食益少。事必躬亲,心力交瘁,操劳思虑过度是诸葛亮早亡的重要因素。
悲则气消
消就是消耗,意思就是过度忧悲,可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肺气耗伤,临床可见心情沉重、闷闷不乐、精神不振、胸闷、气短等。《三国演义》中有大量由于过悲过忧而致病的病案。在第十三回中,杨彪和朱儁由于李榷劫天子,郭汜劫公卿“为社稷之臣,不能匡君救主,空生天地之间耳。”相抱而哭,昏厥于地,甚至于“归家成病而死”。
恐则气下
恐则气下是指长期的恐惧或者突然的惊吓,使肾气受损,导致精气不固,肾气的摄纳作用失常。主要表现为肾气不固,气陷于下,即当一个人在受到惊吓或过于恐惧时,气就会下陷。身体的上焦完全封闭住了,下焦整个打开。比如,有人吓的尿裤子,或大便失禁,或一夜之间满头的黑发全变白了,这些都是因为气往下走。人体一下子固摄不住,一下子全泄了。暴受惊恐,立时目瞪口呆,毛骨悚然,神无归藏,气血不循常道,甚至血气绝,脉道塞,脏腑破裂,终至气绝身亡。《三国演义》中描写张飞“面如泼墨,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势如奔马,性烈似人,声若巨雷”,在“张翼德大闹长坂坡”一回里,他一声喝退百万曹兵,如雄狮般怒吼,吓得曹操身边一员大将夏侯杰肝胆碎裂倒下马身亡。另《三国演义》中有一回讲到东吴砍了关云长之后,将关公首级送于曹操欲使刘备归怨于曹公。而关公的头颅在曹公面前居然目开口动,须发皆张,曹操惊倒,又加听闻关公显圣附体吕蒙之事,曹操将关公以王侯之礼葬于洛阳。自此之后曹操每夜合眼便见关公。众官劝曹操建新殿居之。可是选定做宫殿栋梁的一棵大梨树锯解不开,斧砍不入,不能折伐。曹操取所佩剑亲自砍之,血溅满身。当天晚上曹操做了一梦,梨树之神仗剑砍操,曹操大叫一声,忽然惊觉,头脑疼痛不可忍。便求良医治疗,不能痊可。说明强烈的紧张惊恐情绪,确实可以引起头痛,甚至剧烈的头痛。
情志养生作为重要的养生方法之一,在养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的情志活动是对客观事物刺激的反应。正常的情绪变化对机体生理功能起着协调作用,不会引起疾病。反之正如《养性延命录》所说:“喜怒无常,过之为害。”异常的情志活动超过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百病丛生。当代社会,由精神因素引起的心身疾患已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多发病和流行病。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出摄生十二少:“少思、少念、少欲、少高、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并说“此十二少者,养性之要契也。”这十二少中,对于情绪的调摄占了绝大部分,可见,调摄七情在养生之道中的重要地位,因此,情志调摄养生必须重视,不可等闲视之。心理损害往往比身体损害对我们的伤害更大,有时身体的损伤可能在表、在外,或者在局部,而心理的伤害直接深入内脏,甚至都没有缓冲,来的凶,破坏的大,走的也慢。因此,养生的第一重要就是保持良好的情绪。正如《素问·上左天真论》所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我们应该去掉私欲杂念,保持乐观的情绪、开朗的性格、高尚的涵养,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有人说:“看三国掉眼泪—替古人担忧。”现在看,担忧是无济于事的,看《三国演义》除了学习其中一些人物的谋略机智外,也应该得到一些教训,引以为戒。情绪虽然是由客观刺激引起的,但它又是受人的主观认识的支配的,我们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应该有意识的做情绪的主人,学会合理恰当的控制不良的情绪,培养豁达乐观的胸襟。正如曹操《龟虽寿》中所写:“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灰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壮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人寿命的长短,不只是由上天决定的,只要适当的进行养生,就可以益寿延年。在养生过程中不单是生理上的养生也得注重精神上的调节,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的“恬谈虚无,形与神俱,精神内守”等情志养生观点[3]。
[1] 李怀之.浅谈以和养生[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6(4):240-241.
[2] 罗家发.情志医学研究的思考[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2(2).
[3] 贺松其.《内经》精神内伤学说研究[J].湖南中医学学报,2000(4).
R1
A
ISSN.2095-8242.2017.056.11086.02
高瑞芳(1990-),女,河北邯郸人,学生,医学硕士,研究方向:《黄帝内经》病因病机理论的研究
尚晓玲,教授,研究方向:中医藏象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中医治疗神经免疫病、中医体质研究
本文编辑:吴 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