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屠呦呦获诺贝尔奖谈中国杰出科学家管理的新策略
2017-03-06陈仕伟
陈仕伟
江西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从屠呦呦获诺贝尔奖谈中国杰出科学家管理的新策略
陈仕伟
江西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的最简单最直观的指标。屠呦呦成功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家给中国杰出科学家管理带来了重要的启示价值,但是不能因为屠呦呦的成功而掩盖了中国杰出科学家管理存在着的严重问题;必须以此为新起点,努力找寻到中国杰出科学家管理的新策略,促进中国杰出科学家不断成长,促使他们能够不断地获得包括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在内的世界级重要科学奖励。这样中国在科学技术研究研究领域重返世界先进行列就指日可待。
屠呦呦;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中国杰出科学家管理;重要启示;新起点;新策略
2015年10月5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爱尔兰科学家威廉·C·坎贝尔(William C. Campbell)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Satoshi Ōmura)。至此,中国本土首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顺利诞生!虽然直到诺贝尔奖诞生114年之后才有中国本土科学家获得该项科学奖励,真有点是“千呼万唤始出来”,但是对曾经相当长时间患有“诺贝尔焦虑症”(Nobel award anxiety)的中国科学界来说总算是一剂良药!刹那间,长期默默无闻的屠呦呦一时间就成为了中国科学界的焦点,成为了新闻媒体的宠儿,也成为了各路学者评论的对象,各式各样的祝贺、报道、评论等不一而足。
约瑟夫·本-戴维(Joseph Ben-David)曾经说过:“在本世纪(指20世纪,引者注),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分布看来也是研究中心在哪儿的一个较好的指标”[1]。因此,屠呦呦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对中国杰出科学家管理研究肯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但是作为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仅有一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一批批的杰出科学家获得该奖项,中国才能真正重返世界科学技术研究的先进行列。更何况仅一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并不表明我国杰出科学家管理就没有问题了,实际上严重问题依然存在着甚至还有恶化的趋势。因此,我们应该以此为新起点,努力探索出中国杰出科学家管理的新策略,积极促进他们进一步成长,进而促使他们能够源源不断地获得包括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在内的世界级重要承认。如能如此,中国肯定能够在世界科学技术研究领域占有重要一席,甚至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下一个世界科学技术活动中心。
一、屠呦呦获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对中国杰出科学家管理的重要启示
无论如何,屠呦呦成功获奖必定是中国科学界的盛事,肯定能够给中国杰出科学家管理带来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屠呦呦的成功表明中国完全有能力培养和造就出世界级的杰出科学家。也许在众多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中,屠呦呦的简历最简单。从学历看,仅有本科学历,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除此之外就没有其他的学习履历,特别是没有留洋经历。从工作单位看,大学毕业后她就分配到了当时的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即现在的中国中医科学院,一直工作至今,没有工作单位的变迁。从研究工作看,一生就从事着一项研究即研发青蒿素,从来都没有离开过这一研究问题。特别是,其学习与研究根本就没有离开过中国本土,甚至可以说没有离开北京即在北京学习也在北京工作。从这一特殊简历可知,屠呦呦确确实实是中国自己培养和造就出来的世界杰出科学家。换句话说,她的成功证明了中国完全有能力培养和造就出自己的世界杰出科学家。前段时间一直激烈讨论的“钱学森之问”或许正在逐步地解答过程中。
其次,既然中国完全有能力培养和造就出世界杰出科学家,那么中国杰出科学家也就完全有能力获得包括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在内的世界级科学奖励。此前有研究认为,中国杰出科学家获得的科学奖励比他们的科研成就要少的重要原因往往就是交流太少。[2]现在看来,中国杰出科学家没有获得重要的科学奖励并不是交流太少的缘故,因为默默无闻的屠呦呦在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之前就获得远在美国的拉斯克医学奖(Lasker Medical Research Awards),获得此科学奖励的科学家往往被认为离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仅一步之遥。因此,中国杰出科学家没有获得重要承认从根本上说还是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的独创性不足所致,毕竟全世界科学家运用着同样的语言,操作着同样的实验器材,取得相同形式的研究成果。只要是具有重要独创性的研究成果,就必然会为世界同行所认可。因此,只要中国杰出科学家做出了具有独创性的研究成果,就必然能够获得包括贝尔自然科学奖在内的世界级科学奖励。屠呦呦的成功或许证明中国杰出科学家完全有能力获得包括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在内的世界级科学奖励。
再次,屠呦呦的成功表明中国女性科学家未来必将撑起中国科学研究领域的“半边天”。女性科学家在科学领域的劣势地位,让世人为之惊诧,但是中国本土第一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竟然是女性。据数据显示,中国科学院的女性院士仅为院士总数的6%。[3]因此,虽然中国女性杰出科学家在数量上严重偏少,但是取得的研究成果在质量上却相当高。无独有偶,2015年3月8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谢毅院士还获得了“世界杰出女性科学家成就奖”。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女性有其自身的优点,比如坚韧、耐心、细致和认真等,她们应该适合从事科研工作。从近十年(2001—2009年)中国科学院当选女性院士的学部分布来分析,可以发现有些领域是比较适合女性从事的,如生命科学与医学、化学、地学和数理等领域,尤其是生命科学与医学领域,未来新当选的女院士可能会主要集中在这几个领域”。[4]而屠呦呦正好是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因此,在中国,有这几个研究领域是比较适合女性科学家从事的。只要我们的制度科学、政策合理、策略得当,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女性杰出科学家完全有能力撑起科学研究领域的“半边天”。
最后,屠呦呦的成功表明中国杰出科学家要取得重大成功还是需要全身心地扑在科学研究事业上。屠呦呦的成功再次验证了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科学判断:“无数的事实说明,只有把全副身心投入进去,专心致志,精益求精,不畏劳苦,百折不回,才有可能攀登科学高峰”。[5]屠呦呦自进入大学学习以来就一直没有离开过这一研究领域,可以说是数十年如一日地扑在自己的研究事业上,终于在85岁高龄时摘取了科学研究领域的最高桂冠。因此,中国杰出科学家要想取得为世界同行所认可的独创性研究成果就必须全心全意地投入到科学研究事业中,不能为外在的社会因素所干扰。特别是在取得一定的研究成就而成为中国杰出科学家即当选为院士的时候切不可被外在的社会因素所绑架而偏离甚至放弃了自己的科学研究事业。现在的“院士异化”就充分证明部分中国杰出科学家还是没有完全摆脱外在社会因素的干扰而逐步放弃了自己的科学研究事业。因此,直到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颁发了114年后才迎来中国本土科学家也就不难理解了!
总之,屠呦呦的成功不仅仅是她一个人的成功,也是中国杰出科学家集体的成功。正如屠呦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说:“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获得诺贝尔奖是个很高的荣誉。青蒿素研究获奖是当年研究团队集体攻关的结果,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也标志中医研究科学得到国际科学界的高度关注和认可,这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中国科学家的骄傲。”[6]因此,也是中国杰出科学家管理取得成功的重要一步。
二、屠呦呦获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是中国杰出科学家管理的新起点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固然可喜可贺!但是有着13亿人口的世界大国直到诺贝尔奖已经颁发了114年之后才迎来中国本土科学家,是不是有点晚呢?或者说,中国杰出科学家是否本应该更早地摘取这颗科学皇冠上的明珠呢?因此,屠呦呦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象征意义远大于现实意义;屠呦呦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并不能成为中国杰出科学家管理存在严重问题的“遮羞布”。这就要求,我们应该以屠呦呦获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为契机,重视并逐步解决了这些严重问题,或者说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是中国杰出科学家管理的新起点。
屠呦呦已经成功地获得了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但是下一个屠呦呦在哪里呢?将在啥时候出现呢?相信谁都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因为屠呦呦能够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并不意味着中国杰出科学家均能做出获得诺贝尔自科学奖级的研究成果,中国杰出科学家的研究水平与世界杰出科学家相比较还存在较大差距。那么,中国是否会成为下一个印度、巴基斯坦和南非呢?因为这三个国家都曾经有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印度的钱德拉塞卡拉·拉曼(Chandrasekhara Raman)获得193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南非的马克斯·泰累尔(Max Theiler)获得195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和巴基斯坦的萨拉姆(Abdus Salam)获得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但是这三个国家在出现了一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之后就基本上销声匿迹,没有再产生新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整个国家的科学技术研究水平也并没有因为曾经有一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而得到根本性的提高。因此,对中国杰出科学家管理而言,屠呦呦获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会不会是昙花一现呢?这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因此,在短时间内,中国的科学技术研究水平并不会因为屠呦呦获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而得到一个根本性的提高,或者说仅仅一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并不意味着中国的科学技术研究水平就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充其量也只能是屠呦呦所在的研究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总体而言,中国的科学技术研究水平基本上还处于“赶”的阶段,只有非常少的几个领域处于“超”的阶段。以2013年的《Nature》出版指数的排名为例。[7]全球排名前两百名的研究机构中中国仅有九家,排名第一的是中国科学院(世界排名第6),出版指数是63.15,论文数是165,与世界排名第一的哈佛大学(出版指数是158.99,论文数是387)相比较,无论是出版指数,还是论文数,都不及它的一半。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国科学院是我国科学技术研究的国家队。显然我们的国家队竟然不如人家美国的一所大学!如果拿我国排名第一的高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世界排名第57,出版指数仅为15.11,论文数则只有37篇)与哈佛大学比较,则只能用天壤之别来形容,因为中国的第一名竟然不足世界第一名的十分之一。以此分析,我们并不能因为屠呦呦获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而对中国科学技术研究的实际水平视而不见,甚至任意夸大。尽管屠呦呦获奖,我们对自己的家底还是要保持清醒的认识。
屠呦呦能够取得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级的研究成果是在“523项目”的资助下完成的,特别是由于她一直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这或许会认为是杰出科学家计划管理体制的成功。但是仅仅屠呦呦获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就能完全证明中国杰出科学家计划管理体制的成功吗?虽然大科学时代的到来,任何科学家从任何科学研究都是在资助条件下完成,能够获得国家层面的资助当然更好。但是在中国,基本上任何资助都是具有一定的计划性的,需要达到的预期研究目标。在这种具有定向性的资助下,肯定会有科学家取得成功,前苏联就佐证。正如有评论所说:“苏联科学的民族主义主要在于国防有关的学科中获得了辉煌成就,苏联研究人员曾多次被授予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就是最令人信服的证明”。[8]姑且不论前苏联的杰出科学家计划管理体制给科学家成长带来不必要的消极影响,从整个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分析,杰出科学家的管理显然不能完全依赖于计划,还必须要有自由,尤其是在基础研究领域,因为像牛顿(Isaac Newton)、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这样的划时代杰出科学家是不可能在计划管理体制下培养和造就出来的。更何况我国的现状却是,杰出科学家为了获得相应的资助不仅忙于填写各类表格而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研究时间,并且导致了各种公关腐败现象的出现;还导致出现了急功近利的不良倾向。因此,杰出科学家的计划管理体制还是存在很多弊端,需要与自由管理体制结合起来,共同促进中国杰出科学家的成长。
屠呦呦获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消息一公布,在新闻媒体的报道和评论中出现频次最高的一个词汇当属“三无科学家”。这个词汇的出现或许是中国杰出科学家管理存在严重问题的明证。在“三无”中的一个最大的“无”就是没有院士头衔。这是评论最多的方面。这是不是中国的科研评价体系出了问题呢?是不是中国杰出科学家群体存在着严重问题呢?虽然屠呦呦没有当选为院士或许是跟我国需要进一步注重年轻科学家成长有一定的关系(后文会论述),但是她长期默默无闻,是不是她的取得研究成果与其在科学共同体中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换句话说,屠呦呦在中国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承认。那么中国杰出科学家群体中到底存在哪些问题呢?谁都无法做出准确回答!但是无论如何,屠呦呦成为“三无科学家”已经表明中国杰出科学家群体存在着严重问题,迫切需要进行科技体制改革与科技政策调整,找寻到中国杰出科学家管理的新策略,促进他们做出独创性研究成果,进而实现获得包括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级在内的世界级科学奖励。
总之,屠呦呦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虽然是中国杰出科学家管理成功的重要表现,但是不能因此而忽视了中国杰出科学家管理存在着的严重问题,需要以屠呦呦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为新起点,努力找寻中国杰出科学家管理的新策略,不断促进成长。
三、中国杰出科学家管理的新策略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虽然给中国杰出科学家管理带来了重要启示,但是也不能因此而完全掩盖了中国杰出科学家管理存在的严重问题,并且必须采取中国杰出科学家管理新策略以解决好这些严重问题,为他们的成长保驾护航,促进更多的中国科学家成功问鼎包括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在内的世界大奖,甚至获得命名,因为“如果世界科学技术史上出现了一个以该国科学家名字命名的时代,这个民族的全面复兴也就毫无争议地因此而被载入史册了”。[9]
(一)进一步促进中国杰出科学家群体的年轻化
现有的研究表明,科学家一生有两个创新高峰年龄段:一个是35~45岁之间,峰值是37岁左右;另一个是50~60岁之间。[10]当然这个年龄峰值会因为学科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是无论如何杰出科学家年轻化是必然趋势。就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而言,他们做出获奖成果时的年龄也基本山上在这个最佳年龄区。根据陈其荣的研究,百年来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做出获奖研究成果的“最佳年龄区”是在28~48岁之间。[11]因此,中国要重返世界科学技术研究的先进行列,必然要求不断促进中国杰出科学家的年轻化。从屠呦呦的获奖经历来看,也进一步验证了王迅院士的话:“我只听说有七八十岁得诺奖的科学家,没有听说七八十岁做出可以得到诺奖的成果”[12]。1972年屠呦呦成功提取青蒿素(C15H22O5)时也年仅42岁,仍然是在最佳年龄区取得了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研究成果。因此,屠呦呦的成功更加要求中国杰出科学家群体实现年轻化,特别是我国的科学技术研究领域还处在赶超的特定历史阶段里。这就要求,我们的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政策调整更应该注重如何让年轻的科学家能够顺利地抓住最佳年龄区,积极创新,早日做出独创性的研究成果。
(二)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我国的院士制度
因为屠呦呦被誉为是“三无科学家”,导致了现在很多学者都在批评我国的院士制度,因为能够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她竟然无法当选为院士,肯定是院士制度隐藏着巨大问题。暂且不论院士评选与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评选是两套不同的科学奖励评选系统,但是我们必须承认的是,首先,不仅中国有这样的情况,其实世界其他国家甚至发达国家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其次,如果屠呦呦像杨振宁一样是做出成果第二年就获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也许她还不是教授、甚至还不是副教授(屠呦呦是在1979年被评为副研究员的),那么是不是我国的整个职称体系也同样存在着严重问题呢?更为重要的是,2000年修订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细则》就明确规定:“要特别注意推选符合标准和条件的优秀中青年科技专家,在各学部正式候选人中,60岁以下(含60岁)的应不少于三分之一。”鉴于我国科学技术研究水平的具体现状以及杰出科学家取得独创性研究成果的最佳年龄区的考量,在院士增选中更加注重年轻的杰出科学家本是无可厚非的,退一万步来说,屠呦呦已经有了诺贝尔奖光环,还有必要在乎自己是否是院士吗?因此,在改进和完善我国的院士制度中,仍然要进一步坚持关注中国杰出科学家的年轻化问题,不能因为屠呦呦获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就放松甚至放弃这一关注点。
(三)进一步有重点地提升我国的科学技术研究水平
从世界科学技术活动中心转移的规律分析,任何一个国家要成为世界科学技术活动的中心都必须拥有自己的重中之重的优势学科,换句话说,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所有学科领域都处于世界的绝对领先地位。典型的就是德国。德国能够成为曾经的世界科学技术活动中心其优势学科就是化学,再具体一点就是有机化学。我国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所选择的重点发展学科是物理学,再具体一点就是高能物理学,以至于2012年“来自诺奖科学奖涉及三个领域的中国顶尖科学家一致认为,中国人先拿物理奖的可能性最大,其次是化学和生物”。[13]但是现实和理想却开了一个巨大玩笑,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首先获奖的是在医学领域。从屠呦呦获奖成果分析,首先获奖的是中西医结合的领域。这或许是中医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契机。这是否要求,我们在坚持发展物理学的同时也应该有重点地关注这个年轻而又古老的领域了呢?
(四)进一步重视女性杰出科学家的成长
关于女性科学家的研究已经有一个重要结论:“女性在科学技术职业生涯中的比例随着她们在这种生涯的阶梯上的攀登而下降。”[14]或者说,在科学技术研究领域,等级层次越高,女性科学家的人数就越少。换句话说,女性科学家要成长为顶级的杰出科学家实属不易。虽然女性杰出科学家在我国如此之少,但是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却是女科学家。女性科学家虽然成长不易,但是仍然能够获得包括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在内的世界级重要科学奖励。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更应该积极地充分发挥出女性科学家的优势,在体制、政策和策略等方面,想方设法促进她们成长,让更多的女性杰出科学家获得包括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在内的世界级重要承认,这样不仅能够积极提升女性科学家在科学技术研究领域的地位,还更能够提升中国的科学技术研究水平,促使中国早日重返世界先进之列。
(五)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科研评价体系
虽然屠呦呦被誉为“三无科学家”不能完全归罪于我国的院士制度,但是无论如何都说明了我国的科研评价体系隐藏着一定的危机。如果不下定决心改进,我国很有可能就会成为下一个南非、印度或巴基斯坦,并不会因为屠呦呦的成功而成为我国科学技术研究腾飞的新起点,而仅仅屠呦呦是一个天才人物而已。因此,我国的科研评级体系需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完善之。科研评价体系从根本上说还是一个科学奖励系统问题,如何根据科学家做出的独创性研究成果给予公正、科学、合理的承认。只有实现了公正、科学、合理,承认的“兴奋剂”作用才会发挥出来,否则科学家就会因为无法获得相应的承认而丧失进一步攀登世界科学技术研究高峰的动力而最终陷于平凡。正如科尔兄弟(Stephen Cole和Jonathan Cole)所言:“对杰出研究的承认是支撑着整个科学的社会支柱,如果不是奖励做得好,科学就堕落。”[15]可见,屠呦呦的成功已经倒逼着中国科研评价体系的完善了,即努力完善中国科研评价体系已势在必行。
(六)进一步为中国杰出科学家成长保驾护航
从屠呦呦的成功经历分析,现在很难有科学家能够做到像她一样始终如一地从事着自己的研究事业。屠呦呦自大学毕业后就数十年如一日地研究着一个科学问题,几乎没有担任任何实质性的行政职务,全心全意从事自己的研究事业。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但是现有的研究表明,中国杰出科学家很难有充分的时间用于自己的业务。根据白春礼院士领导的课题组的研究:中国杰出科学家从来都没有一半的时间用于自己的科研,倒是在56~60岁之间有超过一半的时间用于管理。①[16]可见,现在我国的科技体制与科技政策很难真正实现让科学家一心一意地进行自己的科研工作,这不能不让我们感到担忧!特别是邓小平曾要求:“科学技术人员应当把最大精力放到科学技术工作上去。我们说至少必须保证六分之五的时间搞业务,也就是说这是最低的限度,能有更多的时间更好。”[5]因此,如何在科技体制与科技政策上进一步为中国杰出科学家的成长保驾护航是我们现在必须重点解决的难题。
总之,屠呦呦获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固然是中国科学界的盛事,可喜可贺,并且从中也可以获得重要的启示,但是结合我国科学技术的具体状况,尤其是我国杰出科学家管理的堪忧现状,我们必须以此为新起点,全面地深入改革科技体制和调整科技政策,采取
注释:新策略以不断促进中国杰出科学家的成长,实现有源源不断的杰出科学家获得包括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在内的世界重要科学奖励。只要这样,我国重返世界先进行列甚至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下一个世界科学技术活动中心就指日可待了。
① 根据白春礼院士领导的“杰出人才的成长历程”课题组的研究,这些杰出科技人才虽然将自己的绝大部分时间都用于科研,但是从来没有超过50%,最高达才有42.1%(51~55岁);
[1] 约瑟夫·本-戴维. 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M].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8: 25.
[2] 张彦. 科学价值系统论[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4: 30.
[3] 中国科学院学部. 院士性别比例[EB/OL]. [ 2016-12-27]. http://casad.cas.cn/doc/14961.htmlhttp://casad.cas.cn/ doc/14961.html.
[4] 陈仕伟. 提升女科学家在科研领域的地位[J]. 科技导报, 2011(18):11.
[5]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 94.
[6] 人民网.屠呦呦谈摘取诺奖:“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EB/OL]. [2015-10-07]. http://scitech.people.com.cn/ n/2015/1007/c1007-27667946.html.
[7] NATUREASIA. Nature Index: A global indicator of high-quality research [EB/OL]. [2016-10-07]. http://www.natureasia.com/ en/publishing-index/global/.
[8] 米歇尔·布莱, 埃夫西米缪斯·尼古拉依迪斯. 科学的欧洲:科学地域的建构[M]. 高煜, 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56~60岁之间,这些杰出人才用于科学研究的时间是35%,用于教学时间是0,用于管理的时间则高达55%,用于服务的时间是10%。 2007: 254.
[9] 陈仕伟, 徐飞. 试论中国杰出科学家的学术荣誉追求[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3(2): 71-77.
[1 0] DAVID J HESS. Science Studies: An Advanced Introduction[M].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97: 67.
[1 1] 陈其荣, 廖文武. 科学精英是如何造就的——从STS的观点看诺贝尔自然科学奖[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 50.
[1 2] 王英. 科学社会学视域下的院士年龄结构——以中国工程院为例[J].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6): 16-21.
[1 3] 牛华网. 科学家认为中国获诺贝尔物理奖最有戏[EB/OL]. [2016-10-07]. http://www.newhua.com/2012/1023/180875. shtml.
[1 4] 丹尼尔·李·克莱曼. 科学技术在社会中[M]. 张敦敏, 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9: 178.
[1 5] J. 科尔, S. 科尔. 科学的社会分层[M]. 赵佳苓, 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9: 84.
[1 6] 白春礼. 杰出人才的成长历程[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7:30.
(责任编辑:吴 星)
A Study on New Strategy of the Management of Chinese Outstanding Scientists from Tu Youyou Won Nobel Natural Science Prize
CHEN Shi-wei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Nanchang, Jiangxi 330013
Nobel natural science prize is the simplest and the most intuitive indicator of one country’s development in science & technology. Tu Youyou successfully won Nobel natural science prize brings about important enlighten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management of Chinese outstanding scientists, but we cannot cover serious problems of the management of Chinese outstanding scientists because of Tu Youyou’s success. We must take her success as a new starting point and do our best to find new strategy of Chinese outstanding scientists to promote them continuously grow up and to promote them constantly win world-class important Science rewards which of course includes Nobel natural science prize. So China returning to the world’s advanced ranks in the field of science & technology research is just around the corner.
Tu Youyou; Nobel natural science prize; management of Chinese outstanding scientists;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new starting point; new strategy
C931.3
A
1007-6875(2017)03-0069-06
日期:2017-01-10
10.13937/j.cnki.hbdzdxxb.2017.03.014
陈仕伟(1979—),男,江西于都人,哲学博士,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社会学和大数据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