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堂为起点实施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2017-03-04梁桂勇
梁桂勇
【摘 要】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璞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本文从三个方面来实施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识字教学生活化、阅读教学生活化、作文教学生活化。
【关键词】课堂教学;联系实际;生活化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化,推进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已成为新世纪教育改革的主题。国家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关心学生需要,强调课堂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强调学生充分运用经验、潜力进行建构性学习。因此,以课堂为起点实施生活化的教学,成为改革的基本趋势。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
一、识字教学生活化
新课程强调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而识字一直是低段教学的主要任务,新教材的识字量偏大,识字教学占用了课堂大量的时间,所以如果把识字任务放在生活的大环境中,学生认字的兴趣会更浓,效果会更好。
(一)创设教室环境生活化
教室是孩子们第二个家,每天他们三分之一的时间都生活在这里。因此,教室也成为孩子们识字的好“教材”。老师除了可以使用在黑板上贴“黑板”、讲桌上贴“讲桌”这些实物教学法外,还可每日在小黑板上写一首古诗。另外,利用黑板报开设“新闻报告厅”,每天对比较重要的国际、国内、校内的新闻进行报道。此外,根据孩子们的兴趣爱好,还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识字内容,这样不但为以后的学习生活提供了方便,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学校这个大家庭。
(二)提供识字教学社会化
识字教学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师要唤醒学生随时主动识字的意识,引导学生在课外、在生活中采用多种途径广泛识字。比如马路边一块块普普通通的公交站牌,街道上一个个别具一格的店名,甚至孩子手中拿的各式各样的零食包装袋等;电影、电视、网络最受孩子们的欢迎,因此它可以成为识字的重要“内容”。引导孩子们通过阅读课外书进行识字,也是一种很好的识字方法。
不管采用何种形式,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树立生活即课堂、社会即老师的理念,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自主识字,化被动为主动。在生活中识字让学生树立“处处皆语文”的思想,使学生了解多种识字的途径,既激发了孩子们识字的热情,又培养了孩子们的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达到“识字开智”的目的。
二、阅读教学生活化
立足文本,将生活与文本紧密联系,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抓住文本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结合点,让阅读教学生活化,让阅读教学贴近生活。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生活化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媒体展示,感受生活
针对教材中的一些游记、介绍性的说明文等,借助多媒体课件、录像播放、錄音渲染等手段展示与文本相应及相关的生活情境,可以弥补学生生活经历的缺乏或空白。教学中可以通过现代媒体,直观地展示课文所描述的情景,从而再现生活,把语言文字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例如在《观潮》一文的教学时,笔者借助影片,播放钱塘江“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雄伟壮观景象,顺利跨越时空距离去感悟、理解、欣赏钱塘江涌潮,领悟课文的语言文字,获得情感的陶冶。
(二)角色演示,再现生活
通过角色体验模拟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教师设置的情境下演示、表演,体验角色。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在活动中自然地对文本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提升了语言的感悟能力。
例如教学《狼和小羊》时,在巩固阶段,由一名同学扮演狼,一名同学扮演小羊,凭借对课文语言的记忆,进行对话。学生们成了热情的演员或观众,一下子全部进入了教材描写的情境中。这种生动的形式,使学生获得深刻印象。
(三)创设情境,体验生活
一些与生活有紧密联系的教学内容,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情感,能使学生充分感受课文所描绘的生活,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也唤起学生生活的多元化感受,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富有自己生命体验的个性化理解。也就是说要做好语文教学生活化,首先必须实现教学方式的生活化。如在一节口语交际课《秋天的礼物》的教学之中,笔者把稻谷、树叶、豆角、高粱、苹果、棉花等带到课堂上,组织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等自主实践,然后再通过交流,说出秋天的礼物是什么样儿的。笔者再鼓励学生走进秋天的大自然,进一步证实了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并写了出来,收到了可喜的成效。
(四)读思结合,联系生活
阅读教学讲究在“读中思”、在“思中悟”、在“悟中学”,还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不同的学生,他们的生活经历也各不相同,对事物、对生活的感悟也不一样。在学习和理解过程中,可以把真实感人的生活与学生丰富多彩的认识、体验引入到课堂中,使学生很快进入教学情境。
如教学《桥》一课,笔者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谈一谈自己读文后的感受,然后带着“课文中的老汉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动”这个问题进入文本学习,边读边思考,然后与全班交流,谈一谈让自己感动的原因。学习到最后一部分的时候,让大家把自己想到的话写下来,既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又是对交际能力的一种培养。有的学生还把自己了解到的抗洪抢险的故事,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学生在真实的情境当中自然而然地释放自己的情感,这样学生就能更快地了解人物的特点,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作文教学生活化
让生活与作文紧密联系,在生活中学习作文,向生活要素材。引导学生跳出课堂、学校的小圈子,留心观察,扩大生活外延。如组织学生游览当地的风景名胜,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或深入社会了解风土人情,古今变迁;或收看电视新闻,洞悉时事要闻、国际风云;或搜集学校大事、班级趣闻等等,带领学生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创造生活,激发作文的兴趣和动机,把丰富多彩的生活化的写作素材引进作文课堂。
(一)捕捉时机,激发作文的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教师教学要机动灵活、善于抓住写作的有利时机,因为学生的写作激情、灵感稍纵即逝,如果让学生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写,那就会错失最佳的写作时机;要在学生思维最活跃、最想表达时,引导学生去写,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就能写出好的作文来。一次,笔者正在讲课,突然窗外狂风大作,风吹得操场上、大街上都下起了树叶雨,笔者让孩子们观察树叶雨,并写作文。孩子们有的写了一首诗:“秋天最耀眼的是落叶,它无声无息地离开了这个世界。数不清的黄叶落进校园,也落进了喧闹的大街。”还有的写道:“老师让学生寻找风,风在哪里?在同学们的眼睛里。树叶落了,那是风在捣鬼;红旗动了,那是风在嬉戏;头发乱了,那是风在淘气。你看见风了吗?它在你我的眼睛里……”
(二)丰富生活,拓展作文的内容
生活是作文之源,作文是生活的剪影。作文教学要经常开展读书、读报活动,记好读书笔记,创建书香班级,提高作文兴趣;结合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等体艺活动,丰富作文内容;利用学校“作文竞赛”和各项征文活动,为学生创设展示写作的舞台。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了写作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在结合“迎广州亚运盛事,创和谐平安校园”的主题开展的一次作文比赛中,笔者有意识地把班级分成了三组进行活动,分别是安全事故小组、安全隐患小组、安全文明小组。这些小组都进行了活动。通过鲜活的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感兴趣的写作材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动起手来自然水到渠成,兴趣盎然。
(三)因势利导,优化作文的评价
一个孩子写成一篇习作,尽管有这样那样的错误、缺点,但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一个成就。作文教学中教师重视、赏识、鼓励,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采用多元评价,将教师评、学生评、家长评结合起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征文活动,利用黑板报、橱窗、手抄报等展示学生写作成果。通过优化作文的评价机制,不仅激发了学生积极进取的个性、强烈的写作热情,还享受了成功的喜悦。学生个性得到良好的发展。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正所谓“一切生活皆语文”。因此教师应该解放教学思想,改变教学理念,做到“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坚定不移地进行语文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