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高校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探究

2017-03-06陈继初胡晓红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5期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互联网+

陈继初 胡晓红

摘要:“互联网+”时代,云计算与大数据对会计信息化产生了深刻影响,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其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然而,目前高校在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方面还存在专业设置模式存在局限性、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教学方式方法缺乏创新、师资力量缺乏等问题,为此提出:建立多样化的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方式、重新构建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式与方法、强化会计信息化师资力量等对策,旨在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5-0254-03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全面开启“互联网+”时代的大门,现代信息技术将与各行业进行深度融合,也必将给会计行业变革与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从事简单、基础业务的会计人员将会逐渐被计算机所取代,这要求更多的会计人员能参与分析决策、创造价值、提供战略支撑。这给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催生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新生态。

一、“互联网+”时代会计信息化的特征

“互联网+”时代将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而会计信息化强调“企业利用计算机、网络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会计核算,以及利用上述技术手段将会计核算与其他经营管理活动有机结合的过程”。在“互联网+”时代,这实际上是一个云计算、大数据等与企业会计相结合的过程。

1.会计信息化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展。会计信息化应用领域,首先是会计基础工作的信息化;其次是会计准则实施和财务报告的信息化、内部控制和评价报告的信息化;再次是会计事务所审计、会计管理和会计监督的信息化;最后,即会计理论研究的信息化、会计信息化平台构建、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会计信息化产业发展。随着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会计信息化应用领域会进一步扩大,并向纵深发展。

2.会计信息化将步入会计智能化阶段。会计信息化在经历了核算信息化和管理信息化之后,将全面迎来标准化、智能化和知识化的时代,步入会计智能化阶段。这表现为:物联网、智慧地球、云计算使会计信息化环境更加互联互通、个性化、智能化;政府会计管理越来越规范化、智能化;企业财务加速向管理会计转型;会计师事务所开启“智能审计模式”等。

3.XBRL对会计研究范式产生冲击。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已在全球29个国家的129个项目中成功运用,运用领域也从财务报告领域扩展到非财务报告领域,运用深度从报告层深入到账簿层。而我国实施XBRL至今已有6年,未能全面推广,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国际XBRL研究侧重于实证研究,国内偏重于归纳分析实践问题和数据编程,未來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媒介的诞生和推广,研究视角将发生变化。

4.学校应培养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根据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战略,今后应加强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的实施应用,会计信息化技术标准的制定,会计信息化软件市场的监管和XBRL国际交流等,这些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会计信息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会计信息化人才应具备经济管理、财务、会计、信息技术等复合型知识结构,并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与能力,能够在互联网上进行数据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能够进行财务分析与预测、财务战略规划、资本市场运作、全面风险管理、绩效管理等。会计信息化人才只有构建多元的知识结构,才能在飞速变革的“互联网+”时代立于不败之地。

二、我国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目前,在高校本科专业中并没有开设会计信息化专业,实际情况是要么在会计学专业中培养会计信息化方向的人员,要么在计算机专业中培养会计信息化方向的人员,而采用前者的比较多,因为在会计信息化中计算机只是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在学会计学专业的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对计算机并不感兴趣,有的即使感兴趣,但基础较差,由此造成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专业设置模式存在局限性。高层次会计信息化人才应该具备较扎实的会计学与计算机复合型知识架构基础,但是,由于会计学与计算机专业分别属于社会科学与理工科(自然科学)不同的学科范畴,在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形成其专业知识体系等方面是完全不同的,这主要体现在高校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上。

会计学专业和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是分别按照社会科学与社会科学来定位的。要培养会计学与计算机高度融合的会计信息化人才,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进行社会科学与理工科的思维方法、分析方法的训练,并且打下较扎实的会计学与计算机复合型知识架构基础,但是目前高校的专业设置模式很难培养这种复合型人才。教育部对专业设置有统一规范要求,新增专业审批过于严格,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发展。虽然这些年许多高校的教育培养模式在不断进行改革,如按一级学科大类招生,共修基础课、主辅修及双学位等,这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但由于没有正确的引导机制,管理、执行较困难,容易流于形式。

2.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目前,许多高校对会计学专业的会计信息化教学不够重视,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附的课程设置中只有一门会计信息化课程,即会计信息系统,一般是在大三时开设,课时不多,一般为64学时,主要包括理论知识+上机实验。其中理论知识部分主要内容有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会计信息系统开发方法以及会计信息系统各功能模块(如账务处理、固定资产、薪资管理、财务报表等模块)分析与设计、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等,侧重培养“开发类”会计信息化人才;上机实验部分一般以用友ERP-U8或金蝶K3等会计软件作为操作平台,主要培养学生的软件操作能力,侧重培养“应用类”会计信息化人才。如此造成了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长期分离,没有组织学生进行会计信息系统开发的实验,理论与实验无法结合在一起,学生对于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只有一些理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

3.教学方式方法缺乏创新。对于会计信息化课程的教学,目前许多高校仍然采取理论讲授+操作演示的教学方法,理论知识主要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没有进入角色,没有参与讨论。这样学生容易感到困倦失去学习的兴趣,老师也难以掌握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对于会计软件操作课程,主要先由老师进行操作演示,然后学生模仿操作步骤完成相关操作,这在一定程度上能让学生掌握操作方法,但是这种模式的教学中依然是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团队合作与分工协作,难以达到融会贯通。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团队精神、创新精神等方面仍显不足。

4.会计信息化师资缺乏。由于会计信息化是会计学与计算机交叉形成的边缘性学科,对任课教师的要求比較高,不仅要求任课教师有比较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而且要掌握计算机原理、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等,并能综合运用于教学过程中。而实际情况是,许多高校忽略了会计信息化所需师资的培养,而是由会计老师或计算机老师兼任,真正专职的会计信息化教师较少,由此导致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不容乐观。

三、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对策

通过对我国高校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还有较长一段路要走,在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的背景下,既懂会计知识又懂计算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非常缺乏,这也成为了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工作的一个瓶颈,培养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成为了当务之急。

1.建立多样化的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方式。按照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应当充分利用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实践锻炼、交流培训等途径和方式培养会计信息化人才”,这说明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途径和方式是多样的。目前的学历教育主要有本科和研究生两个层次,本科层次主要为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奠定专业知识基础,研究生层次应该注重会计信息系统维护、系统开发能力的培养。对于从事会计信息化实际工作的人员,可通过继续教育、交流培养进一步丰富自身理论知识,达到更新知识、更新观念的目的。高校会计信息化教师应结合实际通过实践锻炼、交流培训等途径开阔眼界,提高实践能力。

2.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对于会计学专业(会计信息化方向),高校应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其课程体系应该予以重新构建。一是计算机类课程,许多高校只有“大学计算机基础”和“数据库技术与应用(Visual Foxpro)”两门课,前者课程内容中,对于会计信息化人才来说加强Excel的学习非常重要,建议有条件的学校把后者改为“SQL Server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这样学生通过学习与实验,可以掌握会计信息系统的后台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理解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实现过程。另外,增设“会计信息技术”课程,专门介绍与会计信息系统相关的新技术,如计算机网络、电子商务、信息安全、XML、XBRL等,这有助于学生开阔眼界,紧跟技术前沿。特别强调的是,这些课程都必须保证有相应的课时让学生上机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二是会计信息化课程,主要包括会计信息系统和会计信息系统实验两门课程,前者主要讲述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账务处理、会计报表等子系统处理流程、数据文件、总体结构,以及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等,通过学习,能够培养学生在网络环境以全局观、系统观和信息观的眼光去理解和规划财务会计工作,应用分析和设计工具正确地描述不同企业的会计信息处理流程,确定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评价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实验主要是通过上机实验,掌握通用会计软件的操作步骤与方法,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三是集中性实践教学课程,除了进行会计实训、财务管理实训、审计实训等以外,建议开设“会计信息系统开发”实践课,可分组要求每组成员结合数据库技术等完成会计信息系统中一个子系统的开发,并写出实训报告。

3.改进教学方式与方法.“互联网+”时代,对于会计信息化课程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我们不能停留在传统的一些方式方法上,而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平台及其资源,大力推广网络辅助教学,设计会计信息化课程的网络辅助教学系统,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为师生提供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利用它,学生可以进行课程学习、上交作业、在线测试、提问交流等,老师也可以完成课程内容的发布、布置作业、答疑等。这极大地拓展了课堂教学的空间,从而更好地满足师生教学的需求。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会计信息化课程,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包括演示与实践法、任务驱动法、情境教学法等,更多地采用研讨式、参与式、案例式教学,拓宽小班教学范围,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强化会计信息化师资力量。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必备条件,对于目前比较奇缺的会计信息化师资,高校应采取多种渠道和手段加以引进与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实践经验。一是在招聘会计信息化教师时,应招聘具备会计专业与计算机专业学习经历的博士研究生;二是在现有会计教师或计算机教师中选拔部分教师进其他高校进行培训学习,提高业务水平;三是可聘用会计信息化实践经验丰富的、有高级职称或职务的专家兼任高校教师,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不断提高学生会计信息化实践能力。

四、结语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发展的必然选择,其相关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会计信息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应通过会计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融入现有的会计课程体系中,对于会计信息化课程应不断更新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优化其师资力量,为社会培养越来越多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会计信息化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欧阳电平,龚珊珊.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现状与思考[J].财会通讯(综合版),2011,(19):36-38.

[2]杨国有.多维复合式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研究[J].商业会计,2012,(7):110-112.

[3]陈宋生,张永冀等.云计算、会计信息化转型与IT治理[J].会计研究,2013,(7):93-95.

[4]毛元青,刘梅玲.“互联网+”时代的管理会计信息化探讨——第十四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学术年会主要观点综述[J].会计研究,2015,(11):90-92.

[5]张林,王佳,张劲松.“互联网+”时代的中国会计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国会计学会第十四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综述[J].商业会计,2015,(17):127-129.

[6]王小红,杨孝安,荆媛.互联网+时代下企业会计优化路径的创新性研究[J].管理观察,2015,(26):110-111.

[7]张红琴.“互联网+”对我国会计教育的挑战[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5,(30):232-233.

[8]史群安.基于“互联网+”时代云会计发展的探讨[J].财会研究,2016,(22):161-162.

猜你喜欢

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互联网+
互联网时代下的会计信息化教育变革探索
加强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