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头绿了?百姓富了
2017-03-06张恒邱胜
张恒++邱胜
望谟县因地制宜将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相结合,真真正正让山头绿起来、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
“册望册望,贵州小西藏!”这是过去人们对望谟和册亨的定位。
望谟,一度是个交通闭塞、发展滞后的国家级贫困县,其97.2%的地区是山地丘陵,同时地处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曾是靠天吃饭的积贫积弱地。
对于望谟而言,脆弱生态环境与恶劣生存条件并存是阻碍发展的难题。如今,望谟县因地制宜将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奋力打造“山顶绿袋子、山腰钱袋子、山脚粮袋子”,真真正正让山头绿起来、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
绿水青山可致富
走进望谟县油迈瑶族乡,一棵棵笔直挺拔的杉树生机勃勃、一坡坡原生态的封育山林郁郁葱葱……这个乡拥有林地面积16.6万多亩,森林覆盖率达67.5%,生态资源不仅成为当地的亮点,还成为农民增收的“绿色银行”。
“以前山高坡陡,人多地少,尤其是洪涝频发让土地越来越薄,大家的日子过得十分艰难。”提到过去,纳绒村的干部、百姓无不摇头。这个布依族村寨基础条件差,经济文化条件落后,2004年人均纯收入仅1140元。
靠山吃山,吃山养山。在村干部的带动下,纳绒村家家户户上山植树造林,全村十多年间封山育林3400余亩,种植杉树9821.8亩、其它经济林9782.6亩,退耕还林671.6亩。
“农民种的油茶、板栗、荔枝等经济林收成后,平均每亩一年能够有2000多元,加上林下套种的花生、黄豆,以及林下养鸡等,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几番。”如今,绿色产业成为纳绒村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人均纯收入达8000余元,名列全县首位。
不仅在荒山栽树,油迈瑶族乡群众还把坡度为25度以上退下来的5003.4亩坡耕地,種上用材林和经济林。
“农民种的油茶、板栗、荔枝、龙眼等经济林进入盛果期后,平均每亩1年能让农户有2000多元的收入,全乡现已成林挂果的经济林,每年可为农民增加3000万元以上的经济收入。用材林的效益虽然慢一些,但我们对近两年来上市的木材作了统计,全乡已出售木材2955立方米,收入206.8万多元。”油迈瑶族乡林业站站长吴文帅翻着木材登记簿说。
在油迈瑶族乡党委书记胡顺煌看来,紧紧抓住国家对林业实施优惠政策的机遇,通过对天然林保护、实施珠江防护林、退耕还林等工程建设,在扭转“生态脆弱”的被动局面下,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才是真正守住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
如今,望谟县有公益林保护生态工程184.6万亩,其中属国家公益林保护面积就有91.4万亩,森林覆盖率从2010年的53.2%提高到67.31%。在过去的5年里,望谟完成石漠化治理97.57平方公里。在生态环保上做足了文章,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赢”。
特色产业助脱贫
“我们这里一亩地种有十几棵板栗树,收成好的年份亩产可达三四百斤,光靠收板栗,全村差不多有200万元的收入。”指着眼前上万亩的板栗林,平洞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龙益宾笑着说。
作为望谟县一大特色产业,板栗已经成为富民兴县的支柱产业。据统计,目前板栗种植覆盖了望谟县15个乡镇和街道办,种植面积达19万余亩,其中挂果面积12万余亩,年总产量达2.2万余吨。
与板栗一样,火龙果也是望谟县在脱贫攻坚战中培育的产业之一。望谟县在蔗香、乐元、昂武等6个乡镇(街道)累计种植火龙果8000多亩,目前成为黔西南州最大的火龙果种植基地。
据统计,望谟累计种植速生丰产原料林44万亩、油茶和板栗39.6万亩,芒果和澳州坚果2万亩,蔬菜基地12万亩。同时,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形成规模,完成辣椒、菜豆、茄子无公害产品认证和油茶、火龙果、红缨子高粱有机农产品认证,农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4.5亿元增加至19.86亿元,年均增长8.27%。
而这些,仅仅是望谟利用山地优势推进特色高效农业的一个缩影。
“我现在种植了将近8亩的芒果,每年有7000余元的收入,这比以前种的板栗和油茶划算很多。”平卜村村民韦光贤告诉记者。目前,望谟县已经实现芒果种植2年挂果目标,2014年种植的芒果挂果面积达500亩,亩产2000元,总产值达100万元,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在特色农业产业的带动下,望谟农业生产逐步实现由“传统型”向“现代型”“分散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这一转变不但带动了经济发展,也使得老百姓的腰包鼓了起来。
企业带动强“造血”
“以前打工只有一两千,现在在工厂每个月基本工资2500,多劳多得,最高的时候能拿3000多元。”在板栗加工车间,黎利梅一边工作一边说。对她而言,高兴的不仅是走进工厂当工人,更在于“离家近,照顾老人孩子方便”。
在贵州光秀食品有限公司中,像黎利梅一样的贫困户还有很多。
为了帮助更多群众依靠板栗发家致富,光秀公司多次走进农户家中和群众共商,通过引导和动员,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来运作,采取“316”分红模式,每年的经济利润按企业30%、合作社10%、农户60%进行分红,使群众实现“农民变股东”,解决了135人就业,带动贫困户1507户、贫困人口5119人脱贫。
无独有偶,昂武镇九老山村变“输血式”帮扶为“造血式”帮扶,选准了养猪和果蔬产业,按照“公司+合作社+贫困户+市场”运作模式,通过精准扶贫户参与喂养管理,村委组织培训养猪技术和产业发展监督管理。
“今年9月底养殖规模已达300头,预计年底达500头,按照市价9元钱每斤算,每头猪的利润将达1000元。”九老山村“第一书记”焦华说。
此外,九老山村还成立了早熟蔬菜合作社,以“合作社+农户”方式扩大种植规模,通过村民以土地入股或者租用的方式把土地流转进早熟蔬菜合作社。目前早熟蔬菜合作社种植基地已由原来的70亩扩大到325亩。
“现在通过养猪和果蔬,全村人均年收入从2015年以前的2900元提高到2016年10月份的9600元。”焦华介绍,目前九龙村已和“老干妈”签订合作协议,下一步将建设300亩辣椒产业基地帮助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精准脱贫,对症下药。望谟找准贫困根源,依托区位和气候优势,以产业扶贫为导向,采取农民土地入股、公司投入资金、财政项目投入的办法,实施蔬菜、油茶、板栗、中药材种植和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加大“产业扶贫”力度,不断提高扶贫“造血”功能。(责任编辑/顾海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