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文基础等级之内容充实

2017-03-03闫喜生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6年33期
关键词:名言事例议论文

闫喜生

“内容充实”是对一篇文章的基本要求。在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内容充实”是很重要的一项评分指标,凡是内容不够充实(单薄或空洞)的文章绝对进不了一类文,充其量按二类文评分。内容充实与否,主要看材料,要想写出内容充实的好作文,必须在材料上下功夫。

一、注意积累材料

1.从生活中挖掘素材。有些同学可能会抱怨生活经历少,生活内容单调,没多少可写的材料。但只要用心观察和感悟,还是能从比较“少”的经历和“单调”的生活中发掘出丰富的素材:家庭亲情、亲戚街坊、师生情谊、同学朋友甚至素不相识的人,旅游购物、文化娱乐,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无不可入文。

2.从课本中挖掘材料。课本(包括历史、政治等)、读本乃至练习册上的阅读材料是作文的素材宝库。就语文课本来说,其中的名家名篇不下百篇,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深刻的哲理和独到的见解。合理、恰当地运用这些材料,无疑是最便捷的路径。比如,关于身残志坚的材料,就有海伦·凯勒、斯蒂芬·霍金、史铁生等。这些材料往往有着丰富的内涵,可深入挖掘。再如关于人的精神家园的材料,就有孔子和孟子、庄子、陶潜、辛弃疾、李乐薇、金开诚等,把这些材料进行合理的加工组合,不就做到“内容充实”了吗?另外,高三阶段的资料中有大量的阅读和作文材料,其中不乏优美隽永的文句和新鲜时尚的内容,考生可以将其灵活地迁移到写作中来。

3.从报刊中挖掘材料。到了高三阶段,阅读大量文学名著显然是不可能的,但考生可以从报纸中获取材料。专为高考打造的报刊上的文章均短小精悍,最适合高三这些只允许有少量“自由”时间的考生阅读。报刊上的很多精品文章,或语言隽永,或见解深刻,或情感充沛,或结构精巧。阅读时静下心来,细细品赏,写作文时,自然就会得心应手了。

二、合理选择材料

材料充實,并不是堆砌材料、多多益善。选择材料的基本原则是:围绕中心选材,力求典型、准确、新颖。典型,就是能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准确,主要是指数据、引用等材料的可靠无误,考场上如果用作论据的名人名言记不准了,可用“有位名人说过”“前人说过”等来替代,切不可张冠李戴;新颖,主要指材料具有“我”的特点,言他人之所未言,古今中外均可。选材新颖的前提是要多读多看,视野狭窄,只能与“新颖”无缘。

另外,还要注意材料的组合与搭配,既有典型性,又有全面性,才能既充足,又无堆砌之嫌,从而充分有力地再现事物,展示特点,表现主题。

三、学会运用材料

材料丰富并不等于“内容充实”,这就像一堆建筑材料并不等于一座建筑物一样。在积累材料的基础上,考生还要学会恰当地运用材料,方能实现“内容充实”的目标。运用材料,有四条要诀:

1.强化分析见力度。分析是议论文的看家本领。事例和名言只有借助分析这一链条,才能与你要表达的主旨发生联系。所以,列举事例、引用名言后,还要紧扣中心主旨,对所用的事例、名言进行分析和阐述。这一过程就是我们常说的“论证”。

2.古今中外见广度。要写好议论文,必须注意所采用材料的广泛性,即“广度”。在这方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取材要兼顾古今中外的各个方面,选取典型材料。事例的选用是如此,名言的引用也是如此。

3.正反对照见深度。要写好议论文,必须注意分析问题的深刻性,即“深度”。要使议论文的分析有深度,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采取正反对比的写法。对某一问题的分析,不仅要从正面讲清必须怎么样,而且要从反面阐述不这么样会有什么后果。

4.点面结合见厚度。点式论证,就是在一个比较大的段落内,抓住某一个事例或某一句名言进行分析论证。它的好处是笔墨详尽,说理透彻。

猜你喜欢

名言事例议论文
议论文阅读专练
传神写照,意味深长——写人要关注具体事例和细节
作文想好,“事例”不能少
Get两种论证法,一举拿下议论文
简谈“议论文”写作
中国十大宪法事例(2017)
议论文应以“理”服人
名言趣画
中国十大宪法事例(2012)
读名言 话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