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家庭文明薪火相传
2017-03-06李坤
李坤
这些文明家庭的事迹,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温暖人心、诠释文明、传播正能量,是贵州人文精神的生动注解,为我们树立了精神标杆。
“我们要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们梦想启航的地方。”在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以深厚的家国情怀,深刻阐释注重家庭、家教、家风的重大意义,为新形势下推进家庭文明建设,推动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提供了重要遵循和思想力量。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建设。“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家和万事兴”的至理名言……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力量。
在贵州建省后600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家庭文明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明代务川进士申祐“杀虎救父、冒死救师、以身救主”的故事广为流传,其彰显的“忠孝义”精神成为申氏后人恪守的家训,并世代相传;清代兴义府知府张瑛言传身教,重视家风,其子张之洞深受父亲影响,后来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深远的“晚清中兴名臣”。在本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受到表彰的300户文明家庭中,有8户家庭来自贵州。这些文明家庭的事迹,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温暖人心,诠释文明,传播正能量,是贵州人文精神的生动注解,为我们树立了精神标杆。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只有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把家庭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抓实抓好,才能不断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培土夯基,为贵州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注入不竭动力。
注重家庭之“本”。俗话说,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二者构成息息相通、密不可分的命运共同体。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
用好家教之“术”。家教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 “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所有家庭都承担着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第一个台阶的天然职责,还要引导家庭成员特别是下一代爱党、爱国、爱人民、 爱中华民族。传递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等好观念,倡导忠诚、责任、亲情等好理念,让每一个家庭都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播者,推动人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
传承家风之“魂”。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把家风建设搞好了,让家庭成为涵养美德、陶冶情操的“心灵归宿”,就能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良好家风还是抵御贪腐的“防火墙”,也是砥砺品行的“磨刀石”。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贵州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亟须以更强的价值共识凝聚前行力量。文明家庭以家教良好、家风淳朴塑造了家庭成员的道德品行、价值观念,集中展现出爱国守法、民族团结、遵德守礼、平等和谐、敬业诚信等精神风貌,必将为贵州跨越发展汇聚磅礴力量。(责任編辑/顾海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