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道至简

2017-03-06尹逊才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思维力张老师口语

尹逊才

初识张敬义老师是在2010年10月,那时我们正承办“教育部、财政部国培计划(2010)示范性项目小学一线优秀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其间邀请他为学员开设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方面的讲座。培训班结束时,学员们纷纷说像张老师这样的草根学者才真正懂一线教学。后来,张老师成了我们培训班的必请专家,也是最受学员欢迎的专家之一。

张老师的小学语文教学追求,在我看来,可以用“大道至简”来形容。众所周知,在当下从事语文教育工作,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语文课程性质众说纷纭,语文课程目标、内容模糊笼统,语文教材文选为重,语文教学方法层出不穷,语文评价积重难返……面对这种局面,必须拨云见天,抓住语文教学的关键,才不至于迷失方向。张老师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悟出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删繁就简:“‘减少是为了‘增加,减去枝枝蔓蔓,所起到的作用是以约驭博,让语文教师明明白白地教好语文。”基于这种追求,他于2013年先是提出小学语文主要是抓好“五基”,“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态度和基本习惯”。现在又进一步归纳概括为“三力”,“在我看来,给儿童带得走的语文能力是阅读力、表达力和思维力”。由“五基”到“三力”,语文教学关键因素进一步精简,从而也得以凸显。这种追求,有以下三方面值得我们品读。

一、着眼于儿童的未来发展

教育虽然立足于当下,但却指向学生的未来。换句话说,教育的本质是为了让学生获得应对、改变未来社会生活的智能和情感。语文教育同样如此,学生学习、掌握目前教材上的知识并不是根本目的,凭借这种形式的学习形成应对未来的工作或形成语文智能和情感才是根本的目的。这就提醒我们,语文课程的设置,首要考虑的不是语文教学的本体内容,而是学生为了适应或改造未来社会所需要的语文智能或情感。但遗憾的是,语文自1904年独立设科以来,深陷本体性内容的争论之中,比如工具性和人文性之争、文道之争、言文之争,等等。像图像数理学科建构一个逻辑化的符号知识体系一样,语文学科的本体性内容应该去研究并予以澄清。但众所周知,语文是一个具有鲜明时代性特征的学科,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容追求,试图一劳永逸地建构一个语文学科知识体系,恐怕是行不通的。因此,对语文学科的认识,必须要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才行。基于教育本质目的梳理发现,从学生的未来发展出发才是真正简化问题的办法。我国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王宁先生就呼吁,要“从教育追求的效果出发来考虑问题”。张老师在这里提出的“给儿童带得走的能力”,就是这种思考转向的具体体现,也是把语文教学复杂问题简单化的第一步。

二、侧重于书面语言能力的提升

传统语文教学的内容,以书面语学习为主。到了19世纪20年代,口语的学习逐渐进入语文教学内容,听、说、读、写四分天下的格局逐渐形成。但是纵观百年来的语文教学,听、说教学始终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即使开设有专门的口语交际课,也很难被有效实施。这种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听、说教学是否应该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语文的学习,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母语的学习活动。母语学习的特点是,作为口语,任何人只要是智力基本正常,都能够在社会环境中自然学成。而书面语则不同,它是在口语基础之上加工提炼而成,“具有超越时间、空间传播文化的更深远的作用”,并且“由于它在丰富、严密、形象等方面比口语有更高的要求,所以在训练思维和传意上比之口语更为重要,培养书面语的能力和素养是需要专门进行的”。也就是说,书面语的学习对学生来说要重于口语的学习。

但是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无论是课标还是研究者都特别强调口语学习的重要性,甚至还要教师开设专门的口语交际课。这在很大程度上把教师逼到了一个两难的境地:开设吧,很难;不开设吧,又遭受批判,于是只得做出几节课装装样子。我国的语文教学之所以在近现代形成重视口语交际的思想,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传统语文教学以文言文教学为主,而文言文到了后期,完全成为了一种脱离社会生活、脱离口语独立存在的封闭书面语言系统。它一方面与当时开放的社会取向严重脱节,一方面需要长期的专门训练才能掌握,因此它在20世纪初遭到严厉的批判。后来随着国语运动的兴起,听、说逐渐进入到语文学科学习的领域并成为重要的内容。目前形势则不同,我们学习的是言文趋向一致的语体文,言文的分裂情形已经基本消除,因而再将听、说作为重点内容进行强调,语文教学的内容就变得复杂起来。张老师似乎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他提出的“三力”,即阅读力、写作力和思维力,侧重点不在“听、说”,而在“读、写”。虽然他在这里也提到了“听、说”,但他是将“听、说”统属为“读、写”,最终都归到“思维力”之下。“一个人如果有了过人的语言思维力,他就具备了获取知识、分享知识、运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具备了言语智慧,这种能力就会时时体现在他的言行举止中,因为这种能力会逐渐内化成一个人生命的一部分。”在笔者看来,这种认识应该是简化了语文教学的内容,突出强调了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符合母语学习的特点。

三、强调实践运用及习惯的养成

受传统语言学的影响,以往的语文教学侧重于静态语言知识的学习,加之我国重视传统文化,语文教学注重记忆、背诵,不太注重学生读写的实践活动。现代语言学理论告诉我们,语文能力应是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建构起来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中表现出来的个体语言经验和言语品质,因而学生要想真正获得语文能力,就必须加强并参与到言语运用的实践活动中。换句话说,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在动态环境中的言语行为能力。张老师提出的“语文实践是实现语言发展的基本路径,是学习力生成的过程”,正是這一认识的具体体现。

此外,儿童能力的发展,受制于生理、心理及年龄的限制,不可能把未来社会生存所需要的语文能力全部获得,这就要求在儿童阶段让他们除了获得基本的能力之外,还要养成自我获得能力的方法、策略及意愿。“青少年不可能完成把所获知识全部转化为能力的过程。教师要带领他们做的,是养成获取知识的习惯,拥有贮存知识的方法,通过一定量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体验这种转化的全部程序,以便在今后的生活、工作和新的学习历程中,自如地、高质量地加速和加深由知识到能力的新的转化。”基于此,张老师又特别强调了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性,他指出:“学习习惯是人的基本素质,是培养意志力与进取心的基石,是语文学习的有效保证。”

通过以上品读可以看出,张老师是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基于语用学理论,试图简化语文教学的内容,抓住核心要素推动语文教学整体发展。这种思考和追求,体现了一个优秀实践者的理想追求及实践智慧。当然,他也深知,语文教学的理论建构是相当困难的一件事。比如“阅读力”“写作力”“思维力”具体包含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如何才能达成?这些方面需要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文学、文艺学、阅读学、写作学等诸多理论支撑,一方面又需要长期的科学实践探索才能成行,仅凭一己之力、一时之功显然是很难完成的。虽然他在文中对这些方面都有较为详细的阐述,但是我想这仅仅是研究的一个起点而非终点。不过,他的这种用于开拓进取、不畏险阻的精神,已初见成效。比如他提出的“顺藤抱瓜”阅读教学策略,生动形象地揭示了阅读教学的本质规律及核心过程,使教师不再迷失于细节之中。这一策略无论是在张老师自身的实践中还是在指导其他教师的实践中,的确是行之有效的。

语文教育研究,是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张老师师从小语界名家于永正老师,潜心研究过张庆老师、高林生老师的教学思想,从他们身上汲取了很多宝贵的实践经验及思想。比如于永正老师,一直主张“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并且认为小学语文教学要抓关键核心要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哪些是不变的?识字、写字、读书、作文、激发兴趣、培养习惯是不变的,至少在可预见的将来是不会变的。”从张老师的小学语文教学追求中,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这种传承。此外,他不仅传承和发扬了老一辈名家的教学经验和思想,同时也继承了他们帮扶的年轻教师的高贵品质。目前张老师已在本区培养了5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现在又将很大精力放在培养一个由44位一线优秀教师组成的专业发展团队上。在他的精心培养之下,这支队伍已经初步成长起来,一些年轻教师已成为单位的骨干。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张老师简约的语文教学理念,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是十分有效的。我想不远的将来,张老师的研究一定会更上一个台阶。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 田 晟

猜你喜欢

思维力张老师口语
再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思维力的培养
测一测你的思维力
口语对对碰
口语对对碰
看影视学口语
练习口语的一些小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