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朵花微笑
2017-03-04刘亮程
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一大片。好像谁说了一个笑话,把一滩草惹笑了。
我正躺在山坡上想事情。是否我想的事情——一个人脑中的奇怪想法让草觉得好笑,在微风中笑得前仰后合。有的哈哈大笑,有的半掩芳唇,忍俊不禁。靠近我身邊的两朵,一朵面朝我,张开薄薄的粉红花瓣,似有吟吟笑声入耳;另一朵则扭头掩面,仍不能遮住笑颜。我禁不住也笑了起来。先是微笑,继而哈哈大笑。
这是我第一次在荒野中,一个人笑出声来。
还有一次,我在麦地南边的一片绿草中睡了一觉。我太喜欢这片绿草了,墨绿墨绿,和周围的枯黄野地形成鲜明对比。
我想大概是一个月前,浇灌麦地的人没看好水,或许他把水放进麦田后睡觉去了。水漫过田埂,顺着这条沟漫漶而下。枯萎多年的荒草终于等来一次生机。那种绿,是积攒了多少年的,一如我目光中的饥渴。我虽不能像一头牛一样扑过去,猛吃一顿,但我可以在绿草中睡一觉。和我喜爱的东西一起睡,做一个梦,也是满足。
一个在枯黄田野上劳忙半世的人,终于等来草木青青的一年。一小片。草木会不会等到我出人头地的一天?
这些简单地长几片叶、伸几条枝、开几瓣小花的草木,从没长高长大、没有茂盛过的草木,每年每年,从我少有笑容的脸和无精打采的行走中,看到的是否全是不景气?
我活得太严肃,呆板的脸似乎对生存已经麻木,忘了对一朵花微笑,为一片新叶欢欣和激动。这好不容易开一次的花朵,难得长出的一片叶子,在荒野中,我的微笑可能是对一个卑小生命的欢迎和鼓励。就像青青芳草让我看到一生中那些还未到来的美好前景。
以后我觉得,我成了荒野中的一个。真正进入一片荒野其实不容易,荒野旷敞着,这个巨大的门让你努力进入时不经意已经走出来,成为外面人。它的细部永远对你紧闭着。
走进一株草、一滴水、一粒小虫的路可能更远。弄懂一株草,并不仅限于把草喂到嘴里嚼嚼,尝尝味道。挖一个坑,把自己栽进去,浇点水,直愣愣站上半天,感觉到可能只是腿酸脚麻和腰疼,并不能断定草木长在土里也是这般情景。人没有草木那样深的根,无法知道土深处的事情。人埋在自己的事情里,埋得暗无天日。人把一件件事情干完,干好,人就渐渐出来了。
我从草木身上得到的只是一些人的道理,并不是草木的道理。我自以为弄懂了它们,其实我弄懂了自己。我不懂它们。
散文家刘亮程从小生活在乡村,热衷在劳动之余叙述一种人类久违的自然生存状态,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他并非以“体验生活”的作家身份来写花,而是写他自己的花,写他眼中的、心中的、“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一方土地上的花。
一、思想内容
《对一朵花微笑》是一篇抒情散文,形散而神聚。文章写了生活艰难的人与同样艰难生存的微小生命之间的对话交流,表达了作者对那些艰难、卑微的生命的颂扬,颂扬它们坚忍、执着、坦荡的品格,也表示自己要克服狭隘、脆弱、消沉与沮丧,像草木那样,坚忍、执着、坦荡地生活。
《报秋》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清晰地显露出作者的心路历程。这一历程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玉簪花的开放,让作者感觉到时光飞逝,先是“一惊,随即怅然”;其次是玉簪花顽强的生命力,给作者以强烈的感受;最后是兄长寄词。这一历程十分明晰,作者感悟到“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至此,文章的主题便呼之欲出:既然时光易逝,就要珍惜光阴,活在当下,抓住人生的每时每刻,努力有所作为。
二、艺术手法
《对一朵花微笑》托物言志,并且用了拟人、比喻、象征、铺垫等手法。“我”蓦然发现一滩草全都开花,全都笑了,因此“我”也笑了。作者写这些草和花,点面结合,运用了拟人这一最富表现力的手法。看花草如人,对于作者来说,这不仅仅是修辞,更是一种对卑微生命的尊重和欣赏,是心灵纯净温厚的体现。作者在前六段设置的种种情境,是为下文写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作铺垫:“人把一件件事情干完,干好,人就渐渐出来了”。
《报秋》文质兼美,综合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使文章也如秋日里的玉簪花,芳香四溢。
对比手法:玉簪花开是作者悟生活、悟人生的起点,并由此展开了花与花、花与人、人与人的对比,引出层层思索。
多种表达方式:作品既描写了花开之景,又直抒自我感慨之情,再引用古诗作更深层次的人生思考,全篇有景有情有思,有物有我有诗,将描写、抒情、议论熔于一炉。
设置悬念:文章一开头写看到玉簪花开“先是一惊,随即怅然”,为什么“怅然”?作者并不是马上回答,而是设一个悬念,之后却铺开笔墨写玉簪花,直至第六段才作出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