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畜禽常用给药途径探讨

2017-03-06王俊堂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1期

王俊堂

摘要 介绍了畜禽常用的2种给药途径,即注射给药和经口给药,以期为畜禽疫病的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 畜禽用药;给药途径;注射给药;经口给药

中图分类号 R28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1-0245-02

随着畜禽养殖业的迅速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在各地大量涌现。畜禽疫病控制是养殖业成败的关键,当畜禽發生疾病时,给药治疗是最常用的治疗措施。为此,笔者将畜禽的2种常用给药途径总结如下。

1 注射给药

1.1 皮下注射

将药物注入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内,经毛细血管、淋巴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因皮下有脂肪,吸收较慢,一般经10~15 min呈现药效。

1.1.1 注射部位。应选择皮下组织较多、皮肤松弛的部位。牛、马多在颈侧;猪在耳根的后方或肘后,也可在股内侧;禽多在颈背部。

1.1.2 注射方法。用左手食指和拇指捏起注射部位的皮肤,右手持注射器,使针头与皮肤成45°,迅速刺入捏起的皮肤皱褶的皮下,然后用左手夹住注射器针头的尾部,右手推注药液。

1.2 肌内注射

用注射器将药液注入肌肉组织内,因肌肉内的血管丰富,药物的吸收和药物的效应都比较稳定。水、油溶液均可肌内注射,略有刺激的可深部肌内注射。注射药液多时可分点注射。

1.2.1 注射部位。应选择肌肉较发达的部位,马、牛一般在臀部或颈部;猪在颈侧较为方便;禽在胸肌。

1.2.2 注射方法。一种方法是用左手固定注射部位的皮肤,右手持注射器垂直刺入肌肉后,用左手夹住注射器针头尾部,右手将注射器活塞回抽一下,检查有无血液,如无回血,即可注入;另一种方法是将针头取下,用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紧握针尾,对准注射部位迅速刺入肌肉,然后接上注射器注入药液。

1.3 静脉注射

以注射器(或输液器)将药液直接注入静脉血管内的给药方法。静脉注射时,药物见效快、分布广、剂量控制准确,并可注入大量药液,适用于抢救危急病畜,畜禽机体脱水而需要补充大量药液时,或某些剂量要求严格的药物的给药。

1.3.1 注射部位。马、牛、羊多在颈静脉沟上1/3和中1/3交界处的颈静脉;猪在耳静脉。

1.3.2 注射方法。在病畜左侧颈静脉注射时,局部剪毛消毒后,用左手在注射点近心端10 cm处,以拇指紧压于颈静脉上(必要时可用绳、橡皮管捆住注射部位下方约10 cm处)使颈静脉鼓起,然后以右手拇指、食指、中指持针头,对准静脉管与针头成30~45°刺入。如刺入血管,则有血流出。这时可松开按压静脉的手或绳,迅速接上注射器,如注射器内有回血,即可注入药液。猪耳静脉注射时,先用一橡皮管或绳捆扎耳根部,也可用手紧握耳根部,即见静脉鼓起,选择较大的耳静脉注射。针刺时,以左手食指垫在静脉的耳下,用拇指固定耳缘。针刺后接上注射器,如有血液回流,松开手或绳。注射者用左手拇指、食指固定针头,右手推动注射器活塞,注入药液。

静脉输液时,如果用盐水瓶输液,先在盐水瓶胶塞上插进16号针头2个,一个作通气用,另一个接输液胶管,胶管另端连着玻璃接头(最好在胶管中段切断,装上长约6 cm的玻璃接头管,以检查有无空气进入胶管)。然后把药瓶倒置过来,等药水驱尽胶管中的空气后,即把玻璃接头插入已经刺入血管的针头上,将瓶中药液输入静脉内。也可以用一次性输液器,直接刺入药液瓶中,倒置药瓶,当药液从针头中流出时,把接头插入已经刺入血管的针头上。将针头、胶管用胶布条、小止血钳固定在畜体上。

1.3.3 注意事项。一般油类制剂不能进行静脉注射;如果注射有刺激性的药(如钙剂、砷剂、高渗葡萄糖溶液等),则不能将药液漏出血管外[1];如果发生漏注,应在局部热敷,并换另侧血管注射。静脉输液速度可由药瓶放置的高低来调节,不要输得过快,尤其是体况衰竭的病畜;静脉输液前,应把药液加热到与体温相同的温度,在冬季输液数量较多时,更应注意这一点。输液完毕,应先捏住胶管,再拔出针头,消毒局部。

1.4 腹腔注射

一般当静脉注射有困难时,可采用腹腔注射。

1.4.1 注射部位。小猪在脐至耻骨前缘连线的中部,离开腹中线约5 cm处进行注射。大猪可站立保定,在两侧肷部距髋结节、腰椎横突及最后肋骨等距离的部位注射[2]。

1.4.2 注射方法。给小猪腹腔注射时,助手把小猪两后肢提起,并用两腿夹住小猪前躯。术者用右手持注射器,针头取与腹壁垂直的方向刺入,然后左手固定针头和注射器,右手推动注射器的活塞注入药液。给大猪腹腔注射时,由助手保定猪只,术者右手持注射器,将针头垂直刺入腹腔,然后注入药液。

1.5 注射时的注意事项

(1)首先检查注射器及针头是否能用,针头是否锐利,针头与针筒能否牢固结合[3]。

(2)将注射器及针头洗净,并进行煮沸或蒸汽消毒。煮沸消毒注射器时,应将各部螺旋拧松。

(3)先将病畜保定牢固,然后在注射部位剪毛。注射前及注射后局部都应该用酒精或碘酒棉球消毒。

(4)吸取药液前,应先将注射器各部螺旋拧紧。必须用酒精棉球消毒安瓿颈部、药瓶盖子,然后仔细查看药品的浓度、有无变质、药瓶有无破裂、是否过期失效等。吸取药液的剂量要准确,同时吸药姿势应正确。

(5)注射前应将针筒内的空气排尽,对静脉注射更应特别注意。

(6)注射完毕,用药棉久压针孔,以免出血。最后解除保定。

(7)注射时如发生断针事故,应立即用手或镊子夹出断针头。必要时,可行手术切开,取出断针头。

2 经口给药

2.1 灌药器投药

利用灌药器将药物从口角灌入口内,是投服少量药液时常用的方法,多适用于猪、犬、猫等中小动物,其次是牛、马等大动物。

2.2 胃管投药

用胃管经鼻腔插入胃内,将药液投入胃内,是投服大量药液或刺激性药液常用的方法,适用于马、骡,其次为牛、羊、猪、犬等动物[4]。

2.3 混饲给药

将药物均匀混拌在饮料中,让畜禽采食时连同药物一起食入胃内。此法简便易行,适用于集约化养禽场、养猪场的预防性给药,或发病后的药物治疗。拌料时首先确定混饲药物的浓度,然后按平时每顿饲喂饲料量的50%~60%拌料。拌料应尽量均匀,混合的方法是先将药物和少量的饲料混合均匀,然后将混合物倒入大批饲料中充分混合均匀。若使用全价颗粒料,可先将药物溶解在水中,将颗粒料倒在大块的塑料布上,边搅拌边用喷雾器将药物均匀地喷洒在饲料上,喷水量应掌握为使颗粒料不发生粉化为宜。这种方法尤其适合于那些饮水给药适口性较差的药物和颗粒料的混用。畜禽给药前应禁食,以确保含药的饲料能够在1 h内吃完,吃完后再投给不含药物的饲料让其自由采食[5]。

2.4 饮水给药

将药物溶解在畜禽饮水中,让畜禽饮水时饮入药物而发挥药效。该法相对于混饲给药更容易混合均匀,而且节省人力和物力,是生产中常用的一种给药方法,适合于预防给药和治疗疾病,特别是对于发病后食欲降低但仍能饮水的畜禽群。给药前应先估算出畜禽每日饮水量,然后根据药物的使用说明计算出每天用药的量、次数及间隔时间等。一般情况下,可以按全天饮水量的1/4~1/3加药,混合均匀后任其自由饮用,药液饮完后再供给不含药物的清洁饮水。使用在水中稳定性较差的药物时,可提前停止供水1~2 h,以促其在较短时间内饮完。为了提高药物的适口性,降低应激反应,可以在饮水中加入葡萄糖和电解多维等同时饮用。

2.5 气雾给药

适用于治疗一些呼吸道疾病。用药期间畜舍应密闭。通过呼吸系统给药时,要求药物必须能溶解于水,对黏膜无刺激,同时还要根据空间大小和畜禽数量准确计算药物用量和水量,控制雾滴大小。

2.6 体表给药

用于畜禽体表的消毒或外伤处理,以杀灭体表的寄生虫或病原微生物,如生产中常用的带禽消毒。操作时将药直接喷洒在体表或涂擦在患部周围[6]。

2.7 灌腸给药

将药物用器械灌入肠道内,使其通过黏膜吸收。

3 参考文献

[1] 朱俊平.畜禽疫病防治[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邹洪波.禽病防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 贾志鹏.畜禽给药途径[J].华北民兵,2008(3):64.

[4] 后和平.农村兽医在畜禽疾病防治中的误区及对策分析[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4(8):39-40.

[5] 袁学龙.基层兽医在畜禽疾病防治中存在的误区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5):318.

[6] 燕庆慧.畜禽疾病防治的薄弱环节及改进措施[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3(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