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嘉庆皇帝的那些事儿

2017-03-03高换婷

北京档案 2017年1期
关键词:嘉庆帝太上皇乾隆帝

高换婷

乾隆二十五年(1760)十月初六丑时,京郊圆明园行宫内“天地一家春”传出婴儿阵阵清脆的哭声,乾隆帝第十五个儿子出生了。母以子贵,母亲魏佳氏清秀苍白的脸颊上顿时浮起了幸福的红晕。乾隆帝将襁褓中的儿子轻轻抱在怀中,望着他红润可爱的小脸,一种幸福和喜悦油然而生。按辈分这位皇子应是“永”字辈,取名永琰。这就是后来的嘉庆皇帝。

永琰14岁被立为储君,37岁由父皇禅位登上皇帝的宝座,成为清朝入关后第五位皇帝。他在位25年,1820年死于热河避暑山庄行宫,终年61岁。有人说嘉庆帝身上的奇事、憾事、惊人事、迷惑事很多,因其错综复杂,不由得使人们产生许多联想。以下重点讲三件事。

一、乾隆皇帝“禅位”内幕

(一)乾隆禅位,新帝登基

1795年,乾隆帝在他执政满60年时,在紫禁城养心殿内的勤政殿召集皇子、皇孙、王公大臣等人,当场宣布了一个重大决定:正式册立皇十五子嘉亲王永琰为皇太子,为避讳,将永琰改名顒琰。定于第二年的元旦举行禅位大典,改年号嘉庆。

乾隆帝身体非常好,活了89岁,是清代寿命最长的皇帝。在他60岁寿辰时,也就是他在位的第35年,曾立下誓言:“如果能够在位60年,就放弃皇权,将皇位传给儿子。”原因是他的皇祖康熙皇帝在位60年,自己不敢超越皇祖。此時距乾隆帝发誓的时间已过去 25年,回想起来他不免心有余悸。其实他内心深处是不想交出皇权的,但皇帝一言九鼎,已经说出去的话不能收回,只能照此办理了。乾隆帝的禅位给颙琰带来了一份意想不到的惊喜,在封建社会皇位继承多是父死子继,登基大典都是在国丧期间举行。而自己能够在一片灯红酒绿、歌舞升平中登上皇帝宝座,当属幸事。

清宫档案中详细记录了乾隆帝的禅位大典。当天,乾隆帝0点起床,首先到宫中各处佛堂一一拈香拜佛。吃过早饭,率皇太子前往奉先殿、堂子处祭祖。8点钟禅位大典在紫禁城太和殿隆重举行,乾隆帝走进太和殿,缓缓蹬上大殿内正中七级阶梯,坐在高高的雕龙髹金銮宝座上。这时颙琰依然穿戴着皇太子冠服跟在乾隆皇帝之后走进太和殿,在台下站立。殿外传来“啪”“啪”“啪”三声清脆的鞭响,音乐响起。顒琰起身走到乾隆帝宝座前跪下,接过父皇手中象征着至高无上权力的大印“皇帝之宝”,之后行跪拜礼。可以说嘉庆帝所经历的是一场亘古罕遇的禅位大典,中国封建社会中以前有过禅位,但后来再没有出现过,他本人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禅位制度绝唱的最后见证人。

禅位大典结束后,乾隆帝以太上皇的身份回到养心殿。顒琰先回到了保和殿暖阁,脱去太子衣,换上帝王服。此时太和殿内重新进行布置,顒琰随着奏乐声再次走进太和殿,健步登上七级阶梯,坐上金銮殿的宝座。王公百官、外藩、各国使臣都向新皇帝行三跪九叩礼。礼部官员将事先写好的即位诏书捧到嘉庆帝面前,钤盖皇帝之宝,带至天安门城楼上宣读。目的是将新皇帝登基的事公布天下。这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诏书,现在依然保存完好。

(二)一日二帝

禅位和登基大典之后,嘉庆帝真的开始行权理政了吗?事实并非如此。用“一日二帝”来形容当时的清廷再合适不过了。因为,乾隆帝并没有舍得放下手中的权力,颐养天年,而是继续控制清廷,也就是退位不让权。主要表现有四点。

第一,禅让不隐退。乾隆帝退位成为太上皇,但他并没有住在事前为养老修整的宁寿宫,而是仍居住在养心殿。新帝只能住在太子宫中,这真是千古奇闻,不能不使人对嘉庆帝能否真正掌握皇权产生质疑。

第二,退位不让权。乾隆帝归政之后,批阅奏章、颁发敕旨、上殿接受朝贺等本应该由嘉庆帝去做,但乾隆依然大包大揽。他要求礼部官员在国库中选择纯洁玉料,镌刻“太上皇帝之宝”和“玉册”,之后又镌刻了“归政仍训政之宝”。他经常以太上皇名义参政并下发谕旨,如遇到筵宴,太上皇御正座,嘉庆帝在旁侍坐。按他的话说,不能因为禅位就自找空闲安逸,不问朝廷政事。还要经常训导指示新皇帝。这些足以说明乾隆帝禅位后并未归政退闲,仍继续掌控着大清帝国的运行。

第三,年号共存。乾隆帝在退位诏书上写道:退位之后在宫廷内部仍使用“乾隆”年号,在宫廷外各省使用“嘉庆”年号。将太上皇帝谕旨改称敕旨,继续使用乾隆纪年颁发。现存的清宫档案中有部分乾隆六十一年(1796)、六十二年(1797)、六十三年(1798)的档案。如《乾隆皇帝在元旦开笔》《千叟宴诗》《起居注》《时宪书》《昭仁殿陈设档案》等。

第四,通宝共用。乾隆帝归政之后,因太上皇训政,铸造的钱币乾隆年号和嘉庆年号平分秋色,各占一半。使得后来乾隆、嘉庆两种通宝同时在市面上广为流通。

(三)卧薪尝胆的岁月

嘉庆帝继位时已经37岁了,但仍居住在太子宫——毓庆宫,这是很尴尬的事情。看到太上皇帝对权欲的热衷,他无力抗争,也不敢抗争,只能俯首帖耳,唯命是从。表面上对太上皇毕恭毕敬,待其他人彬彬有礼,把所有不快埋藏在心里,卧薪尝胆,默默地等待。每天要做的事几乎就是向太上皇帝请示、汇报。太上皇喜则亦喜,太上皇笑则亦笑。嘉庆帝做皇子时,大部分时间是在毓庆宫书斋里度过的,现在依然如故。他曾亲自书写“知不足斋”匾额一方,悬挂在自己的住处。把自己学习的房间取名为“味余书室”。意思是:勤学者有余,怠慢者不足。有余可味也。嘉庆帝亲政后编辑出版了《味馀书室全集》《味馀书室诗文撰》,包含三百首诗和百余篇古文及随笔等。这些文章的主要内容都是以古论今,策论治理天下的方略,评价古人的功过得失和自己对世事的感受等。

时间过得很快,太上皇90大寿即将来临,嘉庆帝准备为父皇举行隆重的庆典活动。然而太上皇没能够等到那一天,嘉庆四年正月初三日(1799年2月7日)太上皇走完了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终年89岁。同时,嘉庆帝也结束了三年的伴驾生涯。送走太上皇,嘉庆帝开始亲理政务了。可以真正行使自己的权力做自己要做的事了,一股久违了的喜悦从他的脸上划过。

二、封密百年的祈祷

嘉庆帝亲政后接过的是一只沉重的权杖,从顺治帝入关算起至1911年溥仪退位共268年,此时清朝历史刚好走过近半的路程。往前看,他的祖父辈打江山建政权,呈现出康乾盛世。往后看,与往日的辉煌相比,清王朝已凸显下滑迹象,用“千疮百孔”“王朝中衰”形容也不过分。有人说嘉庆帝是一位平庸天子,有人说他是一个悲剧皇帝,也有人说嘉庆皇帝无能,还有人说他有很多闪光点。其实,嘉庆帝嗣位之初虽然只能跟着太上皇的指挥棒转,但他也在默默地观察朝廷中的各种积弊和问题,进行认真地思考和梳理。待亲政后,他便即刻开始实施自己的计划。面对多难之秋,站在盛与衰的十字路口,嘉庆帝将怎样选择呢?要做的事千头万绪,从何处做起,嘉庆帝的内心也是很复杂,于是他祈祷上苍求得保佑。

(一)嘉庆元旦开笔

在整理清宫档案的时候,一份封存完好的黄色纸包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纸包正面赫然写着“嘉庆元旦开笔”字样,纸包背面封口处有嘉庆帝的满文签名。尘封了近300年的档案,里面到底写了什么?小心翼翼地打开包封,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摞洒金黄纸,每一张纸上面都有红黑相间的32个字,字字表达出皇帝对未来的美好期盼。事情是这样的:嘉庆元年正月元旦(1796年2月9日)居住在毓庆宫的皇太子就要举行登基大典了,万事百废待兴,他心情十分激动,多么希望得到苍天保佑啊。他沉思片刻用朱笔写下对新年的祝语:“元旦良辰,宜人新年,万事如意”。之后,又用墨笔写下对国家未来殷切的企盼:“三阳启泰万象更新,和气致祥丰年为瑞”。字体流畅敦厚,但笔到之处仍不乏有些抖动痕迹,从中可以捕捉到他写字时激动的心情。此后每年元旦嘉庆帝都写下同样的祝语,用黄纸密封藏于宫中,任何人不许启看。从嘉庆元年(1796)开始至二十五年(1820),其内容一直没有变化,似乎暗示着他内心有一份永恒不变的追求。

嘉庆帝非常期盼大清国永远是祥瑞丰年,但他并不迷信浮夸,不做不切实际的幻想。在清宫奏折档案中,有些官员向皇帝奏报,自己管辖区内出现了“嘉禾瑞谷”,即在农田里长出了多穗稻谷,并绘制了“嘉禾图”“瑞谷图”奉献给皇帝;奏报出现了“瑞茧”,即蚕吐丝结成的椭圆形壳大而多。奏报出现了“瑞芝”,即灵芝生长大而壮;甚至有的官员向皇帝奏报出现了“瑞麟”,即农家生出的牛长像如麒麟一般;奏报出现了“五星连珠”,即金木水火土五星同在太阳一侧四十五度角内,此现象几百年才出现一次。以上这些“祥瑞奇观”难免使人们渐渐产生质疑。嘉庆帝对此也有自己的认识,他说过“朕惟以时和年丰为上瑞,从不敢铺陈符应,粉饰太平。”对那些借“祥瑞”之词溜须拍马,千方百计迎合讨好他的人,均严厉驳回。

(二)巩固政权,讨治国真经

嘉庆帝为实现自己的心愿,作出最大的努力,讨治国真经。他主要做了以下三件事:

1.“勤”字为先促发展。走进嘉庆帝办公的勤政殿,墙壁上悬挂的《御制勤政殿记》,这是先皇的御笔。两边有副对联写着:“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意思是说:做皇帝要自己亲历亲为治理天下,而不是仅仅被天下人所奉养。也就是说做皇帝要勤奋,因此,嘉庆帝认为“勤”是立足之本。为此,执政25年来,他始终“夙夜忧勤”“孜孜图治,不敢暇逸”。一位朝鲜使臣来朝觐见,回国后向国王汇报说这位嘉庆帝“纪律颇严,事务无滞,亦无谓勤矣”。

2.广开言路,整肃纲纪。“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老话。这种民主思想在几百年前也曾被嘉庆帝所采纳。嘉庆帝为了实现自己的心愿,广开言路。他多次颁谕旨明确表态,今后不论对人对事有意见可以直截奏报,也可以密奏,不管说的对与否,保证不打击报复。他解释说:“朕既令人尽言又复以言罪人,岂非诱之言而陷之罪乎。”嘉庆帝知道只有官员们真正感到皇帝为他们撑腰壮胆时,才能消除恐惧心理站出来讲话。于是,嘉庆帝一面颁发“求言诏”公开表示明自己的态度,一面用实际行动打消大家的顾虑。如,他为乾隆时期因说真话而被处罚至死或下大狱的官员平反,公开褒扬追赠官衔,为他们的子孙加赠爵位职衔。嘉庆帝的诚意终于打动了忠实于他的大臣们,使他们消除顾虑,敢于揭露和珅等人专横跋扈、仗势欺人的种种罪行,为赐死和珅收集了更多证据。

3.缓解财政困难。嘉庆帝亲政后最大的问题就是国家财政匮乏,国库几乎是个空壳。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国富民强的前提应以发展农业为第一要务。在这方面嘉庆帝身先士卒,每年三月左右农民开始耕种前,嘉庆帝都要到先农坛举行耕藉典礼,以示对农业的重视。

为缓解经济,嘉庆帝终止了祖父辈热衷的巡游传统。包括南巡、东巡、西巡、北巡。当然他也非常留恋当年随父皇南巡时看到的江南美景、歌舞升平,这些都曾给他带来许多乐趣,使他陶醉。但他更没有忘记乾隆帝晚年说的一番话:我当皇帝60年,自认为自己没犯什么大错。惟有六次南巡,劳民伤财,把好事办成了坏事。所以嘉庆皇帝决定停止巡游。

此外,嘉庆帝还实施捐输捐纳。即人们所说的卖官鬻爵。由政府定条例、定价格,公开出售不同的官位职衔,允许京外官员捐钱购买。捐来的钱被用在缴捕起义军、治理河工、军需军备等方面,甚至用于皇族家事的开支。根据清宫人事档案记載,嘉庆年间的捐输是最繁重的,国家每年都要用大量的捐纳来缓解国家财政不足。

(三)心有余而无力回天

都说嘉庆帝从父皇手中接过的是一支沉重的权杖,他的日子自始至终都不好过,国际的、国内的,正在发生和尚未发生的各种危机悄然而至,像一只无形的魔爪卡在他的脖子上,让他难以喘息。但嘉庆帝仍是踌躇满志,想要做一番事业。他励精图治,试图在各种盘根错节的夹缝中,寻求解决问题的良方。通过各种努力,嘉庆一朝的国政出现了转机。然而这一切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整个社会危机,积弊太深及接踵而来的内忧外患,使嘉庆帝如履薄冰。面对清王朝的急剧衰落,嘉庆帝有治国之志而无回天之力。每年都期盼的“万象更新”“丰年为瑞”也成为纸上谈兵。

三、永定河百年遇洪灾

历史上永定河流域灾害极为严重。据史料记载,自南宋时期,1271年至1911年中华民国成立的640年间,永定河流域发生漫溢决口达124次,平均5年就有一次。17世纪以来,永定河洪水曾5次波及北京市区(1607年、1626年、1737年、1801年、1890年),造成很大损失。下面以嘉庆六年(1801)发生的特大洪灾为例说明。

(一)京城内外成泽国

嘉庆六年(1801),永定河发生了近五百年来最大的一次洪水。京畿如同水城一般,白茫茫一眼望不到边。百姓们扶老携幼,背井离乡。档案朱批奏折中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屋宇倾圮者不可数计”“人多避树上巢居”,苦不堪言。嘉庆帝心急如焚,派人调查情况,结果是这样的:洪灾的原因是海河发生了特大洪水,河水波涛汹涌顺势流注永定河、拒马河,致使永定河水暴涨。加上与西山的山水汇集在一起奔腾而下,漫过两岸石堤。这次海河发生的特大洪水,使直隶九十余州县接连受灾,洪水蔓延速度非常快,亲身经历的人回想起来仍是心有余悸。

(二)皇宫院内一片狼藉

俗话说水火无情。这么大的洪水流进京城,肯定会殃及皇宫院内。档案奏折是这样记载的:紫禁城内水深五六尺……军机值房内水有一尺多高,水深过膝,人员不能停留。各衙门向皇帝奏报事情,必须淌水进屋,可以说是一片狼藉。更可怕的是,京城又连降下暴雨,持续五天五夜,如同雪上加霜。当时百姓们大多数居住的是土房,百余间房屋瞬间坍塌在暴雨之中,两万余灾民无家可归,他们只能跻身在寺庙内、土山上、树丛中。人们谈水色变,惶惶不可终日。

京畿几成泽国,面对无法扼制的水患,嘉庆帝曾作诗一首:“季夏月之初,霖雨昼夜渍。波澜涨百川,放溜如奔骥。西北汇大河,桑干堤溃四。白浪掀石栏,荡漾洪涛恣。”以表示自己无奈的心情。直到七月中下旬,永定河水才逐渐回落,前后近一个月的时间。这场洪水连同多日大雨给京城内外带来的灾难是严重的,破坏程度是可想而知的。面对洪灾的破坏,嘉庆皇帝紧急部署,实施赈灾措施。

(三)嘉庆皇帝的救灾举措

大灾过后,嘉庆帝马上颁发谕旨,实施赈济措施。根据清宫档案的记载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开国库放银。发放白银150万两作为赈灾的各种费用。

第二,煮赈,即赈粥。在受灾地区设立粥厂,赈济灾民。此次,清廷派有关衙门在难民集居较多的地方开设粥厂充饥,前后达一个月之久。同时,为防止其他州县灾民赴京觅食,造成京城人口过多及社会混乱,嘉庆帝谕令各地方官员“一体煮赈”。这样既减少了京城的压力,又可以使外出逃难者因家乡施赈而及早回归故里,安居就业,重建家园。

第三,拨发赈灾钱粮,即清廷对灾区灾民拨银和发放口粮。其中银两由广储司库负责拨发,粮食则由嘉庆帝谕令仓场总督截留漕米60万石,又于大兴、宛平两县仓内,各拨500石发放。嘉庆帝仍担心粮食不足,又特颁谕旨,开京仓发粳米2400石。从而确保了施赈工作顺利进行。

嘉庆帝对赈灾十分重视,对灾民也非常怜悯。当时灾后近畿来京的灾民越来越多,一些人被拦在各城门之外。嘉庆帝听说后指出这种做法实属荒谬。他说:“现在五城设立饭厂,穷民等自必闻讯踵至,多救一民,减朕一分之罪,岂可转行阻禁。”

第四,蠲缓钱粮。洪灾过后,嘉庆帝多次颁发谕旨,受灾各区可以根据灾情的轻重分别减租减息,并要求各受灾地区制定蠲缓钱粮办法。最后确定,重灾区香河、霸州、定兴、赵州等38州县,当年应征钱粮全行蠲免。受灾稍轻的密云、正定、易州、涞水等19州县,蠲免年应征钱粮的十分之五。因水灾而颗粒无收的农民减轻了压力和负担,可以投入更多的力量加速恢复生产。

第五,筹集粮食备荒。水灾后出现的种种生计问题,使嘉庆帝预感到来年将会出现青黄不接,粮价上涨的情况。“亟应筹拨,以资调剂”,他觉得山东、河南两省,收成尚好。于是传谕山东巡抚惠龄、河南巡撫颜检于丰收价贱处所,及时采办小米麦石,由水路运往直隶,以备来年平粜之用。

第六,以工代赈。水患过后,嘉庆帝立即调拨财力、物力对永定河进行治理。他提出以工代赈的救民措施。让有劳动能力的灾民参加治河,获得赈济钱粮。嘉庆帝认为,“救荒之策,莫善于以工代赈”“能多一夫,即少一饥民嗷嗷待哺”。这样既填补了人力,加快了施工速度,又解决了灾民的口食,“于赈务、河工两有裨益”!

嘉庆帝在办理赈灾中的这种“周施博济,宁滥勿遗”的仁厚之心,对解除民众疾苦,维护社会秩序起了很大作用。

猜你喜欢

嘉庆帝太上皇乾隆帝
秦、汉“太上皇”政治文化透视
嘉庆爱看言情剧
嘉庆爱看言情剧
清乾隆后期饬禁剧曲策略的调整及撤局问题——兼谈乾隆帝对戏曲的真实态度
哪些国家有“太上皇”(答读者问)
乾隆帝御用藏密瑜伽修行寶典《究竟定》編譯背景考*——附論乾隆帝的藏傳佛教信仰
嘉庆帝对满清宗室科举成制的贡献
天无二日国有二君