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内外给学生更多探索和创造的空间

2017-03-06李天池

关键词:詹天佑导学陶行知

李天池

【摘 要】

在《詹天佑》一课的教学中,探究如何有效地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通过预习、课堂交流等环节,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真正体现“解放课堂”。

【关键词】

教后感 自主学习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语文课堂是力求“自主、合作、探究”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正如陶行知所说的“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确实如此,一节语文课不仅是学到某一点知识,理解某一篇文章,更是学生思考的过程和创造的基础积累。陶行知曾形象地说:“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我自己也一直追求這种教学境界,在执教了《詹天佑》一课后,更是有了一些思考与认识。

一、优化预习方式,提高课外学习效果

预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步骤,我也总在想作为一个高年级的学生如何预习才能做到行之有效呢?在第一次试上这篇课文时,我便明确地提出三个步骤“读书、查资料、思考”,并对学生作出具体的要求读几遍、哪些内容要查资料、哪些段落要重点思考。然而在上课时,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出预习的效果,只是停留在最基本的读准读通、了解了詹天佑的一些事迹,没有体现出高年级学生的层次也没有体现出第二课时的预习中应该有的对课文内容的思考。

因此在第二次试上之前,我设计了一份“导学单”,上面以表格的形式,列出了课后的一些问题以及对詹天佑事例的搜集等项目让学生通过预习来填写。上课前,我仔细阅读了学生的导学单,当然好坏参差,有的学生能够摘录文中重点的句子并且能够比较深入的剖析理解,而有的学生只是敷衍了事,从网络等途径搜索到一些资料填完。同时我也在反思,如何让这样的导学方式更自主化。当然导学肯定是有方向性的,比如《詹天佑》这篇课文的导学设计,我让学生搜集人物资料,提出的问题也是围绕着詹天佑这个人物展开的。我也尝试着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制定交流的方向,当然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训练,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

在第三次的试上,我就加入了一个“探索思考”环节,让学生自己在研读了课文后,提出一个你认为比较重要的有意义的问题来,结果令人相当满意。虽然学生的问题语言不够规范精准,但是显然都是比较贴近课文重难点的,可见只要给予足够的时间学生完全可以独立思考并抓住关键点。

二、以学生为中心,解放课堂中的思维

陶行知先生倡导“六大解放”的思想:1.解放学生的头脑;2.解放学生的双手;3.解放学生眼睛;4.解放学生的嘴巴;5.解放学生的空间;6.解放学生的时间。尤其是语文课堂,最不应该出现的就是“标准答案”,在课堂上更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和文本对话,因此课堂的开端我主要以和学生问答交流的方式,以帝国主义的嘲笑和詹天佑提前竣工为对比,收尾呼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整体性地了解课文,层次明确。

师:那国外的反应如何?

生:帝国主义者却认为这是个笑话。

师:为什么说这是个笑话?

生:原来,从南口往北过居庸关到八达岭,一路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

师:是啊,山势如此险峻,工程如此艰巨,各国著名的工程师也不敢轻易尝试,所以帝国主义者认为……

生:中国人,是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的。

师:那中国人完成了吗?

生:完成了。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这条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竣工了,比原来的计划提早两年。

师:如此艰巨的任务,詹天佑是怎么完成的啊?请同学快速浏览课文4-6自然段,看看这三段主要写了什么。

为了让学生读得更多、想得更多、讲得更多,之后的主体内容的教学,我只抓住一个大问题“从中看出一个怎样的詹天佑?”入手,放手让学生去读悟体会,从字里行间去感受詹天佑的品质。但是第一个句子就让我措手不及,第一个学生讲得比较概括,能够找到句子但是似乎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抓词语的程度,因此我又围绕这个句子让学生起来说说,但是反而吓到了学生,让他们“无话可说”了。也许这个时候我应该让学生再读一读这句话,让他们自己再去发现关键词,从而有自己的阅读感受。所以在讲到“詹天佑不怕困难……勘测线路。”这一句时,我就让学生读,然后学生自然就发现了“毅然”这个词,通过朗读指导,让学生体会到詹天佑的那份决心。

在教学本课的重难点“开凿隧道”时,我引导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从读中了解詹天佑设计的方法,用画一画、讲一讲的方式来理解开凿的方法,但是画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问题,可见这里确实是一个难点,应该多给学生一点时间,让他们能够自读自悟,或者干脆可以让他们组成学习小组,以小组的形式来读一读、画一画,这样就算个别学生出现了问题也可以在小组内互相纠正。这种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该是课堂上所应该倡导的,以学生带动学生的方式更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包括理解不能用竖井开凿法来开凿、工作要精密等等都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说。以小组汇报的方式,说说自己在画工程图的时候的感受和遇到的困难又是怎么解决的等等。只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他们一定可以将所有本来老师要讲的都能体现出来。当然,在之后我改进了导学单后,我发现有学生在导学单上已经画上了开凿隧道的方法,因此在之后的试上中,我因势利导把这些同学画的图在幻灯片上出示,并邀请他们上台讲一讲。还以“记者会”的方法,让台下的同学来提问,令我惊讶的是,台下的学生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意义,有些问题甚至连我都没有想到,比如:“竖井开凿法的实施中应该注意什么?”台上的同学在经过讨论和思考后回答他,“同时施工的队员要在一个水平线上,不然如果歪掉就无法正确凿通,反而浪费时间了。”可以说这个问题的提出和回答都是一种学生思维的解放。

确实,课堂上我们本应该创设一个民主、自由、和谐、平等、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这样学生才更容易参与到课堂中去,真正做到“解放双手和大脑”。

三、抓住课堂生成,珍视学生个性反馈

在备课时,我总是担心学生“不按套路走”,这其实也是青年教师最担心的问题,万一学生的回答不是自己想要的,跳脱出了自己的“掌控”怎么办?其实这种想法本身就是错误的,老师要做的不是“掌控”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每个学生的理解和思考都是不同的,更何况语文课堂中的生成都是宝贵的一次思维火花。比如在第二次试上时,讨论到“詹天佑常常勉励工作人员……”这句话时,学生能够很好地抓住重点来体会,但依然是在重点词的把握上和我预期的有所差距,有些着急的情况下,我以自己读、点红的方式来让学生发现“不能”“不应该”,似乎有点太过着急了。这种情况其实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引导学生如何解读文本的机会,学生没有能够细化句子说明他们对文本的解读还不够,或者他们不知道如何表達,这个时候就应该是“授之以渔”,可以让学生读读看这句话,有没有哪个词语让你想强调的,为什么要强调?既然“解放课堂”那么,课堂中产生的问题就可以顺势在课堂中解决,引导学生学会解决问题,这样在每节课的细节中不断渗透,那么学生就不仅学了学习方法,更在当堂课就运用了。

四、留出空白,让课后作业成为学生拓展之地

在最后的“人”字形线路的教学一直是本课的重难点,我尝试用视频让学生直观了解,虽然这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但是这缺乏了让学生自主探究的一个过程。我又尝试多花点时间,让学生读一读,再小组合作探究一下是怎么设计怎么开的,但是这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在一节课里根本无法完成。接着我又尝试,让已经弄懂的学生上台演示,表面看效果是不错,但其实坐在下面的很多学生只是“看个热闹”,他们其实根本没有明白怎么一回事。

因此,我想既然这是个难点,为什么不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呢?一节课如果没有“留出空白”,怎么能让学生有更多创造呢?不如先让他们初步了解一下,然后留更多的时间在课后,让他们再去读读,多接触文本。在课后学生就可以更自由地进行交流、讨论,再画一画、讲一讲,这样就有足够多的时间来探讨。在第三课时的时候,进行汇报学生就有一个充分思考的过程可以呈现出来。

陶行知先生曾说,一切以儿童为中心,他更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教会学生怎样去学语文,怎样去用语文,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同样,我也希望在每一节课中更多的揣摩,怎么样营造一个“会学习”“解放了”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张广生.抓中心句理解课文——《詹天佑》教学谈【J】. 教育科学论坛

【2】仲锦宇.学生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以《詹天佑》教学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教育科学论坛

【3】阮兰妮.陶行知教学思想对小学语文创新思想的启示【J】.法制与经济旬刊

【4】陶行知教育名篇

猜你喜欢

詹天佑导学陶行知
陶行知:书香年少时
陶行知夜归
陶行知不花一分公款
詹天佑还书签
詹天佑还书签
我是小导游
陶行知的另类教育法
火车自动挂钩不是詹天佑发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