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慈欣:我们越来越沉浸于技术的安乐窝,不思进取

2017-03-06

青年与社会 2017年2期
关键词:罗宾逊筛子刘慈欣

地球上最著名的物理学家霍金最近提醒我们,人类盲目地发展人工智能技术或将招致自身的灭绝,因为人工智能一旦启动,就将以递增的速度自我演进,而依靠缓慢生物进化的人类将会被取代。即使不考虑人工智能的风险,核武器战争、全球变暖和基因变异的细菌都有可能导致人类的灭绝。霍金认为,或许未来的人类只有离开地球,开辟外星殖民地才能避免灭顶之灾。作为太阳系里的类地行星,火星自然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2016年,中美两国都公布了探测火星的计划。在2016年的墨西哥国际宇航大会上,SpaceX的创始人、“钢铁侠”埃隆·马斯克更是宣布了雄心勃勃的火星殖民计划。

其实早在这些计划之前,科幻小说家已经在他们的作品中想象了人类移民火星的情景,而金·斯坦利·罗宾逊的史诗巨著《火星三部曲》则是这一题材里绕不开的奠基之作。三部曲的第一部《红火星》即将在国内出版,罗宾逊本人日前也受邀来到北京,和《三体》的作者刘慈欣对谈科幻与现实的边界。

“电子技术将我们变得越来越宅”

2016年 “大筛选”学说大行其道。简单来讲,这种学说认为宇宙中有很多道无形的筛子,一个低级的智慧文明只有通过筛选才能变成高级的、不断发展的文明。比如说,细胞能不能完成从单细胞到多细胞的分裂,这就是一道筛子。

再比如,人类能不能在冷战时期通过核战争的威胁,这也是一道筛子。文明必须通过所有的筛子才能生存下去。如此说来,如果人类看不到外星文明,这说明人类文明已经通过了大部分的筛子,甚至最后一道也通过了。

但如果人类在火星上发现了一点小小的细菌,这就会是一个很黑暗、很灾难的消息,那说明人类还在筛子的下面。

没有人能够预测未来人类还会面临怎样的筛选,不过刘慈欣给出一个很有意思的看法:下一个筛子或许就是手机等电子技术。

他说:“我们现在可能正在一道筛子下面……这个筛子是什么,就是各位拿的手机。我们现在正在被电子技术变成一种越来越宅的,越来越内向的文明。我们越来越沉浸于电子技术所营造的安乐窝里面,不思进取,也不想去月球了,也不想去火星了。去那儿干吗?将来VR一弄成的话,比在火星上精彩多了,也舒服,也不花钱,都挺好的。这可能就是一道筛子。”

“科幻文学没必要区分软与硬、男与女等类别”

是否科幻作家都更喜欢写“硬”的东西?对此刘慈欣认为,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更加注重描写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科幻文学在描写这两种关系的同时,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到人和大自然、宇宙之間的关系上去。他认这是科幻文学对于文学的一个超越。刘慈欣说自己从事科幻写作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一个科幻迷看得多了便自己尝试写作。他的写作生涯并非源自对文学的喜爱,而是来自对科幻、科学和大自然的喜爱。

对于读者对硬科幻的接受度问题,罗宾逊坦言自己是学英文的,并非科学专家,但这并不重要。读者不一定非要懂得科学的公式公理,因为科幻作品讨论的更多的是人类所使用的技术,以及这种技术带来的后果。罗宾逊一直遵循清晰而透明的创作标准,确保每个读者都可以理解。他说自己经常遇到一些10岁、12岁的小读者表示对他作品的喜爱。

两名作者都认为,科幻小说经过长期的发展,其风格和黄金时代已经有所不同,像他们的“硬科幻”作品在当下其实是比较边缘的。郝景芳的《北京折叠》这种科幻小说现在在美国倒是比较主流的一种风格。

罗宾逊更是指出,科幻小说没有必要区分硬科幻软科幻,男作家女作家等类别。谈到科幻时不需要在前面加定语,很多情况下也不需要分类。任何发生在未来的故事本身就是一个科幻故事,最重要的是对人类未来的探讨。

移民火星需要人类思维方式的大转变

虽然人类对移民火星抱有很多的幻想,但是中美的航天机构目前提出的还只是火星探测计划。探测和移民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那么火星移民究竟有可能吗?刘慈欣认为,科学探测和移民的确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在规模上完全不一样,而且即使是探测火星也有两种选项要考虑:是单程去还是双程?他说,其实NASA曾经严肃地考虑过单程前往火星探测的可能性。这是花费最少的方法,当然它也牵扯到很多法律和伦理问题。

刘慈欣认为,不久之后人类就能前往火星探测,但是真正的火星移民在发生之前,人类的思维方式需要来一个大转变。这是因为按照人类目前的政治经济观念,移民火星从实用角度来考虑是不合算的:即使地球发生某种生态灾难,它的环境仍然比火星优越得多。人类行为是按照经济利益为驱动的,最多也只能看到半个世纪以后的事情。对于移民火星这种关系到人类千秋万代的事业,就需要人类文明的根基完全改变。这个改变相当于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或者宗教改革那样天翻地覆的变化。

罗宾逊同意刘慈欣的看法,认为人类目前只能像考察南极那样派遣少数几个人去火星探测,在那里建立庇护所和考察站等设施。因为火星和南极一样都是非常极端的地方,人类必须考虑火星上的重力问题,大气层和地表水的问题。新近的发现表明,火星上很可能存在细菌,而且还有毒性非常强的碱土,这些都是目前无法克服的困难。

罗宾逊提出了一种可能的考察方式,即宇航员到达火星后在上面待上一两年的时间再返回,来回五年的时间。这五年其实对人的健康有很大影响,因为火星重力只有地球的38%,长期处在低重力或失重环境中对人的大脑和心脏会造成很大风险。

对于刘慈欣提出的地球文明变革问题,罗宾逊认为人类必须在未来的几个世纪里首先存活下来,才能谈到移民火星的问题。目前地球已经承载了近80亿的人口,然而人类还没有找到一种可持续的生存方式。

科幻小说是对他者的好奇和理解

在谈到为什么将火星作为探索的主题时,罗宾逊认为,这出自人类的好奇心和自己对乌托邦理想的追求。1979年以后,人类对火星有了全新的认识,它离地球非常近,而且还有水,这让火星变得十分特殊。它既真实存在,又空无一物,似乎等待着人类去探索。

人类自诞生后从非洲逐渐向全球繁衍,大脑里仍然保留着对新大陆、新世界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会自然而然地转移到火星上去。另一方面,乌托邦的精神就是去想像一个更加和谐、更加美好的社会,而火星是一个全新的地方,人类可以用乌托邦的精神来营造火星。当然乌托邦不可能是只有和谐,只有完美的,它更像是一个GPS,告诉我们怎样走才能到达目的地。在追求乌托邦的过程中,挣扎是很重要的,但挣扎必须沿着正确的方向才是对的。

刘慈欣认为探讨外星文明和宇宙力量是科幻小说的永恒主题,就像主流文学家描写爱情一样自然。他写作《三体》的目的,是想要表达一些同类题材小说所没有的想法:人类文明从开端到现在,还没有遇到一个“他者”。这个他者的意思是说他的智力和我们相当甚至比我们高很多,有自我意识。如果把人类整体比作一个人,那么他已经在时间的荒原上游荡了50万年。所以当他遇到他者的时候,会对他的精神和命运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比所有科幻小说描写的还要大。

因而刘慈欣在书里提出了“零接触”的概念,即人类仅仅知道外星文明的存在,没有和它接触。但仅仅是知道其存在也会对人类文明的方方面面产生巨大的影响。在飞速变化的时代,可能随时都会产生某个彻底改变人类社会形态的技术突破。因此科幻小说对他者,对乌托邦等终极问题的思考,实际上是有现实的影子在里面的,这也是科幻小说的价值所在。

猜你喜欢

罗宾逊筛子刘慈欣
刘慈欣文学院揭牌仪式
问题筛子“链”着问责筛子
“小土豆”梦返NBA
灯泡出走之夜
刘慈欣:如果有可能,我会不惜一切代价去未来
脸大
lIU CIXIN, CHINA’S SCI-FI MASTER
三个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