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是我妈眼里一只停牌整顿的股票

2017-03-04艾莜薇

畅谈 2017年1期
关键词:凯特闺蜜

艾莜薇

我真的希望,我们的遇见是在彼此经济独立、人格独立的前提下,不是因为家人的催促,不是因为想要改善经济条件,不是因为孤独,不是因为世俗给了我们太多“不得不”。

我现在24岁。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的婚恋状态成了全家人最关注的问题。它的重要程度和北京近期的房价一样,只涨不跌。

就像那些争先恐后挤上买房列车的人们,深信着“错过北六环,不要再错过北七环”的广告,我周围的人似乎也要在我耳畔振臂高呼:“错过24,不要再错过25!”

在我妈眼里,我就像一只停牌整顿的股票,她每天眼巴巴盼着我触底反弹,复牌就接连涨停。而我担心的是,万一我一直停牌下去,让她砸在手里怎么办。

连我那只有3岁半,托管在幼儿园的外甥女都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对我婚姻大事的焦虑之情。2015年,还在读研究生二年级的我回家过寒假。我自告奋勇地去幼儿园接小姑娘放学。路上有点儿堵车,我比约定的时间晚了3分钟。她甩着小脸,恨铁不成钢地对我说:“唉,你瞧瞧你,家里就你不上班,也没对象,还不早点来接我?”我竟无言以对。

上个月,和我一起长大的闺蜜有了自己的宝宝,升级做了妈妈。看着宝宝可爱的小脸蛋,粉嘟嘟的脚丫,隔屏幕仿佛都能闻到奶香的小手,我也满心欢喜,分享着她初为人母的喜悦,并毫不吝啬地在她的朋友圈逐条点赞。

我和闺蜜是“发小”。我们从上幼儿园开始一起玩娃娃、掏沙坑,一起读小学、中学。我以为我们会一直“一二一”地齐步走,但现在,她有了自己的小家自己的娃,而我还孤身一人。好像哪里有点儿不对。

去她家探望那天,恰巧赶上好多长辈都在。我们家那里是典型的熟人社会,地方小,似乎谁和谁都认识。我和闺蜜在房间里逗宝宝,隐约可以听到长辈们在客厅的谈话:“你家闺女有对象没?啥时候结婚?”“再不抓紧结婚就只能任人家挑了。”“可不能不急,你们做家长的可上点儿心”………我听见妈妈偶尔敷衍一句,感觉气氛很尴尬。

回家路上,我小心翼翼地问她:“我没结婚,是不是给你丢脸了?”妈妈没吭声,她岔开话题,说你从小就比她学习好,学芭蕾也比她好,高考成绩也比她好,你们那年暑假一起去学驾照,不也是你先考下来的?我似乎明白了。她在安慰我鼓励我,并用对比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失落,大意就是,你一直比她强,这件事上怎么就这么“差劲”呢?

我又何尝不纳闷,这些“90后”怎么都结婚了?怎么我一不留意,你们都弯道超车,让我连你们的影子都追不上了呢?

不逼婚是新时代的“进步”

我半年前硕士毕业,告别呵护了我7年的象牙塔,结束19年的校园生活,开始拥抱千千世界。对我来说,一切都是新的。我在和这个社会的“交手”中认识自己,在经济独立中初尝生活的艰辛,也抽丝剥茧般地理解这个社会。坦白来讲,我还没准备好组建自己的家庭,也没想好要和什么样的人共度一生。

可周围的大人们比我着急。他们的焦虑飘出房门,越过人群,在我和周围人间蔓延开来。我很感激大家的关心,也乐意认识他们介绍给我的“潜在男友”。确实,一个人在北京,租房、上班、吃饭,会有一些艰辛和难熬。但也因为这些,我才能让自己更加独立,学着规划时间规划金钱,也更能体会陪伴的重要。但谈恋爱结婚这种事都是要靠缘分的啊。

我在朋友圈里屏蔽了爸妈和七大姑八大姨。因为我怕她们老指着合影里问东问西,“左二的男生看着不错,在哪里工作?”“右二的也不错,有对象没?”……有时候,我多希望她们选择性失忆啊!这样她们就不会记起,我初中、高中、本科、研究生班、支教团里的男生了!也不知道为什么,电视剧里的人物她们很少记得牢,这些偶尔出现的名字却念念不忘。

不久前刚结婚的学姐说,现在好多女孩子着急,其实都是父母和远房亲戚给的无形压力。父母还好,好多亲戚嘴上催,但是根本没往心里去,才不是真正关心。她也不得不承认,父母确实有攀比之心。“尤其是咱们的父母,因为咱们从小学习好,这个好,那个好,父母都习惯在大家面前扬眉吐气了,我爸说,我没对象的时候他很少出去应酬,我结婚后,他什么应酬都去。”

“‘成家立业,先成家再工作,你们读这么多书难道不懂?”这些老祖宗留下来的“名言”他们顺手拈来。可以前还说“女子无才便是德”呢,你们怎么不挂在嘴边?历史的车轮在向前滚动,该进步的就得进步不是?让女孩子进学堂读书是进步,废弃缠足的陋习是进步,不逼婚、尊重青年的选择也是进步啊!

在我们接受的教育里,新时代的女性思想自由、人格独立,上得了厅堂也进得了厨房,没做小三儿没当二奶,我们没结婚对不起谁了?

结婚不是为了让别人满意

因为工作原因,我认识了一个来自澳大利亚的留学生,她的中文名字叫史凯特,现在是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的博士研究生,中文是她掌握的第5种语言。每学一种语言,她都会跑到那个国家待上一段时间。来中国之前,她已经去过法国、智利、西班牙留学。在中国的第5年,她和另一位韩国留学生用中文写了一本书——《泡菜薯条遇上炸酱面洋博士中国留学记》。她在书里讲她这个“洋博士”在中国的各种见闻。

她说中国有“剩女”的概念,她之前从没接触过。“女生不能早结婚的话会被称为剩女。多早是早?”她查搜索引擎,搜索结果告诉她:27岁之前。“我很多澳大利亚的朋友都已经过29岁了,而且大部分也还没有结婚。我们的父母从来没有因为这样的事情担心我们,至少没有和我們说过。”提到相亲,她觉得外国的“相亲”更多是朋友想给你介绍一个不错的人,希望你们开始交往。而中国的相亲更多是父母或者亲戚给你介绍对象,希望你们两人结婚,并且希望相亲合适的尽快结婚。

她还觉得,在中国农村地区的人会更担心孩子是否结婚。她曾经和清华大学一个协会定期去农村建造过滤网装置。在一对60多岁的夫妻家里,她问女主人为什么没有安装过滤网,过滤装置需要的材料她们已经提供很久了。“我以为她会说没有时间,或者不适合等理由。但是她回复我,‘因为我儿子没结婚。”这让史凯特觉得不可思议,“一家有6个孩子,5个孩子结婚了,只有最小的儿子没结婚。而且担心到和她讲过滤装置,她都会联想到儿子的婚姻。”

在凯特根深蒂固的概念里,结婚不是为了让别人满意。“我们自己满意,家人更尊重自己的选择才更重要。”

我有些羡慕凯特。我觉得她的时间比我充裕,比我过得从容,比我有更多的可能性,她可以毫无顾虑地花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特别是在婚恋这件事上,比我有更多的幸福感。她可以不用担心周围谁又结婚了,可以有更大的可能因为“喜欢”而不是“合适”来选择另一个人。

但好像我不行。3年前,1990年出生的小伙伴们被视为第一批“老去”的“90后”。而如今我也不得不痛苦地承认自己到了晚婚的年龄。更何况,我那“00后”的妹妹今年上初三,她管我叫“老阿姨”。她说姐姐你不知道吗,女人的保质期只有27年。在她的概念里,我快过期了。这个“27”,也是史凯特查到的“剩女”年龄临界点。

难道,“90后”真的到了“非婚不可”的年龄吗?

我很感谢爸爸,在这个问题上他的答案给了我很多宽容和理解。他说他不相信一段婚姻能使女孩子“岁月静好”,他更觉得需要选择和喜欢的人一起生活。“因为路不好走,你们要相互扶持。”

我真的希望,我们的遇见是在彼此经济独立、人格独立的前提下,不是因为家人的催促,不是因为想要改善经济条件,不是因为孤独,不是因为世俗给了我们太多“不得不”。(资料来源:《中国青年报》)

猜你喜欢

凯特闺蜜
A Caterpillar Wants to Fly
快乐如风
漫画作品欣赏
天生好闺蜜
闺蜜之旅 游走马来西亚
小编们和闺蜜的 girl"S night out!
因为爱所以爱 对闺蜜的告白情话
靠谱闺蜜
你笑了
凯特王妃最爱高街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