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冲突下语用缓和策略的表现形式及其和谐取向
2017-03-06王钢
王 钢
(巢湖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人际冲突下语用缓和策略的表现形式及其和谐取向
王 钢
(巢湖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人际冲突在社会交往中普遍存在,语用缓和策略作为调控冲突、弱化矛盾的语言手段,对交际意图的传递,人际关系的维护具有重要影响。基于冲突性话语语料,分析了冲突语境下语用缓和策略的表现形式及其和谐取向。研究表明,语用缓和策略是缓解对立情绪、降低话语驱使力的补救性措施,表现为附加疑问语、模糊限制语和语用移情词等五种形式。同时,语用缓和策略可以减少话语的面子威胁,增加话语的可接受性,具有缓和人际冲突,维护人际和谐的语用价值。
人际冲突;语用缓和策略;缓解效应;和谐取向
人际冲突在社会交往中自然发生、难以避免,交际主体的话语选择受制于多种因素,表现为因境而变、冲缓交叠的动态发展过程。冲突语境下,交际主体存在两种走向:一是交际方做出冲突性话语回应,触发或导致矛盾加剧,损害人际关系;二是交际方做出缓和性话语回应,减弱或降低对立程度,促进人际交往。然而,化解冲突、实现语言缓和是交际主体努力实现的永恒主题[1],理性的语言使用者总是尽量选择恰当的话语寻求维系人际和谐[2]。其中,语用缓和策略作为话语的“润滑剂”,是弱化对抗、消解冲突的有效方式,有助于人际关系的重构。当前,已有研究集中于冲突性话语本身,涉及语言结构特征、话语构建模式和发展过程[3]以及话语冲突中说话人的视点定位与身份建构[4],对语用缓和策略研究并不充分,尚存在较大的研究空间。基于此,通过考察人际冲突下语用缓和策略的表现形式和功能取向,旨在认知语用缓和策略的语用理据,以期化解交际冲突,构建融洽的社会关系。
一、语用缓和研究概述
20世纪70年代以来,学界开始关注语用缓和现象,从不同的视角展开了多维度的考察。其中,社会语言学视角的研究以语用缓和的社会因素为切入点,探究了缓和语使用的性别差异,提出了女性话语假设的经典命题。由于性别因素的引入,印证了语用缓和是社会规约在语言中的折射,揭示了隐含的社会语用理据。语用学视角的研究侧重语用缓和的发生条件、语用属性,识别语用缓和的运作机制,揭示语用缓和使用者的心理动机,尤以弗雷泽(Fraser)和卡菲(Caffi)的研究为为代表。近年来,随着礼貌原则及和谐论等概念的融入,语用缓和研究更多关注语言范式和语用理据的共现关系和使用格局[5]。
就语用缓和的内涵而言,它是调节和驾驭交际的语用手段,有助于恢复、提升交际和谐程度。人际冲突下,交际主体的语用缓和策略选择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顺应冲突进程、交际意图等因素动态地进行调整。某种程度上,语用缓和是对言语行为的一种修饰,以减少某一言语行为可能产生的负面效果[6]。鉴于语用缓和的多元属性,结合其弱化负面效应、降低施为力的内核特征,我们认为语用缓和策略是交际主体为了达到交际意图,采取的弱化负面效应的语用行为。
二、人际冲突下语用缓和策略的表现形式
由于划分视角差异,语用缓和策略形式多样、数量不等。其中,乔斯勃格(Trosborg)提出了内部缓和策略、外部缓和策略两类[7];弗雷泽(Fraser)把缓和语分为间接言语行为、含糊指向和不确定声明等六类[8]。总之,语用缓和策略体现在词汇、句法和语气多个方面。为此,本文以冲突性话语为语料,从言语行为层面将语用缓和策略划分为五种形式。
(一)附加疑问语
附加疑问语作为陈述句的附属部分,位置相对固定,一般位于句末。话语冲突中,意在要求交际方就前述事实予以置评,期待对方加以确认。从类型上看,分为信息确认型和寻求信息型,其语用效果的实现与交际方的语调选择相关,具有明显的极性特征。当附加疑问语以陈述话语的附件出现时,多以降调为主,常见的有“是吧”、“行不行”等。
例 1(语境:宋建国因工作调动与其父宋子堂发生冲突。)
01宋建国:爸,我工作调动的事有消息了吗?
02宋子堂:你打算调哪去?
03宋建国:不,怎么,我的事不是事啊?我说的话就是放屁。……那供销科老徐上个月黄疸肝炎死了……这位置既然腾出来了,我不占着别人也得占着,是不是?您总不能眼看着我在铸造车间铸造一辈子,是不是?
04宋子堂:……你先在一线好好工作,你的事我有安排。(《姐妹兄弟》)
本例中,父子俩因工作调动触发矛盾。对于父亲的有意推托,儿子起先使用反诘句提出质疑、宣泄不满,具有明显的话语冲突特征。之后,面对父亲的强势身份,儿子(03)选择语用缓和策略,连续使用了降调的附加疑问语“是不是”,有意识地降低话语的施为力,弱化语气、标示身份权势差异,期望对方对自己的要求给予回应。可见,附加疑问语突出了话语的协商性,减少了对对方权势的挑战,一定程度上化解了父子间的正面冲突。
(二)模糊限制语
模糊限制语是指“使事情表达变得的含含糊糊的词语或结构”[9]。从话语语义的角度看,分为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和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在功能上实现准确信息或者不确定信息的模糊表述[10]。变动型模糊限制语是对话语结构原语义的微观修正,在程度、数量上增加语义的伸缩性,以利于减少主观臆断,给双方留有回旋空间。比如“好像”、“大概”等。与变动型不同,缓和型模糊限制语不改变话语结构的语义,只作为所在话语的修饰性成分,用以模糊或限定话语信息来源,降低话语的肯定语气。常用的有“我觉得”、“听人家说”等。
例 2:(语境:李亚平和胡丽娟因家庭琐事发生争执。)
01李亚平:……我爸那咳嗽两声,瞧你把菜都藏到哪儿去了,老人心里怎么想?
02胡丽娟:……什么叫我不讲道理啊?我要真不讲道理,我当着你们的面,我就把菜扔掉了。我还自己拿到一边去啊,好意思讲这种话呢?……
03李亚平:我算是知道了,这儿媳妇跟女儿差距太大了。我本来还想我爸这一病,咱能够同甘共苦,互相分担点啥,算了,不可能。
04胡丽娟:你能别这么想我吗?你也体谅体谅我,行不行?……现在能这样已经不错了,我觉得我都很有进步了……(《双面胶》)
本例中,夫妻俩因为家庭琐事发生矛盾,进而相互埋怨。冲突一方(01)责备妻子的自我中心,毫不顾及他人情感,未能担负起作为儿女的责任。对此,妻子(02)进行了有力地反驳,质问对方导致分歧扩大。然而,面对丈夫的失望与讥讽,妻子(04)使用了附加疑问语“行不行”,传递缓和的意愿。随后,使用模糊限制语“我觉得”平和的陈述己方观点,改变话语的真值条件,避免了将自身观点强加与人,保全了双方的面子。可见,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取决于现时语境,具有特定的缓和效应。
(三)语用移情词
话语缓和是以情感为取向,通过弱化语力,降低对听话人的负面情感。同样,语用移情指交际双方情感相通,能理解对方的用意,在情感方面上两者具有共同之处。具体而言,交际一方运用视角转换、人称变换等方式构建交际身份,实现双方在情感或心理上的趋同,主动缩短人际、心理距离,促进冲突缓和。人际冲突下语用移情词以称呼语和人称指示语为主,常见的有“咱们”、“老辈们”等。
例3:(语境:夫妻俩因饭店被关停发生争执。)
01孙勇:你怎么出这样的事情啊,要不要打官司呀,你看我早就说过,什么都没有稳定重要,这要是在淮州,怎么能出这样的事情?
02冯大米:你是一个男人,能不能稳重一点,能不能镇定一点。当着孩子还有服务员,你不嫌丢人?
03孙勇:大米,我现在管不了那么多了,咱贷款还有三百万哪,三百万哪。你看现在,一个吃饭的都没有,还有这么大一个店,你拿什么还钱啊?
04冯大米:好呀,你慢慢在这儿急,看看能解决得了什么问题?
05孙勇:大米,你倒是说怎么办呢……你要在淮州,咱们谁都认识,一个电话过去事好解决,在北京人生地不熟的,你怎么弄啊,咱们就跟蚂蚁一样……你说。(《家宴》)
本例中,面对丈夫的惊慌和质问,交际一方冯大米(02)甚为不满,起先做出了策略性冲突回应。然而,为了避免紧张关系的升级,丈夫(05)选择了缓和性回应,使用了语用移情词“咱们”来标示妻子和自己,拉近双方的情感距离,变一味指责为共同分担,明示己方的关心和担忧,合理管控双方的紧张关系。
(四)象征性赞同语
冲突语境下,受交际意图、情感距离的制约,交际一方会主动降低话语的对立程度,体现自身的“合作性”。通过使用语用缓和,部分或表面认同对方的观点,调整双方的权利分配,以期有助于冲突的趋缓。其中,象征性赞同语作为一种语用缓和策略,它是在冲突双方的意见出现分歧时,交际方先表达简短同意或部分同意,再转而反对听话者的部分观点[11]。此类缓和策略表现为“肯定性表述+否定转折词”的结构特征,其否定部分常以“不过”、“但”等词语连接,采用先扬后抑的模式。
例 4:(语境:何平因父亲的意外受伤与朱晓发生争执。)
01何平:……你既然答应照顾爸了,你就不应该走。我跟你说这是没出事,这要是出了事,这就是人命关天的大事。
02朱晓:爸出事是人命关天的大事,那我妹妹出事不也是人命关天呀?
03何平:不是,你就再怎么着,你不应该把我爸一个人放那儿……你就不能走,你绝对是不应该走,你知道吗?
04朱晓:我是不应该走,可我给她打电话了,我不能眼睁睁地看着我妹妹寻短见吧。(《妯娌的三国时代》)
本例中,冲突一方(01)指责对方行为失当,损害了对方的正面面子。然而,大嫂(02)据理力争,并不接受对方的指责。但面对既成事实,固然难掩其咎,大嫂(04)进而选择了缓和性回应,使用了象征性赞同语“我是不应该走”的缓和策略,部分承认己方失误,表面上接受对方的批评,一定程度满足了对方的面子需求。此外,由于象征性赞同的利他功能,促进了后续话语解释的接受度,缓解了双方的观点对立,增加了话语的语用效力。
(五)语用修正语
人际交往中,双方会因意见、观点差异,产生不同程度的冲突。当交际方的话语不符合对方的预期,有可能引起对方不悦时,交际一方往往会有意识地缩小分歧,通过隐含修正来实施交际意图,减少话语给对方造成的面子威胁。其中,语用修正语作为缓和策略,它不是“因错而正”的信息修正,而是交际一方有意通过修正改变对方相关认识的语用行为。修正结构呈现“引入成分+修正”的形式,如“我的意思是”、“我是说”等。
例 5:(语境:唐小雨发生意外,程洁与唐母周丽萍交谈中发生争论。)
01周丽萍:……不是他害的,是谁害的呀?我害的呀?好端端的,小雨会去自杀?
02程洁:要我说,这件事情您也有责任。
03周丽萍:我有责任?
04程洁:要不是您反对,长青哥跟小雨,怎么会闹出这么多事呢?
05周丽萍:照你这么说,那还是我的错了?
06程洁:周姨,我就是想说,长青哥真的很爱小雨……我们同学都认为他们俩最般配了,拆散他们,多残忍呀。(《姐妹兄弟》)
本例中,面对唐小雨的意外发生,交际双方观点不同、分歧较大。交际一方(02)的说法引起了对方的不悦和反感,双方在认识和情感方面产生了冲突。对于唐母的质疑,交际一方(06)使用第三人称指示语“周姨”,明示自身的弱势身份,并使用语用修正语“我就是想说”作为引入充分,对前述话语(04)进行隐含修正,改变唐母对其原有话语的理解,旨在说服对方支持其女儿的婚姻选择,传递出隐含的交际意图,促使人际关系的缓和。
三、人际冲突下语用缓和策略的和谐取向
人际冲突下,语用缓和策略的使用具有多变性、组合性,但其语用动因在于交际主体的和谐取向,维持交际顺利进行的内在意图。斯宾塞-奥梯(Spencer-Oatey)认为和谐取向是影响和谐管理的主要要素[12],是交际主体对语言使用的有意选择。从语用取效层面看,冲突语境下语用缓和策略兼具利他和利己的双重功能,有助于减低话语的负面效应,缓解双方的对立,维护人际和谐。
(一)人际冲突的缓解效应
人际冲突是社会互动的组成部分,但交际的顺利进行离不开缓和矛盾、追求和谐。人际冲突的缓解效应是指冲突主体合理使用语用缓和策略,化解冲突、弱化对对方的面子威胁,从而创设解决冲突的机会。
例6:(语境:朱晓与婆婆因搬家发生了矛盾。)
01朱晓:……妈,你真行,我还以为这么半天没出来,您是猫在屋里偷偷地难过,您舍不得我呢?闹了半天您猫在屋里去收拾冰冰这些破玩意去了。行了,这些玩具我们用不上。
02婆婆:老大媳妇啊,我就怕你们多想,……你看看,你还是多想了。晓儿,实在不愿意走,没关系,走,咱回去……走,咱们回去把,上楼。
03朱晓:妈,刚才我在屋里收拾东西的时候,您怎么不拦着我呀?您怎么不说舍不得让我走的话呀?行了,妈……我明白了,您不用这么轰我……
04婆婆:晓儿,咱说话可凭良心啊。我什么时候轰你了,……我不一直跟你说我说兄弟有困难,咱们大家互相帮衬一下,是不是?互相将就一下,……《妯娌的三国时代》
本例中,为了缓和对立,婆婆(02)采用语用缓和策略,通过变换称呼语,改变自身的高权势,调节紧张关系,缩短人际距离。然而,缓和意愿的达成并非线性发展,面对对方的执意拒绝,婆婆(04)继续强化情感趋同,使用人称指示语“咱们”和附加疑问语“是不是”,进一步实施劝说,缓解双方的正面对立,有效阻止了冲突的激化。
(二)人际关系的和谐维护
从语用缓和层面看,人际关系的和谐维护是指交际主体使用话语策略,有意识进行人际关系管理,通过安抚对方情绪,突显对对方的尊重,进而减低话语对交际一方的威胁性,表达维护人际和谐的愿望。根据自身交际的实际需要,交际双方往往会动态选择语用缓和策略,实现交际用意。
例 7:(语境:李梅与郭阳因家庭装修发生争吵。)
01李梅:我知道你不愿待在家里。
02郭阳:愿不愿意我不也都回家了吗?该调整的也都调整了,态度怎么不正确了。
03李梅:你想想我管家的时候怎么伺候你的,你在外边忙了一天,回来就甩手大爷,……为什么我主外了,回来还得看你的脸色。
04郭阳:……我想重新装修不是想给你们提供一个更舒适的环境吗?我是在用自己的方式管理这个家,建设这个家,我不是做贡献吗?
05李梅:是,你想建设家庭当然好了,但你得先把家庭的基本顺序理顺了,再来考虑哪些可早、可晚的事。《婚姻保卫战》
本例中,双方意见不合,致使相互指责。冲突一方(05)使用了象征性赞同语的缓和策略,率先释放善意,部分肯定了对方观点,降低了双方的对立程度。随即,间接地指出对方认识上的失当之处,降低直接驳斥的负面威胁。可见,语用缓和策略的使用反映出说话人顺应冲突语境,不仅考虑自身的交际意图,也充分顾及了对方的情感需求,突显利他功能,有助于双方关系的和谐维护。
人际冲突发生后,语用缓和策略是降低冲突性话语驱使力的后续补救性措施。随着冲突进程的发展,冲突主体倾向采用不同的语用缓和策略来实现交际意图。因而,交际一方会动态使用语用缓和策略,以期传递弱化冲突、和谐维护的人际语用功能。总而言之,人际冲突下的语用缓和策略研究可以有助于认知冲突性话语的全貌,加深对语用缓和现象的理解,增强面子论的解释力。
[1] 何雅媚.假冲突话语防御性回应方式及其语用理据[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 2015(4): 60-65.
[2] 毛延生.汉语中语用缓和策略的实证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5): 74-81.
[3] 赵英玲.汉语冲突话语语用修辞研究[D].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2008: 55.
[4] 李成团.指示语选择的视点定位与身份构建[J].外语教学, 2010(5): 15-19.
[5] Caffi C.Mitigation[M].Amsterdam: Elsevier, 2007: 171.
[6] 周华, 韩晓惠.中式礼貌语境中的缓和语语用研究[J].外语学刊, 2013(2): 58-63.
[7] Trosborg A.Interlanguage Pragmatics: Requests Complaints and Apologies[M].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1994: 517.
[8] Fraser B.Conversational Mitigation[J].Journal of Pragmatics, 1980(4): 341-345.
[9] Lakoff G.Hedges: A S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 Logic of Fuzzy Concepts[J].Journal of Philsophical Logic, 1973(4): 458-508.
[10] 冉永平.缓和语的和谐取向及其人际语用功能[J].当代外语研究, 2012(11): 4-10.
[11] 林宝珠.汉语语境下话语冲突中缓和性回应的语用分析[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2): 117-122.
[12] Spencer-Oatey H.Culturally Speaking: Managing Rapport through Talk across Cultures[C].London: Wellington House, 2000: 11-46.
(责任编校:叶景林)
H08
:A
:1674-327X (2017)01-0055-04
10.15916/j.issn1674-327x.2017.01.017
2016-09-04
2014年度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SK2014A325)
王钢(1979-),男,安徽巢湖人,讲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