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113块扩边增储潜力研究
2017-03-04李世燕中油辽河油田公司欢喜岭采油厂辽宁盘锦124114
李世燕(中油辽河油田公司欢喜岭采油厂, 辽宁 盘锦 124114)
齐113块扩边增储潜力研究
李世燕(中油辽河油田公司欢喜岭采油厂, 辽宁 盘锦 124114)
齐113块作为一个老的含油气区块,通过重构区块地质体,重新落实区块构造及储层展布特征,证实了齐113块具有扩边增储的潜力。通过对区块进行控制井部署,获得了较高的产能,扩大了区块含油气范围,增加了石油地质储量,实现了区块扩边增储的目的。
滚动勘探;扩边增储;潜力研究;齐113
1 区块概况
经过40年的勘探开发,欢喜岭油田已进入勘探开发中后期,面对勘探开发程度高,资源发现及稳产难度大的现状,通过整体区域成藏研究,在齐113块北部空白区重新落实地质体,实现区块扩边增储目标。
齐113块位于欢喜岭油田上台阶,西北为齐40块,东北为齐108块。区块自1989年投入开发,块内仅有8口井生产过莲花油层,其中试油井3口,投产5口,采出程度低。区块油品性质为稀油,地层水为NaHCO3型,地层水总矿化度为2100.6mg/L。
2 潜力研究
2.1 构造潜力
地层对比是地质体研究的基础,准确的层系划分有利于准确刻画区域地层特性及储层特征。从区域地层对比看,齐113块砂体是齐108块莲Ⅲ砂体的延续。邻块齐9块杜家台油层上倾尖灭。将齐113块砂体划分为莲花油层符合斜坡背景下沉积规律:即在斜坡背景下,沙三段砂体沿斜坡下倾尖灭;而沙四段则受基底控制,沿斜坡上倾尖灭。为准确求取地层速度,精确标定地质层位,进一步落实该块断层位置及储层发育情况 ,对区块内进行了VSP测井。根据本区实际地震、地质特点,考虑潜山及砂体变化对速度的影响,在VSP测井的基础上,优选4口井进行合成地震记录标定。从层位标定结果来看,馆陶底、沙一+二底及潜山顶面为一套连续的中-强振幅正相位同向轴,而目的层莲花油层顶面位于一套叫连续的中强振幅正相位同相轴。通过精细地震解释及井震结合的方法,重新落实井区整体构造形态呈西北高东南低的单斜构造。齐113井区内主要发育2条断层,南部断层是一条北东向的南倾断层,北部断层是该块北部的边界断层,为一近东西走向的北倾断层。与原构造相比,构造形态仍为单斜构造,断层及断层组合发生了较大变化。取消了原齐113块北部断层,南部断层走向由近东西向改为近东西-北东向。断层变化后,区块由原来的断块油藏转变为被断层与尖灭线共同作用的构造-岩性油藏,有利区域增加。
2.2 储层潜力
齐113块莲花油层砂体是齐108块莲花油层的延续,属于齐家物源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为扇三角洲前缘沉积。与老区块相比,扩边区砂体位于沉积主河道与边缘之间,老区块位于沉积边缘,扩边区比老区储层较为发育。由于受沉积环境、构造运动等因素控制,砂体的发育在横向上存在一定的变化。砂体的总的分布与沉积方向一致,走向为北东-南西向,中间厚,向西北、东南、西南三个方向变薄。莲花油层整体表现为一套上细下粗的粒度特征,上部细砂岩、粉砂岩为主;下部以厚层状砂岩及砂砾岩为主,且砂体厚度大,一般单层厚度8-30m。
从物性特征看,齐113块莲花油层储层岩性以细~中砂岩为主。岩石成份以石英为主,分选中等,胶结物以泥质为主。依据现有取芯资料,属中孔中渗储层。储层有利于油气的聚集。
2.3 含油潜力
齐113块内油井投产初期产能较好,日产油8t以上,单井累产油在3000—6000t。齐113断块莲花油层整体上呈北东-南西条带状分布,表现为中间厚,向西逐渐减薄,向东南逐渐过渡为边水。位于区块低部位油井莲花油层经过两次试油。第一次试油莲Ⅲ3,试油结论为含油水层。第二次试油莲Ⅲ2,试油结论为含油水层。根据试油情况,确定该块莲花油层存在两套不同的油水组合。
3 应用效果
2016年3月在齐113块内部署1口滚动控制井,该井完钻后电测解释沙三段莲花油层解释油层33.8m,低产油层28.4m。控制井投产后初期日产油达到50t以上,平稳生产日产油20t/d,获得了较高的产能。在此基础上,应用勘探开发一体化的思路,按照整体部署,分批实施的原则,又在区块内部署了30口新井,实现了区块扩边增储。
4 结论及认识
(1)精细地质研究,重构地质体是实现区块扩边增储的保障。(2)区域成藏规律研究及准确的层系划分对地质体研究有着指导意义。(3)通过重构区块地质体,重新落实区块构造及储层展布特征,证实了齐113块具有扩边增储的潜力。
[1]苏幽雅,郭西峰.盐定地区三叠系长8油藏成藏规律研究及增储有利区评价[J].石油化工应用,2011,30(12):55-58.
[2]赵荣,梅丽,陈峰,许洪东.西斜坡区油型气成藏与分布的主控因素及有利勘探区预测[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6,30(6):5-8.
[3]郭建钢,方琳浩,何周,等.准格尔盆地乌夏地区三叠系油气成藏控制因素分析[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8,19(5):647-651.
[4]刘福春,马继坤,关键.松辽盆地长岭凹陷油气成藏规律研究[J].录井工程,2006,17(4):66-71.
[5]李阳,王大锐等译.油藏评价一体化研究[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5.
[6]张厚福,方朝亮等.石油地质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9.
[7]罗群,白新华.断裂控烃理论与实践[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8.
[8]朱忠德,王益清,李建民等.油气勘探与石油地质综合研究:理论方法和程序[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