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真实的教师成长是教师的自我成全
——读 《张文质说①教师的 “微革命”》有感

2017-03-04李华

师道(人文) 2017年2期
关键词:文质敬礼大树

李华

真实的教师成长是教师的自我成全
——读 《张文质说①教师的 “微革命”》有感

李华

张文质老师在 《张文质说①教师的 “微革命”》一书中所说的“微革命”, “是面向我们自我的革命,面向我们内心,面向我们思想,面向我们精神,面向我们生活,面向我们行动的革命。” “不是把我们自己的火种播在别人的心田,而是守住我们内心的火种,播在我们的心田,让这样的信念,这样的生活方式,这样的追求,这样的彼此心灵呼应,变成一种活水,变成一种流动的状态——无论你走到哪里,都跟别人分享教育的好。”不得不说阅读 《张文质说①教师的“微革命”》一书,除了喜欢其雅致睿智的文字所携带的深刻内涵外,同时因为自己的工作经历丰富以及思考深入后,内心不断产生共鸣,一次次被吸引、被感动、被启发、被唤醒。我相信凡是读过的教师,其生命和灵魂都会被深深地触动。

自我认知

在如何看待教师成长的问题上,特别赞同 《张文质说①教师的“微革命”》中所说的: “我关注更多的还是教师如何自我发展,如何学习,怎么思考,怎么借鉴人类的丰富的文明与教养来提升自己所从事工作的精神高度。可能这一类的努力,成效总是很微小,不留痕迹,但是,就教育原本的意义而言,教师不就是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从事这样的微小工作吗?也可以说,所谓的更可靠的影响力,其实并不是今天就能够给予他的,或者今天就能得到确证的。”

记得几年前张文质老师曾经出过一道题让教师们思考: “认识自己”是我们一生的工作,不断地找到自己,发现自己,面对自己也许能够帮助我们确立自我认同,并在深入的反思中增强我们职业与生存的优势、强项和可能性——那么如何认识你自己?

曾经和工作室的4位教师一同参观西安的碑林,教师们非常认真地在古老的文明前认真研讨着,我被他 (她)们的严谨态度吸引,偷拍了几张,其中两张为突出细节我只取了手的部分。当时灵机一动,让他们4人猜两张图中分别是谁的手。我以为这是个很简单的问题,没有想到的是居然没有人猜对。最让人惊奇的是两位手的主人在自己的手面前全然不知,评头论足地错误论证着。其中一位男教师对着自己的手说: “一看那个兰花指,就知道是谁谁的手,他不是爱唱戏吗?”另一位女教师对着自己的手说: “一看这手就是男人的手,不是他的就是他的……”大笑之余也让教师们深思:自己对跟了自己几十年、几乎是对自己帮助最大的身体的重要部分——自己的手都不认识,那么教师如何谈得上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教师的专业成长最重要的是自我意识的成长,发现自己的影响力,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这就需要教师要学会自我认知,就是认识自己、了解自己。

在西安大兴善寺流连时我有一个念头就是那些生长在古刹里,听晨钟暮鼓、沐缭绕香火、闻诵经念佛的花花草草鸟儿大树们的生长和野地里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生长的花花草草鸟儿大树们有何不同?只要你是花,在哪都是花;只要你是草,在哪也是草;只要你是大树,你总会长成大树……问题的关键是你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你自己是谁,就做那个最好的自己。不要自己是花,却一心一意想做大树,羡慕大树的枝繁叶茂。花开放的理由只有一个:是因为是花而开放,不是为了其他什么才开放。是花,就做最美的那一朵。这才是对自己一生最好的交代。

正是教师自己对自身成长的认知不同而导致态度不同、行动不同乃至成长不同。参加培训,聆听专家的讲座,是把专家的观点和自己的思考实践相结合,而不是生搬硬套,更不是顶礼膜拜。正如张文质所说: “如果一个人拥有能打开他所在囚笼的钥匙,那么他早已不在他的囚笼之中。这里的‘钥匙’就是个人的自我抉择,对自己身份的重新勘定,也就是说,一个人有了这种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即使你处于牢笼之中,你的精神也是高蹈的,是可以飞翔于天际的。”

无悔的人生归根到底是一个在不断自我修正中自我成全的过程,教师的人生也不例外,那是个自我认知、自我器重的过程。

自我器重

教师认识自我的目的是什么?教师究竟应该在现实社会中大张旗鼓地张扬自我,还是审时度势随应潮流来修正自我?当理想的自我与世俗的现实矛盾甚至冲突的时候,教师应该选择抗争、迂回还是妥协?如果说 “距离产生美”“难得糊涂”,那么越认识自我未必越悦纳自我。会不会雾里看花,凡事不较真,教师自己会更快乐、更幸福?

教师认识自我的目的是悦纳自我、完善自我,要做到悦纳自我、完善自我就必须自我器重。

“器重”一词原指当珍贵的器物看待,引申为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的看重,重视。教师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能够明白自己的优势和弱点,然后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并选择自我完善的道路,这就是自我器重。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就是教师自我器重的过程,每一位教师都要相信自己的力量,正如张文质老师所说: “当我们说一个教师具有影响力的时候,我相信首先也是指他通过自己的看上去不断重复的、最基本的、最本分的教学工作所产生的成效,即经过教师的传授、启迪、点化,学生在知识上的理解力得到明显提升,学生的生命成长变得更为丰富、开阔,学生产生了更强烈的生命自足与自觉的意识。教师的本分既是指一种知识素养,又可以看做是一种职业的最基本的技巧、技艺,缺了知识素养和职业技艺,一个教师就很难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就很难成为一个让学生信服的教师。”

去厦门旁听了第四届 “老虎文学奖”,须一瓜老师的获奖感言让人很感动,也很发人深省。她叙述了一个感人视频:一个小男孩在看阅兵式,学着那些战士们敬礼,他一直认真地向那些士兵们敬礼,最初没有士兵发现他,但是他坚持表达着自己的敬意。后来渐渐有越来越多的士兵注意到了这个孩子并向他敬礼。须老师说她就是那个孩子,不是为了获得谁的检阅、谁的重视才敬礼,而是自己喜欢,自己想向士兵们表达敬意而敬礼。她说: “今天,我就想到那个小孩阅兵的视频了。这种湿润寸心,天地谁知?我想念那个孩子的侧背影,想念那个孩子久久敬礼的小胳膊。我知道——前几年就知道,我的写作之路上,无论是彩排还是正式亮相,大概都不会有主流目光注目的阅兵式,可能只有路边那个孩子所象征的——小小的、专注的、有点持久的致敬。”是啊,这就是自我器重!

我想我也应该是那个久久敬礼的孩子。

如今 “1+1读书俱乐部”这个小小的民间组织马上就要成立十周年了,这些年来,正是张文质老师的引领和鼓励以及朋友们的支持和参与,我才能将这个有助于教师自我完善、自我器重的 “教师成长共同体”坚持下来,让成员们在 “有选择地阅读,因阅读而自我唤醒、自我更新”中获得各自的成长,实现自我的成全。张文质老师说:“在任何一个思想的共同体、精神的共同体中,我们彼此都是对方的湖面,彼此都希望能够成为在湖面上映出倒影的那只天鹅。”

如果说我原先是作为一个人在阅读,那么从组建、组织 “1+1读书俱乐部”之后越来越从随性到知性,从感性到理性——也就是以一个教师的身份在阅读,教育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在共同研读中不断加强和坚定。正如张文质老师所说: “我还是更愿意强调耐心地坚守,一个人耐心地坚持做自己所认定的有意义的事情,哪怕这件事情极其微小,耐心地坚持也能让它形成某种气候,形成某种因其个人的坚守而产生的风气,这种风气可能成为很多人的参照。当大家都在说‘不能’的时候,你以你的能力竖了一把标尺,这种标尺就能形成无穷无尽的影响力。时间的长度,足以说明爱的深度与精神的高度。哪怕你所有的力量就用在一个孩子身上,用在一个班级里面,用在一个小小的乡村学校之中,但由这把标尺所形成的某种精神的辐射,一定能越过个人所生活的那块狭窄的区域,照耀更多的地方。”

真诚地感谢张文质老师,作为“1+1读书俱乐部”的主力队员,我到中年后依然在教育教学的田间地头保持旺盛的工作激情,这与十年来坚持教育阅读、思考、写作是分不开的,也是与张文质老师倡导并践行的生命化教育的感召力分不开的。十年来, “1+1读书俱乐部”的成员们收获的不仅是深厚友情、教育智慧、生命润泽,更是继续前进的动力。十年来成员们的成长有目共睹,大家在各自的讲座中常常不约而同又不假思索地冒出张文质老师的名言,比如“下班的路是回家的路”“好教师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年轻5岁”;我更是反复和听课的老师们分享“读书是‘为己之学’”“受学生伤害是教师的宿命”“教育是慢的艺术”……因为读书、因为思考,教师们发现自己的眼界、胸怀都不可遏制地发生了变化,更加长远也更加广博。 “这些教师有一种强烈的职业认同,他们坚信教书育人才是一个民族最重要的奠基性的工作,他们相信自己今天所作的点滴的改变、耐心地对人的启迪,就是对整个民族的文化与精神的复兴在做添砖加瓦的工作。”

“真实的教师成长是教师的自我成全”的结论,是我从自己的成长过程以及多年从事教研和教师培训的经历中结合自己的思考得出的,教师内心的向上力量即自我认知、自我器重是真正推动教师自我发展的核心动力。

(作者单位:福建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 黄佳锐

实习生 谢 欣

猜你喜欢

文质敬礼大树
国旗下的敬礼
描写生动 文质俱佳
党旗,向你敬礼!
大树的日常
论王充的公文批评思想
“赋迹赋心说”探源
大树
文质相合 淡泊自守——張世刚书品小议
掌声响过再敬礼
大树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