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温肺止流饮治疗成人中—重度变应性鼻炎20例疗效观察
2017-03-04邵剑楠唐英
邵剑楠+唐英
摘要:目的探讨加减温肺止流饮治疗治疗成人中-重度变应性鼻炎的效果。方法将40例成人中-重度变应性鼻炎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0例:用氯雷他定片+布地奈德鼻喷雾剂+加减温肺止流饮治疗,对照组20例,用氯雷他定片+布地奈德鼻喷雾剂治疗,7 d为1疗程,连续28 d。结果治疗后第2周,2组的VAS 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4周,2组的 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2周,2组的疾病分类病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4周,2组的疾病分类病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加减温肺止流饮对成人中-重度变应性鼻炎较单纯西药治疗起效快,改善症状迅速,它治疗肺气虚寒型 AR具有速效性,短期临床应用无明显不良反应。
关键词:加减温肺止流饮;成人;中-重度变应性鼻炎;肺气虚寒
中图分类号:R276.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6)12-0065-02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機体接触变应原后主要由IgE介导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性疾病。患病率高且呈全球性逐年上升趋势,可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是诱发支气管哮喘的危险因素之一,已成为国际关注的全球性疾病。AR属中医“鼻鼽”范畴,本院耳鼻喉科在总结前人治疗鼻鼽的经验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治疗指南,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短期内可以明显改善症状,促使AR分类有效转化。2012年09月—2014年12月,本科采用此方法治疗成人中-重度AR 40例,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 2012年09月~2014 年12月来本院耳鼻喉科门诊就诊的AR患者 40 例,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20例,西药对照组20例。治疗组年龄18~55岁,平均(36.5±2.5)岁,病程1.5~7 a,平均(3.5±0.3)a,间歇性变应性鼻炎5例,持续性变应性鼻炎15例;对照组年龄19~56岁,平均(36.6±2.7)岁,病程1~8 a,平均(3.6±0.4)a,间歇性变应性鼻炎6例,持续性变应性鼻炎14例;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疾病严重程度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本组40例均符合符合 2009 年(武夷山)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修订的 《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1](以下简称指南)。疾病分类、分度依据WHO“变应性鼻炎及其对哮喘的影响(allergic Rhinitis Impact on Asthma,ARIA)”工作小组(2010)[2]的标准进行诊疗观察。符合中医辨证标准:参考王士贞[3]编著的《中医耳鼻咽喉科学》中鼻鼽、辨证分型标准,中医辨证属肺气虚寒型:鼻痒、喷嚏频频、清涕长流、鼻塞,症见:①鼻黏膜淡白;②畏风怕冷自汗;③气短懒言、语声低怯;④咳嗽痰稀⑤畏寒肢冷;⑥舌淡,苔薄白,脉虚弱,凡具备以上任何4项者,即可辨证为该证型。
1.3排除标准伴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肝、肾、造血系统疾病,免疫缺陷疾病,精神病患者;妊娠期、哺乳期妇女;对氯雷他定片过敏者;伴有严重的鼻窦炎及明显的鼻中隔偏曲患者;正在脱敏治疗者;4周内口服糖皮质激素者;2周内使用其他抗组胺药或肥大细胞膜稳定剂;患者无法理解治疗的风险性和局限性;依从性差。
1.4治疗方法治疗方法及疗程西医治疗依据指南中-重度AR推荐方案[1],对照组口服氯雷他定片10 mg/次,睡前口服+布地奈德鼻喷雾剂128 μg/次,早晚各1次;治疗组口服氯雷他定片+布地奈德鼻喷雾剂联合加减温肺止流饮,方药组成为:人参10 g,诃子肉6 g,荆芥10 g,细辛3 g,辛夷6 g,桔梗9 g,鱼腥草15 g,甘草(生)3 g。日1剂,煎400 mL,早晚各200 mL,饭后温服。2组均7 d为1个疗程,共服用4个疗程。
1.5疗效观察
1.5.1疗效评定标准治疗2周及4周后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治疗前后的总体症状进行临床疗效评定。治疗2周及4周根据病人病情对疾病分类进行重新统计整理。
1.5.2不良反应观察观察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持续时间、症状及处理措施。
1.6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 SPSS.V16.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总体症状VAS评分的比较治疗前2组的总体症状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2周,2组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2组总体分类的比较见表2。
2.32组不良反应比较2组病例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嗜睡、口干、心悸等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
3讨论
AR发病率增长的原因目前并不完全清楚,但通常认为与遗传素质和环境因素有关。遗传分析提示变应性疾病和2、5、6、7、11、13、16、20号染色体上的很多位点存在关联性[4]。通过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一些环境条件如社会经济水平高、空气污染、独子家庭、入托晚、接触吸烟、酗酒被确定为AR发病的危险因素[5]。一般认为,AR的发病过程始于接触无害性气传变应原,后者随即引起特应质个体一系列针对性的免疫应答,其核心是Th2反应为主的变态反应性炎症,Th2 细胞分泌IL4等细胞因子能够促进B细胞合成的免疫球蛋白转换成IgE,后者通过高亲和力的受体黏附在肥大细胞等效应细胞表面,当再次接触到同一种变应原时,能够引起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一系列炎性反应介质导致速发相的临床反应如鼻痒、喷嚏、流涕等[6]。最近还有新的观点认为,AR本质上也是宿主的一种防御反应,因为AR产生病理性损害的同时,也能对毒性物质产生一定的保护效应和对肿瘤生成产生一定的抵抗反应[8]。
AR治疗进展,2011年,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会鼻科组与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鼻科组学共同推出特异性免疫治疗专家共识,由于国内开展特异性免疫治疗受到接种疫苗种类较少、地域差别、经济条件、操作不规范、患者期望值过高、疗程长等因素制约,尚不能全国范围内规范开展[8]。目前,指南仍推荐口服或鼻用第2代或新型H1抗组胺药,可有效缓解鼻痒、喷嚏和流涕等症状。疗程一般不少于2周;与鼻用糖皮质激素联合治疗中-重度变应性鼻炎对中-重度持续性患者疗程不少于4周[1]。氯雷他定是第2代抗组胺药物,具有H1受体高亲合力、高选择性和高受体占有率,可被快速、广泛地吸收。第2代H1抗组胺药有一定的抗炎活性,用于治疗季节性和常年性的AR以及持续性和间歇性AR的副作用极少,且不严重。
AR 属于祖国医学“鼻鼽”的范畴,病名出自《黄帝内经·脉解》,病因病机最早见于《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肺气通于鼻,其藏有冷,冷随气入乘于鼻,故使津液不能自收”。其病因病机多为气虚、阳虚为本,寒热之邪为标。本研究对象为肺气虚寒证,肺气虚寒,卫表不固,腠理疏松,风寒、异气乘虚而入,肺受寒邪,邪聚鼻窍,肺气不得通调,鼻窍不利,出现鼻塞、鼻痒、喷嚏等症,肺失宣降,则水湿停聚,致寒湿久滞鼻窍,清涕不止;标实多责之于风寒、异气侵袭和水饮内停,鼻鼽又称“鼽水”。加减温肺止流饮,根据《疡医大全》温肺止流丹原方减去鱼脑骨,加辛夷、鱼腥草而成,系本科室的经验方,功能為解表散寒、温肺化饮。方中人参、诃子肉、甘草补肺敛气;荆芥、细辛、辛夷祛风散寒,通利鼻窍;桔梗、鱼腥草宣肺散邪,祛湿除涕;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温补肺脏、益气固表、散邪通窍、去湿除涕之效,以达到治疗鼻鼽肺气虚寒的目的。
总之,AR虽然是一种常见的炎性病变,但其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面仍存在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结果显示,氯雷他定片、小青龙合剂对肺气虚寒型鼻鼽均有明显的疗效,但中药小青龙合剂对肺气虚寒型鼻鼽较西药氯雷他定片起效快,改善症状迅速,它治疗肺气虚寒型 AR具有速效性,短期临床应用无明显不良反应,临床上可以短期应用以迅速改善患者的自觉症状。今后,进一步进行大型、多中心、长期的的临床治疗观察,积累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经验,对于提升AR的临床控制状态,改善生活质量,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鼻科学组.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9,44:977-978.
[2]Brozek Jl,Bousquet J,Baena-Cagnani CE,et al,Allergic Rhinitis and its Impact on Asthma(ARIA)guidelines:2010 Revision.[J].Allergy Clin Immunol,2010,126(3):466-476.
[3]王世贞.中医耳鼻咽喉科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22.
[4]张媛,张罗.变应性疾病的遗传学研究[J].临床耳鼻刚喉头颈外科杂志,2012,26(17):809-813.
[5]李华斌.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及诊治进展[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4,49(4):347-351.
[6]Rosenwasser LJ.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pathophysiology of allergic rhinitis[J].Immunol Allergy Clin North Am.2011,31(3):433-439.
[7]Palm NW,Rosenstein RK,Medzhitov R.Allergic host defences[J].Nature,2012,484(7395):465-472.
[8]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会鼻科组.变应性鼻炎特异性免疫治疗专家共识[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1,46(12):946-980.
(收稿日期:2016-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