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题玉躞
——安徽博物院馆藏书画展书法综论(一)

2017-03-04秦金根

书画世界 2017年1期
关键词:方印博物院朱文

文_秦金根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

金题玉躞
——安徽博物院馆藏书画展书法综论(一)

文_秦金根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

安徽博物院近期尽出馆藏珍品,从中精心选择了百幅书画,以“金题玉躞”向公众展出。这个优中选优的展览反映了安徽博物院院藏书画作品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表现出厚重的历史价值和突出的艺术价值,堪称安徽博物院成立以来的最具代表性的展览之一。就书法而言,其年代跨度最早可上溯至北凉时期的写经卷子,宋以前的以民间留存的书作为主,宋及以后则主要是书史上代表性的书家的书作,有些作品可为书史佐证。在这些书作中,其中有些是皖中知名学者的真迹,反映了徽文化滋养下的书法艺术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在展出的书作中,有一部分来自皖中著名学者、收藏家许承尧的捐赠。许承尧(1874—1946)是徽歙的著名学者、诗人、书家,同时也是著名的收藏家和鉴赏家。他是光绪三十年(1904)进士,曾入翰林。辛亥革命后,他曾任职于安徽和甘肃。在甘肃期间,收集藏经洞的写本经卷,成为其重要的藏品,同时也是其日后辞官归里后重要的借鉴和欣赏对象。其书法艺术具有简牍书作的某些特征,就与借鉴民间写经卷子有关。日后许承尧又陆续收藏珍贵的书画作品,作为自己品赏把玩的对象。在许承尧去世后,其藏品悉数按遗愿捐献给安徽省博物馆(今安徽博物院),成为安徽博物院馆藏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这次展出的书作中,分别有北凉《千佛名经卷》、隋《法华大智论》卷和唐《二娘子家书》册三种,均系民间写本。其年代从北凉到唐末,是安徽博物院珍藏的历史最为久远的也是最为重要的藏品之一,据此后人可欣赏北宋之前的民间书法面貌。

北凉《千佛名经卷》由两部分组成,其主体部分为分三列工整抄写的千佛名,另一部分为附属的说明性文字,直行书写,不分列。二者均有残破,但总体品相较好。因年代久远,部分纸面有虫蛀水渍,但不影响字迹的辨识。经卷墨色较浅淡,尤以附属文字为甚。两部分字体、书写方式、书风均有显著差异,推断是因文字内容不同的有意选择。千佛名部分庄重整饬,说明文部分则自由潦草。二者虽有差异,但从书写的笔迹特征判断,应为一人所写。二者均有工整的纵向界格,此或是当时抄经使用的通用纸张材料。千佛名部分纵向分三列,但界格纵向到底,不曾用横线分割。千佛名章法上齐下不齐,也符合隶书的章法特征。同时,千佛名具有典型的汉简牍书法的特征,结构纵向颀长,横向笔画皆有放而欲收的特点。千佛名字体虽为隶书,但已具有楷书的某些结构和用笔特征,反映出北凉时期民间书体由隶向楷的过渡特征。如“住”“自”“郡”等字皆为长方或正方字形,与隶书的扁方字形不同,如果不是横向笔画的取势特征说明有隶书意味的孑遗,那么已然是纯粹的楷书了。再如结字部件“口”的形状,在隶书是扁方,而在千佛名中都是正方形状。用笔上,尤其是起笔,千佛名都是露锋侧入,或由轻到重滑入,或方切后转笔,都是魏晋以来楷书的方法,与逆入的隶书起笔方法根本不同。再如钩画和捺画,很多都是楷书的较为简便的写法,而非隶书的形状和笔意。该卷附属的说明性文字书写自由率意,用笔和体势上与千佛名相近,都有典型的隶书特征,但不同的是加入了大量行草书的写法,行笔速度快,时多笔画的减省和连写,与主体部分的千佛名的庄严不同,表现出随性流畅的特征。

如果说北凉《千佛名经卷》的书法还是明显的隶书,只是透露出楷书的信息的话,那么隋《法华大智论》卷则完全是成熟的楷书的面貌。隋短暂的统一,为南北文化的融合创造了条件。书法艺术南北的融合,极大地促进了楷书的成熟进程。继承东晋以来细腻笔法的南朝书法,与北朝隶楷过渡阶段的书法的融合,完成了结构和笔法的演进,楷书真正登上了舞台。《法华大智论》卷书法已纯然是楷书,结构方正,起笔多露锋,提按变化,轻重不同,将之与初唐楷书放置一起,已经没有明显的差距了。

北凉 千佛名经卷(局部)纸本手卷 24cm×55cm 安徽博物院藏

隋 李思贤 法华大智论(局部)纸本手卷 62.2cm×921.8cm 安徽博物院藏

唐 二娘子家书纸本册页 43.3cm×31.6cm 安徽博物院藏

唐《二娘子家书》册极为珍贵,反映出晚唐使用书体的面貌,不仅重法度,也能在法度之下表现出书写的自由性。此书再裱装池精良,正文信札与名儒题跋辉映,保存完好,具有较强的文献和艺术价值。此书是二娘子所写的家信,共19行,长短参差,可见唐人信札的格式、称呼、常用语等特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对此,后跋中方兆鳌(1883—1959)、吴承仕(1884—1939)有所考证。同时,该书札书法艺术性也很高。其书为楷行,整体风格隽整挺秀,表现出书写者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书法艺术修养。其结字颀长,纵向拉伸,中宫收紧,受到欧阳询行楷书的典型影响,如果将“离”“尊”“惟”“善”等字拿出来与欧阳询的《梦奠帖》《卜商帖》等相近的字比较,其传承先后关系一目了然。然其笔力远不如欧阳询那样刻厉峻朗,盖因其出自女性之手,并且是日常书写运用,所以风格相对温婉。此札虽留欧阳询书法痕迹,但二娘子的书写个性还是非常突出的,其用笔自如,笔笔不苟,法度极为谨严。然其转折流畅,用笔果断,结构整齐中多有活泼变化。尤其长横等笔画的书写极具个性,如“毒”“与”的长横提按自如,轻重变化,又一笔而成,无丝毫犹豫或怯弱。再如“子”,长横有捺意,率性自如,极可玩味。此书有藏者许承尧两题,徽歙名儒方兆鳌、闽中名儒何振岱(1867—1952)各题,另有民国程炎震(1886—1938)、李景堃(?—1955)、吴承仕再题各一。

在这次展出的书作中,明代的作品较多,包括了书史上的著名书家张弼、李东阳、王宠、董其昌、陈继儒、张瑞图、王铎、傅山等人的书作。这些书作又以草书为主,俨然一幅明代草书断代史的图景。

张弼的大草为一首五言诗立轴,诗文为:“世道复何如?东西远索居。常疑只见面,翻致久无书。甸麦深藏雉,淮苔浅露鱼。相思不我会,明月几盈虚。”无款,书后钤“汝弼”和“东海翁”两枚朱文方印。此书品相完整,书法全以中锋出之,使转自如,笔画圆劲,风格奔放而沉静。张弼(1425—1487),字汝弼,号东海。松江华亭人。长于诗文,尤擅草书,被评为“颠张复出”。其草书有旭素之风,其探索与解缙同时,略晚于宋克等人,但共同形成了明初的书法风貌,即在台阁体形成之时,一批有个性的书家以狂草抒发性情。《明史·文苑传》记载张弼:“工草书,怪伟跌宕,震撼一世。”但祝允明评其书则前后有别,以为中矩合规者佳,而纵宕放肆者艺术性较弱:“张公始者尚近前规,继而幡然飘肆,虽声光海宇,而知音叹骇。”其本人也曾自评草书“好到极处,俗到极处”,以为草书能拙即可谓“好到极处”。此篇虽腾挪率意,但合于法度,显见为佳作。

安徽博物院藏李东阳书杜甫诗册,抄录杜甫诗作数首,草书,极佳。款有“长沙李东阳书”数字,后钤“西涯”朱文方印和“李东阳印”白文方印各一。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号西涯,谥文正,长沙茶陵人。李东阳握权柄十五年,是明中期著名的政治家,同时他又是茶陵诗派核心人物。其大草被当时奉为中古绝技,纯雅飞动。此册书杜甫诗,草书精美,多怀素笔意,中锋稳健,墨色浓枯变化,一任自然,风格雅静飞扬,韵味十足。

祝世禄的草书立轴书写五言绝句一首:“岸畔几人家,孤舟系水涯。秋风飘木叶,飒飒浪飞花。”录穷款“世禄”二字,钤“祝氏无功”白文方印。祝世禄,生卒年不详。江西德兴人。明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工诗,善草书。周之士评,“书亦有风致,但笔多任意,法有出入,可备书家禅种”,与邢侗、米万钟、董其昌等同时。安徽博物院所藏此作实为行草作品,用笔瘦硬,结字偏长,字字独立,以笔势照应全篇。

山东书家方元焕狂草七言绝句:“竹杖远歌九如□,芒鞋穿破万重烟。□僧却笑山人俗,□借云堂一夜眠。”后落穷款“两江”,钤“两江方季子印”细朱文方印,裱褙左侧有许承尧隶书题记三行,略述方元焕生平、艺术与得此帧经过。方元焕(?—1620),字晦叔,山东人。性孤傲,好古文辞。《艺苑卮言》称其:“作行草,自矜以为雄伟有力而疏野粗放。”此作笔势极为纵宕,疾风骤雨,骇然而来,倏忽而去,雄肆奔放。

张瑞图的《论书卷》已具有其成熟时期草书的典型风格,尖锋方折入纸,行笔多偏侧,变圆转为方折,结字欹侧,峻拔一角,行气条贯,字字连绵照应,上下字多有穿插。从款文“天启甲子夏五书于椰子书院,张长公瑞图”可知,此书为其中年所作。张瑞图(1570—1644),字长公,号二水等,明代最具代表性的草书家。此作后钤“芥子”朱文方印、“二水山人”朱文方印、“张瑞图印”白文方印和“张长公”朱文方印四枚。

王铎的《咏金山寺》是其典型的大草作品,笔画腾挪,字势俯仰,奔腾不羁,满篇经营,计白当黑。尤其是满纸涨墨,使得章法有杂乱之感,然其乱中求整,变化诡谲却尽在掌控之中。全诗:“大江鳌背拥金堤,解缆攀藤路欲迷。赤日常流孤寺外,白云只在暮山西。层崖剥落残碑卧,古洞阴森怪鸟啼。卜筑中泠堪自老,何须更棹武陵溪。”落款:“《金山寺》之二首,王铎为皓老先生词宗正之。”钤“王铎之印”白文方印和“痴庵”朱文方印各一。王铎(1592—1652),字觉斯,号十樵,河南孟津人。

明 张弼 草书 五言诗绢本 145cm×46.3cm 安徽博物院藏

明 方元焕 草书 七言绝句纸本 140.5cm×64cm 安徽博物院藏

明 祝世禄 草书 五言绝句纸本 135cm×32cm 安徽博物院藏

明 李东阳 草书 杜甫五言诗纸本册页 30.5cm×14cm×10 安徽博物院藏

明 张瑞图 草书 论书卷纸本手卷 25.5cm×273cm 安徽博物院藏

清 王铎 草书 咏金山寺绫本 274cm×56cm 安徽博物院藏

明 弘瑜 草书 大中堂纸本 169cm×126cm 安徽博物院藏

弘瑜和尚的大草大中堂作品用笔圆转,时有顿挫,结字用笔均有黄庭坚大草意,但笔画劲爽不如。章法茂密,左右行笔画多有穿插,形成整体。正文释文略,款:“白庵山人弘瑜”,钤“弘瑜之印”白文方印和“嵇山旧史”朱文方印各一。弘瑜,明末清初人,号月章,会稽人,书法真、草俱佳。

祁豸佳的行草书立轴极为疏雅,抄录杜甫《怀锦水居止》之一:“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层轩皆面水,老树饱经霜。雪岭界天白,锦城曛日黄。惜哉形胜地,回首一茫茫。”款:“雪瓢祁豸佳”,钤“祁豸佳印”朱文方印和“止祥父”白文方印各一。祁豸佳,明末清初人。字止群,号雪瓢,浙江山阴人。明天启七年(1627)举人。后隐,以卖画为生。字宗董其昌,稍乏韵。画仿沈周,笔力挺拔,有气势。诗文词亦佳。

傅山草书立轴亦是其代表性作品,字字连绵,似一笔成行,中无懈怠,故其气势连贯,串珠连玉。此轴抄录司空图《华下》绝句一首:“故国春归未有涯,小栏高槛别人家。五更惆怅回孤枕,犹自残灯照落花。”落穷款“傅山书”。傅山(1607—1684),字青主,山西太原人。

归庄草书立轴极为圆劲厚重,其气势沉着,而枯润对比,多有变化,实为佳品。此轴抄贺知章五言绝句《题袁氏别业》一首:“主人不相识,偶坐为林泉。莫谩愁沽酒,囊中自有钱。”落款:“归庄书为药房词宗。”“药房词宗”系指汪芗,字义仲,号药房。许承尧右侧裱褙有考。后钤“归庄之印”白文方印一枚,立轴右下钤“新安汪旧游赏心真迹”,说明此轴曾归汪律本所藏。归庄(1613—1673),字尔礼,号恒轩,昆山人。与顾炎武相友善,人称“归奇顾怪”。

明 祁豸佳 草书 杜甫诗绫本 213.3cm×73cm 安徽博物院藏

清 傅山 草书 司空图诗绫本 165.5cm×40.9cm 安徽博物院藏

明 归庄 草书 贺知章诗纸本 148.2cm×61cm 安徽博物院藏

上述草书从明早期到明末,反映了不同阶段的面貌。尤其是明中晚期,提倡性灵,故草书尤为放纵,个性突出,成为一时之观。安徽博物院所藏明代草书,从一侧面可见证草书的繁荣。

除草书外,尚有著名书家王宠(1494—1533)、董其昌(1555—1636)和陈继儒(1558—1639)的行书,各备体格,个性鲜明,殊为珍贵。

在这次展出的作品中,还有一部分可谓乡贤的作品,他们的书法艺术不仅在当时是反映时风,也能反映安徽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徽州、桐城等地,历来文化底蕴深厚,艺人荟萃,尤其是明清时期在全国亦能为翘楚,极有代表性。

明 王宠 行书 五言诗纸本 79cm×36cm 安徽博物院藏

明 董其昌 行书 五言诗绫本 96.5cm×29cm 安徽博物院藏

明 陈继儒 行书 五言律诗绢本 124.5cm×49.4cm 安徽博物院藏

元 汪克宽 楷书 江嚞传卷纸本 56.2cm×24.8cm 安徽博物院藏

这次展出作品中唯一的元代作品即是徽州的学人汪克宽的小楷《江嚞传卷》。汪克宽(1301—1369),字德辅,别号环谷。祁门南乡人。元末明初理学家,明初参加修撰《元史》。著有《环谷集》等。宋时徽歙的“二程”、朱熹创立理学,徽歙由此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重镇。而后人多有发扬,著述甚多,汪克宽无疑为代表人物。此卷小楷品相较好,为抄写新安医家江嚞之传,后有汪克宽款,并钤朱文方印“汪克宽字德辅”一枚,后有吴得英、陈得荃、程鸿诏诸跋。汪克宽此作小楷具有典型的元代风尚,宗魏晋钟繇、王羲之一路,端秀疏朗,尤其章法上多变化,上下字之间时有照应,生机郁勃。

明詹景凤的草书《千字文》显然极具代表性。此作落款“新安詹景凤”,前钤起首葫芦形印“天隐”一枚,后钤“詹景凤”朱文方印和“东图”白文方印各一。詹景凤(1532—1602),字东图,号白岳山人,休宁人。书画与文祝齐名,朱谋垔《书史会要续编》:“狂草若有神助,变化百出,不失古法,论者谓可与祝京兆狎主当代。”

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号曼公,桐城人。其才学颖异,不仅在哲学、文学、音韵学、训诂等方面造诣深厚,而且较早接受西方学术的影响,对天文、数学、医学等也用功甚勤,他还在音乐、书画等方面有精深的修养。方以智此卷为桐城方氏家藏,其裔孙方鸿寿出让,由安徽省博物馆收藏。此卷录五言古诗二首,诗文多有抒情,描述自身遭遇与心情。其一:“四顾旋上下,一掌留河山。鋂丸辗轳中,又过六十年。 仰思雀摩霄,俯叹龙蟠渊。息阴托社栎,荷锄忧石田。 且让五岳杖,箕踞斜阳间。云水倏明灭,万里当吾前。 或响匡庐壁,或点奚囊烟。或弄苏门笑,或哭太华巅。到老放一笑,高兴且偶然。(休言闲不闲,无汝回避处。)”其二:“绝俗跻巉岩,窘步赤靼鞅。寒热天地情,胜气仙人想。 明天途穷恸,奋臂且一往。梅花破冻开,竹笋闻雷长。 去语以自消,大言以自广。背上九万里,何殊适苍莽。”此卷尾部经裁割,署款遂失。后钤“浮庐愚者智记”朱文方印,前钤“此藏”白文方印一枚,右下钤“不改居”残破方印一枚。 此卷草书紧实雅致,间插少量行书写法,形成缓急节奏变化,但总体上平稳,少起伏。

另有金声行草书《跋程母孙孺人题咏图卷》,行笔爽劲直截,挺拔而有雅韵。金声(1589—1645),一名骏,字正希,号赤壁。休宁瓯山人。明末抗清义军首领,后城陷被杀。治学严谨,著有《金太史文章》《尚志堂集》等。

2016年岁尾于耕之堂

约稿、责编:金前文、徐琳祺

明 詹景凤 草书 千字文卷纸本 31cm×702cm 安徽博物院藏

明 金声 行草书 跋程母孙孺人画像题咏纸本 73cm×213cm 安徽博物院藏

猜你喜欢

方印博物院朱文
博物院寻兔记
荒率秀润
Modeling the heterogeneous traffic flow considering the effect of self-stabilizing and autonomous vehicles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到处皆诗境 随时有物华
——走进陈半丁花卉画
参观河南博物院
与时代同行:河北博物院的创新使命
热闹的大山
Teacher:Teacher—dominant or Student—centered
发现木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