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北部湾海洋文化旅游开发探究

2017-03-06戴艳平梁戈夫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7年2期
关键词:北部湾广西海洋

戴艳平,梁戈夫

(1.广西大学商学院 南宁 530004;2.钦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钦州 535000)

广西北部湾海洋文化旅游开发探究

戴艳平1,2,梁戈夫1

(1.广西大学商学院 南宁 530004;2.钦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钦州 535000)

广西北部湾海域辽阔,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种类多,具有海洋生态、海洋民俗、海洋地质、海洋宗教、海洋港口等资源,内涵丰厚、特征鲜明。通过坚持可持续发展观、整合资源做好区域联动发展、依托节庆平台加大文化体验式品牌项目开发、依靠创新推进文化创意发展以及注重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等途径,大力开发海洋文化旅游,将有力促进广西北部湾海洋经济发展。

海洋文化;海洋旅游;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

海洋文化是海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挖掘海洋文化内涵、发展海洋文化旅游是发展海洋经济的有效方式。广西北部湾海域辽阔,海洋文化资源种类多、特色鲜明、内涵丰厚,具有发展海洋文化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充分发挥广西北部湾海洋文化特色、积极开发特色鲜明的海洋文化旅游,对加快发展广西北部湾海洋经济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海洋文化的内涵、特点及开发原则

海洋蕴藏丰富的资源,带给人类巨大的财富,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利用也日趋加强。了解海洋文化的内涵、特点及其开发原则,更加有利于海洋环境及其文化的开发和保护,有助于合理利用海洋文化资源发展海洋旅游,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1.1 海洋文化的内涵

文化属于人类上层建筑范畴,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普遍认为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产物,广义上可理解为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人类在改造自然环境中受不同因素的影响会形成不同的文化,在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受海洋这一因素的影响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就是海洋文化[1]。曲金良[2]指出海洋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是人类认识、把握、开发利用海洋,调整人与海洋的关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具体表现为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心态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生活方式,包括经济结构、法规制度、衣食住行、民间习俗和语言文学艺术等形态;海洋文化的本质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产物。可见,一切与海洋相关的物质存在、生产方式及其地域范围内所形成的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及其行为方式都可纳入海洋文化的范畴。

1.2 海洋文化的特征

海洋文化源于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既具有文化的一般属性,又具有其自身的特征。海洋文化的特征可被概括为“三开四味”,即“开放性、开发性、开拓性”和“海味、洋味、古味和新味”[1]。海洋文化特征离不开海洋这一因素,其本身所具有的文化特征无一不与海洋有关系。

在改造利用自然的过程中,由于海洋环境的特殊性,人类不断探索和利用海洋资源,创造出与陆地不一样的文化活动特征,主要包括:①海洋性,从海洋文化的内在结构来说,海洋文化是人类缘于海洋而创造的文化,其首要的本质特征就是海洋性;海洋文化与海洋密不可分,海洋文化中的民俗、饮食、宗教、港口等文化特色都依托海洋因素并与海洋相互作用,是不同与陆地文化的核心要素。②综合性,从海洋文化的内涵可知,海洋文化的范畴非常广泛,不仅包括一切与海洋有关的物质存在和物质生产,而且还包含一切与海洋有关的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生产活动和行为方式等内容。③区域性,海洋文化与所在区域的海洋环境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不同区域内的生产力水平、生产方式、海洋环境状况、海洋资源特点等因素都影响区域海洋文化。

1.3 海洋文化的开发原则

开发利用海洋文化资源,既要遵守旅游开发基本原则,也要遵循文化利用法则。为兼顾海洋文化旅游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需注重开发原则,主要包括:①保护性原则,不仅要保护海洋文化资源赖以存在的海洋环境,还要保护海洋文化的本真;既不可采用无视环境利益的开发模式,也不可进行过度商业化的开发及运作。②综合性原则,海洋文化资源多种多样,海洋文化表现形式亦可多样化呈现;可通过不同主题深入挖掘海洋文化的多元性,综合表现海洋生态文化、海洋地质文化、海洋宗教文化、海洋港口文化等。③创新性原则,创新能为海洋经济发展带来不竭动力,为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做到与时俱进,开发利用海洋文化需要有创新观念;文化产品的竞争优势在于其独特的表现形态和审美形态,将传统韵味融于时尚元素中往往能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3]。④品牌性原则,品牌是文化的灵魂,知名的海洋文化品牌对旅游市场的影响力是巨大的;积极立足区域海洋文化特色,突出重点,打造海洋文化产品品牌,扩大海洋文化对市场的号召力。

2 广西北部湾的海洋文化资源

广西北部湾地处我国沿海西南端,是我国南海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暖夏凉,气候温和,生态环境好,海洋资源丰富,海洋文化多彩。区域旅游资源多样且具有鲜明的区域特征,包括山口国家级红树林保护区、钦州湾省级红树林保护区等红树林资源,北海银滩、钦州三娘湾、防城港江山半岛及京岛风景名胜区等滨海资源,疍家、京族等特色民俗资源,北海涠洲岛、钦州麻兰岛、防城港怪石滩等海岛地质资源,以海鸭蛋、大蚝、对虾、青蟹等为代表的海洋饮食资源,钦州港、北海港、防城港港等港口资源。此外,区域内“西珠不如东珠,东珠不如南珠”的南珠文化已是一张独特名片。

2.1 海洋生态文化

广西北部湾海洋生态环境优良,是许多海洋动植物的栖息地,包括被誉为“海岸卫士”的红树林和享有“海上大熊猫”美称的中华白海豚。为有效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区内建立多个不同级别的保护区和海洋公园,其中红树林保护区主要有山口红树林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钦州市茅尾海红树林保护区等;以保护儒艮和中华白海豚为主的珍稀海生动物及其栖息环境的主要有合浦营盘港-英罗港儒艮自然保护区;保护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主要有广西涠洲岛珊瑚礁国家级海洋公园,珊瑚礁生态系统是我国南海区特色生态系统,对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维持渔业资源和保护海岸线都具有重要作用。

2.2 海洋民俗文化

广西北部湾聚居着壮、汉、京等多个民族,人们在世世代代与海洋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习俗。如,京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东兴市,聚居在“京族三岛”(巫头岛、山心岛、万尾岛)等地;哈节是京族传统歌节,是其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独弦琴是其特有的民族乐器,声音优雅动听。在广西北海、防城港沿海地区有一些生活在水上的居民——疍家,北海疍家人从广东江门(新会)雷州的江洪等一带迁入北海,分布在外沙岛、桥港和地角等地[4];疍家人长期以海为生,形成独特的生活习俗,如“疍家酒席全是鱼,疍家无腥不成饭”的餐饮习惯、富有情调的民间歌谣咸水歌、信奉龙母等。

节庆活动是展示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广西北部湾海洋节庆活动众多,如弘扬疍家文化的广西北海疍家民俗文化节、凸显防城港海洋文化特色的防城港市国际海上龙舟节、钦州蚝情节等。

2.3 海洋地质文化

广西北部湾独特的海洋地质形成的海蚀、海积景观和海滩地貌吸引众多旅游者前来观光,其中以北海涠洲岛最有吸引力。北海涠洲岛是火山喷发堆凝而形成的岛屿,是我国地质年龄最年轻的火山岛,也是广西最大的海岛;岛上不仅有优美的自然奇观,如海蚀崖、洞、台、柱等海蚀地貌,沙堤、沙滩、礁坪等海积风貌,平坦沙质海滩等;而且有多彩的人文景观,如天主教堂、博物馆等。防城港的怪石滩也受旅游者青睐,其奇特的海蚀地貌由常年海浪冲刷岩石而形成,因岩石呈褐红色被誉为“海上赤壁”,是欣赏海蚀景观的地质公园,也是海景婚纱照的拍摄基地。

2.4 海洋港口文化

广西北部湾拥有许多沿海港口,港口资源禀赋优良,是连接东南亚的重要海上通道。其万吨级以上泊位达65个,沿海港口吞吐能力达到1.22亿t,其中防城港港、北海港和钦州港是最主要的大港[5]。防城港港航道段可利用岸线长,是我国最西南端的深水良港,也是广西沿海最大的港口;始建于1968年,当时作为援助越南物资的起运港,被誉为“海上胡志明小道”;自营运以来已与80个国家和地区的230个港口有贸易往来。北海港具有8个港区,共有泊位51个、万吨级以上泊位7个;已与上百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开通海上客运航线。钦州港水域宽阔,建于1992年,是天然的避风深水良港,有多个万吨级码头,也是我国西部沿海唯一的保税港区及我国第五个沿海整车进口口岸。广西北部湾港口的发展促进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也带动海洋商贸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丰富港口文化内涵。

2.5 海洋宗教文化

广西北部湾沿海地区的民间信仰除自然崇拜外主要有妈祖、龙王、龙母、伏波神、镇海大王等,在节庆中渔民会举办不同形式的祭祀海神仪式,如防城港的京族“哈节”中就有隆重的迎海神、祭海神、送海神活动。

此外,广西北部湾还有其他特色鲜明的海洋文化资源,如海洋饮食、海洋军事、海洋渔业、海洋水产基地和海洋主题公园等,这些资源组合起来共同构成丰富多彩的广西北部湾海洋文化。

3 广西北部湾海洋文化开发建议

3.1 坚持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合理开发海洋文化资源

海洋文化资源依托海洋环境,对海洋文化资源进行开发时需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有机协调保护、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严格遵守“保护为先,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有效整合环保、旅游规划等专业人才,科学合理进行旅游规划开发,设计海洋生态旅游项目。通过宣传海洋生态环保知识,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海洋生态保护。政府部门制定海洋文化资源开发政策和监管措施,在海洋环境承载力的范围内有效利用海洋资源,切实保护海洋动植物及其海洋文化,推动广西北部湾海洋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2 整合资源,突出优势,做好区域联动发展

当前旅游市场追求多样化和注重产品文化内涵的趋势日益明显,开发富有文化内涵的综合性旅游项目和服务是旅游市场的内在要求。广西北部湾海洋文化资源类型多、特色鲜明,通过有效整合区域资源,综合开发海洋生态、地质、民俗、饮食、宗教、港口等资源,加强区域海洋文化联合,突出各自资源特色,打造区域海洋文化旅游品牌,推动海洋旅游区域化、品牌化发展。同时,积极挖掘区域海洋文化内涵,确定阶段性目标,利用“海上丝绸之路”这一载体,加强区域内城市合作互动,共建旅游精品线路,分阶段做好区域海洋文化旅游联动发展。

3.3 依托节庆平台,加大文化体验式品牌项目开发

文化是旅游产品的灵魂,而旅游者对文化的感知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来实现。通过开发系列节庆活动和构建节庆品牌,设计体验式的海洋旅游品牌项目,丰富海洋旅游产品体系。深入挖掘区域渔家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疍家文化、京族传统文化和南珠文化等特色文化,打造形式多样的、参与性极强的海洋文化旅游项目。借助节庆平台把海洋饮食、海洋宗教、海洋生态、海洋民俗等文化渗透到旅游活动中,让旅游者由传统的海洋观光转移到海洋文化活动参与中,使其积极地体验广西北部湾海洋文化特色。

3.4 依靠创新推进文化创意发展

结合现代人海洋旅游文化的需求,培育和开发具有时尚性的海洋文化元素,结合广西北部湾海洋传统文化创新发展。融合文化创意,突出重点展示区域特色,营造浓郁的海洋文化主题旅游活动氛围。创新文化表现形式,通过不断挖掘广西北部湾海洋文化内涵特色,更新海洋旅游文化产品,在传统“看海、吃海”旅游项目的基础上融合海岛观光游、豪华邮轮度假游、海洋文化节庆游等多种表现形式。通过设计特色海洋文化产品、策划品牌文化体验活动、打造涉海主题比赛项目(如海洋摄影或画展、海洋体育竞技、海洋故事讲解、海洋微电影制作、海洋餐饮创意烹饪、海洋歌曲创作等),发展广西北部湾海洋文化旅游。

3.5 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供海洋文化开发智力支持

培养和引进满足广西北部湾海洋文化资源开发需要的专业型人才。首先,立足区域内高校、职业院校和科研机构资源,加强高等院校海洋专业人才和旅游管理及服务人才的培养;其次,引进文化产业经理人和项目活动高级策划师,加强对相关海洋文化产业活动的实施和管理;最后,注重对信息人才的培养,利用互联网技术做好广西北部湾海洋文化旅游推广工作,增强市场影响力。

[1]赵一平,李悦铮,海洋文化与大连海洋旅游开发[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5,22(3):88-89.

[2]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5-8.

[3]黄伟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选择:基于比较优势理论[J].广西社会科学,2012(9):155-158.

[4]王昭.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海洋文化资源[J].华中人论丛,2013(6):248-252.

[5]李肇荣,谌世龙.导游基础知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91.

The Development of Marine Cultural Tourism in Guangxi Beibu Gulf

DAI Yanping1,2,LIANG Gefu1

(1.Business School of Guangxi University,Nanning 530004,China; 2.Economy and Management School of Qinzhou University,Qinzhou 535000,China)

The sea area is vast in Guangxi Beibu Gulf with many kinds of marine cultural resources,covering marine ecology,marine custom,marine geology,marine religion,ports and other marine resources.Marine cultural connotation is rich and its features are distinctive.Developing ocean cultural tourism will effectively promote marin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Guangxi Beibu Gulf by adhering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integrating resources to regional linkage development,relying on festival platform to increase cultural experience brand project,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creative development by innovation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training and introduction of professionals.

Marine culture,Marine tourism,Tourism development,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71;P7

A

1005-9857(2017)02-0023-04

2016-10-15;

2016-12-04

2015年度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KY2015LX525).

戴艳平,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旅游经济,电子信箱:xiaodaiziday@163.com

猜你喜欢

北部湾广西海洋
北部湾大学坭兴陶教学改革探究
海洋的路
爱的海洋
广西广西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建强堡垒铸就“ 北部湾第一哨”
广西尼的呀
北部湾的风
Preparatory Work before 2016 Pan-Beibu Gulf Economic Cooperation Forum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