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本论》理论的形成和研究方法的运用
——兼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若干相关问题

2017-03-07邱泰如

理论月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资本论政治经济学人民出版社

□邱泰如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 福州 350001)

《资本论》理论的形成和研究方法的运用
——兼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若干相关问题

□邱泰如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 福州 350001)

《资本论》理论形成大体上经历1842-1849年、1850-1865年底和1866年1月之后的三个时期。要总结和运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采用的研究方法,合理界定政治经济学研究范围,处理好经济学研究成果的借鉴与创新、发展的关系,要调查研究客观事实及其个性和共性的关系,促使经济学研究与相关的自然科学(含数学)应用相结合,并进行科学抽象和经济规律揭示。

资本论;理论形成;研究方法与运用

《资本论》集马克思思想之大成。深入探析《资本论》理论形成过程和研究方法,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和理解《资本论》中的范畴、原理、逻辑结构等系统的形成过程和真谛,并有助于在经济学研究中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

1 对《资本论》理论形成过程的探析

《资本论》凝结了马克思40年的研究心血,其理论形成大体上可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1.1 1842—1849年,马克思在创立新的世界观的同时,取得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初步成果

马克思在大学学的专业是法律,但他“只是把它排在哲学和历史之次当作辅助学来研究。”他在大学二年级下半年参加青年黑格尔派的博士俱乐部。1841年他的哲学博士学位论文获得通过。马克思说:“1842-1843年间,我作为《莱茵报》的编辑,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这“是促使我去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1]311843年3月至9月和10月至12月,他分别写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及其导言,这标志着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他指出:“实际上,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前提,它们才是真正的活动者,而思辨的思维却把这一切头足倒置。”[2]25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十八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称之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3]8马克思在1845年3月评述李斯特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书时指出,斯密学派是那个时代“市民社会具有的经济学观念”。1843年10月,马克思移居巴黎后,第一次研读了斯密、李嘉图、穆勒、萨伊等经济学著作,到1845年1月,记录读书笔记《巴黎笔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总结了自己的经济学研究以及批判分析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初成果。其中,马克思认为 “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4]89,论述了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巨大历史作用,同时认为每一个范畴(如买卖、竞争、资本、货币)不过是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 “这两个基本因素的特定的、展开的表现而已”。1844年9月到1845年春,马克思和恩格斯撰写了《神圣家族》一书,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主观主义观点,评析了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神秘形式和辩证法中的合理内核,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许多重要原理,初步表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某些基本原理。其中提出,在撇开竞争的前提下,物品的价值在“本质上取决于生产该物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5]62。列宁说,“这已接近劳动价值理论”[6]13。 在《神圣的家族》中,已初步提出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的观点。

马克思移居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后,在1845-1847年间,写了三大本阅读政治经济学的笔记(《布鲁塞尔笔记》)。在1845年春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及其之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具有消极和直观的性质,费尔巴哈“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想的真理性”。1845年秋至1846年5月左右,马克思和恩格斯共著《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目的是把他们“以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他们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原理。其中,指出“一切历史冲突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7]83。 论述了生产力、分工和生产关系发展的进程,首次提出社会经济形态的概念,简单分析了历史上相互交替的各种所有制的基本特点,也简述了英国和法国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历史。马克思说,这一著作应该“使读者能够了解我的同迄今为止的德国科学根本对立的政治经济学的观点。”[8]473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同时使用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这两个概念,指出:共产主义“推翻一切旧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基础”[7]90。 “分工的进一步扩大是生产和交往的分离,是商人这一特殊阶级的形成。 ”[7]75在历史考证版第一版《德意志意识形态》专题卷第59页中原先也有生产关系的概念。《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第4节的标题是“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笔者认为,在上述马克思的话中同时出现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提法时,其交往关系相当于后来《资本论》和《反杜林论》中所说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中的交换关系。但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已开始不用交往关系而用生产关系的概念,并与生产力概念相对应。1846年12月28日,马克思在给俄国作家安年柯夫的信中,非常清楚地叙述了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8]488。 1847 年上半年,马克思写了《哲学的贫困》这部哲学经济学著作,全面深刻地论述了唯物辩证法,同时对他见解中有决定意义的论点“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虽然只是论战性的表述”[3]10。其中,马克思指出:“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率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9]144。马克思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分工和机器、竞争和垄断、所有权或租赁等,拟定了关于价值、货币、工资、地租等理论的一些初步原理,阐述了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要点,且大体上表述了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当然,正像前东德经济学家图赫舍雷尔所说,《哲学的贫困》的经济学理论观点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依赖李嘉图的”[10]211。 1847年 12 月马克思在布鲁塞尔作了几次题为《雇佣劳动与资本》的演讲,分析了工资是如何决定的以及生产资本的增长对雇佣劳动和工资的影响,揭露了雇佣劳动与资本在利益上的对立关系。但恩格斯说这时马克思还是在使用劳动价值、劳动价格这样不妥当的概念。马克思在布鲁塞尔所作的最后几次演讲的提纲《工资》,补充了《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内容。其中,马克思提出资本中用于机器和原料的份额的增长要比用于工人的生活费的份额的增长快得多,这已接近马克思后来提出的资本有机构成变动的原理。1847年12月到1848年1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共产党宣言》,言简意赅地叙述了新的世界观,揭示了大工业的生产力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矛盾的发展。这里要提及的是:1894年当《新世纪》期刊请求恩格斯精简表达对未来社会主义纪元的基本思想时,恩格斯引用45年前写的《共产党宣言》中的一句话:“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1]292。

总而言之,在1842-1849年期间,马克思创立了新的世界观。这既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提供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方法。与此同时,马克思已取得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初步成果。

1.2 1850-1865年底,马克思写了1857-1858年、1861-1863年和1863-1865年三部经济学手稿,这标志着《资本论》理论体系已大体上形成

1849年8月底马克思被迫侨居伦敦,他读了斯密和李嘉图的英文原著,博览其他经济学家论著,阅读了有关经济史、货币流通、价格、土地所有制历史、地租理论等方面的书籍,关注经济危机和重大经济事件。从1850年8月至1853年底,马克思写了政治经济学笔记《伦敦笔记》。马克思说,他在这一阶段最重要的研究成果是与李嘉图划清了界限。在这之前,马克思“还完全接受李嘉图的地租理论”,而这时马克思认为,李嘉图把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说成是形成的原因,还把地租理论与土地肥力递减规律联系在一起,因而是错误的。通过研究,马克思这时也否定了李嘉图的货币数量论(李嘉图混同了金属货币和纸币的流通规律)。

1853年3月至4月间,马克思认为创立自己的经济学是头等重要的事。于是,1855年他初步整理了以前所记录的经济学笔记,写了纲要。1857年7月,他写了《巴师夏和凯里》的手稿。在其《前言》中他简要地概括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及其之后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状况和特点。在1857年8、9月间,马克思写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其中,论述了生产、消费、分配、交换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详细阐述了政治经济学方法。1858年马克思打算把他的经济学巨著分为六册(分别为资本、地产、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但后来仅写了其第一部分未完成的初稿,这就是《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该草稿的充实、概括和整理,是在马克思“又把黑格尔的《逻辑学》浏览了一遍”之后(马克思于1857年10月22日从弗莱里格拉特那里获得黑格尔的著作)开始的,到1858年5月结束。马克思说“它是十五年的即我一生的黄金时代的研究成果。”在这部被称为《资本论》第一稿中,马克思第一次明确区分了劳动、劳动力、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的概念,第一次详细且系统地叙述了商品、价值、货币、资本、剩余价值等范畴,概述了商品二重性,初步分析了劳动二重性,大体上阐述了剩余价值理论,论述了前资本主义的各种所有制形态,并首次考察了社会资本再生产运动。对于这部草稿,法国的阿尔都塞和汤姆·洛克分别认为这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成熟时期和转折期的著作,英国阿瑞尔·卡弗斯认为这体现早期和晚期马克思观点的连续性。恩格斯则指出,在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已完成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打算分册出版这部手稿,其第一分册于1859年6月以《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书名出版。该书包括《商品》和《货币》,第一次系统地叙述了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含货币学说),第一次说明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质作了经典性的概括[3]8。

1861年8月到1863年7月,马克思写了《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其第1-5册、第19-23册是叙述后来《资本论》第一卷内容的最早文稿;第16-18册论述后来《资本论》第三卷的有关问题;第6-15册是该手稿的主体部分,主要是《剩余价值理论》,同时也附带提及后来《资本论》第二、三卷中的许多题目。因此,这部手稿被称为《资本论》的第二稿。其中最先提出并论述了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动,叙述了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第一次详细地考察了资本主义时期生产力发展、劳动生产力提高经过三个相继阶段 (协作、分工和机器)[12]280-52。 他指出“随着一旦已经发生的、表现为工艺的生产力革命,还实现着生产关系的革命。”[12]473在这部草稿中,马克思首次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绝对地租理论。另外,在1862年8月2日和4日以及7月6日马克思写了三封信给恩格斯,在第一封信中第一次阐明了平均利润形成的理论,在第二封信中分析了绝对地租的起源,在第三封信中首次系统地表述了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基本原理[13]206-211。1863年8月至1865年底,马克思写了《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它被称为《资本论》第三稿,其第1-3册分别为《资本的生产过程》(其完整保存下来的只有第六章 《直接生产过程的结果》)《资本的流通过程》和《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在这部手稿中,他重新加工和修改了理论部分,增补和吸收了许多重要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例如,在该部手稿第二册第1稿第三章中,详细论述了通过固定资本、劳动力、科学等各种可变因素运用潜力的发挥,可在不增加投资的情况下扩大再生产;叙述了社会各生产部门具有平行性、相继性、上升序列和循环关系[14]549-577。1865 年6月,在《工资价格和利润》一文中,马克思首次公开发表了自己的剩余价值理论。

1.3 1866年1月之后,马克思对《资本论》第一卷进行出版前后的修改,同时对《资本论》第二、三卷进行修改和补充

从1866年1月开始,马克思为《资本论》第一卷付梓进行最后加工和修改,该卷德文版于1867年9月问世。马克思写了《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一版序言、第二版跋和法文版序言、跋,对俄文版作了重要指示,对德文第二、三版作了修改,对法文版作了大量的修改和补充。比如,马克思在法文版中更明确地指出:“一旦个人的产品转化为社会的产品,转化为集体劳动的产品,生产劳动、生产劳动者的定义就必然获得更广泛的意义。要成为生产的,不再有必要亲自动手,只要成为集体劳动者的一个器官或完成一种职能就够了。”[15]204马克思在晚年继续进行《资本论》第二、三卷的研究、修改和补充,注意收集、整理、研究相关的新材料,1875年之后马克思对《资本论》第二、三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资本流通、社会产品实现、利润、货币信贷、地租等理论上。

2 要运用马克思的研究方法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是唯物史观。《资本论》是他 “把辩证法应用于政治经济学的第一次尝试”[16]239,这不是像国外系统辩证法流派所说的仅体现为 《资本论》的叙述方法,而是如美国伯特尔·奥尔曼所说的也包括马克思《资本论》的研究阶段。恩格斯指出,马克思主义“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7]406。 马克思的《资本论》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它会随着实践发展而加以丰富。以下总结一下马克思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并论述我们在经济学研究中应如何运用这些研究方法。

2.1 要合理界定政治经济学研究范围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提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据此,要合理确定政治经济学研究范围。

第一,为研究生产关系,需要把其相应的生产力引入研究范围。政治经济学研究范围宽于研究对象。这诚如马克思所说,“使用价值一旦由于现代生产关系而发生形态变化,或者它本身影响现代生产关系并使之发生形态变化,它就属于政治经济学的范围了”[18]411。 早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就已指出工艺的生产力革命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革命的影响。《资本论》研究范围包括生产力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举例来说,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四篇,以劳动时间不变为条件,分析了资本家通过劳动的技术过程和社会组织(如分工、协作)变革,攫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详细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经过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机器大工业三个历史阶段,探讨了生产力如何随之发展及其怎样引起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变化。在第七篇中,分析了在资本的积累、积聚和集中与劳动生产率提高相互推动下,引起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产生相对过剩人口和无产阶级贫困化,指出“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

我们应在研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中而不是孤立地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19]24,应研究如何通过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的生产关系来适应和大力促进生产力发展,同时应把握好生产力标准、价值判断标准 (如防止两极分化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生态文明标准的关系。鉴于理论界对此已有大量论述,这里不再赘言。但要指出的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生态文明有利于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可以提出生态产品的生产力这一概念,要研究生态产品的产权关系、交换关系(一部分可通过市场交易)和分配关系 (如生态环境的投资者和保护者与受益者之间利益补偿关系)。

第二,政治经济学研究范围要考虑研究目的。马克思撰写《资本论》的最终目的是要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20]11,唤起当时陷入贫困的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和取得国家政权,把“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转由社会共同占有。《资本论》第一卷包括的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积累理论,论证了“剥夺者被剥夺”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在《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第一册第六章《直接生产过程的结果》中,马克思把商品作为资本的产物来叙述,这体现了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叙述方法和黑格尔所说的逻辑体系的 “结果包含着自己的开端”的观点[21]。但在正式出版的《资本论》第一卷中,本可作为该卷结尾的《直接生产过程的结果》这一章却未被收入,而以第二十四章《所谓原始积累》和第二十五章《现代殖民理论》结束。这是出于《资本论》研究目的考虑的。在第二十四章最后一节,马克思概括了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指出 “剥夺者就要被剥夺。 ”[20]832《资本论》第一卷“无疑是向资产者(包括土地所有者在内)脑袋发射的最厉害的炮弹”[22]543。 恩格斯说,“关于剥夺者被剥夺的概括是非常光辉的,它会收到应有的效果。”[22]34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目的旨在研究和揭示社会主义经济运动规律,并为其他经济学分支提供理论基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人民利益为宗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范围所涉及的理论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含其主要矛盾)理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以及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理论;适应和促进生产力发展以及兼顾效率和公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 (含资源配置方式中市场与包括宏观调控在内的政府作用的关系)和经济体制改革理论;对外双向开放理论;等等。其中,要研究如何解放和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 (但其研究内容不完全等同于工艺学、技术经济学和生产力经济学),其主要内容有: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的重大意义;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含各种经济增长理论模型);新发展理念、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社会再生产重大比例的协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城乡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经济发展战略;对外经济贸易关系的发展,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构建;等等。

2.2 处理好经济学研究成果借鉴与创新、发展的关系

马克思批判地掌握人类思想文化的新成就。在经济学研究过程中,他读过并作了笔记的书籍在1500部以上,所写的有关政治经济学的札记、摘录、手稿、提纲、评论等至少有100多册。他以经济史的探索为开端,对别人的经济学研究成果 (尤其是古典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性的继承和革命性的创新。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曾想写作《政治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鸿篇巨制,为此他“多年埋头于政治经济学批判和政治经济学史这两个方面的研究。 ”[8]602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中,马克思结合对资产阶级经济学相关理论观点的批判,叙述了《货币章》和《资本章》的内容。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章《商品》和第二章《货币》中,分别以历史附论《关于商品分析的历史》和《关于流通手段和货币的学说》来结束。在写作《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过程中,1861年8月他暂停《机器》这一节的写作,而去写《剩余价值理论》(其中有评析李嘉图和麦克库洛赫等有关机器的使用对工人影响的观点)。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和《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中,都分析了魁奈的《经济表》和“斯密教条”[23]40。

今天我们在经济学研究中应正确处理借鉴与创新、发展的关系。例如,要选定一个经济研究课题,首先要对别人在这一方面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做到了然在胸,对其已解决、没有完全解决和尚未解决的问题做到了如指掌。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条件拟定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以及具有理论创新和实际应用价值的主要观点。又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运用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经济学论著中有指导意义的理论观点,并在实践中加以丰富和发展。与此同时,要借鉴其他经济学理论中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其中,在我国常见的对主流西方宏观经济学的批判是:仅描述经济表面现象间的联系且在分析中有严格的假定条件,避而不谈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等。有的学者还比较了在经济增长和加速原理等有关经济理论上马克思的分析与西方经济学的差异和不同。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西方宏观经济学关于国民收入决定、乘数理论中有益的成分,关于技术、知识积累和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增长最重要和决定因素的新经济增长理论观点,关于通货膨胀形成机理和效应的观点,以及关于宏观经济政策建议中有价值的见解等,不无借鉴之处。

2.3 要调查研究客观事实及其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马克思指出,要 “把政治经济学变成一种实证科学。 ”[24]170对此列宁十分赞同,并提出“政治经济学的基础是事实而不是教条”。为了撰写《资本论》,马克思自始至终坚持调查研究,千方百计收集相关实证,还注意所考察对象发展形态的成熟性和典型性。他说,“最一般的抽象总只是产生在最丰富的具体发展的地方,在那里,一种东西为许多东西所共有,为一切所共有。”[25]42恩格斯也认为,“每一个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且有典型性的发展点上加以考察。 ”[3]533比如,他们都认为当时英国的经济发展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对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具有典型意义,因而他们特别仔细地研究英国这个当时工业最发达国家的经济状况。同时马克思也留意其他欧美国家和亚洲国家(如印度、中国等)的经济和对外贸易状况,经分析和综合、演绎和归纳而得出相关结论。又如,1869年当马克思发现俄国的土地所有制和对农业生产者的剥削具有多种形式之后,就决定基本上用俄国农业和土地关系的资料来进一步研究地租问题。恩格斯说,按马克思的思想,“在地租这一篇中,俄国应该起在第一卷研究工业雇佣劳动时英国所起的那种作用。遗憾的是马克思没有能够实现这个计划。”[26]11

一个正确的经济理论观点最终应能得到实践的验证。务必坚持以实践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我们在进行经济研究的过程中,务必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做到事实选择的典型与一般相结合、个性与共性相结合。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人口众多、发展不平衡、原先经济落后的国家(1850年当马克思在谈到“中国的社会主义”时我国还是贫弱之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正处于发展理念更新期、经济增速换档期、发展方式转变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增长动力转换期、体制改革深化期。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具有一定的多元性、典型性。因此,要立足我国国情,深入进行调查研究,进一步总结发展、改革、开放的经验,探寻经济规律,丰富和创新理论观点,从而形成能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道路、中国风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使之不仅由于契合中国国情而能“经国济民”,而且因为在一些方面反映了发展中国家的共性而具有普遍意义。我国也要认真探讨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的成熟形态和经验以及新兴经济体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验,进行理论概括,根据我国国情加以借鉴。例如,“中等收入陷阱”并不是必然会发生的现象(如有人统计,二战后在116个发展中国家中有15个就没发生这一现象)。但拉美、东南亚、中东等一部分国家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其在长期国际竞争中乏力、经济停滞不前、社会矛盾凸显。究其主要原因是:科技创新不足、人力资本薄弱、全要素生产率低下、经济结构僵化、发展方式落后、经济体制不改革和收入分配不完善等。对此我们应认真加以研究,引为鉴戒。

2.4 实行经济学研究与相关的自然科学 (含数学)相结合,并运用多种分析方法

马克思指出,自然科学“构成一切知识的基础”。在自然科学研究方面,恩格斯侧重于理论自然科学,马克思则侧重于数学和实用自然科学。马克思孜孜不倦地探究自然科学尤其是数学,这既缘于他研究兴趣广泛(研究领域涉及多学科),也出于创立新的哲学观和新的政治经济学体系的需要。《资本论》有百科全书之称,为撰写《资本论》,马克思广泛涉猎和应用与所研究的经济问题相关的自然科学。举例来说,为研究“机器和大工业”,他阅读了相关的工艺技术方面的书籍资料,重读了工艺学的笔记《摘录》,还去听威利斯教授为工人开设的实习课。为研究地租问题,马克思研读了农艺技术、农业化学、土壤学、地质学等著作。马克思善于用数学公式和数学方程来叙述经济问题以及表述研究结论和经济原理,做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他提出的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方程和公式(它被多马称为经济学界建立的第一个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即是一个显例。

在今天,为了更好地研究经济问题,需要了解其所涉及的相关自然科学知识,以使研究做到“升堂入室”、具体深入,提高经济研究成果的价值。再则,复杂性科学方法方兴未艾,经济学研究可运用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多学科交叉理论和方法。其中,要采用数理方法和经验分析(统计数据、计量方法和数理模型),对当今趋于猛增的海量数据进行汇聚、整理和利用,对愈趋复杂的经济变量间交互作用的影响进行研究,以利于做到研究的逻辑严谨和自洽,提高逻辑推理效率,使研究成果交流由于研究的假定和结论表述等方面的形式化而形成共同基础,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真实可靠的统计数据所起的验证作用。但也要看到数理统计方法的局限性、适用范围,避免其运用的泛化、过度化和不正确。即便在出现大数据、云计算和互联网的当今之世,现实中错综复杂、变动不居且交互作用地影响多样(呈线性、非线性乃至跳跃性)的经济、社会、心理、人文等诸多相关因素和信息也不是都可被研究者观察和收集到的,也不可能都可通过在严格假定前提下的数学模型进行全面和精确测算的。有鉴于此,既要强化和采取数理统计方法和数理逻辑分析,又要同时结合进行理论的内在逻辑分析、历史比较分析和及时的实际调研分析等,做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因果性分析与相关性分析相结合。

2.5 要进行科学抽象和经济规律揭示

马克思说:“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20]8。“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之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 ”[20]23

第一,要根据实践发展和认识深化而对经济学概念、范畴进行深入地科学抽象。概念和范畴是经过科学的抽象、概括来反映客观事物的。詹姆斯·斯图亚特(其《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的德文版译本由黑格尔作序)是 “建立了资产阶级经济学整个体系的第一个不列颠人”,“在他那里,政治经济学的抽象范畴还处在从它们的物质内容中分离出来的过程,因而表现得模糊不清和摇摆不定。”[3]48斯密、李嘉图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研究了剩余价值的各具体形态。但马克思认为,斯密、李嘉图对资本主义经济范畴的抽象还不充分和存在缺陷,如混淆了交换价值和价值,未提出创造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并把资本主义经济范畴看作是超历史的,等等。马克思对古典学派分析的经济范畴进行批判性的改造,创造性地提出新的经济范畴。其中,他说《资本论》第一卷有三个崭新的因素:一是“我首先研究剩余价值的一般形式”二是分析商品的二重性和劳动二重性,“这就是批判地理解问题的全部秘密”;三是“工资第一次被描写为隐蔽在它后面的一种表现形式。”[27]578我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概念和范畴,在必要时可以对其内涵加以丰富或进行更深层次本质抽象。例如,资本是《资本论》中的核心范畴。在马克思看来,资本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用自己的不变部分即生产资料吮吸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20]260。列宁说:“人的思想由现象到本质,由所谓的初级本质到二级本质,这样不断地保持下去”[28]278。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已沿用资本这一概念。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资本的利用具有特殊性,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内部资本与劳动者之间不存在剥削关系,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雇佣劳动者的工资待遇和合法权益得到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保护。要处理好资本收益与劳动者工资的分配关系,不断改善劳动条件,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要科学地提出政治经济学新的概念和术语。恩格斯说过,“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这门科学的术语革命。 ”[20]34我国出现的科学发展观、发展新常态、发展新理念等重要的新术语,标志着对我国经济发展必须遵循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认识得到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水平。在科学发展观内涵中,发展是第一要义,以人为本是核心立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基本要求,统筹兼顾是根本方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新理念已包含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另外,可适当地继续引进有价值且在国际上已常用的经济学概念和术语,这有利于丰富和更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概念和内容,也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学研究成果国际交流和传播。

第二,要探究经济运行规律。恩格斯指出,政治经济学是 “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各种社会进行生产和交换并相应地进行产品分配的条件和形式的科学。”[29]492“它首先研究生产和交换的每一个个别发展阶段的特殊规律,而且只有在完成这种研究以后,它才能确立为数不多的、适用于生产一般和交换一般的、完全普遍的规律。同时,不言而喻,适用于一定生产方式和交换形式的规律,对于具有这种生产方式和交换形式的一切历史时期也是适用的。”[29]490规律是客观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联系。马克思认为斯密的研究方法具有相矛盾的两重性:“一种是深入研究资产阶级制度的内在联系”,另一种则只是按照生活过程中外部表现出来的东西“加以描写、分类、叙述并归入简单概括的概念规定之中。 ”[30]182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的第一、二章“从分散的各种各样的现象中吸收并集中了最本质的东西,使整个资产阶级经济体系都从属于一个基本规律。”[30]186他研究经济范畴是否与价值决定于劳动时间这一规定相矛盾或应在多大的程度内加以修正,但跳过了必要的中间环节。恩格斯认为“自从黑格尔逝世之后,把一门科学在其固有的内部联系中来说明的尝试,几乎未曾有过”[3]529。 而《资本论》第一卷则 “把错综复杂的经济问题放在应有的地位和正确的联系之中,因此完满地使这些问题变得简单和相当清楚。 ”[22]329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运用了矛盾分析法、由抽象上升到具体、逻辑与历史的辩证统一、归纳与演绎等方法,叙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趋势,还根据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从逻辑上推导出社会主义社会的某些特征。

规律既是联系的范畴,又是发展的范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所要揭示的经济规律大体上包括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的三个层次:一是在不同社会形态下都起作用的规律,如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规律;二是反映社会化大生产、现代市场经济和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开放经济的一般规律;三是与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本质、基本经济制度、基本分配制度等相关的特殊规律。以下着重分析一下反映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及其运用的问题。

马克思提出的关于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辩证关系的原理、按比例发展的原理,以及关于人类生产要与自然关系协调的原理等,都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规律。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价格规律、货币流通规律、平均利润率规律等,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都起作用。当代主流西方微观经济学主要包括需求供给和市场均衡论、效用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和成本理论、厂商均衡理论(市场理论)、要素市场论、一般均衡论、资源最优配置论,以及市场失灵论和微观经济政策主张等。本文在上面已述及常见的我国理论界批判西方宏观经济学的观点也常见于对西方微观经济学的批判,此外还批判西方微观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分庭抗礼。但从生产一般和交换一般的角度来看,西方主流微观经济学中那些有价值的分析,对于定量分析市场供求、竞争、价格、利润、经济效率、厂商决策等不无裨益,对于如何矫正市场失灵也有启迪。由于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发展的程度以及社会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不同,经济规律发挥作用的程度和如何得到运用会出现差别。以资本运动来说,它会出现逐利性、竞争性、流动性和平均利润率等趋势。社会主义国家应运用按比例发展的规律,完善资本市场,实现投资者公平有效竞争,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当由于利润较高等原因而出现投资过度时,政府应合理加以调控;反之,对那些因为微利或无利而导致投资不足的(如研发和公共基础设施等),政府则应以资本金注入、直接投资、投资补助、专项基金、贷款贴息和税收优惠等引导、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增加投入[31]。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6]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7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10]图赫舍雷尔.马克思经济理论的构成和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7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0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9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9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6]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9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9]邱泰如.应如何理解《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的生产方式[J].当代经济研究,2001(1).

[20]马克思.资本论: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1]邱泰如.论《资本论》的方法[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08(2).

[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50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6]马克思.资本论: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28]列宁全集:第 38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2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30]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Ⅱ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31]邱泰如.预算控制理论及我国预算模式的选择[J].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 (财政税收),1999(4).

责任编辑 梅瑞祥

10.14180/j.cnki.1004-0544.2017.07.002

A81

A

1004-0544(2017)07-0010-08

邱泰如(1949-),男,福建福州人,中共福建省委党校教授。

猜你喜欢

资本论政治经济学人民出版社
我与《资本论》的故事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论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构
道德资本论的双重误读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抉择
黑格尔、马克思与古典政治经济学
劳动与劳动者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疯狂老师”的新资本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