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是为了更好地学

2017-03-04梁小桃赵懿臻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17年1期
关键词:木块学具平均分

梁小桃++赵懿臻

【摘 要】教学观念的现代化,强调学生参与学习是一个重要的标志。因此,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操作学具,不仅符合儿童从直观的动作思维到具体的形象思维,最后到抽象的逻辑思维的特点,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的课堂学习更高效。因此,学具操作已越来越被小学数学教师所重视,并广泛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之中。

【关键词】概念;学具;难点;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大潮下,学生的学习已经从重视学习的结果转向重视学习的过程;从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转向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课堂上亲自动手操作,胜过老师一遍又一遍的讲解。要改变以往在数学课堂上学生默默观看,教师忙忙碌碌操作演示的被动学习模式,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多种感官的协调下有所发现,有所收益。因此,教学应该重视操作活动,用操作活动启迪思维,使思维在操作中得到发展。本文就使用小学数学学具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所起的作用谈几点看法。

一、使用学具,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数学概念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例如:建立“比少”的概念,可以让学生通过操作学具来理解:(1)教师在讲台上摆两摞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小方块,第一摞10块,第二摞矮于第一摞,但由于第二摞用纸封着,看不出有几块。然后让学生通过操作学具,推算出这一摞有几块正方体小木块。(2)根据教师的口述摆小棒,先让学生在桌子上摆10根小棒,这些为第一行。然后让学生摆第二行小棒,使第二行比第一行少3根,并说出自己摆的过程。学生对第一个演示题进行操作时,他们首先在第二摞上面摆上3块小木块,使两摞木块同样多,又把新摆的3块拿掉,然后得出了结论:纸里包的是7块小木块。学生对第二个演示题进行操作时,他们首先在桌子上依次摆10根小棒,然后在第一行下面也摆10根小棒,使第二行的10根与第一行的10根一一对应,最后他们又从第二行的后面取走了3根小棒,从而得出结论:第二行有7根小棒。这样通过实际操作,使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实物结合起来,建立清晰的“比少”概念,为进一步学习“比少”实际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使用学具,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算理

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这就要求在研究数学问题时,把数形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学具的操作,完成这一过程。例如,三年级学生学习一位数除法,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十位上除后出现有余数的情况。如42÷3,学生难以理解的是十位上余下的几个十要和个位上的数结合起来继续除。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可采用摆小棒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

如:4捆(4个10)平均分3份,每份是1捆(l个10),十位商1;剩下1捆表示1个10,要继续平均分只能拆开和2根合并成12根,再平均分3份,每份是4根(4个1),个位商4。通过摆小棒体会剩下一捆继续平均分,怎么分,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算理,同时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

三、使用学具,突破知识难点,将抽象知识具体化

课堂教学中,首先,注意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提前预设操作的时机与策略,确定操作的步骤与规则,设计操作时学生要观察思考的问题。其次,在课堂中适时地引入学生动手操作活动,灵活地引导学生处理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使操作活动有针对性,有目的性,讲究实效,避免流于形式。

如:等量代换这一概念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有点难度。例如:一个西瓜和两个菠萝放在天平上,天平平衡,让学生判断哪一种水果重。学生往往以为两者等重。但让学生亲自操作,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认识到正确的事实,然后再加以领会,就容易多了。

四、使用学具,可以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例如:在复习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基础上设疑:“圆的周长怎样计算?”然后通过学生操作,用大小不同的圆在直尺上滚动,量出圆的周长,比较圆的周长和圆的直径的关系,让学生发现圆的周长总是这个圆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

五、使用学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动态学具操作为学生思维能力提供直观支持。如在学习拼组图形后,学生就能利用认识的图形拼出各种各样的图形,像房子、机器人、卡车、火箭等。在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口算时,学生通过操作发现可以10-9=1,17+1=18。这些对学生来说都是创新。因此,让学生动手操作学具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渠道之一。

引导学生把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就可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就可通过操作使学生对新知识“再发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如:认识平行四边形,教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然后把它剪成两个同样大的三角形,最后,请学生把这两个同样大的三角形放在一起拼一拼。有的学生拼出一个大的三角形,有的学生拼出长方形,还有的学生拼出一个新的形状,这时老师夸奖拼出平行四边形的学生,并教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这样学生通过操作,既发现了新知,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使用学具,可以使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知达到最强烈,形成的表象也最深刻;使用学具,可以使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整理大量感性材料,找出有规律的现象,学会逐步抽象、概括,获得数学概念和知识。总之,使用学具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和途径,也是学好数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和手段。

参考文献

[1]蔡幼字.學具操作在低年级数学中的重要性[J].中国基础教育研究,2010(05).

[2]蒋煜.小学生学具使用误区及改进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24).

猜你喜欢

木块学具平均分
这样做合理吗
教你学会平均分
怎样数出小木块的个数
以低成本学具助力初中生物学教学
平均分一半
小鸭数正方体木块
小学数学学具在课堂实践活动中的创新应用
两种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