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性学习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中的运用

2017-03-04李芳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8期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教学改革

李芳

摘要: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的学习模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下文简称《原理》)课的教学任务、内容、对象和媒体等内容是应用研究性学习的前提、基础、依据和保障。研究性学习的运用,要实现教学理念、组织形式、研究思路、角色定位、考核方式、评价体系和社会资源利用的变革。时代性、主体性、先进性和开放性是研究性学习在《原理》课教学中运用的四个基本原则。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8-0183-02

“研究性学习”也叫“探究学习”(Inquiry learning),是学者们在总结发现式学习和有意义学习的经验的基础之上提出的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的一种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最早出现于近代西方教育领域。“研究性学习”中研究课题的选定、资料的收集整理、研究结果的呈现,都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完成的。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真正被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极大的激发。《原理》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05方案”中所设立的一门全新的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阵地。《原理》课的教学效果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效果,而研究性学习是提高《原理》课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因此要把研究性学习运用于《原理》课的教学实践中,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把《原理》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课程。

一、研究性学习是《原理》课教学的应然诉求

1.《原理》课的课程任务是运用“研究性学习”的前提。任何一门课程的课程任务都是其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原理》课的教学大纲规定其主要任务是使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课程任务的完成是由师生在“教”与“学”的实践活动中实现的。

2.《原理》课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认识活动也具有实践性的特点。因此,在《原理》课教学中运用“研究性教学”模式,能培养学生更好地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于社会生活实践中,使其接受实践检验以获得丰富和发展。

3.《原理》课教学对象的特点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根本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认知水平是选择“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的基本依据。当前《原理》课的教学对象是“95后”大学生。“95后”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有比较高的综合概括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95后”大学生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不喜欢被动接受知识,而希望主动参与知识的探索与获得过程中,这正是“研究性学习”的心理学基础。

4.《原理》课的教学媒体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有力保障。“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完成项目任务所需资料的收集整理,及“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展示都离不开网络和多媒体教学设施。大学生在利用互联网搜索、整理资料的过程中,一方面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提升了学生的认知过程、问题解决能力和交流切磋水平。另一方面又拓展了教材体系的内容,扩大了学生的学术视野和眼界。可以说,在“互联网+”时代,丰富的多媒体教学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有力保障。

二、研究性学习在《原理》课教学运用需要进行的变革

1.变革教育教学理念。《原理》课教学中存在着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把原理教育等同于知识传授。要改变目前《原理》课的教学现状,就必须从根本上变革《原理》课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研究性学习”模式要用“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取代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2.变革教学组织形式。“研究性学习”打破了传统班级教学的组织形式,采用小组合作组织形式进行教学。它通过创设“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小组形式来改变班级教学结构。在充分肯定学生之间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发挥小组群体活动的主体功能、互助功能,达到培养学生哲学思维的教学目的。

3.变革教学研究思路。“研究性学习”模式改变了传统的以教材、教学大纲为基准的教学基本框架,确立了一个以课题、主题及活动为中心的“课题—合作—探究—展示—互动”的新思路。以培养学生“思维与知识、过程与结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模式逐渐被《原理》教学所运用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4.变革教师角色定位。“研究性学习”模式下要重建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地位。教师角色从传统的教学组织者、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和合作者。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师生的关系是“主体”与“主体”的平等关系。另外,缺乏指导是“研究性学习”面临的一大困难,教师素质己经成为制约“研究性学习”实施的主要瓶颈。所以,教师角色变革并不意味着教师地位的弱化,“研究性学习”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变革考核方式和评价体系。评价渗透在“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因此要变革传统的以作业、考试分数为基准的考核机制。为了真正解决学生“学”的问题,要树立以“尊重差异,共同进步”为核心的质量评价体系。在进行评价时,要注重对学生学习结果和研究过程的有机结合。同时,也要注重学生获得知识数量多少和学生知识技能运用相结合以及学生探索经验和学生内心体验相结合。

6.变革社会资源开发利用不足的现状。“研究性学习”具有開放性的特点,其学习内容不是特定的教材知识体系,不能局限于课堂,而是应该将学习置于社会和生活之中,因此应该尽可能多地开发和利用广阔的社会资源,这是“研究性学习”能否充分开展的重要条件。所以,“研究性学习”需要走出“象牙塔”,寻求当地各种类型社会资源的支撑,从而使“研究性学习”真正实施下来,并为可持续的学习研究提供可能。

三、研究性学习在《原理》课教学中运用的基本原则

1.教学内容凸显时代性原则。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时事发展选择研究性学习的案例、主题、课题,要求学生自觉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和理论前沿动态,要有一种与时俱进的时代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理解和透视社会问题和现象。因此,教学内容的“时代性”是“研究性学习”在《原理》课教学中运用的指导性原则。

2.教学过程强化学生主体性原则。“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个探索和学习过程。因此,要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开展双向交流对话模式,确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原理》课研究性学习目标的设置、学习内容的选择等方面要考虑到每一位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并获得成长。

3.教学手段体现先进性原则。与传统教学活动不同,“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要更多地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来增强教学实效性。课堂内,学生将研究成果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并通过电化教学设施展示给同学们,通过生动形象的形式表达相对抽象难懂的马克思主义主义原理。课堂外,教师可通过QQ、微信等先进的手机媒体,对哲学研究前沿动态、学术观点与学生交流,能更好地支持学习小组的协商交流以及学习探究和知识建构。

4.教学环境追求开放性原则。这里的开放性主要是指关于教学的时空转换。“研究性学习”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当然,课堂依然是“研究性学习”开展的主阵地。但是,图书馆、学生寝室、校园文化等校内环境资源及工厂、企业、新农村、社区等校外教学实践基地都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大课堂。

参考文献:

[1]马继刚.高校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

[2]段联峥.试析研究性学习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中的运用[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6).

[3]张伟.马克思主义哲学现实化问题中的问题——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方法亟待改革[J].山西师大学报,2007,(5).

[4]曾祥翊.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研究性学习教学改革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灵活开展研究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