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宛若水晶

2017-03-04李谷雨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16年38期
关键词:外祖父窗子水晶

李谷雨

我曾两次质疑过文学的意义。

读小学时,有一册语文书的第六课是《梅花魂》。文章开头写道,莺儿的外祖父念着“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莺儿感觉到两颗冰凉的泪珠滴在她脸上,她倚在外祖父怀里询问落泪的原因,外祖父只说她还小,便不再回答。当时觉得这样的诗句有一种朦胧之美,外祖父大概是被惊人的美丽打动了,但没有拍手称快,竟至于落泪,也是有些奇怪。

课堂上,老师并未细讲这一处,也不知道为什么,我始终没有去追究。潜伏在心底的隐隐疑惑,就这样一直跟随着我。

毕业后的暑假,我心血来潮,把小学的所有课本重翻了一遍。想来它是浅明至极的句子,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是而已。然而,初读时年纪小,怎谙忧愁滋味?即使有人把它的含义告诉我,我也不会真正领悟。其实,诗人已把意思表达得非常清楚了,不似“除却巫山不是云”之类的含蓄,但我当时不可能完全理解。再读它,不免感叹诗人写下这两句是无用功,因为他想表达的意思,我本来就明白,他又何必浪费笔墨呢?换句话说,将经验和感悟传给我们的,实际上是生活与岁月,而非文学。

后来,陆续听到很多人说,文科没有绝对优势,特别是语文判卷,主观性太强,理科才是王道。于是,我总能看见低头猛刷数学题的身影,却很少看到有人捧一本书安然静读。那同学们看的是些什么书呢?多是作文选、杂志、玄幻小说,不少是快餐式阅读,有的甚至是垃圾书籍!有几个人完完整整看过十部以上的经典作品(除考试要求必读的名著外)?有几个人在评价一部作品时能抓住它的特点,而不是千篇一律地“运用各种修辞”或“结尾耐人寻味”?

令人感到悲哀的不只是读者,还有作家。中国灿如星河的作家群多久没有出现过了?不难发现,值得我们再三咀嚼品味的,往往是老一辈文学家的作品,他们有许多已是高龄,有的甚至长眠于地下。我想,这可能存在两方面原因:一是作家的写作情怀发生改变,以前的作家关怀人类的心灵皈依,如今的作家以赚取人类的钱财为目的,结果当然不同;二是社会风气的影响,读者、出版商需要刺激的、吸引人眼球的作品,作家为了生存,不得不改变初衷去迎合大众。用身体写作的作家与日俱增,用心灵写作的作家屈指可数,也就不足为怪了。

既然如此,纯正的文学有何立足之地呢?

文学,其实是一种像水晶一样美丽而脆弱的东西。它不能似尖锐的长矛,击溃敌军,也不能如明亮的光束,照彻黑暗。它在天灾人祸面前尤为渺小无助。

文学,应当说是一个孩子,一个已经懂事却还相信世界、相信未来的孩子。他说的话,也许难以让人立刻听清,也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倾听,但他依然以最恳切的目光注视着你。那目光里,凝聚了爱、责任、希望、勇气、信念……还有更多的力量,吸引你打开这扇窗户去发现。

世界的美好,是要打開自己的窗子才能看清楚的。

打开窗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作为帮助别人打开窗子的人,优秀的作者和读者就像夜空中的几点疏星,虽光芒微弱,但聊胜于无。

猜你喜欢

外祖父窗子水晶
一张水晶卡告诉你浪漫都在哪
灵感不是等来的
我害怕我跑出去
灵感不是等来的
快把窗子打开
你希望外祖父怎样做
蓝水晶般的大眼睛
很多年后
书摘·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