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课堂教学之本 生核心素养之道
2017-03-04莫维
莫维,辽宁省大连市第二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教科研主任,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大连大学兼职导师,大连市骨干教师,大连市科研优秀教育工作者。主持市级课题一项,参与全规办教育部重点课题一项,主持大连市级课题一项,有多篇文章在各级刊物发表。
[摘 要]语文教师可以从明确课程改革、制定教育评价标准和扎根教学实践三个方面,以课堂作为教学实践的主阵地,通过有效教学、引导学生大量阅读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落实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其中最具可行性的仍然是课堂教学。
[关键词]核心素养;语文;课堂教学
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以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以及不同的学科提出具体的表现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中提出的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可以从课程改革、教学实践和教育评价三大方面予以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也应该在这三个方面予以考量。
一、课程改革明方向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伴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从建国至今共经历了八次课程改革。课程改革属于教育领域的顶层设计,为国家的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体现的是教育的全局视野和宏观角度,特别是目前正在经历的第八次课程改革,更是从课程的目标、结构、内容、实施、管理、评价诸多方面进行了巨大的调整和变革。在整个基础教育领域,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也带来了与之密切相关的诸如课程国际比较研究、学科发展研究和学生發展研究等一系列的拓展研究。此次核心素养的提出,正是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催生出的一项重要成果。
课程改革要完成虚与实两个主要任务。先要完成形而上的教育意识的转变,即通过更新教育观念、转变学习方式等多种途径实现对教与学理念的重新解构与认知;然后要完成的是由虚向实的转化,即在一种观念意识的引领下完成对课程的改革,在这一过程中,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就是课程的实施,实施的主导是地方学校和一线教师。这样,整个课程改革的过程其实就是一次始于虚终于实虚实相生的教育过程。在课程改革由虚入实的过程中,有了观念意识上的引领,落实的过程就需要学校和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
二、教育评价定标准
课程改革一定会引发教育评价的变化,教育评价是整个教育环节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教育的一个重要功用是管理,而评价又是最好的管理,可见教育评价举足轻重。教育评价既然与课程改革相伴而生,它当然在更多时候依然处在一种宏观的层面。当下,无论是我国还是在全球范围内,教育评价都是整个教育这个大问题的一块短板,很多还停留在一种理念思考的层面,不管是以基准为依据的相对评价、绝对评价、自身评价,以内容为依据的过程评价、结果评价;还是以功能为依据的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以方法为依据的定性评价、定量评价。许多评价方式还只是一种形而上的“道”的引领,还未达到切实可行的“术”的层面。
教育评价的现实意义考量要充分体现导向、诊断、鉴定和育人功能,这四大功能的实现需要借助综合的评价体系和多元的评价模式。教育评价与课程改革相伴共生,一种新兴的课程改革样式需要一种新兴的教育评价制度与之对应。要避免教育评价的目的和功能被极端异化和狭隘化,避免教育评价充满人性温暖的改进功能变成无情冰冷的证明功能,就要摒弃教育评价标准的单一化、片面化,使其更加人性化和多元化。换言之,目前与千差万别的课程改革模式相形见绌的是操作方便、效果明显的教育评价系统。正如课程改革一样,教育评价也要从社会层面回答如何去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教学实践生正道
作为教育的基层实施者,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要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更应该关注如何让先进的课程改革理念和灵活的教学评价平稳落地与高效实施。无疑,教学实践承担了调动各方力量激活多种因子的重任,具体负责完成课程改革和细化教学评价的使命。教学实践就象真刀真枪的战斗,让课程改革的战略布局和教育评价的兵法战术真正得到贯彻和执行。
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长青;素养是虚幻的,唯实践方能孕育品格和能力。要想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就要切实关注教学实践,具体而言,要关注教学实践之本——课堂教学。
四、课堂教学提素养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2016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涉及语文素养提升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的作文试题再次将语文核心素养推到国民关注的风口浪尖。语文作为中国学生学习母语的重要学科,所凸显出的学科素养主要表现在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综合考量这三种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途径,在现实层面,课外大量阅读和社会生活实践还存在现实的困难和困惑,主要的落实途径还有赖于课堂的有效教学。
1.课外大量阅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诚然,阅读会在无形当中丰盈一个人的语文素养,会让人“才如江海文始壮,腹有诗书气自华”,但身处高中阶段的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花在学习上的时间最多、学习任务最密集的阶段,往往“日未出而作,月已出未息”,很难有足够的课外时间进行大量阅读。而在如今这个文化多元、网络阅读泛滥、浅阅读横行、流行和速朽同存、精华和糟粕共生的时代里,当学生还缺少对文学作品的基本甄别力和鉴赏力时,冒失地无差别海量阅读,可能会误入歧途。因此阅读需要教师的课堂引导。
2.社会生活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人们固然都要生活在一个真实的物质世界,一个充满了实践和探索的现实社会,但教师必须要清楚地知道,语文素养是一种精神文化层面的存在。语文始终以两种形式与人们相伴共生:一为生活中的语文,一为学科世界中的语文。而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更多地需要依靠课堂上学科文化的渗透,而非投身到生活实践的汪洋大海。社会生活实践的确能够在濡染性情、熏陶情怀、促进表达与交流、学会领悟与思考方面对学生造成影响,并促发学生写作的欲望,但就高中生的现实而言,让他们去和贩夫走卒私谈,与渔樵耕读秘语,显然是一种本末倒置,或舍近求远的悖误。甚言之,没有深厚的文学积累,即便置身于橘子洲头也无法领悟毛泽东笔下那“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胸襟气魄,即便每日在河中捉鱼捕虾也无法体悟苏东坡那“侣鱼虾而友麋鹿”的情怀,脱离传统课堂赋予学生的文学底蕴而去一味追求实践带给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到头来只能是徒劳无功的浩叹或是事倍功半的无奈。
3.课堂有效教学
以上两条途径,如果有条件恰当地实施,当然会对学生有益,但其可行性与课堂有效教学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目前还不能成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因此最为关键、最具有可行性的还是要依靠课堂的有效教学。
成功的课堂教学一定会让国家层面的课程改革理念和社会层面的教育评价举措顺利落地并成功实施。目前,语文的课堂教学模式可谓千差万别、不一而足,不同模式的课堂教学恰如春风吹动了教育的活水。身为教师必须有这样的认知:课堂教学模式绝不是模式化的课堂教学,任何一种模式都需要一个精髓和灵魂的理念来指引,这样才能演绎出不断变化、异彩纷呈的基本式加变式的语文课堂教学。以辽宁省大连市第二中学为例。“ACE双主双学”是学校经过近五年的实践探索出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它既关注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又可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素养,代表了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新思路。
“ACE”代表自主(Activeness)、合作(Cooperation)、探究(Exploration),“双主”指“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双学”指“先学后教,以学定教”。ACE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质是改变学生传统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为小组合作学习,引领学生实现主动学习和自主发展。课堂学习以小组为单位,组与组之间拥有几乎相同的平均学业基础和成绩;小组内部的成员间则有不同的成绩分布、学业排名、气质秉性和兴趣特长。组间同质保证了教师课堂评价的起点公平,组内异质促成了学生合作探究的现实可能。每节语文课上的灵动之处在于由学生充当主角的探究展示和点评环节,彻底颠覆了以往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学生们在教师的引领下,自由地品评、质疑、分析、共享,这种全情投入的自主学习,在不经意间就促成了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为主要表现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以小组学习为主要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不排斥教师的传授与讲解。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蕴藏着教师的智慧和系统的学科知识,教师智慧的传授,学生系统的领悟,使课堂变成文学财富的宝库。语文素养,很多时候需要的是智者的引领和同伴的分享,而这一切只有在课堂上师生、生生间的情感交流和智慧碰撞中才能得以实现,教师传授的一分钟可能来自“台下十年功”,学生听教师一席话也许“胜读十年书”。师者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完成了文化知识的传递,学生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实现了核心素养和能力的提升。
毋庸贅言,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还应该回到教育的原点——语文教学实践,而语文教学实践的根本之处又在于课堂教学。因此,关注课堂教学就是关注语文素养提升的根本,“本立”而后才能“道生”。
(责任编辑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