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句子理解教学之“六策略”

2017-03-04梁思尧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17年1期
关键词:挖掘语境

梁思尧

【摘 要】读懂文章的前提是读懂句子。在教学中,要想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文章的精髓,必须从句入手。理解句子的教学,从词入手,以词带句是好办法。形体、图文、语境等等都是句子理解教学的良好辅助。教师把握得当,灵活运用“句解六策略”,能增强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提高阅读素养。

【关键词】句子理解教学;以词带句;语境;挖掘

句子是由词按照一定规则组成的能够表达一个完整意义的语言单位。句子是文章的基本结构单位之一,它是连接文章中故事情節发展的重要因素。读懂文章的前提是读懂句子。只有读懂句子,才能全面理解文章的内涵。小学语文基础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句子理解教学,学生学好句子可以增强语文阅读能力,提高阅读素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把握好一句话的意思,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句解六策略”是句子理解的良好契机,教师把握得当,会使课堂句子理解教学事半功倍。

一、以词切入

一个句子对于学生来说往往既有懂的地方,也有不懂的地方,或者说存在着理解上的难点。所谓的难点也是多方面的,有的是不理解其中的一个词语,只要把那个词语弄明白了,句子的理解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关键词语是指对理解句子的意思起重要作用的词语。

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3课《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有一句“树木抽出新的枝条”。教师在讲述这一句时,不应只停留在平铺直叙的讲解上,而应该抓住重点词“抽出”来理解。“抽出”是长出的意思,但其中的内涵远比长出要丰富得多,形象得多。根据小学生掌握生活事物的能力和对抽象动词的理解程度,在讲述“抽出”时,可采取形象比较的方法,让学生明白作者不用“长出”而用“抽出”是为了赋予小树无限生命力。上述方法的采用,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通过实践探索和联系实际的比较,最终让学生理解这句话写出了枝条生长的动态,体会树木在春天——万物复苏的季节的勃勃生机。

又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14课《检阅》一课,教师重点关注“鸦雀无声”一词,以词入手,先让学生从字面上理解这个词的含义,再出示研学问题:“为什么开始商量时,大家鸦雀无声?”提出小组合作要求: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再结合课文语句跟小组同学交流讨论。这样的一个教学环节设计,以一词牵动对上下句子的理解,牵动对全篇文章的理解,更能让三年级的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自主研究,合作学习。

二、换词理解

理解句子,就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去说明深刻难懂的语言,本质上是一种“替换”。因此,在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给句子换种说法,让学生用自己语言库中的语言去理解句子。通常可以这样提示学生:“这句话就是我们平时讲的什么话?句中这一个词可以换上我们平时说的哪个词?”把替换的内容放到句子里去,句子的意思就出来了。

在教学中,有些词比较难理解,通过换成意思相近的词,使学生达到理解句子的目的。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爬天都峰》一文中“你们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这里的“汲取”比较难懂,如换成“吸取”学生就比较容易懂了,从而也就理解了整句话。这样的换词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容易操作,时间也短,有时候在普通话中学生不懂的词,老师用广州方言词一解释,学生就全理解了。

三、形体解句

词语一般都具有抽象概括的性质,关键词语也不例外。所以,要正确理解关键词语,就必须注意它所概括的具体内容。这可以说是正确理解关键词语的一种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对于有些词学生比较生疏,但经过教师的动作演示,学生就易于理解。

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小鹿的玫瑰花》中“小鹿终于能下床走路了,他一瘸一拐地来到门外”这句话中的“一瘸一拐”一词,教师只要用动作表示出来学生就明白了,从而理解了小鹿走路时的形态。

另外,对于那些比较抽象的词句,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语句较强的概括性,把概括的东西变成具体形象。学生在学习中,才有可能触景生情,才会对抽象的词句有具体的感受。用一些形象手段帮助学生化抽象为形象。因此,句子教学中可以从词入手,以词带句,从而达到通过词语来理解句子的目的。

四、朗读解句

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只有通过教师们精心的指导,学生们的刻苦练习,才能真正在小语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随着知识的深入,对书中所写知识的认识,往往有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每阅读一本书,就会有一些新的认识和想法,读的次数越多,认识也就越深,也就越接近书中所要表现的真意。句子的意思有的需要学生说出来,有的“只可意会,难以言传”。而后者的情况有两种:一种是没有更恰当的语言来解释,或一旦用上了语言去解释,就变了味,走了样;另一种情况是,可以用语言来解释,但用来解释的语言超出了学生理解能力的范围,或者说,没有接近学生理解能力、知识水平的“言”传。对于这样的句子,要求达到意会的程度就可以了,不一定要用语言把句子的含义说出来。这种理解句子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读中体会。

在阅读中,通过读产生联想,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力量,从而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遮得严严实实,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太阳出来了,千万缕像利剑一样的金光,穿过树梢,照射在工人宿舍的门前的草地上……”教师可通过多读来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春天充满旺盛的生命力和生机勃勃的动人意境。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没有读,就不会有这种感悟和体验。让学生多读一读,让他们带着思维的火花,去感悟生命,体验生活。

五、图文解句

画面是文字内容形象的反映。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画面理解句子内容,不仅符合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而且有利于学生了解句子内容,调动其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如《赵州桥》中,“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这些优美的语句,在学生的心中很难清晰地浮现出具体的形象,这时教师可出示幻灯片,当那些千姿百态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映入学生的眼帘时,课文中的文字不再只是单调的符号,而变成了一个个鲜活灵动的生命。抽象的句子变成了学生心中充满生趣的形象,从而启迪、感染学生的心灵,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六、挖掘理解

有些句子,不能只“浅尝辄止”,而应该挖掘其深刻含义。在理解句子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从而使学生更好地获得知识。

如《爬天都峰》一文中,第二段写了天都峰很高:“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从字面上学生能理解天都峰的高,这时教师应进一步提出问题:“这里写天都峰的高说明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使学生明白,这一段话从一个侧面表现出了天都峰的高,爬起来会很艰辛,需要很大的毅力和勇气。如此进行理解教学,可以为之后的教学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

句子训练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夯实学生的基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才能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万增香.对小学语文阅读中句子教学的探索[J].考试周刊,2013(45).

[2]矫红霞.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句子训练[J].学周刊,2014(23).

[3]朱江.如何理解句子含义[J].语文教学之友,2014(06).

猜你喜欢

挖掘语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使德育开花结果
将“再也没有”带向更有深度的思考中
挖掘档案文化资源推进档案文化建设
关注数学思考 提升数学本质
大数据技术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分析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跟踪导练(三)2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试论当代语境下段维的旧体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