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脱媒对传统银行与互联网银行的影响
2017-03-05张溦潇
张溦潇
【摘要】结合金融脱媒对传统银行的影响,就金融脱媒对互联网银行的影响进行了阐述。金融脱媒下,互联网银行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中小企业和个人;互联网银行利用互联网的成本优势吸收存款;互联网银行利用以互联网技术为主的贷款技术向中小企业和个人发放贷款;互聯网银行发展针对中小企业和个人的中间业务。基于以上分析,得出最终结论。
【关键词】金融脱媒 互联网银行 影响
一、金融脱媒的定义
李扬(2007)认为:“所谓脱媒,就是指资金的盈余者和资金短缺者不通过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而直接进行资金交易的现象,媒就是金融媒介机构。”
二、金融脱媒的原因
1.国家的角度:国家政策促使金融脱媒的产生。
2.社会公众的角度:居民投资渠道多元化,金融素质的提高,将存款向直接融资市场投放。
3.企业的角度:融资渠道多元化,直接融资规模扩大。
4.银行的角度:商业银行自身长期不改革其经营模式。
5.市场的角度:金融市场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快速发展导致非银行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及影子银行的资金供给替代了银行贷款。
三、金融脱媒的表现形式
1.社会大众的角度:居民将部分置于银行的盈余资金投入直接融资市场。
2.企业的角度:企业(尤其是大企业)对银行信贷资金的需求下降,其通过发行股票或者债券进行直接融资。
3.银行的角度:银行存款减少,流动性风险上升;大企业不再作为其贷款对象;银行中间业务受到冲击。
4.市场的角度:利率政策效果的不确定性增加;M1增长速度超过M2;财务公司兴起;新的融资方式产生,比如信托融资。
四、互联网银行的定义
互联网银行即是指借助互联网技术在线提供金融服务,经营金融业务的银行。
五、金融脱媒对传统银行的影响
实证上,金融脱媒导致了传统银行的部分存款和优质大企业客户的丧失,具体影响有两方面:
1.传统银行不得不抢占中小企业贷款市场,但是在争夺的过程中,传统银行发现,大企业贷款到小企业贷款的转变导致银行风险的大幅上升,银行又不得不改进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技术,在成本、效益和风险的权衡中,传统银行针对不同的银行规模选用了两种贷款技术,一是通过信用工厂模式,采用信用评分技术,二是采用关系型贷款技术。在关系型贷款技术的运用上,银行又发现这种方式会导致区域性和行业性风险,在此基础上,银行又利用资产证券化处理此类风险。
2.中小企业真实信贷需求往往是小于传统银行的信贷供给的,储蓄者又将部分存款投入直接融资市场,在利率市场化下,银行存贷利差的缩小导致传统银行利息收入大幅下降,银行不得不考虑中间业务收入,现在的传统银行的中间业务主要是提供个人理财产品和代收代付服务,这些业务的利润较低,从而传统银行不得不经营企业理财、咨询、承诺和报告业务。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与个人,传统银行在生产信息上具有优势,其在经营中间业务时可以得心应手。
综上,在金融脱媒的倒逼下,传统银行的业务重心将是发展中间业务和通过信贷工厂模式以及关系型贷款模式为中小企业以及个人发放贷款。
六、金融脱媒对互联网银行的影响
理论上,金融脱媒对互联网银行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消极影响表现在将贷款对象转变为中小企业和个人的传统银行将成为互联网银行的有力竞争对手,同时在中间业务上也会对互联网银行产生一定的威胁。此外,直接融资市场的理财产品、金融证券也会对互联网银行的存款产生不利的影响。最后,金融脱媒同样会增加以中小企业和个人为服务对象的互联网银行的风险。积极影响表现在逐利的互联网银行在金融脱媒下能够提高其贷款技术、中间业务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同时,由于互联网天然存在的多项优势,互联网银行在与传统银行竞争中可以处于优势地位,即金融脱媒对传统银行的“损失”更大。
实证上,金融脱媒对互联网银行的具体影响主要是:
1.我国互联网银行的形成主要是优秀的互联网企业介入金融领域,其在互联网领域的优势是传统银行所不具备的。金融脱媒背景下,互联网银行同样丧失部分存款和优质大企业客户,和传统银行不同的是,互联网银行以线上经营居多,其最大的优势就是成本优势,没有线下繁杂的网点和高昂的人工成本,互联网银行在定价上的能力超过传统银行,即其可以通过设定较高的存款利率以及较低甚至为零的存款费用吸收存款。在贷款端,互联网银行同样只能对中小企业和个人提供贷款服务。但互联网银行基于其在互联网领域的业务,通过互联网技术可以将生产信息的成本降到最低,比如微众银行利用用户在QQ、微信上的各种记录,通过大数据、云计算进行信用评分,在生产硬信息的同时,也可以生产软信息,互联网银行基于这些信用评分等信息进行授信与否的决策,这种模式既降低成本又降低风险。
2.与传统银行类似,中小企业和个人的信贷需求毕竟有限,互联网银行同样可以发展中间业务,但由于其互联网业务存在天然的瑕疵,目前无法覆盖大企业和不使用其互联网业务的中小企业和个人,如微众银行不能通过互联网技术生产大企业和不使用微信、QQ的中小企业和个人的信息(无法生产大企业的信息主要是因为我国现阶段的互联网银行规模还太小,和大企业之间不匹配)。除上述情况外,互联网银行在经营中小企业和个人的中间业务时,通过互联网技术,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能够做到低成本、低风险和高效率。
综上,在金融脱媒的背景下,互联网银行的业务重心将是发展针对中小企业以及个人的中间业务和通过互联网技术为中小企业以及个人发放贷款。
参考文献:
[1]涂晓兵.金融脱媒下我国商业银行的路径选择[J].经济管理,2011(6).
[2]彭阳,王燕.金融脱媒研究文献综述[J].财政金融,2011(8).
[3]唐旭.金融脱媒与多层次金融市场[J].新金融,2006(S1).
[4]李扬.脱媒:中国金融改革发展面临的新挑战[J].新金融,2007(11).
[5]唐黎军.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的金融脱媒与商业银行的应对措施[J].特区经济,2012(4).
[6]王修远.浅析金融脱媒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其对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