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人才合作路径创新研究

2017-03-06白海琦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党政省市京津冀

白海琦

BAI Hai-qi

河北地质大学 法政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1

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人才合作路径创新研究

白海琦

BAI Hai-qi

河北地质大学 法政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1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中央在21世纪提出的有关京津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京津冀区域的人才合作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基本保障。通过文献研究和调查研究,在梳理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历程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当前阶段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人才合作困境以及人才合作路径研究的必要性,继而构建了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四大新型人才合作路径,即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育才创新路径、选才创新路径、用才创新路径和留才创新路径。

京津冀协同发展;人才;人才合作;人才合作路径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是人力资源的核心资源,人才开发和人才合作对京津冀区域的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离不开三地人才合作,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产业对接协作离不开三地人才合作,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调整优化离不开三地人才合作,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生态环境保护离不开三地人才合作,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交通一体化离不开三地人才合作,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市场一体化进程离不开三地人才合作,人才使用和人才合作是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障,探索和开发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中的人才合作路径是推动和促进京津冀三地的协同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历程回顾

京津冀区域发展至今已经历了京津唐工业基地发展、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三个阶段,京津冀三省市合作范围亦由初期单纯的产业协作逐步扩展到人力协作、政策协作、资本协作等多个方面。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属于京津冀区域人力协作的重要内容,其发展同样经历了由无战略意识的、临时的、局部的合作到有战略意识的、长久的、立体的合作过程。1986年,在时任天津市委书记李瑞环同志的倡导下,成立了由天津、唐山等15个环渤海城市组成的“环渤海地区合作市长联席会”,联席会成员合作范围涉及人才、经济、管理、信息等多个领域,并成立了人才及信息合作的专业化组织,为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奠定了一定基础。2005年,京津冀三省市又签署了《京津冀人才开发一体化合作协议书》,搭建了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的基本框架,并在次年召开的一体化联席会议上,围绕人力资源领域形成了有关人事代理、人才交流、人才派遣、人才网站等具体业务合作意见。2008年,“环渤海区域合作市长联席会”框架下的“环渤海区域人才协作联盟”在天津成立,成员包括中国北方人才市场,以及天津、秦皇岛等36个城市的人才业务部门,该人才联盟此后多次举办了人才交流合作活动,对环渤海地区和京津冀人才合作的进展工作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2011年初,京津冀三省市签署了《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框架协议书》,三方承诺在贯通彼此人才市场、同步三地人才服务、协同制定三地人才政策、共享人才智力资源、共建人才创业载体、便利社会保障转移接续等方面紧密合作,并议定了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联席会议制度,且在同年召开首次人才合作联席会议,此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京津冀人才工作联席会议章程》,并发布了《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宣言》。2014年,中央明确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国家战略,在中央的布局和支持下,京津冀三省市均在其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促进区域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作为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的重点内容。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人才合作困境及合作路径研究的必要性

国家、地区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掌控优秀的人才资源,谁拥有庞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有优势,赢得主动。在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被大力推动的今天,作为京津冀全面协同发展重要保障的人才合作愈来愈受到京津冀三省市的重视。从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的发展历程中不难看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人才合作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合作层次越来越高,合作领域越来越宽,合作内容越来越多,但从目前情况来看,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人才合作亦存在一些问题,如:京津两市对与河北省人才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人才合作战略规划制定过于粗泛,京津冀三省市人才合作政策衔接不够畅通,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路径较窄、领域不宽等。在诸多问题中,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路径创新问题研究是解决三地人才合作其他问题的落脚点和归宿处,是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点事项。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分析,文章认为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路径创新应该重点从四个领域着手,即育才领域、选才领域、用才领域、留才领域。育才是指人才培养,选才是指人才的招聘录用和选拔,用才是指人才的使用和评价,留才是指保障人才发挥作用、调动人才工作积极性的的各种政策、措施和待遇。人才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础保障,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人才合作成功与否直接取决于三地在育才、选才、用才、留才四大领域的人才合作路径创新力度,探索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人才合作路径对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三、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新型人才合作路径

(一)创新育才合作路径

育才是起点,是选才、用才和留才的前提。创新育才合作路径是指京津冀三省市在人才培养和教育上要以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为原则,开展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院校的学术交流和学生招生培养合作、党政人才联动培养交流合作、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联合培训合作、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优势互补培训合作、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合作以及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合作。

1.积极开展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院校的学术交流和学生招生培养合作

由于历史和政治等诸方面因素,京津两市名校数量多、师资力量雄厚、教育质量高,两市高校的数量和学生培养规模是河北省远不能比拟的。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前提下,京津两市有责任、有义务帮助河北培养各种人才。要加强和河北高校的学术交流合作,积极为河北高校培养高校师资和科研力量,在博士招生、博士后培养、访问学者招生方面给予河北一定优惠,要在高校本科、研究生的招生政策和招生规模上向河北倾斜,要在继续教育和专业人才培养上对河北予以照顾。河北全省职业技术院校较多,办学经验丰富,在与京津两市职业技术院校优势互补的基础之上,要加大对京津两市职业职能人才的培养力度,从招生培养政策上向京津两市倾斜。

2.有序开展党政人才联动培养交流合作

党政人才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京津冀三省市党政人才培养的水平高低决定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效率和质量。异地交流是培养党政人才的一种重要途径,要重视三地党政人才的交流培养工作,通过各种形式开展三地的党政人才异地交流培养活动。京津冀三地组织部门要积极开展党政人才外派挂职锻炼活动,要互相选派高级党政人才到三地党政机关上挂,互相选派党政人才到对方基层单位挂职锻炼,互相选派党政人才到对方同级别单位对口学习或到对方单位任职(期限一年以上)等。京津冀三省市在干部交流培养活动中,要相互支援,要根据需求派出对方急需紧缺的专业技术类党政人才,要派遣党政人才学习和借鉴对方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方法,使三地党政管理实现观念和政策制度的衔接,以共同促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三地还应重视党政人才的在职学习培训工作,积极开展党政人才学历教育,选派理论和实践扎实的后备干部人才到三地知名高校参加研究生以上学历进修;要以短期培训班形式外派党政人才到三地相关高校和科研单位进行业务进修。此外,京津冀三省市要以党政人才培训需求为导向,整合利用三地教育培训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共建党政人才培养基地,采取“入党校、住军营、下基层、上高校、进都市、强党性”的复合式培训方式来联动培养优秀党政人才。

3.进一步重视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

京津两地名校的培训资源要积极向河北倾斜,河北也要充分利用京津两地的名校资源,定期委派企业管理人员到名校参加高级工商管理研究班等各种形式的在职培训活动,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理论水平。同时,京津冀三省市企业还应在政府主导下联合自身所在分行业定期召开管理人才论坛,三地政府要督促企业积极派员参与。此外,三地大型企业还要在政府主导下互派人员到对方企业进行学习交流,互学有益经验,互补长短,从实践中培养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4.稳步推进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优势互补培训合作

京津冀三省市高校和职业技术院校是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主要基地,除此以外,三地还要重视其它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合作培养方式。如,京津冀三省市应打破三地行政区域界限,根据三地企业需求以及各地科研单位(高校)专业优势以及培训机构培训专长,通过企业出资金、科研单位(高校、培训机构)出师资的方式联合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京津冀三省市政府还应出面搭建京津冀人才合作培养项目平台,通过依托三地重点项目、重点工程来联合培养三地急需紧缺的专业技术人才。京津冀三省市政府还要支持三地规模企业互相联合并依托各自技术优势搭建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培训基地,企业要定期选派人员到相关基地进行实习实训。此外,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上也应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根据京津冀三省市高职院校和培训机构的培养专长和产业行业进行分类组合,组建各种类型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面向三地人才进行无差别培养。

5.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力度

要发挥京津两市在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方面的培养优势,整合利用两市高校和科研机构资源,从招生和培养上向河北倾斜。河北要依托本省农业资源丰富和社会工作机会较多的优势,免费或优惠为京津两市提供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培训基地。同时,三地还要互派人员学习对方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的成功培养模式,共同推进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建设工作。

(二)创新选才合作路径

选才是育才的后续环节,是用才和留才的前提。创新选才合作路径是指京津冀三省市在人才的选拔录用过程中,根据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需求,打破三地行政区划壁垒,搭建以人才市场为基础的人才资源选拔录用配置体系,建立三地统一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建立健全三地一致的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并构建规范协同的三地党政人才选拔任用制度。

1.加强人才市场建设,发挥人才市场在人才选拔录用中的基础性作用

京津冀三省市要下大力气打破三地人才流动壁垒,统筹建立三地互流互通的统一的人才市场,为各类人才的流动和选拔录用提供三地相互贯通的服务平台。三地政府要加强合作与协商,在具体分析阻碍三地人才市场一体化发展因素的基础上积极探求和出台解决措施,制定和健全三地统一认可的人才市场制度与规定,并联合构建有利于三地人才市场一体化发展的基础设施、信息平台和服务体系,实现大规模和广领域的人才流动配置。同时,三地政府要联合发展网上人才市场,大力发展区域性功能完备的综合人才市场,积极发展专业性人才市场,加强三地人才市场的交流合作,并对三地人才市场进行统一监管。除此以为,还要加强人才市场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和服务质量培训,提升人才市场服务水平,三省市人才市场要积极开展人事代理、人才培训、业绩档案、诚信认定、信息咨询、人才招聘、人才智力输出、创业项目中介等异地服务,实现京津冀三省市间人才集成式服务。

2.建立统一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

职业资格证书是人才选拔的一项重要依据,其含金量高低与企事业单位或党政机关人才选拔的效果密切相关。京津冀三省市应该加大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的研究工作,打破三地职业资格评审行政界限,三地职业资格评审部门要主动联手构建一个职称评审委员会,制定三省市统一的职业资格评审鉴定标准和程序,构建连通三省市的职业资格评审鉴定专家库,积极携手消除行业职业资格证书重叠现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实现京津冀三地职业资格证书的互认互通。

3.建立健全三地一致的用才考核评价激励机制

三地用才的根本目的从宏观角度考虑是为了推动三地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从微观角度考虑是为了实现人才所在组织的战略目标和工作绩效,考核评价激励机制是推动人才发挥潜力并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一种选才用人手段,对人才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三地要根据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总体要求统一并分类制定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各类人才的考核评价制度和人才使用规划,建立健全紧密围绕组织绩效的、能激发人才活力的并保障人才合法权益的评价激励机制,在考核评价中发现人才,在考核评价后选拔人才。

4.构建规范协同的三地党政人才选拔任用制度

在公务员录取方面,京津冀三省市组织部门要制定统一的公务员招生选拔政策,统一组织和实施三地公务员录取资格考试,实现考试资格在三地互认互通。在党政人才晋升方面,三省市组织部门要把到三地交流经历作为党政人才选拔任用的一项重要条件,要把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贡献作为党政人才选拔任用前综合考核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上牵引三地党政人才积极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服务。在干部公开选拔方面,组织人事部门要尽量把选拔范围划定为京津冀区域,为三地人才提供更多的出仕机会;此外,三地组织人事部门还应加强交流和沟通,以解决公选干部异地考察难的问题。

(三)创新用才合作路径

用才是终极目的,是育才、选才和留才的根本。创新用才合作路径是指京津冀三省市要携手疏通和创新用才路径,打造更为宽广的用人舞台,充分调动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使得物尽其才、人尽其用,真正实现三地共享人才资源。

1.京津冀三省市要打破人才使用行政区域界限,出台三地用才互助合作政策,疏通用人路径。从京津冀区域人才分布来看,北京是各类人才最集中的地区,天津是各类人才较为集中的地区,河北是人才较为匮乏的省份,三地人才分布不均衡。三地要积极出台政策消除行政区划对人才流动和使用的影响,以人才互助合作政策为基础,以薪酬待遇为调节杠杆,以人才市场为流动载体,统一三地户籍制度、完善三地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办法,把京津“过剩”的人才和人力储备投入到河北的发展中去,使得人职匹配,把人才放到最需要的地方发挥出最大的生产力。

2.京津冀三省市要联合出台引导三地企业创新用才路径的政策,建立人才使用委托制度、与竞争对手合作使用同类人才制度以及建立跨行业间人才使用制度。人才使用委托制度是指当企业自身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留住或长期使用某类人才时,利用合同的方式委托拥有此类人才的企业完成自身所需的工作任务,借此达到共享人才的目标。与竞争对手合作使用同类人才制度是指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与竞争对手企业建立共需人才合作关系,如果自身生产规模扩大,就用合同的形式向竞争对象借用其人才资源,从而满足自身人才需求,提升人才使用效率。跨行业间人才使用制度是指不同企业间制定统一的人才招聘标准,在招聘人才时把自身行业不需要而对方行业需要的人才推荐给对方企业。

(四)创新留才合作路径

留才是手段,服务于用才。创新留才合作路径是指京津冀三省市要积极携手打造统一的人才创业平台,构建三地一致的人才服务体系,真诚用人,真挚待人,真心留人。

1.京津冀三省市要真正携起手来,积极打造人才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和载体

三省市应该积极打造三地一体的人才创新创业互动平台,完善和健全“环渤海区域人才协作联盟”峰会制度,统一规划并定期举办京津冀区域人才交流、合作、服务等活动,努力把“环渤海区域人才协作联盟”打造成一个国际国内优秀人才合作创新、建言献策、探讨问题、分享经验的平台,使京津冀区域真正成为人才集聚的一篇热土。京津冀三省市应该统一规划和优化布局功能完备的人才创新创业载体,要根据三地各自的人才需求状况按照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原则新建一批配备齐全、功能完善的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升级和扩建一批科技园、创业园和高新技术园区,吸引和留用各类人才到载体安家落户。

2.京津冀三省市要联手积极推进三地人才服务体系建设

三地应该联合制定京津冀区域统一的薪酬激励制度和人才奖励体系,积极探讨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方法。三地要联合制定统一的政策畅通高层次人才在三地参政议政的渠道,对于在三地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要给予其在党委、人大、政府、政协会议的列席资格或在科技部门以及人大、政协、政府咨询部门兼职的资格,授予特殊政治待遇。三地还应该联合制定三地统一可接续的社会保障政策并统一户籍制度,且在购房、住房等方面给予高层次人才一定补贴,并对其子女在就学、升学和配偶就业方面给予一定政策照顾,消除高层次人才生活上的后顾之忧。最后,京津冀三省市还应该加大对突贡人才的宣传力度,营造出京津冀整个区域关心人才、支持人才发展的舆论氛围。

四、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路径构建的保障措施

健全的组织架构设计、充裕的资金和科学的政策制度是创新人才合作路径的基本保障。一个架构设置合理的组织是创新人才合作路径的主要载体,京津冀三省市应协商成立一个人才合作中心,全面负责协调三地人才合作事宜,其职能包括:妥善制定三省市人才发展战略,大力完善人才市场体系,构建人才公共服务平台,积极拓展人才市场的公共服务功能,规范和监督三地人才服务与管理机构等。资金是创新京津冀三省市人才合作的源动力。财政资金是人才合作所需资金的重要来源,三地财政部门每年都应拔出专项基金作为人才育、选、用、留之用,要把人才资金和区域引智专项经费的配套资金列入三地财政预算中,并根据三地财力现状合理分担费用;企业资金是人才合作的强力推进剂,必须打破“政府育才,企业用才”的传统格局,三地政府部门要积极引导企业资金注入到三地人才合作中去,鼓励企业更多的出资支持三地的育才、选才、用才、留才工作;社会资金是人才合作资金来源的有效补充,京津冀三地要紧抓“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契机,广泛吸收社会资金,积极推动三地人才合作新型路径的构建。科学合理的政策制度是推动京津冀三省市人才合作的润滑剂和连接器,三地应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整体利益出发,协同制定区域人才政策制度,创新人才培养开发机制、人才评价发现机制、人才选拔任用机制、人才流动配置机制和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在政策制定时,三地要加强沟通与协调,征询各方意见,共同营造和谐的人才政策制度制定环境,统一磋商并及时解决三地间人才政策对接及争端等事宜。总而言之,京津冀三省市要仅仅围绕在中央周围,同心戮力、克服困难,积极构建出高效合理的人才发展软环境和硬件服务体系,从高等人力资源生产要素配置角度大力推动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

[1] 蔡吉臣. 环渤海区域人才开发一体化的成效、问题与建议[J].求知, 2012(4): 29-32.

[2] 柳玉民, 宋秀丽, 时丽颖, 等. 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迎来新机遇[J]. 中国人才, 2014(9): 26-28.

[3] 王东强, 钟志奇, 文华. 城乡统筹视角下的区域协作体制机制创新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 2013, 20(12): 45-49.

[4] 梁丽. 京津冀合作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智力的战略思考[J]. 河北学刊, 2014(5): 250-253.

[5] 马宁, 饶小龙, 王选华, 等. 合作与共赢: 京津冀区域人才一体化问题研究[J].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1(10): 72-77.

[6] 朱志敏, 张琳. 五大区域人才服务合作政策文件回眸[J]. 中国人才, 2009(15): 51-55.

[7] 李慧. 京津冀协同发展下河北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 中外企业家, 2015(21): 125-127.

[8] 周媛媛, 王晓霞. 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背景下河北省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中国成人教育, 2014(12): 48-50.

(责任编辑:吴 星)

Talent Cooperative Path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Beijing-Tianjin-Hebei

Hebei GEO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31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Beijing-Tianjin-Hebei is put forward by the central in 21 century as a major strategic initiatives about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regional talent cooperation is the basic guarantee to realiz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Beijing-Tianjin-Hebei. Through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investigation study, on the basis of combing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al talent cooperation proces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urrent phase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Beijing-Tianjin-Hebei talent and the necessity of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talent cooperation, and promoted the construction of four new talent cooperative path, namely to cultivate innovation path, to select innovation path, to use innovation path, and to retain innovation path.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Beijing-Tianjin-Hebei; talent; talent cooperation; talent cooperation path

C962

文章编号:1007-6875(2017)03-0098-05

日期:2017-04-07

10.13937/j.cnki.hbdzdxxb.2017.03.019

白海琦(1978—),男,河北武安人,公共管理学博士研究生,河北地质大学法政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公共行政与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

猜你喜欢

党政省市京津冀
党政联动破难题 聚焦长远抓落实
省市大报头版头条
省市大报头版头条
其他省市怎么做?
省市大报头版头条
党政与工会
党政与工会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