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田秸秆还田条件下的氮肥调控与钾肥替代试验
2017-03-06郑霞孙玉海王关林刘东苏章
郑霞++孙玉海++王关林++刘东++苏章锋++潘久四++孙世清++丁亨虎
摘要 进行了水稻田秸秆还田条件下的氮肥调控与锌肥替代试验。结果表明:氮肥分基肥、蘖肥、拔节肥3次施用比分基肥、蘖肥2次施用,增产效果明显,增加778 kg/hm2、增幅15.48%;氮肥3次施用+秸秆还田也有一定增产效果,与未施秸秆还田比较,产量增加80 kg/hm2、增幅1.38%。氮磷钾配施+秸秆还田与不施钾肥比较,产量增加878 kg/hm2、增幅17.54%;在秸秆还田条件下,钾肥施用量应为推荐使用量的3/4为宜。
关键词 水稻;秸秆还田;氮肥调控;钾肥替代;产量
中图分类号 S511.32;S14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1-0018-02
农作物秸秆直接还田,是秸秆综合利用重要途径之一。秸秆还田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降低土壤的容重,增强土壤的透水性、透气性及蓄水保墒能力,并可使土壤的团粒结构发生变化,保持疏松状态,有效缓解土壤板结的问题[1-2]。秸秆还田的增产作用还有明显的后效[3-4]。利用秸秆腐熟剂加快秸秆腐熟是近年小麦水稻秸秆还田方法之一;秸秆腐熟还田能提高秸秆的腐熟程度,有利于水稻的早期生长[5]。秸秆还田后,在0~30 d腐解较快,后期腐解速率逐渐变慢[6]。钾肥在中稻生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产量有所提高;中稻早期秸秆全量还田+腐熟剂对中稻的分蘖有一定的影响,中期促进分蘖,后期增加实粒数,提高产量[7]。本文通过水稻田腐熟剂腐解秸秆还田条件下的不同氮钾肥施用试验,进一步探讨秸秆还田条件下氮钾肥施用时期及施用量,对科学利用小麦秸秆资源,减少化肥使用量,实现主要农作物化肥到2020年零增长具有重大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设在湖北省潜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前茬为小麦,产量4 500 kg/hm2,试验土壤类型为水稻土,土种为灰潮砂泥田,耕层质地为砂壤土。土壤检测结果:有机质20.1 g/kg,碱解氮116 mg/kg,有效磷9.4 mg/kg,速效钾118 mg/kg,pH值7.25。当季麦秆养分含量检测结果:C 32.28%,N 0.83%,P2O5 0.08%,K2O 1.22%。
1.2 试验材料
供试作物为中稻,品种为川优8377;肥料:氮肥为尿素(含N 46%),磷肥为普钙(含P2O5 12%),钾肥为氯化钾(含K2O 60%),腐熟剂为合缘牌秸秆腐熟剂。
1.3 试验设计
试验为大区,不设重复,共设10个处理,编号为A、B、C、D、E、F、G、H、I、J,小区面积50 m2,各处理试验方案设计如表1所示。
试验肥料用量:氮(纯N)、钾(K2O)肥用量按试验方案执行,磷肥用量(P2O5)60 kg/hm2。
秸秆还田量6 000 kg/hm2;各秸秆还田处理腐熟剂用量30 kg/hm2。施用方法除氮肥施用方法按试验方案进行外;磷、钾肥均作基肥使用。试验田在划小区和整田前将前茬秸秆全部移走,再按处理设计准确还田。腐熟剂同秸秆一起施用,灌水7~10 cm泡田。
1.4 试验实施
本试验采用水育秧技术育苗,于2016年5月4日播种,6月7日移栽,移栽时苗数4.2株/穴(基本苗2 株、分蘖苗2.2株),栽植密度16.785万穴/hm2;6月5日施腐熟剂、还田小麦秸秆翻耕上水。其他农事活动各处理相同。于9月22日中稻收割前各个小区取10穴考种,计算取其平均值收割时测定实际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中稻苗情的影响
试验分别于移栽期(6月7日)、分蘖盛期(7月8日)、齐穗期(8月19日)苗情调查,分析得各处理基本苗、最高苗、有效穗数、成穗率(表2)。
2.1.1 不同氮肥施肥处理对中稻苗情的影响。从表2可以看出,氮肥分3次施用的处理A、B、E之间比较,最高苗排序为处理B>处理A>处理E,有效穗数排序为处理B>处理A>处理E,成穗率排序为处理E>处理B>处理A。由此说明,氮磷钾配施+秸秆还田能增加水稻分蘖和有效穗,秸秆还田能提高水稻成穗率。
氮肥分2次施用的处理C、氮肥2次施用+秸秆还田的处理D之间比较,最高苗排序为处理D>处理C,有效穗数排序为处理D>处理C,成穗率排序为处理C>处理D。由此说明,秸秆还田具有后期肥料效应,若后期不追施氮肥秸秆还田肥料效应明显。
等量氮肥分2次施用的处理C与3次施的处理A之间比较,处理A的最高苗高于处理C,有效穗数持平,处理C成穗率高于处理A。由此说明,分3次施用氮肥有利于水稻分蘖,但后期追施氮肥也会增加水稻无效分蘖。
氮肥分3次施用的处理A、2次施用的处理C与不施氮肥的处理J之间比较,处理J其最高苗、有效穗数明显低于处理A、C,处理J成穗率高达90%以上。由此说明,氮肥能有效地增加水稻的分蘖数,同时也会增加无效分蘖。
2.1.2 不同钾肥施肥处理对中稻苗情的影响。从表2可以看出,全量施用氮磷钾的处理C,与不施钾肥的处理F之间比较,处理F最高苗、有效穗数明显低于处理C,处理F成穗率高达70%以上。由此说明,钾肥能有效增加水稻分蘖数,同样会增加无效分蘖。
施用不同钾肥量的处理G、H、I、D,与不施钾肥的处理F之间比较,最高苗数排序为处理I>处理D>处理H>处理G>处理F,有效穗數排序为处理D>处理I>处理H=处理G>处理F,成穗率排序为处理F>处理G>处理H>处理D>处理I。由此说明,在秸秆还田条件下,随着钾肥施用量的增加,水稻分蘖增加明显,在秸秆还田条件下,以处理I施用3/4钾分蘖为最多,最高苗数为459万株/hm2;有效穗数随着钾肥施用增加而增加,钾肥施用也会增加水稻无效分蘖,增加钾肥其成穗率反而降低。
2.2 对中稻产量结构的影响
2.2.1 不同氮肥施肥处理对中稻产量结构的影响。从表3可以看出,氮肥3次施用处理A、B、E之间比较,株高、穗长排序为处理E>处理B>处理A,有效穗数排序为处理B>处理A>处理E,穗总粒数排序为处理E>处理B>处理A,穗实粒数排序为处理B>处理A>处理E,结实率、千粒重排序为处理A>处理B>处理E,产量排序为处理B>处理A>处理E。由此说明,氮肥3次施用+秸秆还田能促进植株生长,增加穗粒数和产量,但增施氮肥+秸秆还田(处理E)穗实粒数反而降低;秸秆还田对千粒重有一定的影响。
氮肥2次施用的处理C与氮肥2次施用+秸秆还田的处理D之间比较,株高、穗长、有效穗数、穗总粒数、穗实粒数、结实率均为处理D>处理C,只有千粒重为处理C>处理D,产量排序为处理D>处理C。由此说明,秸秆还田具有一定肥料后效作用,能补充水稻后期生长一定氮肥,且产量以秸秆还田为高。
等量氮肥分2次施的处理C与3次施的处理A之间比较,株高、穗长、有效穗数、穗总粒数、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测产均为处理A>处理C。由此说明,3次施用氮肥有利于植株生长、株有效穗数及穗粒数形成。因此,合理氮肥施用方法能增加水稻产量。
氮肥3次施用的处理A、2次施用的处理C与不施氮肥的处理J之间比较,株高、穗长、有效穗数处理A、C高于处理J,穗总粒数、穗实粒数排序均为处理A>处理J>处理C,结实率、千粒重排序为处理J>处理A>处理C,测产排序为处理A>处理J>处理C。由此说明,氮肥能促进植株生长、增加水稻的分蘖数,且氮肥3次施用的穗实粒数、千粒重高于2次施氮或不施氮肥;测产结果不施氮肥处理产量反而高于2次氮肥处理,此结果有待进一步试验。
2.2.2 不同钾肥施肥处理对中稻产量结构的影响。从表3可以看出,全量施用氮磷钾的处理C,与不施钾肥的处理F之间比较,株高、穗长、有效穗数排序为处理C>处理F,穗总粒数、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产量排序为处理C<处理F。由此说明,钾肥能促进植株生长、增加水稻分蘖数,对穗总粒数、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影响不明显,有待进一步试验。
不同施用钾肥量处理G、H、I、D,与不施钾肥处理F之间比较,株高排序为处理H>处理I>处理D>处理G>处理F,穗长排序为处理H>处理D>处理G>处理F>处理I,有效穗数排序为处理D>处理I>处理H=处理G>处理F,穗总粒数排序为处理D>处理F>处理G>处理H>处理I,穗实粒数排序为处理D>处理F>处理I>处理G>处理H,结实率排序为处理I>处理D>处理F>处理H>处理G,千粒重数排序为处理F>处理I>处理H>处理G>处理D,产量排序为处理D>处理F>处理I>处理G>处理H。由此说明,在秸秆还田条件下,随着钾肥施用增加,水稻其株高、分蘖增加明显,穗总粒数、穗实粒数、产量影响不明显,但仍以氮磷钾配施+秸秆还田为最高,千粒重在秸秆还田条件下随着钾肥施用增加千粒重有所下降,有待进一步试验。
2.3 对中稻产量的影响
2.3.1 不同氮肥施肥处理对中稻产量的影响。从表4可以看出,氮肥分3次施用处理A、B、E之间产量比较,氮肥3次施用+秸秆还田的处理B产量为5 884 kg/hm2,较处理A增产80 kg/hm2、增幅1.38%,较处理E增产770 kg/hm2、增幅15.06%。处理B增产效果明显,而处理E由于前期氮肥过多无效蘖分蘖过多反而影响产量。
氮肥2次施用的处理C与氮肥2次施用+秸秆还田的处理D之间比较,处理D产量为5 078 kg/hm2,较处理C增产52 kg/hm2、增幅1.03%。秸秆还田有一定的增产作用。
等量氮肥3次施的处理A与氮肥2次施的处理C之间比较,处理A产量为5 804 kg/hm2,较处理C单产增加778 kg/hm2、增幅15.48%。等量氮肥分基肥、蘖肥、拔节肥3次施用比分基肥、分蘖肥施用增产效果明显。
氮肥3次施用的处理A与不施氮肥的处理J之间比较,处理A较处理J增产812 kg/hm2、增幅16.27%。氮肥增产作用明显。
2.3.2 不同钾肥施肥处理对中稻产量的影响。从表4可以看出,氮磷钾处理A、C,与不施钾肥的处理F之间比较,处理C与施处F产量基本持平,较处理A减产778 kg/hm2、减幅13.40%。由此说明,钾肥在水稻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不同施用钾肥量的处理G、H、I、D,与不施钾肥的处理F之间比较,产量排序为处理I>处理G>处理H>處理D>处理F。由此说明,在秸秆还田条件下,随着钾肥施用的增加,产量也有所增加,与不施钾肥的处理F相比,氮磷钾配施+秸秆还田处理B增幅最大,增产878 kg/hm2、增幅17.54%。同样说明钾肥在水稻生产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 结论与讨论
由于本试验水稻杨花授粉期间遇到持续高温(2016年8月10—25日,日最高气温33 ℃以上,8月18日,最高气温37.7 ℃,超历史4 ℃,严重影响水稻生长发育),结实率、千粒重比常年偏低,产量比常年低30%以上,对试验结果也有一定的影响。该试验结果表明,氮磷钾配施+秸秆还田能增加水稻分蘖和有效穗数,秸秆还田能提高水稻成穗率。秸秆还田具有后期肥料效应,若后期不追施氮肥秸秆还田肥料效应明显。钾肥在中稻生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氮磷钾配施+秸秆还田增产明显,较不施钾肥产量增加878 kg/hm2、增幅17.54%。目前,对秸秆钾利用率研究相对较少,本试验秸秆氮磷钾素累计还田量分别为49.8、4.8、73.2 kg/hm2,有研究认为秸秆还田钾素可以替代20%~50%的钾肥。秸秆钾素一次性投入,容易受到淋洗、径流、下渗等环境因素的影响[8-10]。在秸秆还田条件下,钾肥施用量应为常规推荐施用量3/4为宜。关于钾肥替代率有待进一步研究。
等量氮肥分基肥、蘖肥、拔节肥3次施用比分基肥、分蘖肥2次施用增产效果明显,产量增加778 kg/hm2、增幅15.48%;氮肥3次施用+秸秆还田也有一定增产效果,与未秸秆还田比较增产80 kg/hm2、增幅1.38%。
4 参考文献
[1] 余延丰,熊桂云,张继铭,等.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08,47(2):169-171.
[2] 劳秀荣,孙伟红,王真,等.秸秆还田与化肥配合施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J].土壤学报,2003,40(4):619-623.
[3] 马宗国,卢绪奎,万丽,等.小麦秸秆还田对水稻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影响[J].作物杂志,2003(5):37-38.
[4] 洪春来,魏幼璋,黄锦法,等.秸秆全量直接还田对土壤肥力及农田生态环境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2003,29(6):627-633.
[5] 邓国英.不同秸秆腐熟对水稻产量的影响[J].作物研究,2013,27(3):249-251.
[6] 武际,郭熙盛,王允青,等.不同水稻栽培模式和秸秆还田方式下的油菜、小麦秸秆腐解特征[J].中国农业科学,2011,44(16):3351-3360.
[7] 丁亨虎,吴家琼,刘克芝,等.小麦秸秆不同还田量对中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3(24):233-236.
[8] 戴志刚,鲁剑巍,李小坤,等.不同作物还田秸秆的养分释放特征试验[J].农业工程学报,2010,26(6):272-276.
[9] 王伟妮,鲁剑巍,鲁明星,等.湖北省早中晚稻施钾增产效应及钾肥利用率研究[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1,17(5):1058-1065.
[10] 李继福,鲁剑巍,任涛,等.田不同供钾能力条件下秸秆还田替代钾肥效果[J].中国农业科学,2014,47(2):29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