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半岛海上丝绸之路支点城市建设研究

2017-03-05姜勇魏星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7年1期
关键词:山东半岛支点青岛

姜勇,魏星

(1.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 青岛 266071;2.齐鲁工业大学 济南 250353)

山东半岛海上丝绸之路支点城市建设研究

姜勇1,魏星2

(1.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 青岛 266071;2.齐鲁工业大学 济南 250353)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促进沿途各区域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抓住时机积极推动山东海上支点城市建设,对于深化山东省改革开放意义重大,有利于我国经济从单边开放转向多边开放。青岛、烟台、威海地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的核心位置,是“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新战略的交汇点,三地经济实力雄厚,海洋科技资源优势明显,辐射能力强,能够成为国家战略实施的海上支点,继续当好创新发展的典范,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洋科技;海上支点城市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在传承古代商贸通道和平友好、互利共赢价值理念的基础上,又注入了政治互信、文化互融、道路互通、交流自由等新时代内涵的发展战略,是中国新环境下应对国际经济格局深刻变革、国际金融危机深化的有力举措,是促进沿途各区域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上支点城市建设,促进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促进山东经济创新转型发展的需要,是山东海洋科技创新发展、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有利推手,对于深化山东省改革开放,促进我国经济从单边开放转向多边开放具有重要意义。

1 山东半岛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历史地位

“海上丝绸之路”一词,最早由陈炎先生于1981年在厦门大学举办的中国中外关系史学学术研讨会上发表的论文《略论“海上丝绸之路”》中首次提出[1],从中国沿海起航的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有两条:一是东海(今黄海)丝绸之路,分北线和南线;二是南海丝绸之路,分南线和东线,两千多年来随着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变化很大。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东亚海洋文明的中心,山东半岛是最早的一条“海上丝绸之路”东海航线北线的起航点。

我国养蚕、丝绸织造技术,以山东最早,最为著名。地处山东半岛的齐国是先秦时期全国的纺织业生产基地和对外销售中心,有“齐冠带衣履天下”之称[2]。山东半岛也是我国历史上造船和航海技术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我国古代著名的港口琅琊港、登州港都分布在山东半岛,半岛沿岸季风的风向对北上南下、东渡日韩都十分有利。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芝罘、斥山、琅琊等港口与朝鲜半岛已经有了经贸和人员往来[3]。至秦代,山东半岛与日本、朝鲜半岛海上交通已极为频繁,南方诸港如温州、宁波等尚未与上述地区通航。拥有商品来源,又有丝绸外传的运载工具,这些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基础造就了山东半岛能够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源地。在随后数千年的中、日、韩交往活动中,由于山东所处的地理位置,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中、日、韩友好关系的发展和经贸往来,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和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 青岛、烟台、威海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上支点城市的优势

山东省政府明确提出要积极参与国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布局[4],海上支点城市建设是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实施的需要,有利于推动海陆联动发展,加快与“长江中下游经济带”“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对接互联,优化东部沿海开发格局。

青岛、烟台、威海处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等战略的核心位置,是“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新战略的交汇点。具备良好的集散功能、转口功能和信息服务功能,经济基础良好,海洋科技优势明显,辐射能力强,能够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实施的支点,继续当好深化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典范。

2.1 自然地理条件优越,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强

青岛、烟台和威海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濒临黄海和渤海,与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隔海相望,地处东北亚、俄罗斯远东地区海上交通要冲,区位优势明显。海岸线总长2 417 km,占全省的72.3%,沿岸海湾密布,以半封闭型居多,拥有丰富的港口资源和良好的建港条件。三市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台风登陆概率低,自然灾害少,生态环境良好,生物、矿产资源丰富。沿岸海水盐度适中,水动力条件好,自净能力强,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和承载能力。

2.2 海上航线发达,基础设施建设完善

青岛港、烟台港和威海港海上贸易往来频繁,目前已与绝大多数国家、地区的港口开通航线,国内可与沿海港口及长江中下游通航。2014年,3港口合计完成吞吐量7.56亿t,青岛港列全国港口外贸吞吐量第3位,全国港口吞吐量第7位[5]。港航、公路、铁路、航空等基础建设进程进一步加快,交通逐步实现多种运输方式一体化无缝对接。通信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硬件设施不断完善。

2.3 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实力逐年提高

山东省是我国对外经贸的重要省份,青岛、烟台又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城市,21年来对外开放规模逐年扩大,2014年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 483.45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3%。三地经济实力雄厚,产业结构合理,2014年生产总值分别达到8 692.1亿元、6 002.1亿元和2 790.3亿元,同比增长8.8%、9.1%、9.8%[6-8];人均GDP分别达到96 524元、86 200元、99 329元,同比增长6.4%、7.1%、10.8%。生产总值总和占全省生产总值的29.4%,三次产业结构比为6.87∶55.23∶37.90。

2.4 海洋科技实力显著,海洋产业体系较为完备

山东海洋科技资源优势明显,聚集了众多国家级海洋科研机构,云集了我国最高水平的海洋科技人才队伍,研发实力长期居于全国领先地位。青岛、烟台、威海是山东省海洋科研实力最强的区域,区域内拥有全国唯一的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和国家海洋药物中试基地。拥有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船重工七二五所青岛分部、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分校等国家和省属涉海科研、教学企事业单位40家,两院院士16名。承担了“863”“973”计划等众多国家级海洋科技项目,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海洋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建立。随着海洋科技引领作用不断增强,现代海洋渔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海洋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迅速发展,形成了产业门类齐全、产业结构合理的九大海洋新兴产业,培育了青岛明月海藻、烟台东方海洋、烟台来福士、好当家集团等海洋领域骨干企业,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上支点城市建设支撑保障能力逐渐增强。

3 建设海上支点城市的对策和建议

2015年,中国GDP增幅6.9%,增幅创25年新低[9],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加强科技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刻不容缓。山东要准确把握国内、国际经济格局的深度调整和对外开放新形势,加快海洋科技创新驱动,构筑新的竞争优势,站在服务“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前沿,推动青岛、烟台、威海海洋经济支点城市建设,将该区域建设成为一个立足半岛、带动全国、辐射东北亚有世界影响力的海洋产业核心区。

3.1 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突出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地位

依托青岛、烟台、威海海洋科技资源和优势,建设海洋研发创新平台和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围绕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建设,面向全球引进首席科学家等高层次创新人才,优化国家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基础研究平台布局;加快院士工作站建设布局,按功能定位分类整合,加快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质升级,推动成立海洋领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进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与技术的工程化、产业化;推动海洋科学考察船队组建和资源共享,加大科研平台、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向社会开放力度,建立面向企业的有效开放机制。

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政府科技部门整合科技计划和资源,主导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的科学研究和重大共性的技术研究。发挥公益研究的优势和作用,重点解决制约公益性行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

市场导向明确的科技项目逐渐向企业转移,以项目为纽带,进行企业横向联合以及高校、科研院所纵向联合,构建从基础研究创新、技术创新到协同创新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形成国内一流、世界领先的海洋科技创新核心区。

3.2 发展海洋科技服务,促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

完善山东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数据库、山东海洋科技成果数据库,建设海洋专利信息查询平台,加快青岛国家海洋技术交易服务与推广中心、烟台海洋产权交易中心、烟台国家级海洋科研成果转化基地等建设工作。构建完善的山东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服务网络系统,建成面向全球的国家海洋技术交易市场,提供法律法规咨询、合同认定登记、技术经纪人服务、检验检测认证服务、融资担保服务。建立起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科技专家和科技企业沟通的桥梁,实现科技投入产生的成果在技术市场进行交易、转化和产业化,将三地建设成为国家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的核心区。

3.3 加大海洋科技成果示范作用,培植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

培植和发展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新型海洋开发示范园区,支撑海洋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建设长山列岛深水生态养殖和海洋牧场、蓬莱海洋工程制造、荣成低碳经济、胶州湾海水综合利用等海洋科技产业化示范基地,扶持青岛高新区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海西湾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基地、董家口临港产业园等一批产业园区,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成果转移扩散。

推动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烟台东部海洋经济新区和威海市南海新区建设,紧密围绕海洋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培育主线,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重点突出海洋生物技术、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海洋调查与矿产资源开采、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新能源、海洋精细化工、海洋运输物流和海洋文化旅游等产业,集聚优势研发力量,强化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和集中示范应用,打造海洋科技发达、产业结构合理、人文和环境友好融合的海洋新兴产业集聚区。

3.4 开展海洋科技国际交流与合作,推进高水平专业化智库建设

举办国际海洋科技发展论坛和中国海洋科技周,扩大影响力,提高知名度。与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美斯特利普斯海洋研究所、英国南安普顿国家海洋研究中心等6家世界知名海洋研究中心建立项目合作和人才交流机制,制定信息沟通制度。扩大与世界海洋科技大国的科技交流与合作范围,搭建国际海洋科技合作网络平台,拓展服务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渠道。

成立专门的海洋科技发展专家委员会,发挥各类科技学会、协会和由专家组成的社会团体的智力支持作用。定期派遣委员会研究人员到国外高水平智库担任“访问学者”,学习国外先进的研究理念和研究方法,创新合作模式,与国外高水平智库联合开展研究海洋科技发展战略和规划研究。探讨机构设置和组织模式,形成一种组织联系紧密、具有长期预见性的运作管理方式,建设具有针对性、前瞻性的海洋科技与产业发展智库,为山东省在海洋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把握、政府决策层面提供参考。

3.5 加强国内区域合作,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综合枢纽

发挥承南起北的作用,加快与“长江中下游经济带”“环渤海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京津冀等地区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形成以山东半岛重要港口为核心、辐射上述区域的综合交通网络,推动产业分工和协作,开展海洋产业、科技项目、科技教育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加快港口业务与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通过科技创新提升港口核心竞争力。建设港口物流信息系统查询中心,集港口物流的数据、监控、客户服务中心于一体,实现仓储、保税、集疏运、多式联运、流通加工、综合服务线上服务功能,为物流枢纽的众多业务提供全面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处理。优化业务,整合港航资源,完善航运网络,培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港口集团,重点发展邮轮经济,形成青岛港为核心,烟台港、威海港为骨干的辐射俄罗斯远东地区和东北亚的国际航运综合枢纽。

4 条件保障

4.1 制定海上支点城市发展总体规划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本届政府最重要的国家战略之一,各省、市、自治区都积极争取在国家规划中占得一席之位,搭上国家发展主战略的快车,将给地方经济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青烟、威海上支点城市建设的当务之急就是结合国家目标,融入国家新战略的顶层设计,纳入国家战略规划。

充分认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上支点城市的建设意义,立足山东,超前谋划,提前运作,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制订切实可行的《青岛、烟台和威海市海上支点城市建设实施试点方案》,力争方案进入国家层面的整体规划。根据山东省海洋产业发展特点,找准自身定位,发挥区域内科技优势和环境、资源优势,编写《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海洋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和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新能源等专项规划,指导海洋产业创新发展。

4.2 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和流动机制

人才是企业和国家的立足之本,海上支点城市建设需要各类人才的有力支撑。一是加大青岛、烟台和威海高校海洋学科建设和海洋领域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力度,开展校企合作的培养方式和途径,培养适应海洋产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二是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技企业孵化器、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吸引高层次海外人员和归国人员入园创业;三是建立健全科研人才双向流动机制,破除人才流动障碍,促进科研人员在事业单位和企业间合理流动。

4.3 发挥海外华人华侨资源优势

华人华侨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天然桥梁和纽带,全世界约6 000多万华侨中有4 000多万分布在沿路各国,植根于沿路各个国家的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具有人数众多、层次较高、组织健全等优势。山东籍海外华侨华人、旅居港澳同胞约120万人,分布在世界96个国家和地区,省内归侨侨眷约120万人[10],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增强华侨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了解,凝聚侨心、汇聚侨力,利用海外侨务资源,发挥海外华侨华人技术、资源和社会影响是提高山东省海上支点城市建设效率和质量重要手段。

4.4 做好组织、协调和实施工作

沿海3市要加强区域间和部门间的协商与沟通,建立必要的区域发展协调机制,完善协商解决跨市域的重大问题,共同推进区域发展的重大项目,研究提出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建议。做好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沟通联系,避免功能区域定位趋同,产业结构和布局重叠,规避与省内和国内同类型经济区域无序竞争。

[1] 陈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1996.

[2] 施存龙.“海上丝绸之路”理论界定若干重要问题探讨.跨越海洋:“海上丝绸之路与世界闻名进程”国际学术论坛文选[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3] 山东省交通运输厅.青岛港2014年货物吞吐量再创新高[M].济南,2015.

[4] 张新起.2015年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R].2015.

[5] 孟凡利.2015年烟台市政府工作报告[R].2015.

[6] 张惠.2015年威海市政府工作报告[R].2015.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2016.

The Construction of Shandong Peninsula as a Fulcrum City on the Maritime Silk Road

JIANG Yong1,WEI Xing2

(1.National Oceanographic Center,Qingdao 266071,China;2.Qil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Jinan 250353,China)

The “21st-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proposed by Secretary General Mr.Xi Jinping is a major opportunity for areas along this road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ing speed.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seize this opportunity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supporting cities on the sea and deepen the reform in Shandong Province.It will also benefit for the economy to open from a unilateral to a bilateral way.Qingdao,Yantai and Weihai are located in the key positions of “the Blue Economic Area of Shandong Peninsular” and also the junction of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the “21st-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Strategies.With large radiation radius,the three cities have great economic strength and abundant marine S&T resources.They will become the supporting cities to implement the national strategies and continue to be examples of innovation and further promote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Fulcrum City

2016-06-24;

2016-11-18

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一般项目“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产业技术体系研究与分析”(2013RKF01002);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项目“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构建”(CAMAQN201404);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重大项目“山东海洋科技产业聚集示范区建设路径研究”(2016RZF01001);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一般项目“山东省海洋装备产业聚集区建设及创新能力提升对策研究”(2016RKF01011).

姜勇,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海洋科技服务,电子邮箱:Jy@nocq.org

F299.27

A

1005-9857(2017)01-0042-05

猜你喜欢

山东半岛支点青岛
假如给你一个支点
让“预习单”成为撬动教与学的支点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青岛如何引进人才
周文胜:在管理中反思悟道,找到成功的喜悦和支点
青岛明月申牌?
区域体育旅游资源联动开发共生模式的研究
基于熵权法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集中集约用海可持续发展现状评价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集中集约用海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
山东半岛南部海岸一次局地极端降雨过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