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地综合承载力空间差异研究

2017-03-06黄媛玉周兴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1期
关键词:广西壮族自治区层次分析法

黄媛玉++周兴

摘要 结合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实际,在重新审视土地综合承载力的基础上,选取广西壮族自治区为研究对象,从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生态环境系统三方面出发构建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对广西壮族自治区14个市2014年的土地综合承载力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其空间特征,進而为实现“多规融合”的空间规划提供借鉴。结果表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土地综合承载力东西向大体呈现“中间高两边低,东部高于西部”的空间分异特征。

关键词 土地综合承载力;空间差异;层次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广西壮族自治区

中图分类号 F30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1-0178-05

Spatial Variations of Land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in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HUANG Yuan-yu ZHOU Xing *

(Guangxi Teachers Education University,Nanning Guangxi 530001)

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e realistic development of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and based on the re-examination of land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the appraisal system of the land′s comprehensive capacity was constructed from the social system,economic system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ystem. Using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nd cluster analysis method,the land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ies of 14 cities in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in 2014 were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d,and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were analyzed,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spatial planning of ″the integration of multi-plannin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and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of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had the spati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ddle is higher than both sides and the eastern is higher than western″.

Key words land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spatial variation;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cluster analysis method;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土地综合承载力是指一定发展时期、一定的空间区域范围内,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土地系统对社会系统、经济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的承载,是社会系统承载力、经济系统承载力和生态环境系统承载力水平的综合反映。国外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源于“人地关系”[1]。1921年帕克和伯吉斯首次提出承载力的概念[2],随后,国外学者将各种理论模型和数学方法引入研究土地承载力,其中以英国的斯莱瑟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ECCO模型为代表,该模型在对肯尼亚的研究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3]。自ECCO模型提出到现在,国外学者逐步将“3S”技术引入,并用于土地利用、环境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等不同的研究,为其决策提供参考[4-6]。

国内土地承载力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农业地理和综合自然地理领域,主要集中于农业自然承载力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内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兴起,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以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主持的“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为代表[7]。随着国内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步由传统的耕地人口承载力研究向土地综合承载力发展,陈百明、毛汉英、孟旭光等对土地综合承载力的概念进行了研究和完善。随后,诸多学者通过不同角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和技术对土地综合承载力进行评价及预测[8-20],用于宏观、中观尺度的土地综合承载力时空格局研究。

随着广西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三大定位”战略的制定和逐步实施,以及北部湾经济区、珠江—西江经济带、左右江革命老区、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实现国家战略全覆盖,广西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作用显著提升。

广西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快速推进的黄金时期,目前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但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来自人口、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压力和巨大挑战,明确各个区域的土地综合承载力,不仅可以为国土规划、开发和管理提供参考,还可以为多规融合的空间规划提供依据,对发挥广西沿海、沿江、沿边的优势,积极提升广西在全国开放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建成中国西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有着极其积极的作用。目前,研究广西土地综合承载力的文章并不多,因而开展广西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明确各个区域的现实承载力,进行动态的预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研究区概况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中国南方沿海,位于东经104°26′~112°04′,北纬20°54′~26°24′之间,北回归线横贯全区中部。东面与广东、湖南接壤,西面与云南、越南相邻,北接贵州,南面与海南隔海相望(图1)。国境线全长约800 km;海岸线长度约1 500 km。陆地区域总面积23.67万 km2,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2.50%,在全国各省区市国土总面积中排名第9位。广西位于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的云贵高原的东南边缘,东接两广丘陵,南朝向北部湾。其中,山地9.43万km2,占广西土地总面积的39.70%;丘陵2.45万km2,占全区总面积的10.30%;平原及低平台地6.39万km2,占广西总面积的26.90%;水面0.81万km2,占广西总面积的3.40%;境内喀斯特地貌广泛分布,约占广西总面积的37.80%,主要的分布区域有桂西南、桂西北、桂中和桂东北区。全区地势为四周多山地与高原,而中部与南部多为平地,因而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与东南之间呈盆地状,素有“广西盆地”之称。广西最大的平原——浔郁平原位于自治区东南部的贵港市。广西现辖14个地级市,110个县级行政区。

2 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构建

2.1 评价指标体系

2.1.1 评价指标体系的構建。由于土地综合承载力的研究对象包含了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影响因素并且具有多重属性。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来构建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分为3个层次对广西土地综合承载力进行评价。第1层为目标层,即广西土地综合承载力;第2层为准则层(社会系统承载力、经济系统承载力、生态环境系统承载力);第3层是要素层。在充分调查收集资料之后,结合广西土地综合承载力实际情况和发展目标,对广西土地综合承载力进行指标体系设计(表1)。

2.1.2 评价指标的数据来源及标准化处理。本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14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应用层次分析法、多目标线性函数法、聚类法等方法评价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地综合承载力,经济社会数据、水资源数据、生态环境指标等数据从广西统计年鉴、广西各地级市、各县统计年鉴获得或由统计数据换算得到。

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由于涉及人口、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并且各因素度量单位不一样,不利于评价,因此在评价之前采用Z score法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消除数据间量纲与量级对数据分析的影响,在SPSS 22.0下用Z score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Zij=■(1)

式(1)中,Zij是标准化后的变量值,Xij是实际变量值,X为各指标变量的算术平均值,σ是标准差。

2.2 评价模型的构建

由于土地综合承载力是一个多系统、多因素的综合系统,所以本文采用多目标线性函数法计算土地综合承载力。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公因子的权重,并对权重进行一致性检验,分别计算2014年广西各市的土地综合承载力得分,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式(2)中:Si为i市的土地综合承载力的综合得分;Wi是第i准则层系统权重;rij为第i准则层第j个因子的权重,Zij为第i准则层第j个因子的标准化后的值。

对计算结果进行百分制转换,以更直观地反映土地综合承载力的状况,计算公式如下:

式(3)中,Pi为i市的百分制得分,Si为i市的土地综合承载力得分,Smax为土地综合承载力最高分,Smin为土地综合承载力最低分。

3 广西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的结果及分析

3.1 广西土地综合承载力的空间特征

利用以上的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对广西壮族自治区2014年14个市的土地综合承载力情况进行计算和分析,借助SPSS 22.0软件分析,用公式(1)将原始的数据进行标准化,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个系统和各个因子的权重(表1),并结合利用公式(2)和公式(3)计算出各个市的土地综合承载力综合得分(表2)。与此同时,运用SPSS 22.0软件,采用聚类分析中的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对14个城市的土地综合承载力得分进行聚类分析,共分为5类(表3)。

以ArcGIS 10.2软件为技术支撑平台,分别建立14个市的土地综合承载力水平的数据库,同时,为了更直观地反映广西各市的土地综合承载力差异,根据数据库绘制出广西14个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空间差异分布图(图2)以及各个子系统的承载力空间差异分布图(图3、4、5)。

由结果得出,2014年广西各市土地综合承载力水平系统内部协调不一致,且各市的综合承载力水平差异较大。东西方向总体上呈现“中间高两边低,东部高于西部”的空间格局。在广西进行内部比较,高承载区包括南宁市和柳州市,较高承载区有桂林市和防城港市;中等承载区包括梧州市、钦州市、玉林市、贺州市、河池市和来宾市;较低承载区包括百色市和崇左市;低承载区有北海市和贵港市。

3.2 广西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

3.2.1 高承载区。由表1可知,南宁市和柳州市为高承载区,两市土地综合承载力平均数为0.417,高承载区的社会系统指数和经济系统指数的平均水平均为全区最高,分别是0.155和0.300,但是生态环境系统指数平均水平为倒数第2位,仅达到-0.379,说明2014年这两市在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等方面协调发展程度较好,但还需要加强提高这些区域的生态环境系统的承载力。究其原因,主要是城镇人口比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数量等因子贡献率较大,表明其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发展良好。

南宁市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省会城市,地理区位条件得天独厚,吸引了来自各地的人才,经济、技术聚集度高,易形成规模化生产,服务业产业产值比重大。因此,经济和社会承载力水平较高,但是也正由于条件优越,吸引了大量的人流涌入,也造成了一定的人口压力,使得南宁市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突出,在社会系统和经济系统发展的同时,造成了一定的生态环境系统破坏、人均林地占有量低、森林覆盖率低、水资源匮乏,使得南宁市的生态环境系统承载力指数较低。

柳州市又称龙城或壶城,位于广西的中北部,是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素有“桂中商埠”之称,工业总产值比重居广西各市首位。近20年来,柳州市工业迅猛发展,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其中以酸雨污染最为严重。2004年起,柳州市大力进行环境治理,柳州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但是柳州市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系统间的矛盾依然存在。总体而言,柳州市3个子系统的承载力处于较高水平。

3.2.2 较高承载区。桂林市、防城港市两市土地综合承载力水平相当,且处于较高承载区。较高承载区的土地综合承载力平均值为0.261,这两市的土地综合承载力虽处于较高承载区,但其各个系统间不协调现象较为明显,这两市的社会系统承载力指数和经济系统承载力指数平均值处于中上水平,生态环境系统承载力指数平均值为5类中最高。

桂林市作为广西的旅游城市,旅游业的优势较广西其他市明显,但是就其现状而言,旅游业对桂林财政贡献率还是不明显,桂林市社会系统承载力处于中等水平,经济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都处于较高水平。

防城港市位于广西南部,依港而建,是先建港后建市的地级市,港口经济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大。防城港市社会系统承载力处于较低水平,其指数为-0.126,而社会系统中,人口密度和科技教育投入又成为最主要的限制因素,而经济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处于较高水平。

3.2.3 中等承載区。梧州市、钦州市、玉林市、贺州市、河池市和来宾市在2014年土地综合承载力综合得分处于中等承载区,土地综合承载力指数的平均数为-0.013,社会系统指数和生态环境系统指数均处于5种类型类中的第2位,平均指数分别达到0.028和0.051,经济系统平均值指数为0.092,处于5类中的第4位,表明这些市在社会、生态等方面协调发展程度较高,但也有待提高。

自古被称作“三江总汇”的梧州市位于广西东部,是广西的东大门,随着国内唯一一个横跨东西部的省际流域合作区——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的建设实施,梧州市的优势也逐渐凸显。梧州市经济系统承载力和生态环境系统的承载力在广西区内分别处于中等和较高水平,社会系统承载力主要受人口密度低、城镇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不高和第三产业对GDP贡献率低等因素的制约,而处于较低水平。

钦州市位于广西南部,地处北部湾经济区的中心位置。由于北部湾经济区的设立、港口经济的发展以及中马钦州产业园的开发建设,钦州市的经济系统承载力处于较高水平;钦州市的社会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承载力均处于较低水平,而社会系统中的人口密度、城镇人口比重和生态环境系统中的人均林地、人均水资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则成为降低土地综合承载力的主要因素。

素有“岭南都会”的玉林市,位于广西东南部,地处桂东南丘陵台地,境内山地、丘陵、台地等地形相交错,是全国最大的内燃机生产基地和日用陶瓷生产出口基地。总的来说,玉林市各系统的承载力处于中等水平。

贺州市位于广西的东北部,属桂东南丘陵区,地势北高南低,境内山地多,平原少。其社会系统、经济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分别处于较高、较低和较高水平。贺州市3个系统的承载力中,经济系统承载力水平最低,主要是因为贺州市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经济密度等经济指标的值比较低。

来宾市位于广西中部,故有“桂中腹地”之称,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是西南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宾市经济系统承载力和生态环境系统承载力处于中等水平,而社会系统承载力处于较高水平。

河池市的地貌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山区,人口稀少,农业发展水平不高,工业发展落后,对自然的破坏程度低。因此,河池市的经济系统承载力处于低水平,河池市的社会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承载力均处于较高水平。

3.2.4 较低承载区。百色市和崇左市在2014年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得分中处于较低承载区,土地综合承载力平均数为-0.234,这一类型的承载区,生态环境系统处于中等水平,平均指数为0.015,位居第三,而社会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平均指数都是全区最低,分别是-0.092和-0.157,说明这3个市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低,生态环境系统有待提高。

百色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部,山区占全市总面积的95.40%,是典型的山区,同时也是老少边穷的典型区域。20世纪90年代,广西提出了“西南大通道战略”,百色市得到了国家和自治区的大力扶持,形成了以铝为主的新工业基地,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发展成效。由于区位特殊、经济落后、大量人才外流,所以社会系统承载力和经济系统承载力水平较低。百色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67.02%,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大。因此,生态环境系统的承载力水平较高。

崇左市是我国边境口岸最多的地级市,随着沿边开放战略的实施,全方位、全区域地扩大开放合作,口岸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使得崇左市的口岸经济优势非常明显,进出口贸易总额为广西最高,且远远大于广西第二的防城港市。在这次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中,崇左市的社会系统承载力和经济系统承载力均处于中等水平,而生态环境系统承载力则处于较低水平,主要是因为市政基础设施还不完善,污水处理率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

3.2.5 低承载区。北海市和贵港市在2014年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中处于低水平,低承载区的土地综合承载力平均值为-0.403,这两市的经济系统平均指数为-0.054,处于中等水平,而社会系统指数和生态环境系统指数平均值分别是 -0.082和-0.267,分处于第四和第五,说明这两市的各子系统不协调发展程度很明显,且整体水平低。

北海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端,北部湾东北岸,处于泛北部湾经济区的中心位置,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近年来,北海市积极发展实体经济,引导产业往产业园区集中,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产业、临港新材料产业、石化产业三大支柱产业,逐步完成了由第一、第二产业为主向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变。因此,北海市的经济系统承载力处于较高水平。但是社会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承载力仍处于低水平状态,主要是人口密度、城镇在职人口、人均林地、人均水资源和森林覆盖率这几项因子的制约。因此,北海市的土地综合承载力处于较低水平。

贵港市处于浔江平原与郁江平原的结合部,土壤肥沃。在此次评价中,贵港市的社会系统承载力处于中等水平,但经济系统承载力和生态环境系统承载力处于较低水平,因而导致了贵港市土地综合承载力水平较低,主要是因为城镇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林地、人均水资源、森林覆盖率等指标值低。

4 提高广西土地综合承载力的对策

4.1 根据区域实际,制定差异化的发展政策

高承载区,由于这些区域社会系统和经济系统发展良好,生态环境系统发展水平低,政府应将重点放在协调各系统、改善生态环境上,在继续保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积极发展生态经济,努力挖掘生态开发潜力,进一步完善土地利用与当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经济实力和综合承载能力。

对于较高承载区,政府应持续保持提高生态系统承载力水平的同时,加大社会系统建设的强度和力度,积极引进人才,提高经济系统承载力水平。对于中等承载区,这些区域的经济系统发展水平较低,应保持、提高社会系统承载力和生态环境系统承载力的同时,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积极提高当地经济。对于较低承载区,根据以上分析,这些区域需要在注意保护和提高生态环境系统的前提下加强经济增长动力,培育持续发展后劲,逐步缩小内部和外部之间的差距,逐步提高社会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发展水平。对于低承载区,这些区域需要转变发展理念,做到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并重,要以“越是后发展越要坚持规划先行,越是后发展越要重视生态环保”为理念,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加大耕地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增加投入,提高耕地质量和生态环境。

4.2 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逐渐优化产业结构,创新生产模式,加快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转型,加快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充分利用经济建设的推动作用,也要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总体上提高土地综合承载力,逐步缩小各市的差距。

4.3 提高存量土地的盘活率,加快经济转型发展,提高建设用地产出效益

对各市的城镇用地进行全面调查,创新城镇用地开发模式,完善土地利用管理模式,积极推进城镇用地增加与农村居民点缩减相挂钩,优化城镇用地布局,提高土地在经济发展中的保障力,根据各市的实际情况,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的供应。

4.4 加强农村居民点用地管理,有序缩并农村居民点

各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人口也不断增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农民的一些落后思想,既想保留原来的宅基地,又移居至交通方便的区域,导致农村建新不拆旧、用地粗放的现象普遍存在,而且监督管理困难。各市亟需推进闲置废弃农村居民点的整治和复垦,并采取各种方式进行广泛宣传,使人民群众知行并重。

4.5 树立科学的发展理念,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方面,在明确土地综合承载力内涵的基础上,要科学地评价和研究土地综合承载力,了解各地在发展过程中的制约因素和发展瓶颈,并建立有效的土地综合承载力预警机制,保证各地的发展协调有序地推进;另一方面,要明确各市的发展目标,以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结果为依据,协调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制定符合各地实际情况的发展战略。在健全管理机制的基础上,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同时,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其中,最大限度地促进区域均衡协调发展。

4.6 逐步推进“多规融合”,优化空间开发模式

目前,广西正处于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阶段,生态环境问题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解决这些问题成为摆在眼前的现实问题,以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结果为基础,推进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等“多规融合”,打破地域空间和各部门之间的切块分割,统筹安排国土开发利用活动,优化国土资源配置,优化空间开发模式,同时将“五位一体”的布局落实到空间,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

5 参考文献

[1] 户艳领.区域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及应用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4.

[2] 帕克 R E,伯吉斯 E N,麦肯芥 M D.城市化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城市硏究文集[R]:宋俊岭,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3] SLEESER M. Enhancement of Carrying Capacity Option ECCO[M].Edinburgh:The Resource Use Institute,1990:86-99.

[4] ARAN C J.Environmental decision-support systems for evaluating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land areas:Optimal site selection for grid-connected photovoltaic power plants[J].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2008,12(9):2358-2380.

[5] NAM J,CHANG W,KANG D.Carrying capacity of an uninhabited island off title southwestern coast of Korea[J].Ecological Modelling,2010,221(17):2102-2107.

[6] LANE M,DAWES L,GRACE P.The essential parameters of a resource-based carrying capacity assessment model:An Australian case study[J].Ecological Modelling,2014,272:220-231.

[7] 中国科学院综考会.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8] 黄万常,周兴.土地承载力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综述[J].江西农业学报,2008(10):100-103.

[9] 魏凤娟.湖北省土地综合承载力空间分异及土地开发空间优化研究[D].武汉:中国地质大学,2015.

[10] 李天霄,付强,彭胜民.基于DPSIR模型的水主资源承载力评价[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2(8):128-134.

[11] 孟旭光,强真,郝庆,等.新时期国土规划的功能定位与编制思路[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1(4):29-31.

[12] 王书华,毛汉英,赵明华.略论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我国沿海地区案例分析[J].人文地理,2001(4):57-61.

[13] 魏鳳娟.湖北省土地综合承载力空间分异及土地开发空间优化研究[D].武汉:中国地质大学,2015.

[14] 刘梦.土地综合承载力研究现状[J].宜宾学院学报,2014(12):41-45.

[15] 黄珺嫦.土地综合承载力系统构建与评价研究[D].武汉:中国地质大学,2015.

[16] 王明涛.多指标综合评价中权系数确定的一种综合分析方法[J].系统工程,1999(2):56-61.

[17] 李兰图,陈文宽,孙丽娜.江苏省土地综合承载力时空差异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11(1):12-16.

[18] 陈珏,雷国平,王元辉.黑龙江省土地综合承载力空间差异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增刊1):267-270.

[19] 汤日红.基于“3S”技术的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08.

[20] 常熙月.哈尔滨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3.

猜你喜欢

广西壮族自治区层次分析法
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2018广西艺术作品展美术展览(五)
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2018广西艺术作品展美术展览(三)
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2018广西艺术作品展美术展览(二)
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2018广西艺术作品展美术展览(一)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文化艺术作品展作品选登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基于AHP—GRA的工程施工项目进度风险管理研究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道路拥堵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