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磷酰苷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观察
2017-03-05陈柳
陈 柳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第二人民医院,四川成都 610501)
病毒是诱发患者产生病毒性心肌炎的罪魁祸首,患者患上病毒性心肌炎疾病后,临床上会出现恶心、高烧、腹泻等症状,会给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本文将针对病毒性心肌炎患者采用环磷酰苷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详细的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10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为临床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经检查,均符合《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和治疗》中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都在病毒性心肌炎诊断范围之内。经过医院准许、患者与家属同意后,以患者入院顺序为根据,把患者平均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观察组50例患者,男女比例3∶2,年龄35~75岁,平均年龄(55.26±4.5)岁;患者患病病程时间为1~9年。对照组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1,患者年龄40~70岁,平均年龄(45.5±3.5)岁;患者患病病程为2~10年。本次收治、研究的所有患者在年龄、病程、病情程度等一般资料对比中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全部使用常规治疗法,入院后给予患者维生素C和辅助酶Q10实施治疗,从而强化患者心肌代谢功能;若出现高烧现象,则要对其进行抗生素治疗[1]。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方式的基础上再进行环磷酞胺的治疗,环磷酞胺主要是以静脉注射的方式进行药物治疗,注射的频率一次/d,剂量为80 mg,即将80 mg的环磷酞着加人到浓度为5%的250 mL的葡萄糖溶液中,然后以静脉滴注的方式注射患者的体内[2]。
1.3 观察要素
实施观察分析所有患者的心脏、心电图、心肌酶指标数据变化状况,并做好记录、对比。
1.4 统计学研究
本文收集的所有数据全部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整理、分析,用%表示分类指标,使χ2检验总有效率,使(x±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量资料,若P<0.05,则表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研究价值。
2 结果分析
2.1 观察及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分析
观察组患者采用环磷酰苷药物进行合理的治疗与护理后,出现恶心、呕吐症状的患者分别各有1人,不良反应发生率是4.0%;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与护理后,出现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症状的患者分别为2例、2例、6例,不良反应发生率是20.0%;
经对比可知,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中,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观察及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指标比较
对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治疗方式对比治疗前后心电图异常、心脏增大、心肌酶指标发现,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有好转;但是,观察组各项指标好转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3 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效果对比
经研究发现,在治疗前后临床效果总有效率的比较中,观察组的98.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P<0.05),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1 观察及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治疗的比较情况[例(%)]
表2 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效果对比[例(%)]
3 讨论与结论
目前还无法确定病毒性心肌炎的根治方法,通常医院都会使用综合性方案治疗。治疗期间主要使用的药物为环磷酰苷,该药物具有扩张冠脉、提高心排血量、改善心肌缺氧等功效。属于核苷酸衍生物,是蛋白激酶致活剂。环磷酰苷属于人类身体里面具有生理活性的重要物质之一,一般是通过腺苷环化酶催化三磷酸腺苷后产生的,可以对人体细胞的多种功能活动进行调节[3]。经本文研究发现,通过选择我院收治的10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其使用不同治疗方式治疗后,在治疗后临床效果、患者生活质量、心肌酶、心电图异常等指标比较中,使用了环磷酰苷治疗的观察组患者各项数据结果均优于采用常规治疗手段治疗的对照组患者[4]。
综上所述,在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治疗中,使用环磷酰苷治疗,将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效控制患者病情的发展。因此,环磷酰苷对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该方法值得广泛的推广运用。
[1] 张会敏.病毒性心肌炎临床治疗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8(14):91-92.
[2] 张秀华.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8):219-220.
[3] 冯宏伟.病毒性心肌炎临床探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11):93.
[4] 郭远林,姚民,陈纪林,吴元,邱洪.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破裂的临床特征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分析[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 2005,24(8):708-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