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四个重要发展方向
2017-03-06左美云
左美云
【摘要】由于“e租宝”P2P网络贷款平台被依法立案侦查以及其他P2P平台或卷钱跑路或倒闭,互联网金融一时成为社会热点话题。在此条件下,金融市场将进一步规范是必然的趋势。2016年8月24日,银监会等四部委联合发布《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意味着广受舆论关注的P2P网贷行业首部业务规范政策正式面世。互联网金融有十多种模式,人们熟知的P2P仅是互联网金融的一种。互联网金融的四个未来发展方向将是普惠金融、跨界金融、精准金融和安全金融。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普惠金融 跨界金融 精准金融 安全金融 大数据
【中图分类号】F830.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7.03.006
2013年6月,阿里巴巴旗下支付宝联合天弘基金推出了一款名为“余额宝”的货币基金产品,一年时间,该基金从零开始发展到用户数量超过1亿、资金规模超过5000亿元,一跃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货币基金,客户数量更是问鼎全球。余额宝等“宝宝团”以及相伴发展的P2P(即Peer to Peer,点对点)网络贷款使得互联网金融成为一个具有高度社会显示度的行业。互联网金融千人会、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地方互联网金融协会等行业自律性组织相继成立,“互联网金融”及其缩写“互金”成为社会的热点词汇。
然而,2015年12月,“e租宝”P2P网络贷款平台及其关联公司涉嫌犯罪问题被依法立案侦查。“e租宝”成立仅一年半时间,其累计投资金额就超过700亿元,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孕育着巨大的风险。2016年5月,全球最大的P2P平台Lending Club被曝出违规放贷2200万美元,其创始人兼公司董事长引咎辞职,引发公司股价暴跌。2016年以来,国内互联网金融行业中,资金链断裂、兑付危机、倒闭跑路等P2P行业的负面消息不断出现。不少人在问,互联网金融行业出现了这么多的问题,未来到底应该如何发展?
当下最吸引人眼球的互联网金融模式是P2P网贷,甚至让一般人误以为互联网金融就只有P2P网络借贷一种模式。截至2016年7月底,社会上累计发展P2P平台4160家,其中停业及问题平台1879家,占比45%(网贷之家,2016)。2016年8月24日,银监会、公安部、工信部、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四部委联合发布《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这意味着P2P网贷行业首部业务规范政策正式面世。2016年注定是P2P行业重要的转型年,P2P行业的野蛮生长期就此宣告结束。互联网金融行业和整个社会都需要冷静下来,思考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应该如何发展?
实际上,P2P网贷只是互联网金融的一种模式,互联网金融的第三方支付模式(如支付宝、微信支付)已经日臻成熟,众筹、互联网保险、互联网基金销售、互联网消费金融等模式也在茁壮成长,我们认为,互联网金融将朝普惠金融、跨界金融、精准金融和安全金融的方向发展。
互联网金融的定义和模式
为鼓励金融创新,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明确监管责任,规范市场秩序,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银发〔2015〕221号),在该《指导意见》中将互联网金融做了如下定义:“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互联网与金融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将对金融产品、业务、组织和服务等方面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
一般谈到互联网金融时,主要指当前很热的第三方支付、网络借贷、众筹,以及正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银行、互联网证券、互联网保险、互联网基金、互联网信托、互联网消费金融以及其他互联网金融等模式。限于篇幅,此处仅分别对上述模式的含义作一个介绍。
(1)第三方支付是指非金融机构在收付款人之间作为中介机构提供下列部分或全部货币资金转移服务:网络支付、预付卡的发行与受理、银行卡收单等中国人民银行确定的其他支付服务。
(2)网络借贷包括P2P网络借贷(即个体网络借贷)和网络小额贷款。P2P网贷是网络借贷的一种重要类型,是指个体和个体之间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的直接借贷。网络小额贷款是指非P2P的贷款,即互联网企业通过其控制的小额贷款公司,利用互联网向客户提供的小额贷款(沈娟等,2015;许伟等,2016)。
(3)众筹由crowdfunding一词翻译而来,主要是指通过互联网形式进行公开小额融资的活动,包括公益众筹、股权众筹、实物众筹等多种模式。众筹的目的是融资,但与传统融资方式以货币回报为主不同的是,众筹可以感谢、实物、作品、消费券、股权等作为回报。
(4)互联网银行是指借助互联网、移动计算及物联网技术,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方式在线为客户提供存款、贷款、支付、结算、汇转、电子票证、电子信用、账户管理、货币互换、投资理财、金融信息等服务的互联网金融机构。
(5)互联网证券是指依托互联网及相关技术对证券业务进行创新,或为网络用户提供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包括网络开户和交易、在线证券投资顾问、在线证券交易、在线发行证券等多种投资理财服务。
(6)互联网保险是指保险机构依托互联网和移动计算等技术,通过自营网络平台或者第三方网络平台等订立保险合同、提供保险服务的业务。
(7)互联网基金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依托互联网对基金产品的研发、管理和销售進行创新;二是互联网货币基金产品,如余额宝及其他统称为“宝宝军团”的产品,给传统的基金公司销售带来了巨大冲击。
(8)互联网信托是指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的信用委托,由委托人依照契约或网站条款的规定,将自己财产上的权利通过受托人(即互联网信托平台)转给受益人(如中小微企业)作为资金周转,受益人按规定条件通过受托人转给委托人一定收益的过程。
(9)互联网消费金融是指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利用规则和大数据模型,快捷、迅速、安全地为消费者提供面向各种场景的消费金融服务。
(10)其他互联网金融是指现在还未出现或未广泛应用的未来互联网金融新模式,体现了互联网金融开放和持续创新的特点。
除了按上述产品模式分类外,还可以从给互联网金融这个新型“金融金矿”挖矿者“送水”的角度提炼出三种模式:互联网金融门户、大数据金融和互联网货币。限于篇幅,此处也仅分别对上述模式的含义作一个介绍:
(1)互联网金融门户是指利用互联网提供金融产品、金融信息服务,并为金融产品销售提供第三方服务的平台。或者说,提供一个互联网金融产品的门户或集市,供参与者对不同的互联网金融产品进行比较和选择。这样,用户可以比较容易地选择自己心仪的产品,而不用到一家家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网站去寻找,类似旅游出行门户网站可以对宾馆、房型、价格进行比较选择一样。
(2)大数据金融是指集合海量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通过对其进行实时分析,可以为互联网金融机构提供客户的全方位信息,通过分析和挖掘客户的交易和消费信息掌握客户的消费习惯,并尽可能准确预测客户行为,从而基于大数据分析和应用技术提供个性化的互联网金融服务。
(3)互联网货币(例如比特币),是指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而出现的以数字形式存在、通过网络流通转移、具有一定购买力的虚拟兑换工具,可以参与各种互联网金融产品交易的结算。
互联网金融模式的类型参见图1,我们可以归纳为10+3模式:其中竖条的是10种产品模式,左边的3种是目前比较流行的应用,右边的7种是正在兴起的应用。横圈里的是3种支撑性工具模式,具有相当于金矿淘金过程中的“送水”功能,对于竖条中的各种产品都有支撑作用。
互联网金融的方向之一:普惠金融
普惠金融来源于英文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包容金融),由联合国在2005年正式提出,世界银行将普惠金融定义为:“在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处于工作年龄的人都有权使用一整套价格合理、形式方便的优质金融服务。”根据世界银行2012年的统计数据,全球有27亿成年人得不到任何正规的金融服务(刘英,2015)。2013年6月在上海举行的“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外滩金融峰会”上,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称:“中国的金融行业,特别是银行业,服务20%的客户,赚了80%的钱,但是毕竟有80%的客户没有被服务到,如何去为他们提供服务,这是金融业应该去思考的问题。”换句话说,有大量的成年人和中小企业没有被金融体系所覆盖。互联网金融因为它的广泛渗透性,为普惠金融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实现方式,成为弱势群体和中小企业发展的福音。
互联网金融中的第一种模式即第三方支付就很好体现了普惠金融的思想。如果你想在网上买东西,对卖方有足够的信任,可通过银行转账,完成交易。然而,网上购物更多是在不熟悉的个体和商铺间进行,特别是偏远地区的消费者如果买到假货或收不到货,会存在非常多的麻烦,因而信任问题制约了网上购物的发展。而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如支付宝充当买卖双方的中介人,当买卖双方互不信任时,卖家可以通过支付宝的担保,在货款没有收到时将货物先发运给买家,买家在没有收到货物时可以先将货款交付支付宝,等买家收到卖方货物并确认为合格货物时,通知支付宝代为支付货款。这样,第三方支付既解决了网上购物之间的信任问题(魏明侠等,2015),也避免了购销双方可能持有不同银行的账号之间的转账麻烦问题,使得小额支付和边远地区的货物购销都能够得到便捷实现,使弱势群体也能得到便捷的金融服务。
互联网金融中的第二种模式即P2P网贷更是很好体现了普惠金融的思想。一方面,由于传统理财方法有较高的资金门槛,投资理财的群体较长时间限制在在一个比较小的范围内,大多数的一般民众并没有参加到投资理财的队伍中,投资理财更像是一个富人的游戏和权利。P2P网贷可以允许100元乃至50元的起投额度,加上具有竞争力的年化利率,吸引了大量的普通民众,无论是退休人员、在校学生、上班白领还是自由职业者,只需手上有闲钱都可以成为P2P网贷的出资者,体现了民众广泛参与的普惠金融思想。另一方面,由于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和尽职调查的成本考虑,以往中小企业较难从银行中获得贷款,P2P网贷出现后,通过众多借款人对风险的分散,以及相比地下钱庄更有吸引力的贷款利率,使得中小企业能够更快捷地获得借款用于短期的资金周转,农户也能更容易获得年度的生产运作资金,体现了普惠金融阳光的温暖。
在银监会等四部委联合发布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同一P2P平台个人最多借款20万元,同一法人或其他组织最多借款100万元;不同平台个人最多借款100万元,同一法人或其他组织最多借款500万元。上述规定,进一步体现了P2P借贷定位为小额借贷,有助于普惠金融的推广和落实。
根据网贷之家“网络借贷综合利率走势图”的数据,过去一年来,P2P网贷全行业的综合利率一直在走低,2016年7月已下降至10.25%,紧逼10%,这一方面说明P2P网贷行业在逐渐趋于理性,另一方面,对于借款人来说借款成本(即贷款利息)将进一步降低,有助于扩大借款人群体,使更多的中小企业和弱势群体敢于向P2P平台借钱,更好地实现普惠金融。
除第三方支付和P2P可以助推普惠金融外,类似余额宝这样的互联网货币基金,使得普通民众可以用小额余钱来理财。互联网消费金融和互联网保险也可以让所有的民众受益,限于篇幅,不再一一分析。
互聯网金融的突出特点是便捷和广覆盖,具备处理“海量交易笔数,小微单笔金额”的技术优势和金融优势(刘英,2015),可以进一步拓展以往银行没有覆盖的人群和企业的金融需求,引导民间资金阳光化和规范化,使民间资本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因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之一就是普惠金融,在让更多的人群和中小企业受益的同时也获得行业自身的发展空间。
互联网金融的方向之二:跨界金融
在互联网时代,产品和用户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生相克的关系(如图2所示)。产品的设计需要用户卷入(user involvement),用户使用产品时需要好的用户体验(user experience)。用户与产品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有三种层次,分别是界面(interface)、交互(interaction)和内嵌(inside)。以银行产品为例,早先是一个柜台上的玻璃隔开了用户和银行之间的工作人员,这层玻璃是用户与银行产品之间的界面,目前一般来说只有中老年人会愿意排队接受这样的服务,这是第一个层次;后来,银行为了更好的客户体验,装了很多ATM机(Automatic Teller Machine,自动取款机)和其他智能终端,用户需要和这些机器中的系统进行交互,银行工作人员起到引导和辅助的作用,中青年人比较喜欢用这个模式,这是第二个层次;第三个层次是内置,银行产品绑定或内置在用户的业务或日常生活中,用户在发生交易时都感觉不到银行的存在。举例来说,用户在使用微信支付时,绑定的银行卡已经在工作,但是用户直观上感觉不到银行的作用。这是产品之于用户的最高境界,“我”就在其中,但是感觉不到“我”的存在。这是“90后”和“00后”喜欢的方式,也是金融界需要努力的方向。年轻人甚至开卡都不愿意跑银行了,已经可以在网上开卡、绑定相应业务,在日常场景(如咖啡店、茶餐厅)完成交易,随时随地支付。
图2中的产品内置,实际上是对金融服务“随时”和“随地”这样两个最基本的要求的持续改进。要实现图2中的产品内置,互联网金融必须要跨界,要与各种具体业务领域和生活场景进行连接,如供应链金融、房地产金融、旅游金融、养老金融、汽车旅游、消费金融、咖啡银行等都是具体的应用模式。由于连接到具体的业务或场景,跨界可以增强互联网金融产品的用户黏性,还可以创新相应领域的消费理念和作业模式。随着生态系统理念和共享经济理念的成熟和落地运用,独立于生产和生活场景之外的金融已越来越不符合当下的潮流,跨界已是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必然选择和发展方向。
跨界孕育的是“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房地产、+旅游、+汽车、+文化、+制造、+医疗、+教育、+养老、+餐饮、+影视、+服装、+农业、+服务业,等等。“互联网金融+产业”也是“互联网+”国家战略的实践与推进。“互联网金融+”融合各行各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创造出新模式、新产品,也为互联网金融开辟了新的领域,增强了用户的粘性。如P2P网贷为农民的小额贷款提供了新途径;众筹出版、众筹电影给我们带来了以前可能从未有过的创造体验;如有保险公司推出的“乘坐无忧险”使拼车出行在互联网保险中得到保障……“互联网金融+”将是未来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跨界也成为互联网金融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当然,跨界不是各界通吃,而是要选择一个擅长的行业或领域跨界,垂直深耕,与所跨行业或领域的用户一起分析和挖掘用户的需求,设计好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强化用户高效、便捷、安全、随时、随地享受金融服务需求的体验。互联网金融可垂直的领域很多,如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汽车金融、旅游金融等。一个互联网金融平台,在某个领域特别精、特别专,做成这个领域的第一名,贴上这个领域的标签,这时跨界就成功了。未来互联网金融不仅要在跨界的环境中发展,还会在跨界的环境中不断形成新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关系和结构。
互联网金融的方向之三:精准金融
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计算等互联网技术为主要特征的互聯网金融,一方面,能够利用自己拥有的数据或者跨界得到的大数据,对金融服务所支持的产品及其用户进行画像,得到每类产品越来越精准的用户角色模型,获得相应的跨界服务收入;另一方面,能够结合用户所在的场景迅速地动态了解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从而实现对互联网金融用户的精准金融服务。
以银行为例,早先银行利润主要是利差收入,即通过存款利息和贷款利息之间的差额而形成的。银行业之间的竞争使得存贷利息差在银行利润中的比重越来越小,随着竞争趋于激烈,各大银行都在发展各种服务收入,低层次的包括代收代缴(如水费、电费等)的业务收入,中间层次的包括各种手续费(如开户费、转账费等)的业务收入,高层次的包括理财收入。然而,以上三个层次的服务收入都会由于竞争受到挤压。未来银行的收入应该有一个较大的比重来源于数据的收入。比如银行手中有大量的银行卡(如信用卡)消费数据,银行可以基于银行卡的数据和跨界获得的社交等大数据,对各类产品的用户进行画像,比如图3就是某银行基于信用卡的消费数据做出的喜欢购买某款摄影产品的人物角色模型。大家可以思考:100元将这个画像模型卖给这个产品的厂商或销售商有无可能?如果做出1万种商品的用户画像模型,是否可以有100万元的销售收入?有这些数据,产品的拥有者就可以做到精准营销。这是精准金融的含义之一,即用金融数据提供精细化的数据服务,从而获得相应的收入。相信随着数据量的增加,用户的角色模型会越来越精准,得到产品或销售商更多的欢迎。
上述的画像技术对于传统银行都可以采用。对于互联网金融企业来说,由于有更多类型的用户数据,可以做更精细的用户分类画像模型。例如微信支付,可以比较容易地获得用户的社交数据和消费数据,从而更好地分析用户的特征和行为。
互联网金融在过去几年得到了飞速发展,在业务发展的背后,迫切需要个人和企业征信体系作为支撑。然而,对于一些蓝领工人、学生、个体户、自由职业者、中小企业等用户,他们可能与正规的金融机构没有发生过或很少发生过交易,因而没有建立个人或企业完善的信用记录。这时,互联网金融利用跨界的数据建立大数据风险分析模型,就可以建立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完善信用的评估,对用户的风险分析也会越来越来精准,从而为这些用户提供合适的贷款等金融服务。
各类互联网金融业务都可以采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支撑各自业务的发展。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集合海量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通过对其进行实时分析,为互联网金融机构提供用户全方位信息,通过分析和挖掘用户的交易和消费信息,掌握用户的消费习惯,并准确预测用户行为,使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平台在营销和风险控制方面有的放矢。如互联网众筹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找到最适合众筹标的的对象,互联网保险可以充分利用小众人群的长尾效应组合成个性化的团单进行承保,如研发针对特定商务人士U盘(可移动磁盘)的丢失险后,大数据画像和预测技术可以帮助找到这些用户,这些小众群体聚集起来可以发挥长尾效应使互联网保险机构获得额外的收入,拓展原有保险领域的边界。互联网金融门户则可以根据用户的特征,推荐合适的互联网金融产品。
数据科学与工程支持的精准金融将成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方向,那么支持精准金融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哪里呢?以下是可能的领域:1)金融大数据。如第三方支付账号、信用卡或借记卡的消费支付数据,保险参保和赔付数据,股票证券的交易数据,众筹数据等。2)电商大数据。如电商拥有的大量流水交易数据以及用户点评等数据。3)社交大数据。如用户的社交结构、数量、用词风格等数据都可以用来分析。4)电信大数据。如用户的通话时长、结构、频次等都可以提供很好的用户信息。5)生活大数据。包括水、电、煤气、物业费交纳等,此类数据客观真实地反映了个人基本信息,是重要的数据类型。当然,还有很多未来待开发或待公开的可能数据领域,如健康大数据等。上述这些数据要跨界聚合使用,一定要注意脱敏处理,不能直接定位到具体的用户个体,一定要在精准和隐私上做出恰当的平衡,在提供精准金融服务的同时,让用户有足够好的体验:你不知道我究竟是谁,但是你能提供我需要的贴心金融服务。这是精准金融的理想境界,也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方向。
互联网金融的方向之四:安全金融
互联网金融安全是互联网金融发展必须面临的基本问题,虽然互联网金融在年轻群体中受到了追捧,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中年以上的人群以及稳健投资的人群,对于互联网金融还是深有疑虑的。特别是2015年以来一些P2P平台卷款消失或倒闭,以及一些不合格的借款人和众筹项目,更是加深了一般民众对互联网金融安全的忧虑。对互联网金融企业来说,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可以对用户的资信状况做到可记录、可追溯、可验证,能够卓有成效地帮助这些企业改善信息不对称现象,进而提升金融风险防范和控制能力。
好的监管密切留意金融企业的稳定性,保护金融用户的利益,促进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健全(乔安妮·凯勒曼等,2016)。互联网金融也需要得到有效的监管。2016年8月26日,国家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首次对外介绍了由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建设的国家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技术平台的原型系统,该系统能够实现对互联网金融总体情况的摸底、实时监测预警企业异常和违规情况等功能。比如截至8月26日,该系统试运行期间监测到互联网金融平台8490家,互联网金融活跃用户6.18亿户;发现存在异常的互联网金融平台3398家,预警118家高危网站;发现互联网金融网站及APP(应用)漏洞1877个,受到攻击42.57万次(孙云龙等,2016)。
一般来说,互联网金融的安全需要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去解决,前者包括数据脱敏技术、风险控制模型乃至区块链技术;后者包括法律法规的完善、个人征信系统建设、企业内部制度建设、社会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
从技术上讲,数据脱敏技术、风险控制模型乃至区块链技术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也是互联网金融企业需要积极研究、采纳和接受的。数据脱敏技术是指对某些敏感信息通过脱敏规则进行数据的变形或过滤,实现对敏感隐私数据的可靠保护,目的是不能定位到具体的用户个体。对于一个互联网金融用户,至少可以做幅度处理,比如描述为这是一个月收入8000~10000元、年龄在30~34岁、喜欢到近郊自驾游的北京男性公民。风险控制模型是指可以根据用户可能有的不同数据类型,通过海量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来预测其风险表现和信用价值,利用统计学、机器学习的方法,基于相应的用户评分模型和风险预测模型,为其计算信用和风险评分,并应用到相应的个性化互联网金融服务中。区块链技术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建立一组互联网上的公共账本,由网络中所有的用户共同在账本上记账与核账,来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不可篡改性,它具有去中心化、可扩展、安全可靠等特点。由于区块链中任意节点之间的活动均受到全网的监督,并且数据库采用分布式存储,安全性能大为提高。随着计算能力的进一步增强,以及区块链商业模式的探索,相信区块链技术在互联网金融中会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除此之外,目前的量子计算已经对密钥分发技术做了有效的探索,未来也可以为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安全提供重要的保障。
从管理上讲,普遍受关注的是互联网金融监管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出台。在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银发〔2015〕221号)中明确指出,“要细化管理制度,为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2016年4月14日,国务院批复并印发与互联网金融整治工作配套的相关文件,按照“谁家孩子谁抱走”的原则,提出了七个分项整治子方案,涉及网络投资理财、互联网支付、网络借贷、股权众筹融资、互联网基金销售、互联网保险、互联网信托和互联网消费金融等互联网金融业态,以及互联网金融企业广告治理等相关业务。8月24日,银监会等四部委联合发布《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这意味着受舆论广泛关注的P2P网贷行业首部业务规范政策正式面世。相信随着专项整治的进行和上述暂行办法的颁布,互联网金融的大环境会得到净化,互联网金融的生态系统会更健康。除上述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外,个人征信系统建设和企业内部制度建设也相当重要。应该完善我国个人征信系统,积极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李真,2014)。对于资产端和资金端用户的分析或项目的识别、用户隐私保护、信息披露和信息安全、平台运营人员的管理等方面也都需要規范的管理制度才能确保互联网金融产品运行过程中的安全。
除了主动应对安全问题,面对用户金融业务中的痛点问题,互联网金融企业可以尝试开发新的互联网金融产品。2016年8月19日,山东省临沂市高考录取新生徐玉玉被犯罪嫌疑人以发放助学金的名义,实施电信诈骗骗走9900元。案发后,徐玉玉与父亲到公安机关报案,回家途中暈倒,出现心脏骤停,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这个案件引起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28日,案件告破,所有犯罪嫌疑人全部到案(郑良,2016)。这个案件引发了学术界的很多讨论,如涉及相关部门在其他大量类似案件中的不作为问题等。互联网金融企业是否可以从这个案例中发现金融安全创新的商机?比如,开发一款只要证据确凿就可以快速冻结骗子账号的第三方支付产品,并通过大数据分析,快速给公安机关提供该骗子用户的特征和行为画像,从而有助于快速破案和金融交易安全。互联网思维中一个很重要的思维就是痛点思维,用户的痛点就是产品创新的方向。安全金融,是互联网金融的重要方向之一,如果能够针对用户的安全痛点,开发更多的互联网金融安全产品,建立互联网金融是安全的这样一个全社会认知,那么,互联网金融的用户规模、渗透率和交易金额都会有一个显著的提升。
结语
由于P2P网络贷款的野蛮生长以及越来越多问题平台的出现,使得互联网金融成为高显示度的社会热点话题。随着2016年8月银监会等四部委联合发布《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许多P2P平台将要么转型,要么合并或倒闭。即使合规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也需要认真思考,未来的互联网金融究竟会如何发展?互联网金融作为一路高歌的赶路者,需要抬头看看天,明确前进的方向。
参考文献
李真,2014,《互联网金融:内生性风险与法律监管逻辑》,《武汉金融》,第5期,第35~37页。
刘英,2015,《互联网金融是实现普惠金融最佳选择》,《经济参考报》,2月27日。
[荷]乔安妮·凯勒曼、雅各布·得汗、费姆克·德弗里斯等,2016,《21世纪金融监管》,张晓朴译,北京:中信出版社。
沈娟、占华丽,2015,《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文献综述》,《经营与管理》,第10期,第105~107页。
孙云龙、黄浩、廖国红,2016,《国家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专家委员会正式成立》,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info/2016-08/26/c_135636015.htm,8月26日。
网贷之家,2016,平台数据,http://shuju.wdzj.com/industry-list.html。
魏明侠、黄林,2015,《互联网金融:研究述评与展望》,《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第117~124页。
许伟、王明明、李倩,2016,《互联网金融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郑良,2016,《公安部A级通缉令嫌疑人郑贤聪自首,徐玉玉案6名犯罪嫌疑人全部落网》,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16-08/28/c_1119466855.htm,8月26日。
责 编∕樊保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