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生》的爱情悲剧
2017-03-07黄泽林孟怀东
黄泽林+孟怀东
摘要:在《人生》这部小说中,高加林同刘巧珍和黄亚萍二人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主要矛盾,这也正体现了人生中面临的那种爱情与事业相互冲突时而产生艰难选择的悲剧。文中悲剧的发生虽与主人公自身的个性缺陷和面对考验时所做的选择有主要关系,但也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密不可分。在整部小说中,巧珍的文化缺失,亚萍的自私性格,以及高加林错误的人生价值观都是造成悲剧的原因。他将自身执着的人生价值的实现仅仅理解为自己世俗的社会地位的不断递增,这对人生价值是一种较为肤浅的理解。总的说来,文中的爱情悲剧所体现的人生价值观引发了读者们对人生更为深沉的思索。
关键词:人生;爱情悲剧;原因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7-0074-03
路遥的《人生》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变革时代。在主人公高加林从农村到城市,又从城市到农村的生活经历中,先后出现了两位重要的女性:刘巧珍和黄亚萍。刘巧珍是传统乡村女性的代表,勤劳、善良、本分,是她与生俱来的性格。虽然出身农村,但却有着自己的精神追求,她爱慕、欣赏有文化有内涵的人,对待爱情坚贞不屈,敢于自我牺牲。黄亚萍则是现代城市女性的代表,她年轻漂亮、有学问、有能力、有思想,敢于冲破世俗,向往自由的爱情。但最后,巧珍和亚萍都没能和高加林修成爱情正果,其中既有社会现实因素,也跟三人的生活背景、性格原因密不可分,本文将对此加以探讨。
一、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悲剧成因
1.高加林不安现状的心态和好高鹜远的性格。《人生》中的男性角色有很多,但男主人公高加林,无疑是陕北农村中鹤立鸡群的一位,他倔强、聪明且不安现状,带着一丝近乎虚荣的清高,在平静的陕北高原上,显得那样另类和与众不同。他是注定要走一条不平凡的人生道路:在县城中渡过的两年高中生活,使他深受城市文明的熏陶和感染,身上的泥土味被冲刷得所剩无几。高中毕业后,又顺利地当上了乡里的民办教师,他的身份已经从一个整日与铁锹、锄头为伍的农民变成了一个体面、受人尊敬的角色,并且因为他的勤奋努力和多才多艺,很快就成为乡里优秀、出色的杰出教师。这种身份的转变、自我的超越加重了高加林躁动和不安的性格。
在面临家庭和爱情的艰难抉择时,高加林的性格弱点展露无遗,在面对选择时摇摆不定,缺乏坚定不移的信念。毫无疑问,高加林曾经也是爱过巧珍的,他和巧珍也曾拥有一份纯洁忠诚的感情,并且他始终没有忘记在自己落破之时,是谁拯救了他的灵魂,是巧珍啊,那个用视他如生命的女人,那个为了他甘愿牺牲自己的女人!但他是高加林啊,他不甘心一辈子生活在落后的农村,当一个普通的劳动者,他骨子里的清高,他不安现状的心态,他好高骛远的性格让他最后选择了黄亚萍。故事情节发展至此,相信每位读者都会对他如此背信弃义的选择而感到愤慨,骂他是当代陈世美,他的选择不仅深深地伤害了巧珍,更伤害了所有爱他的人,更是对那块养育了他生命的土地的背叛!
2.劉巧珍善良无私的本性和对男性的依赖和顺从。在《人生》这部小说中,作者路遥用朴实无华的笔调、并不华丽的词藻描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悲剧,而刘巧珍是作者着力颂扬一位女性角色,因为她是现代农村新女性的代表,她善良无私的性格是民族传统中优秀的本质,也正是因为巧珍的纯真善良,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这部爱情悲剧也因此显得更加凄美。
巧珍面对爱情,是忠贞不屈、无私奉献、毫无保留且不求回报的。她的感情炽热而真诚,她爱上了一个人就认定了是他,即使飞蛾扑火也毫无怨言。但在巧珍传统的思想里,也有着中国传统女性特有的通病,那就是对男性的依赖和顺从。自古以来,中国女性根深蒂固的思想就是相夫教子、夫唱妇随,完全信任自己的丈夫。而巧珍对高加林的感情更甚,因为其中不光有巧珍对这段感情的投入,还有对高加林如同一个信徒对神一般的崇拜和仰慕,崇拜到丧失了自我,在爱人面前,她缺少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认同,她自卑、被动。在精神上,她是匮乏的,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使她不断地自我否定,可以说在巧珍的性格里,既有传统思想中优秀的部分,也有愚昧的部分,既有向往光明的一面,又有止步不前的懦弱,既有坚强不屈的一面,又有软弱无能的一面……这种性格缺失隐藏在她纯真善良的外表下,使她在爱情面前缺乏主见,不断地否定自己反而形成了这种跟爱人越来越大的差距,从而也是造成她和高加林爱情悲剧不可避免的发生的元凶。作者着力颂扬巧珍纯真善良的美好品格,但并不认同她守旧思想中懦弱的一面,更是不能肯定他的悲剧性格。
3.文化水平的差距是高、刘二人无法消除的隔阂。高加林还在县城上高中时,巧珍就偷偷地喜欢上了这个男孩子。每当到了加林从县城回来的日子,巧珍就找借口留在村里,坐在自家院子里偷偷地望着对面加林家的院子。仅仅是这样偷偷地望着,也能使她兴奋不已。加林若是到村子里的水塘去游泳,巧珍便到那附近去割草。仿佛跟他呼吸着同一片天空的空气,心里都是愉快的。到了加林该回学校的时候,巧珍便目送他出了村子,眼角不禁泛起了涟漪,怕是高加林再也不回村儿了似的。从她对高加林的爱慕来看,巧珍也是向往着更高更远的世界的,但她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束缚了她的脚步。所以,纵然巧珍内心对加林的爱近乎发狂发痴,但这又是一种近乎无望的爱。巧珍深知,贫困落后的农村是留不住加林的,他不属于这里。同时巧珍对加林的内心世界可以说是一无所知的,她无法给予他精神上的安慰,只能尽量地满足加林物质上的需求,她也知道自己不可能真正地得到他。巧珍日夜被这种希望和无望折磨着,文化上的差距加重了巧珍对加林的崇拜,同时也使她产生了深深的自卑感,形成了高、林二人之间一条深深的无法跨越的鸿沟,这一切注定了她们的爱情将是一场悲剧,而且巧珍的爱越深沉、越炽热,悲剧的色彩就会越浓烈。
二、高加林和黄亚萍的爱情悲剧成因
1.黄亚萍自私自利和爱慕虚荣的性格使然。黄亚萍是现代城市女性的代表,她的各方面的确很优秀,这一点毋庸置疑,但这也无法掩饰她性格中自私自利、爱慕虚荣的缺点,其实这两点也并不矛盾。黄亚萍与高加林同窗三年,二人都是班干部,他们之间的交集自然比较多,同时他俩又是班上学习最好的两个人,都很喜爱文学,共同爱好、共同语言都很多,这使他们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知己。但毕业后,加林回到了农村,此时,张克南的出现无疑填补了黄亚萍感情上的空白。亚萍发现,当她和张克南一起看电影的时候,也是受人瞩目的一对,而克南又是城里人,再加上克南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体贴,亚萍渐渐受到了感动,慢慢接受了克南的感情,然而这段感情中,也有着亚萍爱慕虚荣的虚荣心在作祟。高加林回到了农村,亚萍清楚地知道自己不会为了爱情而嫁给一个农民,她不想一辈子在田间受苦受累,在爱情和面包之间,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后者。而张克南刚好可以满足亚萍的虚荣心。但这一切,又在高加林重返县城后慢慢有了改变。高加林凭借自己的勤奋努力和多才多艺,很快便成为了整个县城里一个引人瞩目的人物,公共场合也总有一些姑娘会向他暗送秋波,想方设法地接近他……
高加林的身份,突然从一个农村人变成了小城里的风云人物,人们纷纷谈论到他,这种转变对于虚荣心满满的黄亚萍来说,无疑是十分有诱惑力的。此时的高加林已不是昔日的高加林,他比从前更加优秀,他在各个方面都比张克南还要优秀,爱慕虚荣的性格使亚萍不允许其他姑娘靠近高加林而挡住了自己的风采,于是她又重新回到了高加林身边,而张克南,就像当初亚萍放弃加林那样,在现实面前,这次轮到了张克南被放弃。这一举动,无疑给黄亚萍自私自利和爱慕虚荣的性格添加了一条有力的佐证。然而这一切,又在张克南的母亲举报高加林“走后门”一事后再次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因“走后门”事件,高加林的处境瞬间一落千丈,从前县城中的风云人物,大家公认的有为青年,曾经前途一片光明,前程一片大好,顷刻间,踌躇满志没有了,能令他大展拳脚的舞台也没有了,似锦的前程更是没有了,他不得已只得回到农村。而当县委有关高加林处分的文件下来时,亚萍的第一反应就是“完了!完了!一切都完了……她在心里喊叫着,不知该怎么办”。虽然作者接着表述出亚萍也是真诚地爱着加林的,但这种真诚在她得知消息后的第一反应面前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人们在面对突发状况时的第一反应总能毫无保留地暴露当事人的内心。
2.社会地位、家庭门第观念是彼此无法逾越的鸿沟。谈到《人生》中爱情的悲剧,不言而喻都是指高加林和巧珍的爱情,其实,高加林与黄亚萍之间的爱情又何尝不带悲剧色彩呢?在他刚回村时,“每当听见黄亚萍清脆好听的普通话播音的时候,总有一种很惆怅的感受,就像丢了一件贵重的东西”。而当他重新回到县城,在图书馆重遇亚萍,二人又像从前一样一起讨论文学,尤其是在亚萍通过情诗向他表达爱意后,他狠心地抛弃了巧珍,恢复了和亚萍的交往。黄和高,从志趣相近的同学到情趣相投的恋人,本是极自然的,双方都不是只凭感情的冲动。可是当高加林因为“走后门”事件不得不重返农村时,曾经情投意合的二人,都没有勇气继续他们的爱情了,他们对于“门当户对”之类的世俗观念,很容易产生冲突,因为那是他们本人以外的問题,而爱人或自己变成农民,这就意味着从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到事业理想、生活道路大变样,黄亚萍跨不过这一关。此时可能有的读者会说,难道亚萍就不能因为加林双双回到农村重新开始吗?可问题在于,小说中的高加林回家后没有这样乐观的前景,留给他的道路,无非是说他应该做个安分的农民,这种变故是令他难以接受的,也是亚萍无法接受的,她不会为了加林来到农村吃苦受累,这是双方在思想意识和恋爱观上的弱点,而让她选择一条连高加林自己都不愿意接受的人生道路,似乎也是不现实的。即使黄亚萍对高加林的爱或许也曾强烈、真诚,但她过不去自己这一关,最终还是咬咬牙斩断了爱情。这一部分的描写,似乎是现实生活中平淡而又特殊的一环,但也是一种难以克服的矛盾,可以说就是带着一定悲剧性的。
三、两种爱情悲剧给予我们的人生思考
目前有的青年人认为,在自由恋爱时代,高加林选择刘巧珍或黄亚萍,这是他的自由。用“喜新厌旧”、“忘恩负义”来谴责他,便是旧传统道德的老观点。他们企图论证,随着高加林地位的上升,他的审美观念、价值观念必然变化,因此,他抛弃没有文化的巧珍,选择情趣相投、才学相当的黄亚萍就是合乎逻辑的结果。我们认为,这当然算是一个观点,然而它并不充分,爱情是双方的事,而婚姻还要考虑到婚后的家庭生活,担负起抚育下一代的社会责任。用利己主义的“恋爱自由”为高加林辩护是错误的。在小说中,我们看到:当刘巧珍给高加林带来安慰时,他选择了她,当刘巧珍妨碍他的前途时,他断然抛弃了她。可以断言这种“恋爱自由”,当黄亚萍也妨碍他的前途时,他也会同样抛弃她。这种“恋爱自由”绝不是我们时代青年应有的爱情观。
在整部小说中,造成高加林爱情的悲剧是令人寻味的,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其中主人公地位的变化可以说是整部小说的线索。纵观全文,三位主人公都有错,巧珍的文化缺失,亚萍的自私性格,以及高加林错误的人生价值观都是造成悲剧的原因。而高加林错误的人生价值观是尤其主要的原因,关于高加林这一人物的分析,很难用简单的好与坏、美和丑来区分,人物本身就是极其复杂和矛盾的。“高加林是一个处在能呼吸到城市文明之风却又保留着古老落后习俗的城镇交叉地带的农村知识青年,作为一个时代拘囿于土地圈子的农民血统的后代,他因袭着历史和道德的沉重负荷。在他身上既有时代变革召唤起来的向往进步的情绪,又有生活环境和历史进程对他的种种制约,这种矛盾实现上也是我国特定历史发展阶段必然会有的现象”。
然而尽管如此,高加林的形象,却并不是作为一个简单的谴责对象而存在的。小说不是单纯地从爱情道德角度来衡量它的人物,也不是单纯地从爱情道德角度来看待这场爱情悲剧。比起个人的道德因素来,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悲剧中更多地汇聚了今天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矛盾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像高加林这样的知识分子,只能被这种交织起来的矛盾所支配、所左右、所摆布,而无力摆脱它、克服它。生活中尽管可以有抱着“恋爱至上”信条的人,实际上却是很难存在的。
参考文献:
[1]蒋霞.激情的文本叙事与深刻的理性思考——读《人生》看路遥[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5).
[2]孔健.生命的意义在于高尚的追求——读路遥《人生》的启示[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2002,(2).
Abstract:In the "Life" of the novel,Gao Jialin with Liu Qiaozhen and Huang Yaping two human emotional entanglements,constitute the main contradi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ory. This is also reflected the tragedy when people facing a difficult choice of love and career. The occurrence of the tragedy,not only the hero's own personality defects and the choice of facing the test,but also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environment. In the love story,the three people have their mistakes,Qiaozhen is unlearned,Yaping is something of an egomaniac,the most important is the lack of the correct value in Gao Jialin's own life. His realization of the value of his own life only to realize their own secular social status of the increasing,which is a more superficial understanding of the value of life. Generally speaking,the love tragedy in the novel reflects the values of life,which has caused the readers to think more deeply about life.
Key words:"Life";love tragedy;rea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