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北鲜食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2017-03-05黄冬英
黄冬英
摘要:最近几年,随着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对玉米粗粮有了全新的认识,市场对鲜食玉米需求量不断提升,玉米价格也在稳步增长。该文介绍了闽北地区鲜食玉米的高产栽培技术,希望为广大农户提供借鉴。
关键词:鲜食玉米;高产栽培技术;闽北地区
作为增加营养、调剂口味的一种时尚食品,鲜食玉米目前正逐步得到部分国人的认可,以糯玉米为原料的酒类、膨化食品,以甜玉米为原料的罐头、果脯、饮料等食品,市场需求都在逐步增加,需求缺口也日益显现。近年来,闽北地区在鲜食玉米发展方面,围绕鲜食玉米品种展示、鲜穗生产、加工、销售和储运平台,加快推进全区鲜食玉米产业发展。
一、科学选择优良品种
要想保证玉米获得高产和稳产,就要保证科学选种,要选择和当地气候环境、土壤条件相应的,生产潜力大、产量高、果穗整齐、籽粒排列整齐、口感好、香味纯正、质地柔嫩、抗病性能优于其他鲜食玉米的品种。结合最近几年闽北地区玉米生产实际,应用比较广泛的玉米品种主要有京科糯2000、粤甜16、永珍7號等。
二、科学整地施肥
结合闽北地区的气候环境,一般是冬闲田尽早进行深耕晾田,整地深度应该维持在30 cm左右,确保土壤疏松,地面平整,无明显大土块,做到上虚下实。做好整地工作对促进玉米根系生长,避免后期玉米出现倒伏有很大帮助。整地还要结合施肥,在整畦前每亩施入完全腐熟的农家肥2000-3000 kg,施入50-80 kg的硫酸钾型复合肥,随整地一起翻入地下。施肥结束后精细整畦,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保证田间能够持续供肥,促进玉米健康生长,为玉米获得高产奠定坚实基础。
三、茬口安排
栽培模式属于3茬连种,第一茬2月底3月初播种玉米,6月上中旬收;第二茬在6月上中旬播种西瓜,8月中旬收;第三茬8月20号左右播种玉米,11月中下旬收。种玉米时畦连沟1.3-1.4 m,单株双行。鲜食玉米的糯性和香甜口感主要是由玉米的隐性基因控制的,因此在栽培鲜食玉米过程中,一定要做好隔离工作,避免其他玉米品种相互之间授粉而影响到玉米的口感。在种植时要求同一个品种连片种植,在种植地直径300 m的距离内禁止种植其他品种玉米。可以在种植地周围种植其他作物起到隔离的效果,保证玉米开花期周边不同品种玉米开花期错开20天左右,这样就能够很好的预防串粉现象。
四、田间管理
1、适时移栽,合理密植
早春玉米一般采用72孔空盘育苗,幼苗生长到二叶一心时移栽最好,第三茬玉米可以采用直接播种也可以采用育苗移栽。在移栽过程中合理密植是保证获得高产的重要措施,一般情况下鲜食玉米种植密度为甜玉米每亩3200株,糯玉米每亩3400株。对群体较大,植株较高的玉米品种,可以适当稀植,对紧凑型玉米可以适当密植。
2、施肥和中耕培土
玉米移栽之后为了促进玉米根系快速生长,要及时做好中耕施肥工作。结合中耕每亩浇施硫酸钾复合肥10-15 kg,玉米大喇叭口期要重施肥,一般每亩施入复合肥50 kg,采用开沟条施方式。施肥前做好中耕除草工作,施肥后及时用土覆盖施肥沟。对玉米根部进行培土,增强玉米根部的营养能力,防止倒伏现象的发生。施肥要结合灌溉进行,如果遇到连续多雨的天气还要做好排水工作,降低田间湿度,避免病害发生。
3、授粉去雄
对于有分蘖能力的玉米品种应该及时去除植株基部的分蘖,提高养分供给,对于双穗率较高的玉米品种,应该及时去除较小的雌穗,提高鲜食玉米的商品性。此外,为了切实提升玉米产量还要做好去雄工作,当雄穗刚刚露头,应该将雄穗从节间拔除,剩余的雄穗等花丝枯萎之后要全部剪去,促进雌穗成熟。在连续阴雨天气时,还要做好人工授粉工作,趁着天晴多收集花粉,随采随授。
4、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
闽北地区主要病虫害有锈病、条斑病、斜纹夜蛾、玉米螟和蚜虫。要重点做好玉米大喇叭口期和花粒期的病虫害防治,发现患病要科学选择农药防治。对于玉米锈病发病初期可以选择使用4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50%硫磺悬浮剂300倍液、30%固体石硫合剂150倍液、25%敌力脱乳油3000倍液、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4000-50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2-3次。在孢子高峰期用药对孢子萌发有抑制作用的97%敌锈纳原药250-35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效果显著。
对于条斑病在发病初期每亩可以选择使用50%噻菌灵悬浮剂25-55 mL,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6-32 m,或25%丙环唑乳油30-40 mL,或25%戊唑醇可湿性粉剂60-70 g,间隔一周使用一次,连续使用2-3次。
对于斜纹夜蛾可以使用1500倍20%除虫脲、1500倍2.5%溴氰菊酯混合液,或1500倍10%灭幼脲、1500倍4.5%氯氰菊酯混合液进行防治,在傍晚施药。
对于玉米螟玉米心叶中期,用白僵菌粉0.5 kg拌过筛的细砂5 kg制成颗粒剂,投撒玉米心叶内,白僵菌就寄生在为害心叶的玉米螟幼虫体内,来杀死田间幼虫。用自制溴氰菊酯颗粒剂、杀灭菊酯颗粒剂投放在玉米心叶内,每株1-2 g防治。
蚜虫每亩可以选择使用10%氯氰菊酯乳油30-60 mL,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40-60 mL,或2.5%溴氰菊酯乳油10-15 m,或20%氰戊菊酯乳油10-20 mL;防治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