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阈下企业低碳道德机制建设
2017-03-07陆小成
□陆小成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市情调查研究中心,北京 100101)
生态文明视阈下企业低碳道德机制建设
□陆小成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市情调查研究中心,北京 100101)
低碳道德是生态文明时代背景下低碳经济在道德领域的反映。企业作为碳排放的重要主体,应当主动承担碳减排和低碳发展的道德责任。但企业作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难以主动承担低碳道德责任,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障碍。加强企业低碳道德机制建设,需要加强低碳道德教育,提高低碳道德意识,重塑低碳道德的自我约束机制;加强低碳技术创新,鼓励低碳生产和低碳营销,重塑低碳道德的技术保障机制;加强低碳税收政策建设,重塑低碳道德的激励惩戒机制;加强低碳道德监督与评价,重塑企业低碳道德的外部舆论机制。
生态文明;低碳经济;企业低碳道德;机制建设
全球气候变暖、传统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与生态恶化等问题已经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改变传统高碳型粗放增长模式,选择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的低碳经济模式成为应对挑战、实现转型升级与绿色发展的国际趋势,也是我国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需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低碳发展,企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微观主体,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节能减排道德责任。企业责任对象的范围应当从人拓展到生态环境中去,把其他存在物的利益纳入道德思考的范围,将经济活动、生态智慧和伦理关怀融为一体,最终转变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片面发展模式,走向一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可持续性道路[1]。在生态文明视阈下,企业作为能源高消耗和高碳排放的重要主体,如何将其经济行为与低碳道德智慧、低碳伦理关怀高度结合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就企业低碳道德机制问题进行探讨。
1 低碳道德的提出:生态文明与低碳发展的伦理要求
1.1 生态文明蕴含着深刻的道德责任问题
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等阶段,在工业文明后期或后工业文明阶段,人们不仅仅满足物质需求,更重要的是实现物质追求与精神满足之间的高度融合,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高度和谐,即进入生态文明阶段。人类不仅要从社会、自然界索取物质财富,更重要的是要对社会、生态环境、自然世界进行修复、平衡与保护,构成更加和谐、绿色、生态、低碳、宜居的现代文明图景。全球气候变暖和各种生态危机问题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重要主题,生态文明是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经济发展的一体化战略,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2]。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社会带来严峻挑战和生态危机,改变传统高碳经济增长模式,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世界各国人们的重要共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成为我国各级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的基本道德要求和重要价值选择。截至2011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80亿吨,已占到全球碳排放总量的25.5%,超过美国碳排放量50%左右,被国际社会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中国各地频发的雾霾也成为被高度关注的国际问题[3]。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各种因素形成的复杂生态环境,同时又是多种社会关系的结合体,在此意义上,生态文明建设蕴含着道德问题[4]。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实现需要通过低碳经济发展,强化包括企业在内的各个排放主体的低碳道德责任,进而共同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1.2 低碳发展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
低碳经济理论依据地球碳循环和碳平衡原理,计算各种公共工程、企业生产活动、消费活动等的碳排放及碳预算收支,从根源上重新审视各种经济社会活动,从机制和制度层面控制温室气体排放[5]。对于我国而言,由于经济发展起步晚,经济基础薄弱,较多区域处在以重化工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粗放式、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煤炭主导型的能源结构引发高碳的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成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面临的严峻挑战和重要压力[6]。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的碳排放量、生态环境代价及社会经济成本最低的经济模式,是能够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改善自然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促进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的特征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兼顾“低碳”和“经济”的本质内涵[7]。
1.3 低碳道德是生态文明建设和低碳经济发展的伦理要求
低碳道德是生态文明背景下低碳经济在道德领域的反映,体现企业道德主体工具性和目的性的双赢功能效应。所谓低碳道德是在低碳经济背景下调整经济与社会、经济与环境、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体现人类社会为了持续发展、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减少碳排放、保护生态环境的道德要求,并成为人们的普遍信念而对人们行为选择发生影响的重要概念。低碳道德从一般意义而言,道德具有目的性和工具性两大功能[8]。作为目的性功能,企业低碳道德是通过明确企业低碳发展的社会意义及其道德价值,赋予企业道德主体应该以低碳为责任依据,并提供以低碳规范为形式的道德约束。作为工具性功能,企业低碳道德是在企业道德主体自觉以低碳为责任依据,以减少能耗和排放,促进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为目的,提供能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道德支撑。企业低碳道德建设具有目的性和工具性的双赢功能效应。作为经济活动基本组织单元的企业,低碳不仅意味着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降低生产和服务成本,从长远来说,更意味着转变发展方式,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提升企业整体运营效率和竞争力[9]。低碳经济和低碳道德的出发点、根本点和归宿点,无论是在逻辑语境上还是在理念内涵上都具有同一性,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10]。一方面,低碳道德是低碳经济的内在要求,是低碳经济下行为规范的伦理支撑,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起着促进或制约作用。发达国家提出“经济较先进的发展中国家”要承担量化减排义务,渲染“中国环境威胁论”“中国责任论”,逼迫我国作出“碳承诺”,承担更多的责任[11]。企业承担低碳道德责任是应对气候危机的必然要求,也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需要培育企业低碳道德意识,将节能减排转变为企业的自觉行动,有效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另一方面,低碳经济又是低碳道德的物质和经济根源,规定着低碳道德的内容和性质。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决定了必须强化它在生态环境治理和碳减排中的主体责任,要始终将环境保护与企业地位、信誉、发展乃至生死存亡捆绑在一起,时刻可以接受社会检验和拷问[12]。加强企业低碳道德建设,应对国际压力和低碳竞争,需要强化企业低碳责任意识,主动加强低碳技术创新,实行低碳化生产和经营,提高本国企业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抢占低碳发展的经济主导权,积极应对全球碳壁垒等诸多挑战。
2 企业低碳道德的缺失: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障碍
企业作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低碳意味着需要更高成本投入、更严要求减排,往往难以主动履行低碳发展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障碍。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一些单纯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的企业唯利是图,企业经营往往被称为“缺乏伦理规范的市场游戏”,企业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不惜以破坏生态、牺牲环境为代价,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行为有恃无恐,企业低碳道德严重缺失,严重阻碍生态文明建设和低碳经济发展。
2.1 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和高碳排放是主要表现
古典经济学认为企业唯一的责任就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企业承担道德责任有违企业的本质。美国经济学诺贝尔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指出,企业仅具有一种而且只有一种社会责任——法律规章制度许可的范围内,利用它的资源从事旨在于增加它的利润的活动[13]。在这些思想的指引下,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企业无限制地实践这一理论的代价是高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同步推进,高污染、高排放的生产行为导致大气环境污染、自然生态退化和环境严重破坏。企业以单一的经济上的盈利为目的,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恶化,也直接或间接地制约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人们认识到企业唯利是图秉性导致了生态恶化和环境污染,企业不应仅仅追求经济利益,还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特别是环境责任、低碳减排责任。爱弥尔·涂尔干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不应局限于盈利,企业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器官,需要关注企业与社会形成的利益共同体的应有责任[14]。P·普拉利则明确指出,企业必须承担对环境关心的重要责任[15]。企业超越经济利益的价值追求,要求企业除了满足法律的最低要求之外,作为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满足社会成员期望或禁止的活动所应尽的义务,并自觉承担起与其社会地位相匹配的社会责任,需要从伦理的角度重视企业对于生态保护的社会道德责任。由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以及高碳排放的外部性存在,企业对任意排放废气、废水、废物等造成的污染行为没有遏制,也不主动进行环境治理,低碳的社会责任感和节能减排意识严重缺失。
2.2 破坏生态环境和降低社会公平是主要危害
企业低碳道德缺失在经济、文化、生态等领域大量存在,这些行为的危害是破坏生态环境,降低生态效益,破坏了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侵蚀了社会整体的道德水平,对人们生活环境带来极大的生态危机和环境隐患。一是低碳道德责任缺失,降低了社会效率,增加了社会成本,破坏了生态环境。受企业低碳道德缺失影响,企业不顾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肆意破坏环境,大量排放各种废气、废水、废物等,直接影响到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也是各种疾病的重要诱因。如2011年6月5日,中央电视台曝光哈药集团制药总厂长期违规排污,工厂周边废气排放严重超标,恶臭难闻,对药厂相邻区域空气质量检测结果显示,硫化氢气体超标1150倍,氨气超标20倍。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乱排放行为容易产生外部性问题,这种外部性往往以低碳道德缺失为表征,给整个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和污染而企业不需付出代价,降低了社会效率,提高了社会成本。二是低碳道德缺失降低社会公平,引发劣币驱逐良币的道德失范现象。企业低碳道德缺失行为在表层上危害了社会效率和生态环境,在深层上危害了社会公平和社会个体持续发展的机会。企业低碳道德缺失,减少环境治理的成本,未经处理或未安装必要的减排装置,直接将废气、废水、废物排放到大自然中,给周边居民乃至更大区域的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生态隐患,其生产的高碳产品尽管价格便宜,但对资源能源和环境的破坏极大,高碳产品冲击低碳产品,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道德失序和不公平竞争现象。三是企业低碳道德缺失危害了社会道德。企业是社会财富的生产者,企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低碳道德责任缺失,直接破坏了整个社会道德,企业不顾周边居民生活环境的保护,乱排放,偷排超排,仅仅是为了获得企业的短期利益和成本降低,结果引发周边大气环境恶化、水质下降、土壤污染等,这些行为直接破坏了整个社会公德,形成极坏的社会影响。
2.3 宏观体制障碍与微观主体责任缺失是主要原因
企业低碳道德缺失原因复杂,既有宏观层面体制机制不完善、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也有微观主体认识不到位,减排技术不成熟,技术创新不足,难以降低排污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形成的叠加效应。从宏观层面看,体制机制不顺、信息不对称导致低碳道德责任追究不到位。追逐自利的心态易使企业走上布里夫斯(Briefs)所说的“否定性的边缘”,即当大多数竞争者自觉维护公共利益,但部分损害公共利益者未能受到制裁或者责任追究的企业,就会在竞争中建立优势。一方面,好的企业体制管理结构能够给企业提供长远的经营预期,但企业产权模糊或虚置,企业经营者权责不明确,特别是在减排方面的责任不清晰,就会导致减排责任难以落实到排污者身上,形成碳减排的外部不经济现象,对排污者缺乏刚性的责任追究机制。另一方面,依据信息不对称理论,占有绝对信息优势的企业为获得更有利于自己的交易条件,会产生自利的机会主义行为,进而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在短期内采用逆向选择行为的企业一般可获得大于采用非逆向选择行为企业的收益,因而无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从微观层面看,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和短期行为,缺乏低碳意识和低碳道德责任感的文化氛围是重要原因。我国许多企业存在道德缺失行为,不重视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缺乏尊重和维护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的基本社会公德及其文化氛围,整个社会对企业道德缺失行为过于宽容,监管不严,责任追究机制缺乏。社会对企业破坏生态环境、乱排放、过度排放行为尽量采取忍受或息事宁人的方式,较少运用法律来捍卫生态权益,也进一步纵容和助长了企业乱排乱放行为的肆意妄为和嚣张气焰。企业和整个社会的低碳技术创新不够,对废气、废水、废物的处理缺乏技术支撑,较高的减排技术成本也进一步阻碍了企业碳减排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企业缺乏履行低碳道德责任的必要技术基础与履约机制。
3 重塑企业低碳道德机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
企业作为碳减排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主体,加强企业低碳道德机制建设与重塑,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推行生态低碳道德的最终目的是合理地保护、有效地利用和适度地开发自然资源,促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16]。重塑企业低碳道德机制是企业体现节能减排的社会责任感、树立低碳形象、提高低碳竞争力、获得参与国际低碳竞争通行证的重要“道德资本”。从企业长远发展战略与核心竞争力提升来看,加强企业低碳道德机制建设不仅是应对气候变化、实施国家节能减排战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主动应对国际碳竞争、提高企业低碳形象、抢占全球低碳经济主导权的战略选择。根据企业低碳道德缺失的表现及其原因分析,加强企业道德机制建设与重塑,需要在微观主体层面提高低碳道德意识,培育低碳道德文化,提升低碳技术能力,在宏观层面重构低碳法律制度、监督评价、舆论引导等外部机制。
3.1 加强企业低碳道德教育,重塑企业低碳道德的自我约束机制
企业低碳道德建设需要在思想价值层面认识到低碳的重要性,提高低碳道德意识,将低碳道德思想转化为低碳道德意识和行为实践。通过各种渠道的低碳教育、宣传、传播,增强企业特别是企业领导及其员工的低碳认知、低碳意识、低碳理念,构建企业低碳道德的自我约束机制,提高节能减排的自律性、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履行作为低碳道德主体的责任和义务。低碳道德建设不仅是企业应承担的重要社会责任,也是企业节约成本,提升低碳竞争力,谋求高端低碳发展,占领低碳经济制高点的重要伦理支撑。通过道德改革、建立生态伦理来解决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17]。因此,低碳道德建设应该纳入企业发展战略、教育培训与企业文化建设当中,将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作为企业的发展战略和行为导向,制定企业低碳文化活动计划,重视低碳知识、低碳技术、低碳思想等方面的培训、教育和宣传,增强企业领导和员工的低碳道德责任意识,并使之内化为企业行为,形成具有自我约束力的重要原则和道德机制。
3.2 加强低碳技术创新,重塑企业低碳道德的技术保障机制
由于科技自身的双刃剑属性,科技创新可能与道德要求相背离,技术创新者或新产品设计者往往考虑生产成本和市场盈利,忽视产品能耗、碳排放和环境污染风险,因此需要通过低碳技术创新,鼓励低碳清洁生产和低碳营销,不断提高节能减排能力,降低碳排放强度,为企业承担低碳社会责任,为低碳道德建设提供技术保障。一是加强低碳技术创新,对低碳新产品设计、低碳技术研发进行精神激励和经济奖励,推行科技和管理人员技术入股、专利入股、管理入股和持股经营等政策,采取期权、期股等各种分配激励方式,推动低碳技术创新进程,提升企业低碳技术竞争力,有效降低企业能耗和环境污染程度。二是实施低碳化生产。生产过程是能耗和碳排放的主要环节,实施低碳化生产要求对生产流程进行统筹规划,避免盲目生产、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重视低碳技术应用和改造传统高碳生产工艺,注重资源循环利用,生产出低碳绿色型产品。三是倡导选用低碳材料和实施低碳营销模式,采用可降解、循环利用的环保型、低碳型产品包装,建立废物循环利用和回收处理产业链,通过逆向物流和绿色低碳物流体系,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建立废品处理与循环利用产业链和低碳营销体系。
3.3 加强低碳税收政策的制定与执行,重塑企业低碳道德的激励惩罚机制
一是完善碳税征收和低碳政策扶持等制度建设,加强《温室气体排放法》等法律法规的制定与严格执行,强化企业低碳道德建设的激励和惩罚机制。在践行低碳经济的道路上,建立健全德法并举的市场规范,强化低碳经济模式下法制建设和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必要[18]。我国对企业积极承担低碳道德责任,主动进行节能减排和低碳生产经营活动,应该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或者补贴,特别是在低碳技术创新方面给予研发经费扶持。对于减排不到位、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要征收排放税,特别是碳税等,避免道德风险和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发生,促使企业重视低碳生产和承担低碳道德责任。二是制定绿色低碳采购政策,鼓励企业加强低碳技术创新,实施低碳清洁生产,重视低碳营销,有效引导企业低碳发展。通过建立和完善低碳的税收、采购、研发资助等相关政策,形成对企业低碳道德行为约束的奖惩机制,促进企业低碳道德建设。三是完善与国际接轨的碳交易市场机制,重视低碳风险投资机构和配套体系建设。建立促进企业从事低碳技术研发、低碳新能源开发、低碳产品市场开发等风险投资机制,调动企业低碳技术研发和低碳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企业低碳投资和低碳技术改造项目在贷款的额度、利率、还贷条件等方面给予优惠和必要贴息,降低企业低碳投资风险,鼓励企业主动承当低碳道德责任。
3.4 加强低碳道德监督与社会评价,重塑企业低碳道德的外部舆论机制
企业低碳道德建设离不开社会舆论环境建设,应加强企业低碳道德监督与评价,由行业协会、政府职能部门、企业代表、社会群众等组建低碳道德评价体系,加强对企业低碳道德责任的协调、监督、评价。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社会组织的作用,对企业碳排放行为进行监督和评价,利用新闻媒体、互联网、环保协会等对主动履行低碳道德责任的企业进行宣传和鼓励,建立企业碳排放信息平台,破解企业碳排放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对于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型企业,进行举报、曝光、监督和批评,迫使企业主动进行碳减排,主动履行低碳道德责任。要宣传低碳知识,倡导低碳消费方式,提升低碳道德意识,引导和鼓励消费者选择购买企业的低碳产品,进而激活低碳消费市场,重塑低碳道德的外部舆论机制,形成企业主动承担低碳道德责任的重要推力和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社会舆论环境。
[1]许冬香.企业生态道德责任浅析[J].伦理学研究,2009(1):64-67.
[2]殷乾亮.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冲突下的低碳城市建设思路[J].江西社会科学,2011(1):86-89.
[3]章轲.中国的环境污染到底有多重?污水总量超环境容量三倍[N].第一财经日报,2014-05-23.
[4]马永庆.生态文明建设的道德思考[J].伦理学研究,2012(1):1-7.
[5]丁丁,周冏.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实现途径和政策建议[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8(3).
[6]王玉珏,武中哲.我国低碳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问题研究[J].经济师,2012(6):46-49.
[7]王家庭.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我国城市发展模式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0(3):85-89.
[8]罗井峰,马风光.经济学视角下的企业道德资本研究[J].特区经济,2009(12):287-289.
[9]崔晓冬,张小丹,刘清芝.企业低碳发展与低碳认证[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2(1):63-66.
[10]吴江华.“碳道德”的责任维度:基于低碳经济的视角分析[J].上海商学院,2010(5):28-31.
[11]杨洁勉.世界气候外交和中国的应对[M].中国:时事出版社,2008:257-262.
[12]刘湘溶,罗常军.生态环境的治理与责任[J].伦理学研究,2015(3):98-102.
[13]米尔顿·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M].张瑞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128.
[14]爱弥尔·涂尔干.职业伦理与公共道德[M].渠东,付德根,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8.
[15]P·普拉利.商业伦理[M].洪成文,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1999:1-20.
[16]谢芬芳.低碳经济时代道德调节新范:生态道德[J].传承,2014(11):88-89.
[17]林志友.生态危机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时代化[J].社会主义研究,2013(5):38-42.
[18]李慧.社会道德规范下我国低碳经济的建设路径[J].前沿,2012(7):84-85.
责任编辑刘宏兰
10.14180/j.cnki.1004-0544.2017.05.001
F272-05
A
1004-0544(2017)05-0005-05
陆小成(1978-),男,湖南耒阳人,管理学博士,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市情调查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